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佛思想相互影响下的武术文化演进

2016-03-18 15:54马伯韬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演变传统武术

马伯韬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学院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800)



道佛思想相互影响下的武术文化演进

马伯韬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学院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800)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道佛逐渐融合的局面,自然传统武术无法逃避,通过实地考察以及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给予我们传统武术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并指导整理当前传统武术中道家思想的部分。

[关键词]传统武术;道家思想;演变

道家思想的产生和演变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处于中华大地上的本土思想,作为根深蒂固的一种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又吸收和借鉴了更多的观点,以此来巩固道家学说在统治者阶级的地位。外来佛教的逐渐被大家所认可,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道家学说的无为和清净自然的思想,从而将道家思想渗透到佛教中去。传统武术将自身的运动特点赋予了道家、佛家学说的思想观念,并用其来诠释传统武术中的修身之法。

1魏晋时期的道教与佛教

1.1魏晋时期的道教变迁

讲魏晋时期的道家就要说说黄巾起义,说到黄巾起义就要说一下曹操,正是曹操的镇压和利用,使得以道家学说为基础的道教开始了严重的分化,道人四处奔走,“被迁后的祭酒、教徒便各自为政,独立设治传教,往日的传教规则被破坏了。”[1]但是并没有将道家学说终结,只是形式不同而已。“靠镇压黄巾起义发家的曹操,深知下层百姓利用宗教起义造反的危险,他吸取东汉王朝的教训,对道教及在当时社会上有声望的道士、方士,采取了镇压与利用、限制加改造相结合的两手政策。”[2]据《文献通考》卷150载:“汉初,兵民不甚分。如冯唐吏卒皆家人子弟,起田中从军,而后汉礼仪志,谓罢遣卫士,必劝以农桑。由是观之,兵农尚未分。”《三国志》卷1中说:“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玄武一词实为道教守护四方之一的神兽,有延长寿命的意思。虽不能完全说明道教的影响力,但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有意义的东西的一种祈求。

公元215年,张鲁投降曹操,蜀中道民北迁长安、洛阳、邺城等地。[3]“建安二十一年(216)张鲁卒,葬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其道众也大量北迁,五斗米道遂发展至中原地区。”[4]所以曹操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也是促进道佛合一的重要人物,当时的道家学说的思想四处流传,不同阶层的人都有接触到道家思想,也导致了传统武术在道家学派的影响出现了不同,接触了其他的思想,将武术的技击术以及修行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改进。“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从汉代下层民间道教,向上层封建统治阶级的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5]充分说明了当时的道教正在轰轰烈烈的大发展。无论是上层政治还是下层贫民共同刮起了尚武之风。从而给道家思想深入群众,以及能够深入到传统武术的中心地带,带来了契机。

1.2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中道教的身影

当时的北方也就是邺城之地聚满了佛教寺庙,给道佛两教的融合带来了契机。此时人们已经逐渐开始在邺下以及周边进行佛教活动了,使道家学说接触并吸收借鉴成为了可能,也由于政治原因,导致道教进行了众多门派的出现,借鉴儒佛思想下,将道家学说四分五裂,但也是一种充实、壮大。

南北朝时期道佛两家的融合已经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了,也能够推断出在此之前魏晋时期道佛两家的融合是何等的艰难,虽然只有短短的两百多年,出现如此震撼人心,壮丽宏伟的佛龛,无不使我们感叹,先人经过了怎样的洗礼才有当时的成就。这一时期也是佛教、道教迅速发展的年代,这为日后武术与佛道文化的结缘,提供了基础。[6]《北齐书·孝昭帝纪》中记载:“诸贵亲家角力批拉,不限贵贱”。当时的人们对于角力的喜爱,发展成了不限贵贱。试想当时的那种等级分封制度,能够做到不分贵贱,也只有道佛两家思想的作用下才会有其这样的表现,能够在史书中记载下来,也说明了当时甚至是更早前的人们思想中的那种芸芸众生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了。

1.3魏晋南北朝道佛影响下的人们思想

在我国魏晋时期士人纷纷挣脱儒家之桎梏,奔向道家的解放,由性至情之转变,痛生命之短促,悲人生之无常,骚人墨客唱出了阙阙生命的悲歌。[7]所以当时有很多儒学之士潜学道学,而魏晋玄学的兴起将道家学说思想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将“仁”的思想更好的传扬开来,由此而改变的是传统武术的舍生取义的观念。魏晋南北朝由于佛教的兴起发展,致使道家学说与佛家学说争斗了很久,但在佛家思想传入我国以来,由于佛家思想的外来性,要想在中华大地上站稳脚跟,就要依附于我国的本土思想,更多地借鉴了道家思想。当时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势必要调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至于政治上层更多地依靠儒家思想,而道家思想的时起时伏的局面,将传统武术推向了一个更加独特的历史舞台上。“作为不无新意的文化形态,佛道二教受到当时文人学者的普遍推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成为其获得迅速发展的文化基础。”[8]统治者们极力的宣扬宗教,来证明自己的统治,从而将民众的思想引入道佛之中。

