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2016-03-16 08:22罗清海邹祝英张红艳彭文武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建竞赛实验教学

罗清海,邹祝英,胡 艳,张红艳,彭文武

(1.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1;2.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学科竞赛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罗清海1,邹祝英1,胡艳1,张红艳2,彭文武2

(1.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421001;2.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421001)

文章分析了学科竞赛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包括优化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锻炼师资队伍、激发创新意识、营造学术氛围、培养教育品牌等。

学科竞赛;学风建设;创新人才;新建本科院校

新建本科院校伴随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而发展壮大,但如何区别于国家直属院校、名牌院校,准确定位、建立特色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建本科院校任重道远、迫在眉睫的课题。高等教育有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但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生基础与国家直属院校、名牌院校存在较大差异,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人才培养照搬重点院校、名牌院校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显然行不通[1-2]。

学科竞赛作为高校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以竞赛的方式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学科竞赛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合贯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及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学科竞赛反馈到教研教改,以推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索意识,促进学风改善。学科竞赛对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特功能,使之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特别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临床技能等全国性的学科竞赛,更成为打造学校、学科品牌,彰显办学特色,培养师资队伍的一个重要载体[3-4]。

1.推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的优化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变,一些专科学校升格为包括学院,一些专业学院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能不能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的办学定位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中迫在眉睫的课题[5]。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存在两个值得关切的现象:一是培养方案照搬、移植老牌本科院校、名牌院校,视调整课程体系为禁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全面性和理论深度,忽略师资整体水平、学生基础与参照院校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导致实际教学中学生理解困难,教学效果不如人意。二是培养方案在高职、高专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忽略了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课程体系不具备本科教育应用的系统性,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实用”,培养目标针对“岗位”,重实践技能轻基础理论,违背了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性要求。通过学科竞赛,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发挥学科竞赛,尤其是全国性学科竞赛的导向作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体系,教学内容注重基础性、系统性的同时,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强化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2.促进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的改进

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应该与时俱进,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更新相辅相成。学科竞赛要求基础性与创新性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兼顾,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独立学习与思考、协同操作与实践的空间,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也应相应改革、调整,发挥多媒体、仿真、网络等现代媒体技术在教学节奏控制、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拓展、专业审美培养等方面的优势,缓解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资源紧张的矛盾,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慕课、公开课、精品课程等公共课程资源,弱化与重点院校在师资力量、课程资源等方面的比较劣势;改革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观摩教师、视频、模拟演示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完成实验、实训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激发学习和创新內驱力为目标,允许一定的“容错率”,在限定的实验目的、安全措施下,允许学生在实验内容、材料、手段以及时空安排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而不强调统一的实验内容和同样的实验结果。借鉴学科竞赛的组织形式,将学生分组,相互协作完成实验的设计、制作与调试;训练项目由单项实验到综合实验,由验证性实验到创新性实验逐步提升;组织实验报告、实践作品的答辩和研讨,并反馈到实验方案的优化中;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挑战性,消除实验教学程式化,实验报告相互抄袭的现象。

3.整合实验室资源, 提升实验教学成效

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新建本科院校的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但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一方面,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数着床板招生,财政优先保障教学楼、宿舍等基建投资,实验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设施管理沿袭条块分割模式,实验教学资源在校内学科之间共享程度低,更难以实现区域内校级共享。实验设施投入不足和利用效率低下并存的局面,导致很多实验教学流于形式,走过场,甚至必要的实验也无法开设。实施开放实验室建设,配合学科竞赛,打破常规日程安排,在满足常规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周末、节假日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提供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将学科竞赛成绩作为实验课程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探索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实验教学资源整合的途径,提升实验教学成效[6]。学科竞赛可以成为实验教学创新的导向,在教学内容上突破教材编排的局限,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并注意实验课题的多样性,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挑战性,形成学科竞赛和实验教学良好互动,协同促进的局面。

4.促进教师科研、教学和实践指导水平的提升

大学应该区别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不应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要给人一瓢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若不搞科研,就无法组织研究性的课堂教学。不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无法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所谓的启发式、提问式教学也必然落入形式化的俗套。另外,教师承担科研任务,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文献查阅、交流协作以及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团队精神及科研素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教学科研应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主要是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但教学和科研是分不开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科研资源、运行机制、人员编制等因素的制约,独立于教学的科研往往有一定困难[6]。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可以作为提升教师科研、教学和实验指导水平一个重要路径。竞赛命题往往综合性、实用性强,鼓励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要求指导教师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学科前沿、热点有较好的了解或掌握,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教师在辅导学生准备学科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系统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无疑会促进教师教学和实验指导水平的协同提升。

