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进生态文化为指导构建我国生态国防体系

2016-03-19 17:24卢继元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6年1期
关键词:构建

卢继元 于 洋



以先进生态文化为指导构建我国生态国防体系

卢继元于洋

摘要:先进生态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实现了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的过渡。弘扬先进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理念。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其核心是生态文明理论。以先进生态文化为指导,构建我国生态国防体系,既是顺应时代潮流之要求,也是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必然。以先进生态文化为指导,构建我国生态国防体系,包括了确立建设生态化国防之理念,确立遏制敌对势力反生态作战之战略,确立遂行生态非战争军事行动之基点,确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道路,确立军队环保与生态建设工作之保障。

关键词:先进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理论;生态国防体系;构建

现代化促进了物质的丰裕和文化的繁荣,但也带来了生态恶化。生态危机成为“越发展越严重的文明病症”。纵览历史,放眼世界,哪个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国家和地区,没出现过生态问题或遭遇过生态危机?我国虽已跻身世界经济体前列,但付出的生态代价不可谓不高,以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农业生产为例,“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耗掉了全球化肥总量的三分之一”*《光明日报》编辑部:《为什么要在“新四化”之后增加“绿色化”》, http://news.gmw.cn/2015-05/06/content_15574305.htm.。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国际社会在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上不断觉醒。随之,生态伦理“成为现代性批判的重要维度”,生态文化成为判别人类行为正当性、合法性的价值尺度,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治理生态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不二法门。时至今日,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和发展的重要理念。

一、生态文化与先进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的思想文化。当今世界,存在着众多的生态文化形态和流派。比如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绿党、生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化是先进生态文化。先进生态文化是在批判和否定破坏环境、掠夺自然的一切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生产实践、生活方式中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是在汲取生态文化和传统文化养分中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扬弃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先进生态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即在于用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世界,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今日中国之先进生态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江泽慧:《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111/c40531-20166024.html.。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为思想基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依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历史渊源,以西方的生态学说与绿色运动为外部参考,逐步形成了契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其核心是生态文明理论。其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酝酿准备阶段。党和政府一直高度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早在1973年,我国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党中央的名义,批准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提出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此后颁布的一系列与环保相关的政策法规,都成为日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法理依据。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页。;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为日后生态文明理论的明确提出作了充分铺垫,对于生态国防构想的研究也极富战略指导意义。

二是明确提出阶段。“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这是在1999年的全国绿化委员会第18次全体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巩固成果加快发展提高国土绿化水平》报告中作出的一个重要论断。经历了前期的酝酿准备,我党开始将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新世纪新阶段的党纲国策之中。2005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包括“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23页。。这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讲话中首次使用“生态文明”一词。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时,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2012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7·23讲话”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胡锦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载《人民日报》2012年7月24日。的科学论断。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宏伟战略目标,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首个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写入政党执政纲领和国家战略规划的国家。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论体系得以完全确立。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同时也是生态国防构想的理论生长土壤。

三是充实完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习主席对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论述并提出了新的指示与要求,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新形势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上强调,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新华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载《人民日报》2013年5月25日。。从理论上看,首先是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生产力的“等同论”。2013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华社:《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载《人民日报》2013年4月11日。其次是形成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早在十年前,习近平在浙江安吉调研时,发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讲话。此后经过不断发展,以“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兼顾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取舍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统一论”,形成了日臻完整的思想论述体系*《观察与思考》编辑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研讨会在浙江安吉顺利召开》,载《观察与思考》2015年第10期。。从实践上看,中央作出了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文简称为《决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被专章论述,其中包含有四项具体的改革措施。《决定》的出台,标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台阶,也将新形势下的生态国防构想研究引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范畴。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会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指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该方案可谓是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为适应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引领我国发展新常态,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在继承创新中、在包容互鉴中,在与时俱进中,在生态问题上最终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思想。

三、生态文明理论与构建我国生态国防体系

党的生态文明理论是构建我国生态国防体系的指导思想。按照这一理论构建生态国防体系,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一)确立我国生态国防之理念:建设生态化国防

我国生态国防之发展以及我国国防的经济基础都决定了我国国防建设必须实现生态化转型。我国国防是建立在完整工业体系基础上的现代国防。一方面建设现代国防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与金属矿石,这就使得国防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的改革调整和进入新常态,国防也要与之相适应。为了尽可能降低国防建设本身给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与国防的良性互动,我们要在国防能力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国防建设的生态化转型。

国防建设的生态化转型,实际上就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生态转型,它代表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现代化状态及其实现路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依托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国国防向现代工业国国防的历史性转变;面对新军事革命掀起的信息化浪潮,我国又及时启动了国防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需要;而今,生态文明重新定义了国防现代化,它要求国防建设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全面信息化的基础上,把“三高”(运行效率高、科技含量高、效费比高)、“两不”(不拖累经济社会发展、不打破生态系统平衡)作为国防建设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牵引下实现新的转型升级,也就是国防建设的生态化转型。