2魏晋南北朝时期道佛思想影响下的传统武术

魏晋南北朝的吟侠诗作中,更为集中的是对古代侠义之士的热情讴歌[9]。从诗词方面也能够看出当时人们在武艺上的追求,已经上升到了一个精神层面了。当时传统武术练习者极为多广,那是因为曹操是一个好文喜武之人,曹操“铜雀点兵”家喻户晓,就是最好的证明,《三国志》卷17:“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建安时期,邺地作为曹操的建功立业之地,汇集了大批文武之才。“文有‘建安七子’,武有‘建安五子’,文治武功盛极一时。”[10]所以当时的武功受到道佛俩家融合的影响。经过汉末的政治动荡,道家发生的重大变化,对儒佛的吸收借鉴,发展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当时最为有名的就是魏晋玄学。玄学的出现也极大地影响了传统武术的风貌,至今还受到当时的影响而没有出现较大的改变。

为了稳固社会,魏晋时期将这些道士比如华佗、甘始、左慈等聚集在一起,“由于道教坚持乐生恶死,把长寿长生作为自己的教义,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养生之道。”[11]这一时期推出了很多养生功法以及导引术,然而当时的导引功法为我们现在人所熟知的就是五禽戏还有导引术了。《三国志·方技传》载:华佗曰: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当时的养生之术“五禽戏”中已经有了身体的活动。“人体需要不断的运动, 但一定不能过度”,“因此古代长寿的人以导引的方法健身”。[12]可以说,华佗是将道家之学与医学联系在一起的一位关键人物。

魏晋玄学的兴起将儒佛两家学说思想更好的融合在了道家学说当中,将“仁”的思想更好的传扬开来,由此而改变的是传统武术的舍生取义的观念。由于佛教的兴起,道家学说人群的平民化,思想落后,没有足够的能力,致使道家学说与佛家学说争斗了很久,但在佛家思想传入我国以来,由于佛家思想的外来性,要想在中华大地上站稳脚跟,就要依附于我国的本土思想,必须更多地借鉴道家思想,而道家思想的时起时伏的局面,将传统武术推向了一个更加独特的历史舞台上。人们依附于道家思想信仰,开始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修炼,达到人、身、心“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道家思想的根深蒂固,推动了传统武术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进程,但另一方面也阻碍了传统武术的创新,对传统武术的适应时代变迁的能力起到了抑制作用。

3道佛融合演变中传统武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1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变迁中不变的特点

(1)技击:道家思想的出现在武术认识上当时有了第一次的解释,并在武术技巧和技战术上有了具体说明。道家思想将传统武术定位为一个顺应自然并与大自然一体的活动,无论在什么时候道家思想都是讲求自然本真的。老子的审美观点也是渲染阴柔之美,老子关于无为、贵柔、法水、主静等四项被道教转化为自我宗教的精神与原则,这种精神和观念与中国武术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武术技术指导思想和理论,其核心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和“以柔克刚”[13]。老子之说将万事万物随心所欲的想法指引给每一个人,无为既是有为的思想也贯穿在了中国传统武术中。为什么中国会出现以“假想有敌”为主要练习手段的传统武术方法,最初是由于战争需要对士兵的训练,而进行的一种简单的武艺动作练习。“自实行军事制度以来,武术就逐渐从民间转到军队中来, 这也是为了适应大规模作战的需要。”[14]实行军事制度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尤为重要,也能够体现出传统武术对于当时全国军民大众的影响。道家学说的本土化,主人翁式的思想使得自己的危机感强烈,但是道家讲究的人和自然融合的思想,让传统武术具有重要特色的技击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削弱,所以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传统武术是以养生、健身和修心为核心。

(2)天人合一:古代先哲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讲求我们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每个存在都有他特定的价值和意义。“反者道为动”是道家思想中的具有辩证法思想的说明,同时这一思想被运用在传统武术的技法上,从动作的演变到套路的变化多样上,都遵循着攻防合一,攻守兼顾的思想,并体现在传统武术的演练上。道家讲究的“天人合一”被融入到了传统武术中,《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当中的“一”既是指的“道”,所以道家思想中自始至终都是强调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对传统武术的修炼方式进行了定位,所以大多道家习武之人都各自寻找与“天”最接近的地方进行修炼,而他们中的大多习练者一般则以养生和导引为主,追求将天地灵气汇聚于人一身。则“天人合一”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主客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成为武术练功的指导思想[15]。这是古人对天的敬仰,更是对天的崇拜,所以一切的人和物都要保持在这个对天的敬仰和崇拜上。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为了躲避战争,很多人都追求修道成仙。

