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生境界培养

2016-03-19 22:06
高教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校

侯 宾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科研处,广西 桂林 5410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生境界培养

侯宾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科研处,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理论的传播者又是理论的实践者,教师自身的人生境界应当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隐性教学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引下去培养自己的人生境界,在人文精神继承与创新、思想自由与价值体验的融合中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人生境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担负着国家意识形态的继承、传递和创新使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正面临着思想多元的竞争和现代教育技术快速提升所带来的压力。从思想传播的社会环境来看,全球化视野和信息化背景为思想领域的多元竞争提供了条件,经济转型加剧了各种思想的交汇和激荡。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网络资源也彻底改变了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学生利用网络打破了知识传递对传统课堂的依赖,一系列远程课程教学和网络学习平台给教师的课堂讲授带来了竞争的压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知识网络化的时代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就要充分利用课堂和学生直接对话交流的优势,将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转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隐性教学资源,用自身的人格感召力去打动和感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一、 人生境界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人生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资源,主要源于教师和学生直接的接触。如果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由内而呈现的人生境界,通过教师自身修养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性体验,就会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理论的传播者,更应该是理论的实践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用自身的人生境界去感染学生,通过教育者自身的真实呈现从而对青少年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和培养使广大青少年具备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法律素质,希望受教育者能将理论内化为自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并在人生中不断实践和养成。人生境界就是主体人生实践内化形成的积累和沉淀,是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和强化形成的意志和情感,帮助大学生形成人生境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就精神发展的层次性而言,人生境界在生命过程中是不断发展提升的,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稳定。在哲学理论的视域下,现代新儒学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都认为人生境界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的道德境界也依据实践的不同角度划分为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道德境界、先公后私的社会主义道德境界和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道德境界[2]。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人的思想改造带来人生境界的提升。关注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是获得主体内心世界的认同和自觉。把人生境界培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化目标将对青少年未来的人生实践产生持续有效的影响。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从狭义方面可以理解为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下人生境界培养的教育实践。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下的人生境界观

人通过对信仰的实践而形成人生境界,信仰是人内心世界中最高的精神追求。根据信仰的不同,人生境界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和层次,并在相应的实践中塑造出多样的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在自身的人生实践中培养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下的人生境界观。

在中国哲学那里,冯友兰认为“因境界有高低,所以不同底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底地位”[3]。他依据人对宇宙的觉解程度将人生修养划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种境界。新儒家的人生境界观追求一种胸怀宇宙的人生态度,彰显了儒家思想对人的道德心性的重视,尤其是其对道德规范视域的超越,更加彰显了自由在人性中的魅力和光辉。新儒家的人生境界观虽然肯定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仿佛为人类的精神发展找到了存在的基础,但因为忽视了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在人生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仅从精神的主观意愿出发而没有全面地、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所以容易在儒家强调的道德本体的若隐若现中走向神秘主义。

在西方存在主义那里,克尔凯郭尔认为“审美的境界是直接性的境界,伦理的境界是要求的境界,宗教的境界则是满足的境界。审美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伦理境界是人生的过渡境界,宗教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4]。在他看来审美境界构建了个体与对象单独对话,是自我对自我的印证和满足,但是这种境界是低层次的,因为感性快乐的生活方式使个体只知道及时行乐,从而缺乏应有的道德责任感。克尔凯郭尔的伦理境界是从个体以己推人建立起来的,个体走向群体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伦理境界,但这种理性主导的境界观也是不完满的,完满的人生境界应该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境界观是建立在个人情感是之上的,他所认为的宗教的完满境界只能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5]。马克思认为宗教可以带来精神上的庇护和安慰,但宗教的人生境界由于否定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这种虚幻的超越态度无助于现实人生的实践。

不同人生境界观对人的塑造和影响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哲学基础对人生境界会有不同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关于人生境界问题的论述呢?马克思主义是以整体视角去把握人类命运的,马克思本人从不把个人的琐碎得失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是把社会生活中的大众作为研究的对象。正如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评一样,“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马克思认为人类个体的解放是建立在全体解放的基础之上的,一切人的解放是个体解放的前提,而共产主义终将是一个消灭人类异化存在和异化历史的理想社会。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生境界关注的视角并不从个体感悟出发,但是一个阶级的存在毕竟由个体构成,对于整体的社会性意识应当由个体来提供和支持。在马克思那里,未来人是作为阶级的类而存在着的个体,伴随着人类对社会的改造也必然带来对人自身的改造,只是这个过程更加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通过不同人生境界观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信仰下的人生境界观可以消解精神世界的神秘与虚无,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境界重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研究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同时,把实现人类整体的自由和解放当作追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境界是一种科学的人生境界,它使人的主体性实现可以建立在自觉认识和运用自然与社会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不断满足人本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促进人本身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生境界的途径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在于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这一矛盾出发不断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从马克思关于“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论述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塑造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更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自身实践的关系问题,通过提升自我人生境界在实践中给学生积极的影响。

