基于整体和平面的隐喻:“N抽+上”的认知语义分析

2016-03-16 08:37
关键词:基体隐喻语义

曹 爽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2)



基于整体和平面的隐喻:“N抽+上”的认知语义分析

曹 爽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2)

现代汉语的“抽象名词+上”(N抽+上)结构是一种实体隐喻形式,它把抽象的性质、状态、知识、思想、情感等看作某个整体中的一个平面在认知上加以凸显,其“平面”语义与“具体名词+上”(N具+上)结构表达的实体表面义密切相关,“N抽+上”的语义反映了人们认知时采用的“基体-侧面”的识解方式。

“抽象名词+上”;平面;认知凸显;基体-侧面

“上”是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一个方位词,其表达空间方位关系最基本的用法是构成“名词+上”结构,前辈学者对“具体名词+上”(“N具+上”)结构的研究比较全面和透彻,而对“抽象名词+上”(“N抽+上”)结构关注不多,哪些抽象名词可以构成“N抽+上”结构,在前人的研究中少有论及,对“N抽+上”的语义,学界多以“范围、方面”来概括,但我们发现,“范围、方面”是“上”的语义而非“N抽+上”的语义,整个“N抽+上”结构的语义性质如何还需进一步界定。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指导下,考察“N抽+上”结构中抽象名词的类别,重点分析“N抽+上”的语义性质,探讨“N抽+上”语义的来源,找到抽象名词与“上”组合的认知理据。

一、“N抽+上”的语义性质

“上”作为方位词,用来表示实体事物的空间关系,“N具+上”是“上”的典型用法,如“桌子上”。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和抽象概念,它们没有实体空间,理论上不能用“上”表示空间关系,但是,人们对抽象事物的认知,多是从对具体事物的认知“隐喻”而来。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认知思维能力,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一种有力的认知工具。Lakoff & Johnson(1980)根据来源域的不同,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三类[1]。本体隐喻有实体隐喻和容器隐喻,实体隐喻是通过实体或物质来理解我们的有关经验的隐喻方法。“抽象物被隐喻成实体物,就会跟实体物一样占据某些空间位置”[2],自然也就具有了空间关系。汉语的“N抽+上”结构是一种实体隐喻结构,是人们用实体物来理解抽象物的一种方式。在认知“N抽+上”时,人们把抽象事物、抽象概念看作是具体、有形的实体,具体来说,是将其看成某个整体中的一个平面,“N抽+上”结构是整体和平面的隐喻结构,这也是“N抽+上”所示的语义性质。“N抽+上”结构有述人、述物、述事、述时、其他五类,都是将抽象事物、抽象概念看成一个平面在认知上加以凸显,这个平面依赖某个整体而存在。

描述人的性质的抽象名词和“上”组合,构成述人的“N抽+上”结构。作为一个个体,人具有诸多的属性,在对述人的“N抽+上”结构认知时,个体的人被识解为整体,不同的属性被识解为这个整体中的平面,即个人是整体,属性是平面。

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内部属性。自然属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不容易发生变化的性质,如人的长相、年龄、身材等。社会属性是指人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由社会给予评价的性质,如身份、地位、声誉、权力等。内部属性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特征,如性格、个性、修养、素质、能力、气质等。这些表示人的属性的抽象名词与“上”组合后,在认知上被看做平面得以凸显。如:

(1)她也知道在姿色上,在年龄上,没法与桐芳抗衡,所以原谅丈夫仿佛倒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败中取胜的办法。

(2)这个人叫做沈括……在科学家的身份上,他则研究化石和地层,是世界上首位发现时代不同地质及气象亦会有所变化的人。

(3)比如说性格上,薛宝钗更惹人喜欢,更世故一些。

例(1)她(冠晓荷)将自己和桐芳两个人分别看成一个整体,构成这两个整体的自然因素有很多,冠晓荷从姿色和年龄两个平面看到了自己和桐芳的差距。例(2)以沈括作为整体,凸显他在科学家这个身份平面上所做出的业绩。例(3)把薛宝钗作为整体,将其内在属性中的性格作为一个平面,说明薛宝钗在性格上的优势。

