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6-03-19 22:06叶娌燕
高教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手机媒体高校教学对策

叶娌燕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叶娌燕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摘要: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性比较高,在课堂玩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无疑对高校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手机媒体环境下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手机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提升教师魅力,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开发手机移动学习平台。

关键词:手机媒体;高校教学;对策

手机媒体是继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用手机媒体的人越来越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1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8.9%。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是使用手机上网较多的群体,当前大学生在课堂玩手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无疑对高校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高校肩负着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如何应对手机媒体环境下教学面临的挑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现状

为了更深入了解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以及课堂教学的影响,笔者采用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728份,回收有效问卷712份,有效率达97.8%。其中在问卷星发布问卷518份,回收518份,有效问卷518份;在某高校发放纸质问卷210份,回收206份,有效问卷194份。本次调查男生452名,占63.48%,女生260名,占36.52%。文史类学生占22.05%,理工类学生占65.59%,艺术类学生占12.36%。大一学生占37.92%,大二学生占44.66%,大三学生占13.20%,大四学生占4.21%。

1.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性比较高

调查发现94.66%的学生使用的手机是智能手机。因为智能手机具有即时性、移动性和便捷性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满足大学生对于信息传播和获取信息的需求,特别受大学生的青睐。

如今,患上“手机依赖症”的现代人越来越多,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如何呢?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均一天使用手机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占7.30%,1-3小时占比例最大,为39.76%,4-5个小时占35.81%,有17.13%的学生每天玩手机在6小时以上。可见,大学生总体上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比较长,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度比较高。80.79%的学生认为手机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8.51%的学生认为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一般,可有可无,只有0.70%的学生认为手机完全不重要。手机作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高校教育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2.大学生对手机媒体功能的使用呈现多样化

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发展,运用不当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功能是多样化的,除了一般的通讯功能打电话、发短信外,73.46%的学生经常用手机听音乐、看电影,64.04%的学生经常用手机刷微博、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62.98%学生经常利用手机上网聊天,62.36%学生经常用手机看新闻、看电子书,67.42%的学生经常用手机玩游戏,36.05%学生经常用手机购物。

随着智能手机广泛应用,各种各样手机App的客户端越来越多,涵盖生活、娱乐、学习和社交各方面,为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提供非常多的便利服务。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新科技运用的集中群体,对于手机App的了解和使用偏好如何?调查显示, 11.80%的学生对手机App非常了解,56.74%的学生比较了解,31.46%的学生一点不了解。33.99%的学生平时经常使用手机App,40.45%的学生偶尔使用手机App,25.56%的学生不使用手机App。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App的类型还是比较广泛,大部分类型的软件均有涉及,通讯社交类使用最多,休闲娱乐吃喝类的也比较受大学生青睐,安装手机学习类的不多,而且使用学习类App的时间比较短。

3.大学生上课玩手机比较普遍

14.61%的学生表示上课不玩手机,75.42%的学生上课时偶尔玩手机,9.97%的学生上课经常玩手机。调查显示,在不同类型的课堂上都有学生玩手机的现象,专业课玩手机的现象最少,占3.93%,玩手机最多的课堂是在选修课,占41.71%,其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占29.35%,公共基础课玩手机占25.00%。可见,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比较普遍的行为,但学生在不同类型的课堂玩手机的比率有所不同,说明了学生对不同课程的偏好程度不同,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4.大学生上课玩手机主要有教师和学生自身两方面的因素

学生认为上课玩手机的原因,既有教学实效性不够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对手机依赖性太大的因素。52.39%的学生玩手机是因为对所上课程不感兴趣,23.60%的学生认为上课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缺乏交流,18.54%的学生是因为对手机的依赖性大,自己想玩就拿出来玩,50.98%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枯燥,41.01%的学生是因为在上课时候需要发布或回复信息。学生觉得上课玩手机对成绩影响不大也是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因素。调查显示,57.44%的学生认为上课玩手机对成绩有影响,但是影响不大,29.07%的认为上课玩手机对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只有13.49%的学生认为上课玩手机对成绩没有什么影响。

5.大学生对课堂上交手机的做法赞同度不高

当前有的学校为了使学生上课不玩手机,保持良好的课堂环境,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交手机,学生对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否认同呢?为此,我们调查了学生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21.35%的学生赞成老师的这种做法,33.23%的学生觉得无所谓,45.42%的学生非常反感老师这样做。“人机分离”的方法确实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能玩手机,保持良好的课堂环境,但学生不一定接受这样的做法,只是被动地服从制度。

二、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学面临的挑战

1.大学生手机使用过度娱乐化,分配于课程学习的时间少

在无线网络没有普及的年代,手机更多是作为通信的工具,如今手机俨然成了娱乐的工具,通过智能手机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看视频、听音乐、玩游戏,参与网络上各种互动的娱乐节目,大学生可以自主利用的时间比较多,平时活动的地方多在校园,除了上课之外,娱乐是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运用,大学生的娱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已不仅仅局限于参与校园里的各种娱乐活动,手机是他们进行娱乐的便利工具,通过指尖的轻轻触碰大学生就能进入满足他们感官需求的娱乐世界,手机里的娱乐世界比现实的娱乐世界有更多的选择和吸引力[1]。大学校园里的“低头族”就有不少是沉迷于手机娱乐,课间、睡觉前、课堂、自习时间都有大学生进行手机娱乐,过多地把时间用于手机娱乐,这无疑消减了用于课程学习的时间和对课程学习内容的兴趣,这说明有的大学生没有合理规划对智能手机的运用,缺乏利用智能手机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2.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上课玩手机影响教学效果