一般来说,生态化转型至少应遵循以下四条生态化标准*虽然生态化的各条标准在内涵和外延上多有重叠交叉,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并列使用,因此在本文中不作精细区分。标准内容参考了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关于“生态现代化”问题的报告,详见何传启主编《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5页。:第一条是效率第一标准,它包含了管理科学、物流便捷、单位生产率高等要素,即在国防建设中追求国防体系运转、国防工程施工及国防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效率;第二条是品质保证标准,它包含了科技含量高、符合国防发展需要、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等要素,即在国防建设中追求国防科技研发成果、国防工程建设成果的综合品质;第三条是效费比最优标准,它包含了节约集约程度高、单位能耗少、资源利用率高等要素,即在国防建设中追求以国防经费的稳健投入换取国防能力的最大产出;第四条是可持续发展标准,它包含了低碳、无毒、清洁、循环、可再生等要素,即在国防建设中追求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永续发展状态,让国防从业者及国防单位驻地民众都能享有环保、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必须明确的是,强调生态化标准并不意味着国防发展进程的延缓或国防发展力度的削减。国防建设的生态化转型,必须时刻紧扣现代国防的四个主要特征:第一,现代国防离不开完整工业体系的硬件支撑,生态化转型离不开工业化的物质支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推进生态化转型的必由之路;第二,现代国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软件支持,虽然信息化转型会加大国防建设的成本,但从长远看,它对国防事业发展和生态化转型的益处甚多,因此前期的转型投入决不能节省;第三,现代国防需要经常性的实战演练,虽然这会造成更多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但它是提升国防能力、检验发展效果的最好方法,因此生态化转型的推进必须与其保持并行不悖的关系;第四,国防投入的稳步增长是现代国防发展的常态,生态化转型决不能通过抑制增长来被动地推进。鉴于此,我们在推进国防建设生态化转型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具体的转型项目,还应重视对生态化转型真正内涵的理解和宣传,谨防国防建设走上去工业化、去信息化、去实战化、去增长化的歧路。

(二)确立我国生态国防之战略:遏制敌对势力反生态作战

总的来看,我国正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历史时期,尚未面临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但我们绝不能放松军事斗争准备,低估潜在的战争风险与冲突可能。以信息化为核心和实质的世界新军事革命,是对传统国防的积极扬弃,其蕴含的国防生态发展趋势将会不断彰显,因此,我国生态国防之战略,首在应对世界新军事革命之挑战,打赢局部信息化之战争。因该问题过于复杂和宏大,本论文在此不作讨论,只就遏制敌对势力反生态作战作些论述。

在目前的国际大环境下,敌方以常规武装力量大举入侵我国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但对我实施非常规作战、制造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可能性却大大增加。境外敌对势力策划发动的反生态作战就是非常规作战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破坏我国生态安全、干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外部威胁。

反生态作战一般分作两类,第一类是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杀伤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物体,造成人员死亡、生物资源损失乃至生物生存环境的总体恶化;第二类则是运用技术手段人为地引发自然界的各种异常现象,致使军事行动乃至人类一切的生产生活都无法正常开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的“作战”条目下,收录了“生物战”、“化学战”、“环境战”和“气象战”四种常见的反生态作战样式。

生物战是使用生物武器伤害人畜、毁坏植物等的作战,化学战是使用化学武器伤害人畜、毁坏植物等的作战*全军军事术语管委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5页。,它们两者都属于反生态作战的第一种分类,在军事行动中往往配合使用,具有实施过程隐秘、杀伤效果大、攻击对象无限制、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也可以并称为生化战。在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约与人道主义原则,在我国多次发动细菌战*细菌战是生物战旧称,当时生物武器中主要装填鼠疫、霍乱、伤寒等病菌及其感染物。与毒气战*毒气战是化学战旧称,当时化学武器主要是施放光气、氯气、芥子气等的毒气弹。,不仅在战争中造成我国军民的大量死伤,还将大量的化学武器遗留在我国境内,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长期的潜在威胁;在越南战争(1965-1975)期间,侵越美军为了清除越共游击队用以隐蔽的丛林,使用飞机在越南境内喷洒了7600万升“橙剂”*“橙剂”是一种高效的落叶型除草剂,因容器的标志条纹色为橙色而得名。,此举不仅破坏了大量的植被与农作物,还使越南人民常年饱受“橙剂后遗症”之苦,甚至影响到了参战美军的健康状况;新形势下的生化战内涵更加丰富,出现了通过制造物种入侵破坏敌方生态平衡、通过基因武器使特定人群致病、通过特殊化学物质使敌方武器失能等一系列作战新样式。