因为人的属性的复杂性,在每一属性的内部,又可做进一步的细分。比如精神属人的内部属性,我们可以将精神这个属性作为个人整体中的一个平面加以凸显,如:

(4)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全平衡状态。

例(4)将泛指的人作为整体,把人内在属性中的精神作为平面来说明健康的实质。人的精神可有众多表现,因此精神又可看做是各种精神表现的整体,当精神被看做整体,各种精神上的表现就可以被识解为这个整体中的平面在语言中体现,因此,出现了情感上、爱情上、感情上、情绪上、信心上、态度上、意图上、思维上、意识上、灵魂上、心理上等表达形式。此时,精神是整体,表现是平面。如:

(5)随着年龄增大,孩子在情感上就有所选择了,这时会看到他们只和自己喜爱的同伴玩。

例(5)“情感上”是把一种精神表现——情感当做一个平面凸显,精神成为这个具体表现所依赖的整体。

与此相类似,思想也属人的内部属性,我们既可以将思想凸显为人这个整体中的一个平面,表达为“思想上”,又可将思想看做是观念的整体。当表示观念的抽象名词与“上”组合时,观念被识解为平面,思想是这个平面的整体,即思想是整体,观念是平面。如:

(6)在当前的社会中,在价值观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类似的还有人生观、世界观、伦理观、择业观等一系列以“X观”和“上“组合而成的“N抽+上”结构。

述物的“N抽+上”结构用来表示事物,事物由不同的方面构成。有的构成事物的外观,如形状、长度、高度、形式、结构、类型、品种、格式、风格、规格等;有的构成事物的功能,如功效、功能、作用;有的构成事物的性质、材料、价钱等方方面面。当这些描述事物的抽象名词和“上”组合,人们在认知上常常把所描述的事物识解为整体,事物的不同构成则被识解成一个平面,即事物是整体,构成是平面,从而实现对构成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凸显的目的。如:

(7)《狐狸的“真理”》,就是一首哲理的诗。它不论在构思上、语言上、节奏上乃至韵脚上,它都具有诗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首诗来读,那弦外之音很耐人咀嚼。

例(7)把一首诗歌看成一个整体,构思、语言、节奏作为其中的平面在认知上分别得以凸显。

述事类的抽象名词,有的描述事件的起因,如原因、目的等;有的描述事件的进展,如过程、环节、现状、局面、步骤、条件、趋势等;有的描述事件的结果,如后果、结论、成果、效益、效果、实质等;有的描述事件过程中的障碍、条件,如故障、状况、局势、情景、情形、形势等,这些抽象名词和“上”构成一系列述事的“N抽+上”结构,在认知上,人们将事件看做整体,截取事件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作为平面,即事件是整体,阶段是平面,凸显的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环节或阶段。如:

(8)从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上,为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提供保障。

例(8)把“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这个事件看成一个整体,把事件中涉及的“立法、执法、司法”等不同的环节分别看成整体中不同的平面加以凸显。

时间是抽象概念,用空间概念隐喻时间概念是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上”由表空间到表时间,也是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含有时间义的抽象名词和“上”组合构成述时的“N抽+上”结构,把时间识解为整体,时间轴上的时段、时点被识解为平面,即时间是整体,时段或时点是平面。如:

(9)开幕式上,演出了丰富多采的文艺节目。

(10)人在气头上,很难掌握批评的尺度,这种批评就可能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

“开幕式”有开始有结束,是一个具有时段特征的抽象名词,“开幕式上”将时间实体化,把时间看做一个整体,把处于时间轴上的“开幕式”这个时段看成一个平面,认知凸显的是这个时段。类似的抽象名词还有闭幕式、运动会、仪式等。

“气头”表示人的一种状态,一个人从平和状态到气头上再回到平和状态的过程必定经历一定的时间,“气头”是这个时间历程中的一个点,“气头上”是把时间历程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间整体内,“气头”这个时间点是认知凸显的平面。除了“气头上”之外,火头上、兴头上、风头上、关头上、节骨眼儿上等用法也是把时点凸显为平面。

