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

2016-03-19 22:06陈淑娇
高教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

陈淑娇

(宁波工程学院 校办,浙江 宁波 315211)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

陈淑娇

(宁波工程学院校办,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现状堪忧,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微时代信息的多元化、传播的交互性和去中心化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提出新的挑战,当前要从微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入手,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中华文明传统美德教育、建立平等对话的德育新模式、构建联动立体化的德育机制、加强网络道德监管工作力度、提升网络德育工作者水平等策略,不断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1]。随着微博、微信的蓬勃发展,我们已经正式步入微时代。根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用户分布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均占据各自用户构成的60%以上,而在微信用户分布中,大学生也占了64%的比例[2],这表明大学生已经成为微网络的主力军。大学生社会阅历、认知水平、辨别能力相对较低,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又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因而准确把握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呈现的特点与问题,积极探索如何化弊为利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既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巩固国家网络文化安全的客观需要,更是抢占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政治需要。

一、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危机

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课题组于2015年6月向浙江5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3份,有效率为96.6%。结果显示,100%的被试开通了腾讯QQ,82.8%开通了微博,100%开通了微信;59.6%的被试每天使用微网络1小时以上,93.1%的被试每周均会登录微网络3次以上,只有6.8%的被试使用时间不固定;42%的被试认为微网络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6.6%认为微网络给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只有11.4%的被试认为微网络可有可无。这些数据说明微网络成为大学生新的网络集聚地,必将对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与此同时,调查结果又令人担忧,67.3%的被试认为微信微博QQ属于个人空间,可以发泄情绪、放任自由,80.5%的被试在发现周边朋友通过微网络传播不实言论时,表示无所谓,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结合调研与分析,发现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出现以下四大危机。

(一)阻碍认知能力的发展

微时代信息具有迷你型和碎片化特点,属于快餐式的大众文化消费,促成一种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但是大学生社会阅历浅,认知水平有限,一旦这种跳跃式片段化的阅读方式替代传统经典阅读的细嚼慢咽,就会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丧失阅读长文章的能力和耐心,严重破坏深度思考和创新创造的能力,从而阻碍判断力、辨别力、批判力的发展,出现“思想迷失在微网”的情形。

(二)导致诚信观和责任感的弱化

微时代是一个全民参与媒介的时代,只要一部手机,人人可以通过“微方式”展示个性、发泄情绪,也可以各抒己见、“指点江山”,并加以评论和传播。一方面,微网络的虚拟性和随意性导致目前网上欺诈欺骗行为较为严重,大学生在这个大染缸里耳濡目染,容易导致诚信观的缺失。另一方面,微网络的隐匿性和过度自由化使大学生在微网空间的行为无所顾忌,不到一定程度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从而助长无政府主义和个人自由主义,造成责任感的弱化 。

(三)引发价值观的迷失

网络行为相对不受道德约束,信息缺乏审核机制,微网络上不乏有人过度夸大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散布虚假信息、色情广告、恶意诽谤等负面信息,传播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宗教仇恨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观点,且通过裂变式传播以几何数量级递增传播速度。调查发现,对于微网络良莠不齐的信息,只有12.8%的被试表示会理性分析,18.4%的被试觉得这些信息难辨真假,8.9%的大学生觉得这些信息对自己的想法造成困扰。微网络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冲突、碰撞,容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混乱,甚至扭曲。

(四)影响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

大学生在享用微网络的资讯便利和微世界满足感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可能戕害身心的危险陷阱。大学生一旦沉溺于微网络,势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导致无心学习乃至荒废学业。微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污秽公告等会对大学生身心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长时间沉溺虚拟世界还将进一步弱化人际关系,容易产生人际情感疏远的现象,更有甚者因为现实与网络角色的冲突引发人格障碍,产生道德犯罪,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最终酿成悲剧。

二、微时代引发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危机的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成型,道德认知不成熟,学习能力、模仿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且接受能力强,抵御微网络消极影响的能力差,又希望借助微网络寻求乐趣、缓解学习压力、逃避现实问题,容易导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从而引发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

(二)微网络特性使然

微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微网络上的各类信息通过裂变式传播,大大提高了资讯的便捷性和交流的趣味性,吸引大学生成为微网络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海量信息不一定有“海量”价值,大量负面信息在微网络发酵,有时候反而使大学生陷于信息匮乏、价值观混乱的困境,使大学生成为微网络生态危机的制造者和受害者。