3.2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变迁中发展的规律

(1)注重内外兼修。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载: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促进人们将兵器转化为徒手技术的契机,徒手技术得到了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健身养生活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武术谚语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说的这个“气”是从道家思想中来的,“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在《庄子·知北游》古代文化理论中 “气”占着重要的地位,“气”被视为传统武术的原力和本根,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16]练内修外,成为武艺的根本,修道参佛,成为当时人们的思想支柱,社会的动荡依靠宗教来稳定,所以道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武艺和兵器趋于观赏又不失功用。魏武王曹操都邺时期, 营造了丰厚的邺都武术文化氛围,剑术水平迅猛提高,促进了邺都造剑技术向精美和便利实用的方向发展[17]。说明了当时的武术风气十分昌盛,制作工艺的发展,也创造了武术技术的变化与衍生。“‘戟’在汉、魏之前就已经渐退出了古战场,不难看出,明代的‘戟’和其他多种兵器已主要成为一种民间演练的武艺了。”[18]也说明了有些兵器的不实用,导致了退出战场,但是并不会消失,而趋于观赏之用。《史记》有云:“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自汉时起就出现了由论剑到“与道同符”的高度,那时候的人们对佩剑的行为相当的崇拜,“剑”在当时人脑子里的印象就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种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中国士人往往书剑并举,以剑比德,显然就是太史公这一理论的延续。”[19]后来的兵器“剑”逐渐成为人的一种品质的象征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剑还是道教人物“呼风唤雨”进行“施法”的一种辟邪法器被赋予了神秘色彩。“武术对抗性攻防技术,如‘手搏’、‘角抵’、‘击剑’等技术大为提高,武术套路得到了充分发展,‘舞剑’、‘舞钺’有了单练对练的套路。”[20]反映了当时的武艺从血与火的军队战争中脱离出来,走向民间社会,在道佛思想影响下,军旅兵器武艺成为我们所欣赏的能够带来技法上艺术化改变的一个关键。

4结 语

由于道家学说以黄老思想为人们所看重,当时的思想主张促使我们遵循自然规律,自然在传统武术的发展上促使它本身的技击术不可放弃。老庄之学在逐渐融合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多思想下,发展形成更为人性化的道家思想,虽然失去了上层政治的支持,但在民间却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宣扬,为我国民间传统武术的多样化、独特性奠定了基础。道家思想由最初的“道法自然”,到后来的“天人合一”逐渐地融入了更多世俗性的东西,使得传统武术更加适应大众化,更加贴近民间百姓。在笔者走访的多个南北朝时期的寺庙发现,很多与道教、佛教有关的图画、纹饰和人物,让作者感受到了道佛两家的友好与和平。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自强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自强,值得注意的是在吸收引入外来文化与追求所谓武术发展创新时,不能忘记我们自己对武术文化传统继承的重要性认知,忽略了传统武术文化的固有内涵,我们就难以振兴和创造传统武术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2-59.

[2]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2-59.

[3]刘常亮,魏晋时期援儒佛入道文化现象分析 [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27.

[4]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39.

[5]林伯原.中国体育史[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156-159.

[6]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

[7]陈岸峰.世说新语[M]. 北京:中华书局,2012.2.

[8]林国妮.佛道二教的影响与魏晋史学的变化[J].兰州学刊,2009,2(185):58-60.

[9]郭晓晶,刘可,王亚慧.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研究[M].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169-171.

[10]马伯韬.曹氏兄弟与剑法 [N].安阳日报,2011—7—13.

[11]姚重军,薛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60-63.

[12]谢圣明.白话二十四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362-366.

[13]马晓龙.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J].音体美,2009,(28):620-621.

[14]张延庆.从土司的军事制度看壮族武术的发展[J].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162):92-95.

[15]梅杭强,邱丕相,高楚兰等.论武术套路的传统特性与奥林匹克[J].南京:体育与科学,2004,146(1):24-27.

[16]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38-44.

[17]马爱民,卢金峰,高春明等.论邺都历史上尚武风习与民族武术文化的融合[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4):15-18.

[18]马爱民.传统武术文化新探[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85.

[19]马明达.说剑丛稿(增订本) [M]. 北京:中华书局,2007.9.

[20]李成银.中国武术咨询大全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6.

[责任编辑:江雪]

Evolution of Wushu Cultural under Interact Taoism and Buddhism

MA Bo-tao

(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800,China)

Abstract:During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aoism and Buddhism are gradually integrating, the nature of traditional Wushu is also included, conduct a more in-depth dissect through field study and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gives us clearer traditional Wushu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guidance finishing Taoism part of traditional Wushu in the current.

Key words:traditional Wushu;Taoism;Evolve

[收稿日期]2015-12-26

[作者简介]马伯韬(1987-),男,河南人,主要人事武术教育与民族体育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6)02-0099-04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演变传统武术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李白诗歌悲剧意蕴探析及其走向
曹操游仙诗的形成及价值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