5.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探索精神、挑战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注重达到某一实验目的的共性训练,而忽视创新思维、操作技能方面的个性培养,忽视团队协作、意外应对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本科层次的教学主要以程式化的共性教育为主,但创新往往需要基于特定情景的个性感悟和灵性激发,这就要求在实验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进行改革。学科竞赛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结构、身体和心理素质、担当和协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同时学科竞赛带来荣誉、奖励,以及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挑战意识得以激发,实践能力、个性气质和协作精神也得以充分锻炼和展现。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往往不能临阵磨枪、一蹴而就,比赛过程中各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面对难题时沉稳应对和独辟蹊径,都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逐渐培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各学科竞赛无论是否获奖,都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无疑对以后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6.营造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因材施教

名牌院校学风相对良好,一个重要因素是,绝大多数新生入学后受师长、学长的影响、熏陶,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制定大学生涯规划,确定学业、考研、出国等等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地方院校师资队伍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与老牌本科学院有一定差距,科研整体水平偏低,功利化的“考核科研”盛行,是无需讳言的事实。学生入学后没有了高考指挥棒,从细致照顾、严密监管的高中过渡到自由宽松的大学,不善于自我规划、调理大学生活。迷惑和空虚导致许多学生大学目标空洞,学习积极性、探索精神缺失,学习上不求甚解,急功近利心态严重。完善组织学科竞赛的激励体系,积极组织学科竞赛,对获奖师生进行表彰,推广获奖成果,总结获奖经验,树立师生榜样和典型,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学科竞赛门类、层次覆盖面广,基础性和挑战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兼顾,项目特色明显,阶段性强,迎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因此,便于因材施教,让更多的学生各得其宜,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风整体改善,并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对专业认同度,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将大大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介入学科竞赛,赞助、承办各级学科竞赛,或设立专项奖学金;积极组织学科竞赛,可以密切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拓展了教师的科研课题和交流资源,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渠道。

7.促进学校良好口碑和教育品牌的打造

高校品牌是社会对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认可程度和美誉度,高校品牌在其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也是其竞争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进入21世纪,高校的发展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涉及生源、师资、就业以及教学资源等方方面面;社会对品牌教育的期待日益强烈,品牌建设是新建本科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要求的一个紧迫课题。高校教育品牌的打造需要教育教学每一个环节的积累和沉淀。学科竞赛可以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品牌建设的切入点或载体,通过出色的学科技能竞赛,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师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形成学科竞赛和学风建设之间的良好循环。学科竞赛是考核和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科竞赛品牌自然成为高校品牌的载体和内涵,其认知识别功能可以迅速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其甄别区分功能可以彰显其办学特色,其品牌附加值功能更可以增强其竞争力。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推动创新能力及教学质量提高,不断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延展学科竞赛平台的宽度和深度,激发师生对探索、创新的内驱力,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努力进取的群集效应,实现良好学风与教育品牌的良性互动和内驱式发展。

198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举办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科竞赛争相开展。鉴于学科竞赛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突出作用,国家高度重视学科竞赛的发展。2007年,国家颁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进一步鼓励、规范各类学科竞赛。除教育部资助的竞赛外,各地区、高校还开展了多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有些赛事逐渐被认可、推广为全国性赛事,一些国内的赛事还直接对接国际性学科竞赛。可以说,现在已基本形成了面向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全面覆盖的学科竞赛体系。

人才的发展在于教育,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学科竞赛不是孤立的工作,而是融合在专业建设、学生工作等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新建本科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探索学科竞赛有效管理模式,完善学科竞赛激励体系,逐步形成学科竞赛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学科竞赛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才能充分发挥学科竞赛的作用。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积极打造一支综合素质 过硬的教师队伍;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以荣誉为动力,不断促进学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1] 施晓光,游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问题的理论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5(1):1-5.

[2] 王者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4):53-59.

[3] 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5-67.

[4] 鲁保富.构建系统、高效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5(8):37-38.

[5] 王鑫,温恒福.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模式及要素分析[J].教育科学,2014(12):69-72.

[6] 綦春明,罗清海.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开放建设的改革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31-33.

Analysis on Promoting Effect of Academic Competition for Teaching in Newly-built Universities

LUO Qing-hai, ZOU Zhu-ying, HU Yan, ZHANG Hong-yan, PENG Wen-wu

(1.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2.Hunan Institute of Traffic Engineering,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academic competition for teaching affairs in newly-built university was analyzed, which include optimization of cultivating plan,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training of teaching staff, motivating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cademic atmosphere establishment and cultivation of educational brand and so on.

academic competition;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style; creative talents; newly-built university

2016-03-01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1BGD034)。

罗清海(1969—),男,湖南祁东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工程教育及研究。

G41

A

1673-0313(2016)04-0143-03

猜你喜欢
新建竞赛实验教学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