(三)家族道德权威的瓦解

在中国历史上,家族道德权威性很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进入微时代,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族道德权威逐步瓦解,作为下一代的大学生受家族道德的影响较小,道德准则出现多元化趋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加大,大学生便转向微网络寻找情感的寄托。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和今后的就业,对于其网络行为采取放纵的态度,有些家长又视微网络为“洪水猛兽”,持反对态度,反而激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四)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

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长期影响,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全面贯彻落实,学校教育还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忽视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管,更没有把握微时代道德教育的新特点,依旧采用传统的德育方式为主,网络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亟待加强。

(五)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

微网络其实是对当今社会的一个映射,她像一面镜子,既反映正能量的一面,也反映出社会的种种陋习。微网络里,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随处可见,更有居心叵测者,造谣生事,唱响反动言论,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试图左右舆论的走向。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面对的“微”挑战

微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必须直面现状与危机,巧妙利用微网络的特点,积极应对微时代的挑战,才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建设之路。

(一)信息的多元化对教育内容提出“微”挑战

微时代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传播渠道的垄断,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更加开放、多元的传播时代。敌对势力企图加大对大学生意识领域的渗透,使得开放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更为复杂。大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却又缺乏独立的思考辨析能力,身处于如此巨大的“信息洪流”中,自然无法进行科学正确的取舍。如何引导大学生去芜存菁,有选择地利用好微网资源,就成了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我们要化被动为主动,精心设置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内容,主动抢占微网络德育阵地,进一步弘扬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

(二)传播的交互性对教育方式提出“微”挑战

微时代下,信息传播模式从传统的大众传播转向小众、分众传播,单项传播模式转变为交互性的网状结构模式,通过关注、评论、转发,形成海量信息,并能达到及时反馈。同时,人们与相关群体在微网中进行持续地沟通交流,相互影响,形成在某方面具有相似观念的半封闭群体,群体外的个体较难介入。如何更新网络德育方式,创新网络德育载体,就成了微时代德育工作道路上的“拦路虎”。我们要充分利用传播交互性带来的网络德育生活化的可能性,主动拉近网络道德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距离,巧妙走入大学生在微网中形成的半封闭群体。

(三)传播的去中心化对教育者主体权威提出“微”挑战

微时代指尖传播的快、易、广,为原来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成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提供了无限可能,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在微媒体的平台上获得话语权。传播的去中心化不仅冲击网络德育的主旋律,更瓦解着传统德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并且大学生对新技术的运用能力、获得有效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可能会超过家长和教师,这就更削弱了德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如何加强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提升工作素质和水平,也成为做好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我们只能主动去适应青年亚文化色彩的话语体系,主动更新工作理念,随时接受诸多挑战,提高自身吸引力。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微”策略

(一)立足微网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微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和导向作用,牢牢树立阵地意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内化为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准则。

1.微平台。坚持课堂教学的理论阵地。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慕课”等微平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传统的课堂教育与微网络有机结合,使价值观教育尽可能地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简短化、接地气的解读,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2.微公益。巩固社会实践的活动阵地。挖掘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同时借助微网络平台,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身边的公益活动,使大学生成为践行微公益的主体,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引发内心爱的共鸣,有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用户黏性”。

3.微宣传。占领微网络的教育阵地。积极借助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平台,充分利用微网络裂变式和交互性的传播方式,更加便捷、及时、深入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潜移默化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抢占微网络德育阵地。

(二)巧用微网络,融合中华文明传统美德教育

微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仍需“老调重弹”,巧用微网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柱石和道德精髓,也与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相一致。

1.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一片丹心”,林则徐“虎门销烟”,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奠定大学生自我认知和道德水平的稳固基础,有助于大学生对微网络呈现的多元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坚持知行合一原则。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提倡“言必信,行必果”,提倡对道德准则身体力行,认为只有把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自觉付诸于道德实践中,才能称得上“善”。加强知行合一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在微网络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坚守慎独精神。古人认为,慎独是君子必备的优良品质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慎”就是小心谨慎,“独”就是独自行事,即不靠他人监督,没有舆论压力的情况下,个人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微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特别需要这么一份慎独情怀,在虚拟的微网世界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三)借助微网络,建立平等对话的德育新模式