有些大学生因自制力差,不分场合使用手机。课堂本是一个教师传递知识,与学生互动交流产生共鸣的场所,但是有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太大,总想时刻关注新的资讯,有的学生老想着自己加进的微信群或qq群上的网友又发了什么信息,时不时想看看,导致对老师上课的讲解缺乏耐心听讲,对课程内容关注度比较低,老师讲解到哪里也不知道,有时候面对老师的提问甚至不知道老师问什么。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还发出声音,这会打断老师的讲解,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环境,干扰课堂秩序,使课堂教学缺乏学生与教师相互对接的环境,影响教学效果。

3.大学生更加厌倦传统的教学方式

学生上课玩手机,除了自主能力差之外,教师的教学方式太过陈旧,缺乏与学生交流是重要原因。大学生可以从网络接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网络上不少新奇的东西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有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的知识在网络上也可以搜索到,当教师的讲解方式过于沉闷,缺乏语言的吸引力和情绪的感染力情况下,学生听讲的集中度就会降低。特别是教师上课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会认为那是教师的世界,自己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由此对教学产生厌倦的心理,如果对于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学生玩手机的频率更高。

4.大学生从手机媒体接受的海量信息削弱教师的权威

手机媒体为大众提供海量的信息,信息的类别非常齐全,手机小巧轻便,学生的手机只要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信息,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单是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对于某一课程内容,学生从手机媒体上获取的信息也许比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更全面,更系统,有更多选择学习的机会,所以学生会认为老师课堂上讲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惟一主宰者,从手机媒体上接收到的信息或许比教师课堂上传递的更具权威性,有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听不听无所谓,课后也可以通过对手机媒体上的相关文章和视频进行学习,这对教师的权威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三、手机媒体环境下增强高校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手机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

当前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大学生如何利用手机发展自身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只有大学生脱离对手机的盲目依赖,树立起把手机作为促进自我发展工具的意识,才能更好利用手机发展自身[2]。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例,在讲授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媒介演变的过程,组织学生探讨手机对自身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其利弊做出分析,进一步启发学生讨论如何正确运用手机。教师还可以结合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手机拍摄视频的方式呈现小组的实践成果,引导学生把手机运用于学习,提高学生利用手机媒介获取和分享信息的能力。

2.提升教师魅力

改善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情况还要教师从自身入手,教师应加强塑造自身的魅力,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提高课堂的抬头率。教师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自身具有高尚的品格,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多参与课堂,在课堂上有事可做,体验课堂给他们带来的欢欣体验。其次,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因为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都是以语言为载体,学生是否听讲,教师的语言魅力很重要。最后教师魅力还体现在具有渊博的知识,在了解学生特点上能够创造性地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行转换,因为照本宣科已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信息的渴求,在信息能便利获取的时代,学生更需要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创新,教他们学会思维。

3.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

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过于注重期末考试成绩,一纸试卷决定学生考核分数的高低,这样的考核标准容易使学生出现学习的心理倦怠,觉得自己作为被考者,只要考试前好好复习,成绩又不受影响,所以考核应该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一纸试卷决定学生分数的传统考核方式,把考核内容纳进教学过程,比如可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把整门课的重点整合为若干个任务,让学生上课前做好准备,上课时候让学生展示其任务完成情况,并与其他同学分享。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考核不是一种机械的行为,是能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机会,也是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低头率”和提高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参与度。

4.开发手机移动学习平台

面对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的顽习,不少学校采取不少措施,如限时断网、设置手机收纳袋,手机暂存箱等。还有的教师面对学生课堂玩手机,当面严厉制止、甚至将学生“请出”教室,这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对抗心理,这对于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适得其反。如今大多“90后”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学校和教师不应把智能手机视为洪水猛兽,因为智能手机俨然不单是学生与外界交流的的工具,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辅助性工具,如何引导学生摆脱对智能手机“娱乐性”的崇拜,并把智能手机运用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问题。所以,高校应加强对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建立移动学习平台,拓宽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大学生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加强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巩固,以及在移动平台上展示学习成果,实现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手机移动互动和交流。

(责任编辑:梁京章)

参考文献:

[1]魏德才,程倩. 智能手机与高校课堂教学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8):54-57.

[2]周菁齐.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2):55-60.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Teach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Media

YE Li-yan

(Guangxi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ity,Nanning 530007,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had high dependency on mobile media,the phenomenon of playing with the mobile in classroom is more and more common. It posed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college teach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media,we should combine the mobile media literacy with the teaching content to educated students,and improve teacher’s personality glamour,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rocedural examination,develop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Key Words:mobile media;the college teaching;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4-0047-03

作者简介:叶娌燕(1979-),女,广西钦州人 ,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6-02-13修稿日期:2016-03-02

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移动学习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开发和应用”(15JDSZK037);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课题“‘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15LX030);2015年度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立项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群开发和应用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2015GJZZ011)。

猜你喜欢
手机媒体高校教学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探析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
浅谈手机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作用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