除了述人、述物、述事、述时以外,还有一些“N抽+上”结构同样体现了“平面”的语义性质。

作为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知识包罗万象,人类对知识的分类,在语言上形成了“X学”为形式的各门学科。这些表示学科的抽象名词,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学”有时可以省略:当前一个语素为双音节时,“学”常常省略,如“逻辑(学)、文艺(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当前一个语素为单音节时,“学”不能省略,如“数学、化学、科学、哲学”等。这些学科类抽象名词与“上”组合构成数学上、化学上、科学上、文学上、历史上、哲学上、逻辑上、文艺上、艺术上、物理上、汉学上、医学上、地质上等语言表达形式。人们使用这些“N抽+上”结构时,是把知识看做整体,把学科看做平面在认知上凸显,即知识是整体,学科是平面。如:

(11)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三段论的学说。

例(11)把逻辑学作为一个平面在认知上凸显,支撑这个平面的是知识这个整体。

学科作为一种学术分类,每一学科内部有很多分支。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分支,比如语法、语音、词汇是语言学的分支;旋律、节奏是音乐学的分支;色彩、构图是绘画学的分支等。当表示分支的抽象名词与“上”组合使用时,学科是整体,分支是平面。如:

(12)动词:语法上指陈述人或事物的动作、情况、变化的词。

“语法上”是将语言学学科的分支——“语法”作为一个平面,而语言学学科是这个平面的整体。

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文化、政治、体制、法律、道德、宗教、科技、经济、教育等等。这些表示领域的抽象名词与“上”组合构成“N抽+上”结构使用时,各个不同的领域被看作一个平面,这些领域所依赖的社会就是这个平面的整体。即社会是整体,领域是平面。如:

(13)这些大作家总结了他们的民族的政治上、宗教上、哲学上、文学上的丰厚经验。

人们在观察事物、事情时,同一个事物、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考量,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也就是说,事实只有一个,视角可以不同。因此,语言中就出现了相互对立的形式,如名义上、表面上、形式上、理论上、原则上、主观上、整体上、总体上、大体上和实际上、事实上、实质上、实践上、客观上、局部上的对立。这些“N抽+上”结构将人们观察事实的不同视角看作一个平面加以识解,而事实则成为不同视角的整体。即事实是整体,视角是平面。如:

(14)商品经济,表面上是物的竞争,实际上是人的竞争。

(15)李与赵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并生育小孩,主观上是故意的,客观上已形成了事实的重婚。

例(14)将“表面”和“实际”两个不同的视角分别看做一个平面,对同一个事物“商品经济”从不同角度进行描述;(15)将主观、客观两个角度分别看做一个平面,对“李与赵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并生育小孩”这一事件进行定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的意义不仅包括词语所体现的知识系统,而且包括概念理解者的主观识解内容。语义分析主要是人的概念化,也就是人如何识解的问题[3]138。“N抽+上”是一个整体与平面的隐喻结构,涉及人们对抽象名词所代表的抽象事物、抽象概念的理解方式,它的语义建立在人们对抽象概念主观识解的基础上。人们把原本没有实体空间的抽象事物、抽象概念看成一个平面,用“N抽+上”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说明人们“对抽象观念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具体事物理解的基础上的,人怎样理解具体事物,也就怎样运用隐喻理解抽象事物”[4],也验证了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这一认知语言学关于语义的基本理念。

二、“N抽+上”结构“平面”语义的来源

根据以上的分析,“N抽+上”表示“平面”,此语义不是凭空而来,崔希亮(2002)指出,表抽象的语义“X上”,可以看作是物理空间的心理延伸,是一种心理空间,心理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存在着一种合理的像似性[5],因此,抽象语义的“X上”是具体空间方位义的“X上”的引申用法,或者说,“N抽+上”的语义是“N具+上”语义的引申。而一个表达式进行语义引申时,是以感知它的原始义和引申义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为基础的[3]157。因此,考察“N抽+上”的语义,必然涉及“N具+上”的语义。