微时代的海量信息不断冲击着教育者的话语主导权和主体权威性,德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大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对话的德育新模式,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1.改变传统“管与教”一言堂模式。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在会议、谈话、咨询等传统工作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微网络扩展道德教育,运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传导给学生,综合视频、图片、影像等多种技术手段声情并茂、“润物无声”,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和理性反思。

2.改变传统师生定位模式。德育工作者要放下身段,主动倾听大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与大学生建立互听模式,通过QQ、微信、微博、飞信、豆瓣讨论组等多种富有时代性的微媒介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双向的“心灵对话”,营造互动交流的良好氛围,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度。

(四)基于微网络,构建联动立体化的德育机制

德育工作机制不健全导致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滞后性,我们要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重要依托,构建微时代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立体化的网络德育机制。

1.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级联动。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校、院、班三级网络教育,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监管与疏通,家庭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因噎废食,家长更要以身作则,社会各级组织要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另一方面,整合信息传播渠道,发展壮大各层级官方微媒体,把握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中的“显流”和“干流”,搭建与大学生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思想沟通的互动平台。

2.关注学生个人、组织自媒体。微媒体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是掌握他们思想动态的“温度计”。家长和学校、社会的德育工作者要对潜在、半封闭式的小群组通过“互粉”等方式展开积极关注,见微知著,及时洞察“潜流”和“支流”, 进行适时地指导和监督,鼓励、扶持理论学习型、科技创新型等具有知识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小群组发展,对于有问题倾向的群组和个人进行及时干预与管制。

(五)严管微网络,加强网络道德监管工作力度

微网络上各类信息鱼龙混杂,极易对成长中的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政府、行业、学校需协同加强微网络道德监管工作力度,共同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1.政府机关应“立网法”。构建网络信息分级制度,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加强对微网络软环境的监管;采用“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模式加强对微媒体信息发布者的管控;组建网络宣传队伍,密切关注网络舆论动态,加强正面、主流舆论的导向作用。

2.运营商应“强自律”。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大数据分析及云技术,实现对不良信息的初步过滤;开发防火墙等信息筛选手段,为信息监管及屏蔽提供技术保障;根据用户年龄及监护人要求提供可靠的分级网络资源。

3.学校应“倡网德”。做好校内官微体系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快速有效的信息发布机制,对于在校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能够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开展弘扬主旋律的线上、线下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内媒体环境,弘扬健康的网络文化;制订学生网络文明规范,引导大学生规范使用微媒体。

(六)善用微网络,提升网络德育工作者的水平

微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要求网络德育工作者具备传统德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以外,掌握较好的信息网络素质,适应微时代的思维方式,熟悉并驾驭微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1.加强网络德育专业队伍建设。应遴选一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定期开展舆情安全、新媒体技术、心理健康、沟通技巧、美学艺术等方面的培训,建立一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微网络德育队伍,将传道授业解惑、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和网络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2.提高专业教师网络德育工作水平。支持专业教师开通微博微信,通过展开“点对点”或“点对面”的实时互动交流,从人生哲学、生活理念、治学态度和学习方法等不同维度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3.培养大学生自身“意见领袖”。挖掘大学生潜在力量,鼓励大学生组织、学生骨干利用微网络扩大榜样作用[3],调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引领大学生在朋辈感召下自觉提高网络道德水平。

(责任编辑:黄白)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33.

[2]刘迎.“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3):48-50.

[3]童卫丰.“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3):121-124.

Study on the Network Morality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Microblog Era”

CHEN Shu-jiao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ingbo 315211,China)

Abstract:In the “Microblog Era”,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mor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derives a series of problems. As the information diversity,the spread interactivity and spread decentralization in the “Microblog Era” bring new challenges to the network morality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th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the “Microblog Era” and by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enhanc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education,building up an equal-dialogue moral education pattern,constructing a linkage-three-dimensional moral education mechanism,reinforcing the supervision of network morality and improving the network morality educators’ level.

Key Words:microblog era;university students;network morality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4-0007-04

作者简介:陈淑娇(1982—),女,浙江宁波人,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收稿日期:2016-02-19修稿日期:2016-03-04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网络背景下青年学生榜样形成和传播机制研究”(Y201329544)。

猜你喜欢
微时代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微美学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