1.具备人文关怀的能力与素养

人生境界培养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人文关怀的能力与素养,这是人生实践积累和不断向内转化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有丰厚的人文知识储备,学会用生命智慧观察社会和历史走向、洞察时代风云和透视人生底蕴。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宽广的人文情怀,在与学生交流中不断展现自身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之情,从草木山河到民胞物与,从宽以待人到浩然之气,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心中的正能量。再次,还要具备时尚的人文精神和将新事物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既具备因时而教的机动灵活又具备驾驭课堂的本领,既能够掌握幽默风趣的语言又能够准确传递理论的意义。人生境界培养就是教师从自身人文精神培育出发,使用精神对精神和境界对境界的教育方式,以自己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的精神发展,用自我的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

2.具备思想自由的内在张力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如果不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任能力、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议论道德和法的问题[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肯定自由包含着必然,另一方面也包含着自由向必然转化的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和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就需要具备思想自由的内在张力,在教学中保持开放包容的思想创造力,并在人生实践中形成不断超越的认识境界。

当前的大学生总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既定的理论框架,甚至认为这些理论是远离现实枯燥无味的桎梏,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对理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这种从理论出发而不是从感性的事实出发不就又回到了马克思批判德意志形态的原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思想政治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思想的创造者,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激荡中学会选择,而不是缺少判断力地盲目服从。优秀教师必须给学生展现出思想的活力,帮助学生认识到以往的理论已经通过一定的实践成为了我们今天实践的前提,我们对理论的学习不是重复历史,而是去创造历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保持思想自由的内在张力,才可能在认识层面具有超越现实的能力。人生境界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稳定性的特征,但不表明人生境界不具备发展提升的可能。人生境界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赋予主体不断的超越性,人生境界的形成是主体成长过程中不断扬弃升华的精神过程,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阶段的稳定性。从必然中蕴育自由的可能就是人生境界不断超越升华得以实现的动力,这种变与不变的矛盾也在人的内心世界中构筑了内在主体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下的人生境界观相信社会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现实,最终会使人类主体的精神世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3.具备职业对象化的审美体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是一项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对于思想的培育和生产离不开自身的审美境界。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8]。”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生境界包含着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和体验能力,从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来看,人在审美体验状态下可以跳出功利的世界,从而在价值世界中追寻自己向往的精神家园。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特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应更注重以职业为特征的对象化审美体验。

教师职业的对象是学生,如果两者以主客体对立的方式存在,则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教育转化为被教育者的思想,就必须有一个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和体验。这是一个对象化的过程,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纳入自身情感和审美世界中来,使两者变成一个整体,再通过自身境界的感染使学生打上教师的印记。通过教学活动的交流,任课教师在其身心中也留下了学生的痕迹,二者的双向互动构建了主客相融和教育实践过程。这种交互体验常常出现在艺术欣赏的审美过程中,教育中主体与对象的交汇也可以用这样整体呈现的方式来实现,这一过程可以使教师切身体验到教师职业的意义,获得超物质利益的价值实现感和满足感。

马克思主义信仰下的人生境界观体现了人生境界的超越追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生境界不断提升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实现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追寻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去构建自身的精神世界,在人文精神继承与创新、思想自由与价值体验的融合中提升人生境界,不断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

(责任编辑:时锦雯)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2]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68.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501.

[4]KIERKEGAARD S. Stages on life's way [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0:43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54.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Discussion on Realm of Life Training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

HOU Bi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Affairs Office,Guilin Normal Collage,Guilin 541001,China)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 are theoretical communicator and practitioner. Teacher’s realm of life is also hidden teaching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 should cultivate realm of life in Marx doctrine belief by humanistic spiri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thoughts freedom and value experienc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Marx Doctrine Belief ;realm of life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4-0087-03

作者简介:侯宾(1980-),男,陕西西安人,副教授,副处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6-02-24修稿日期:2016-03-1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人生境界培养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JGB28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校
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的信仰困境和信仰塑造 
互联网时代怎样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