“N具+上”是“上”作为方位词表达空间范围的典型用法,表示具体的物理空间。齐沪扬(2014)[6]将物体所占的空间范围的按形状分为点、线、面、体四类,如“城墙上插着一面红旗”中“一面红旗”所占空间是“点”;“球场的端线上竖着许多广告牌”中“许多广告牌”所占空间是“线”;“大厅的地面上铺着进口的地毯”中“地毯”所占空间是“面”;“箱子里装满了衣服”中“衣服”所占空间是“体”。我们借鉴齐文的这一思路,将点、线、面、体运用到“N具+上”表达的空间语义上,可以发现,“N具+上”结构可以表达点、线、面、体四类不同的物理空间。如“鼻头上长着一颗痣”中“鼻头上”表“点”空间;“海岸线上种着一排椰子树”中“海岸线上”表“线”空间;“桌子上放着一个杯子”中“桌子上”表“面”空间;“火车上乘客不多”中“火车上”表封闭的“体”空间;“头顶上悬着一盏灯”中“头顶上”表开放的“体”空间。

虽然点、线、面、体空间都可以用“N具+上”表示,但在典型性上,这四类空间的表现并不均衡。在四类空间中,“面”空间对于“N具+上”来说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点”空间和“线”空间都可以转化为“面”空间进行理解。周统权(2003)[7]指出,“点”“线”范畴经常在认知上被处理为“面”范畴,比如上述的“鼻头上”和“海岸线上”都可以在“上”后加上“面”成为“鼻头上面”和“海岸线上面”,句意完全不受影响。而且,表达“点”“线”空间的方位词“上”不能被别的方位词替代。因此,“N具+上”表示的“点”空间和“线”空间都可以归为广义的“面”空间。

第二,“面”空间在频率上使用最多。明宏(2011)[8]对方位词“上”表示的空间语义的用频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表示“面”的频次最多。

第三,表“体”空间的“N具+上”中的“上”可以用其他的方位词替代。不管“N具+上”表示的“体”空间是封闭的(火车上)还是开放的(头顶上),都不能转化为面空间,“上”后不能加“面”说成“?火车上面乘客不多”和“?头顶上面悬着一盏灯”。同时,表封闭体空间的“上”可以用方位词“里”来替代,“火车上乘客不多”可以转换为“火车里乘客不多”;表开放体空间的“上”则更多地使用“上方”来表示,“头顶上悬着一盏灯”可以转换为“头顶上方悬着一盏灯”。也就是说,表“体”空间的“N具+上”都有其他的表达形式,说明表“体”空间并不是它的典型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N具+上”虽然可以表点、线、面、体等多种空间语义,但主要是表示“面”空间,“面”空间是“N具+上”的原型空间语义。从我们理解“N具+上”结构所付出的认知努力来说,一个单独的“N具+上”结构,在没有任何其他语境信息的情况下,“N具+上”最自然的理解是“面”空间。比如当我们说“桌子上有一只猫”时,“桌子上”最自然的理解是“面”,“猫”位于“桌子”的面上,“猫”与“桌子”之间是接触关系。

综上,“N具+上”倾向于表达“面”空间,与“面”空间对应,在“上”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映射的过程中也大致遵循着这种对应规律,从而形成一个从具体的空间域到时间、状态、情感等抽象概念域的隐喻系统,因此,“N抽+上”的隐喻用法与“面”有关。“N抽+上”结构将抽象事物、抽象概念看作平面,其语义是从“N具+上”表达的典型物理空间语义“面”空间隐喻而来,从实体的表面(桌子上指桌子的表面)隐喻到抽象的平面(思想上指在思想平面)。实体的表面和抽象的平面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实体的表面是实体的一部分(桌面是桌子的一部分),抽象的平面是认知域的一部分(思想是人的精神的一部分)。