环境战亦称地球物理战,是为达成一定军事目的,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影响自然环境的行动,包括人工控制或制造云雾、风暴、雷电、暴雨、洪水、泥石流、山崩、地震、海啸等;气象战亦称天气战、气候战,是为达成一定军事目的,人工影响天气和气候的行动,是环境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军军事术语管委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6页。。环境战让“呼风唤雨”的古老传说变成了现实,它不但能够干扰和破坏敌方的军事行动,还会给攻击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生态平衡带来不利影响。1938年5月,国民政府炸开黄河南岸的花园口渡口使黄河决堤改道,制造了大片的黄泛区以阻止日军西进,此举虽然给日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以视为一次代价过高的环境战战例;而在1967年到1972年期间,美国空军在越南北部先后实施了2602次人工降雨作业,制造暴雨洪灾以阻断北越军队的交通运输线,成为与播洒“橙剂”齐名的著名反生态作战战例;在未来,激发地震或海啸、改变台风路径、制造臭氧层空洞等目前正处于研究试验阶段的环境战手段,将会在战争舞台上相继出现。

在军事实践中,反生态作战的发动者往往将多种作战样式搭配起来使用,以求得作战效果的最大化。这是传统的军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中较少涉及的内容,也是新形势下我国生态国防在战略上所必须关注的一项重点问题。我国的国防生态发展必须将反生态作战纳入考虑范围,通过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设,不断提升自身遏制反生态作战的国防能力,以临战的姿态应对敌对势力所制造的生态安全威胁。

(三)确立我国生态国防之基点:遂行生态非战争军事行动

除了履行好遏制反生态作战之战略功能外,和平时期的国防建设还需要完成好一种特殊职能,这也是我国生态国防之基点,即重点提升武装力量遂行生态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国防能力。所谓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武装力量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而进行的不直接构成战争的军事行动,包括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维护权益、安保警戒、国际维和、国际救援等内容*全军军事术语管委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页。;而生态非战争军事行动,就是指与国家生态安全有关的、为解决多样化生态安全威胁而进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从行动样式上看,生态非战争军事行动主要包括调集武装力量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打击针对生态环境的恐怖袭击、加强对生态要地的安保警戒等内容;从行动地域上看,生态非战争军事行动主要在国内进行,但不排除派遣武装力量赴境外维护生态安全的可能性;从历史延续看,生态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对军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和常规非战争军事行动内容的合并重组,在我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将更加突出其生态性。

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是我国武装力量遂行最多的生态非战争军事行动。我国国土幅员辽阔,横跨多个气候带,包含多种地形地貌,陆地面积与水体面积都位居世界前列。这一切既造就了我国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也使我国面临着多样化的灾害威胁,包括干旱、洪涝灾害,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继日本和美国之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顾瑞珍:《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我国自然灾害损失居世界第三》,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5-10/12/content_3609918.htm.,仅2014年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就造成全国约1.2亿人次受灾,533人死亡,97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575.6亿元*黄小希:《民政部:今年以来各类自然灾害造成1.2亿人次受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7/25/c_1111805018.htm.。我国武装力量一直是从灾害中挽回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绝对主力,一旦有命令下达,解放军各军兵种、武警部队各警种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开展救灾工作。但在近年来的几次特大灾害救援中,我国也暴露出官兵缺乏专业的救灾能力、直升机数量较少、大型装备的空中运输与投送能力不足、偏远地区通讯保障不畅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成熟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国防建设中加以解决。

打击针对生态环境的恐怖袭击,加强对生态要地的安保警戒,是我国国防建设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恐怖组织在全国各地制造了多起恶性暴恐事件,我国的反恐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一旦恐怖组织通过特殊渠道获得了某种生化武器,在我国城市中发动类似于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1995年3月20日,日本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散布沙林毒气,造成13人死亡,6252人受伤。或美国炭疽攻击事件*曾任职美国政府生物防御实验室的科学家布鲁斯·爱德华兹·艾文斯,从2001年9月18日开始把含有炭疽杆菌的信件寄给数个新闻媒体办公室及两名民主党参议员,最终导致5人死亡,17人被感染。的恐怖袭击,后果将不堪设想。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发现此类恐怖袭击的踪迹,但我国的反恐行动必须防患于未然,加大排查力度并设置专门的应对预案。此外,武装力量还要强化生态要地的重点防御,严防不法之徒对原生态地区(江河源头、天然湿地、原始森林、沙漠绿洲等)或生态资源集聚和开采地区(大坝、油井、矿山等)的污染、毁灭等破坏,维护地区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由于生态安全问题具有较强的蔓延性,因此一国境内的生态安全问题很可能会在周边地区产生连锁反应,甚至有可能因蝴蝶效应而危及全球生态安全,引发世界性的生态危机。在未来,维护生态安全将成为大国参与国际维和与国际救援行动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此,我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应当在境外地区出现生态危机时,视情派遣维和力量赴境外维护生态安全。这样做既能展现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同时也能够增强我国在境外地区的威望与影响力。