三、“N抽+上”的认知语义结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结构等于概念结构,认知语义分析就是描写语义结构,说明概念的形成过程。每一个语义结构都有一个范围(scope),在这个范围内,该语义选择一个具体的次结构(substructure)进行标示(designation)[3]183。语义结构的范围称作“基体”(base),是“相关认知域的覆盖范围”,语义结构的标示体称为“侧面”(profile),是基体中“成为注意的焦点或被凸显”的部分,也是“词语所标示的那一部分语义”。比如语义“斜边”,预设了认知范围是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个“直角三角形”是“斜边”的“基体”。语义“斜边”只能在“直角三角形”这个范围内被描述,因为只有当一条线段与构成直角三角形中直角的两条边之外的第三条边重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斜边”,也就是说,“斜边”的语义不能离开直角三角形而存在,斜边是直角三角形的一部分。当然,如果直角三角形中没有凸显斜边的话,这个语义结构也只能是直角三角形的结构而不是斜边的结构,因此,描述语义时只有将基体和侧面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识解[9]。

对于汉语的“N抽+上”结构来说,语义性质是“平面”,该语义预设了一个“整体”,“平面”是某个“整体”的平面。“N抽+上”的语义结构是“侧面-基体”的具体表现形式,“N抽+上”所标示的语义是认知凸显的“侧面”,该语义依赖的认知范围是“基体”,即“平面”是认知凸显的“侧面”,平面所依存的“整体”是认知的“基体”。也就是说,“N抽+上”结构的语义性质反映了我们认知时采用的是“基体-侧面”的识解方式。

述人、述物、述事、述时和其他类的“N抽+上”的认知语义结构可以分别描述为:个人是基体,属性是侧面——个人作为整体构成基体,人的不同属性凸显为侧面。事物是基体,构成是侧面——事物作为整体构成基体,事物的构成方面凸显为侧面。事件是基体,阶段是侧面——事件作为整体构成基体,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凸显为侧面。时间是基体,时段/时点是侧面——时间作为整体构成基体,时间轴上的段、时点凸显为侧面。知识是基体,学科是侧面——知识作为整体构成基体,反映知识类别的具体学科凸显为侧面。社会是基体,领域是侧面——社会作为整体构成基体,社会中的不同领域凸显为侧面。事实是基体,视角是侧面——事实作为整体构成基体,观察事实的不同视角凸显为侧面。

“平面”是“N抽+上”的语义性质,显示了该结构是一种隐喻表达形式;“基体-侧面”是“N抽+上”的语义结构,反映了该结构的认知识解方式。

综上,现代汉语中的“N抽+上”结构是一种隐喻结构,以实体隐喻的方式将抽象事物和抽象概念具体化,把它们看成是整体中的“平面”,用“N抽+上”的形式在语言中加以表现。“N抽+上”结构的语义来源于“N具+上”的“面”空间原型语义,从实体的表面义通过隐喻映射到抽象的平面义。“N抽+上”的语义反映了人们对该结构认知时,“N抽+上”是得以凸显的成分,是认知侧面,该侧面依存于认知基体。“N抽+上”的语义分析,说明语义结构的形成与人的物质经验、认知策略密切相关,认知是客观现实和语言之间桥梁,反映了认知语言学所坚持的“现实—认知—语言”的核心原则。

[1]Lakoff,G &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62.

[2]龙涛.抽象名词的隐喻性“有界”空间范畴义[J].武汉大学学报,2011(4).

[3]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ngnitive Grammar:第1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宗守云.汉语量词的认知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197.

[5]崔希亮.语言理解与认知[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175.

[6]齐沪扬.现代汉语现实空间的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87-88.

[7]周统权.“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研究[J].语言科学,2003(1).

[8]明宏.基于与汉语介词短语“在……上”之比较的英语介词on的认知语义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9]Langacker,R.W. Concept,Image,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0:5.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1.036

2015-09-21

河南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SKJYB2015-08)

H030

A

1000-2359(2016)01-0184-05

曹爽(1977—),女,河南南阳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研究。

猜你喜欢
基体隐喻语义
金刚石圆锯片基体高温快速回火技术的探索
沟口雄三的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基体论述评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铌-锆基体中痕量钐、铕、钆、镝的连续离心分离技术
语言与语义
《活的隐喻》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固体粉末在聚合物基体中分散混合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