(四)确立我国生态国防之道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军民融合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才能真正把生态国防有机融入国家的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系统之中,才能使我国国防生态化转型获得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要求。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既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为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依据这一方案,各省(区、市)作出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专项行动工作安排。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编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

从广义上来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泛指任何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建设,当然也包括国防建设中与建设生态文明相关的部分,例如军事区域内的环境保护、国防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有军队参与的植树造林与污染防治活动等。因此,军队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利于部队官兵和地方民众的双赢工程。在工作中大力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走军民融合式环保道路,既能够有效解决军队环保经费不足、专业人员匮乏、时间精力有限等现实难题,又能够发挥军队执行命令坚决、组织纪律严密、善于攻坚克难等政治优势,是确保军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收获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选择。解放军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环保绿化局原副局长郭承站认为,解放军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要实现包含六个“一体”在内的立体融合,即“军队环境保护与国家环境保护规划一体决策、项目一体计划、资源一体配置、信息一体共享、行动一体实施、效果一体监管”*查玮:《探索中国军队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载《中国环境报》2011年03月12日。。近年来,在国家重大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的环境保障和重大生态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的防范治理中,“整体规划、同步治理、资源共享、联防联治”的军民融合式环保思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社会反响。我国生态国防发展将在实践路径设计中继续秉承这个思路,在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牵引下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五)确立我国生态国防之保障:军队环保与生态建设工作

在国防力量中,军队*由于下文中提及的军委指示、军队法规、生态型营区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等内容同时适用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因此武警部队的相关工作不再单独列出,在本文中统一用“中国军队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代称。是保卫国家安全和利益、支援国家各项建设的中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军事斗争准备的前提下,军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指引下,积极组织开展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健全军队相关法规。作为我国国防建设的领导机构,中央军委对军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的战略意义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其在军队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重视。1982年3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合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保护暂行条例》。1990年7月,中央军委依据全国人大1989年12月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向全军颁布了正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保护条例》,并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保护委员会(后更名为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军的环境保护工作。2004年9月,该条例进行了重新修订,增加了“保护与改善环境”一章,并将军队环境保护的范围修改为“保护和改善军队管理和使用区域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胥金章、吴景峰:《重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保护条例>颁布》,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4-09/16/content_1989322.htm.。2006年7月,中央军委向全军下发《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军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意见》,要求全军部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军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纳入军队全面建设整体规划*杨春江、范炬炜:《中央军委要求进一步加强军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载《解放军报》2006年07月26日。。2009年6月,“建设生态节约型营区”被写入《军队基层建设纲要》。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明确指出,“军队要参加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要抓好部队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工作,最大限度降低或避免军事行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实际行动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版,第96页。

2014年4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部“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必将推动军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的新发展,并为我国国防生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理支撑。

二是建设生态型军营。生态型军营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效,是军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中的一大亮点。2004年,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正式启动了“生态营区理论与建设模式研究”课题。该课题组由军队环境保护专家吴景峰牵头,汇集了来自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解放军理工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在走访了上百个营区后,课题组提出了包含4个类别(稳定性、流通性、和谐性、有序性)、8个方面(自然环境、绿化建设、资源利用、防治污染、绿色建筑、生态文化、生态规划、管理机制)共34项指标的生态营区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生态营区建设的要求和标准,设计了生态营区建设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对全军范围内的生态型军营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胥金章、徐壮志:《绿色军营迈向新“生态”——人民军队创建生态营区纪实》,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1/content_5077684.htm.。仅“十一五”期间(2006-2010),全军就建设了50个示范性生态营区和800个一般性绿色营区。在此基础上,全军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依照“预防为主,治管并重,全员参与”的环保工作原则,逐步推进“浅绿”建设标准向“深绿”建设标准的过渡,初步完成了全军营区“由单一绿化美化型向生态环保型、由纯粹资源消耗型向资源再生型、由无序自由发展型向生态文化型”的“三大转变”*《解放军报》编辑部:《创造人与自然和谐之美》,载《解放军报》2005年3月12日。。在我国生态国防发展中,生态型军营建设的内容范畴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我国军队应建设成为既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又能维护生态安全的“生态军队”,我国国防应建设成为既能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又能提供生态安全保障的“生态国防”。

(责任编辑:聂大富)

中图分类号:D6;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74(2016)01-0054-10

作者简介:卢继元,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教授(南京 210003);于洋,解放军装甲兵学院教练团宣传干事(蚌埠 233000)。

猜你喜欢
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浅析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与构建
创建《数控自动编程》优质核心课程
浅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专业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