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

2016-03-21 09:49薛微微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程资源

薛微微

自2001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启动,不知不觉已走过了14个年头。纵观改革发展历程,课改取得了显著成绩,如:课程性质的完整把握、课程目标的科学认定、课程内容回归学生们的生活、教师角色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评价的多元化等等,这些成绩为小学语文课程研究及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及丰富的资源,使小学语文教育更具有时代性和生命力。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回避课改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语文课堂高耗低效,学了多年母语仍有不少学生不具备相应的语文能力等,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声不绝于耳。面对这些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我们不禁要反思:语文教育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我们应用改革与发展的眼光剖析新课改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反思,理性地分析这些问题的实质性根源,以期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更好地发展。

一、取得的成绩

1.教师教学观念不断转变,整体素质提高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学由原来的单一知识传授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求知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变为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平等的朋友。另外,广大教师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聆听专家理论讲座、先进教师经验介绍,提高了理论素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锻炼了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反思提高了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这些变化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改革的希望。

2.学生学习方式逐渐改变,师生关系融洽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学活动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教师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为学生留有更多探索和思考的空间。许多教师认为,现在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也给了学生更多发挥自己,展现自己的空间。正是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带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更多地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态度、情感与兴趣上,也有很大改观。和以前相比,很多学生更喜欢学习了。这种教与学的改变也极大地改善了师生关系,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卸下了沉重的书包,卸下了来自教师与父母的压力,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学习自由与乐趣,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自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以来,上至政府领导、教育行政部门,下到学校负责人、教师、学生、学生家长都意识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认识,认同和接受了新课程的主要措施,并对课程改革充满信心,成为课程改革强大的驱动力,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一些调查结果显示,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缺乏与新课程配套的课程资源。尽管各个试验区、学校之间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异,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许多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普遍感到的突出问题就是经费不足,材料、设备缺乏。而且这种情况在镇及乡村的学校中更加明显。针对这一问题,有不少学校已经根据学校实际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但绝大多数教师仍然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教学中依然以教材为范本,讲教材,成为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这种现象说明教师对新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利用新课程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的权力。因此,学校及教师有待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

2.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缺乏正确的认识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专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再加上教师自身素质等因素,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他们虽然知道要指导学生不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流于形式,依然“我行我素”地实施着自己耳熟能详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3.新课程标准不利于在农村实施

本次课程改革以社会信息化、科技化为背景,针对我国以往的教育弊端而提出。它所面向的不是个别而是全体学生,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但受农村教学、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新课程改革很难在农村实施。同时新教材的编写者也主要是来自大学和教育先行城市的专家及特级教师,他们缺乏农村教育的生活体验,因此,在教材中就很少见到反映农村生活的内容。可以说,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实施困难重重。

三、推动课改有效实施的策略

针对以上提出的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很好地确定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不能很好地开发课程资源,除了教师自身原因外,教师培训也是一项重要因素。教师培训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力量,是影响课程实施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培训时要注意培训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多种形式交叉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74.2%的教师认为对自己最有收获的培训方式是“有指导性的讨论和研讨”。因此,今后的培训工作,应该考虑到教师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与需要,有丰富的经历,应该更多地运用讨论与研讨的方式,辅之以讲座、报告、讲授、阅读文献等多种方法,尽量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探究的过程,在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另外,培训应该针对教师的学科、年龄、教龄、学历层次、所在地区等不同的个人条件与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培训真正成为促进课程改革实验发展的生命力。

2.开展扎实的教研活动

学校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与本校发展需要,选择符合本校特点的课题进行研究,扎实开展教研活动。通过教研可以不断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鼓励教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相结合,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更大的思维创造空间,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培养适合教育改革的创造型人才。

3.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目前,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教育的正常需要;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缺少课程开发的动力与意识等。而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课程实施的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如果没有必要的资源,学校、教师和学生就会处于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将课程资源的建设纳入到课程改革计划中来。一方面,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保证为实验学校提供足够的基本资源,使其达到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起码要求。另一方面,唤醒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意识,通过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的素质状况,使其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4.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得不到发展,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没法实现的。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增加适合农村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从物质和精神上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使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是终身教育的起始时期,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学会做人、认识世界打下基础。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并正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期课改不断向前推进,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新课程资源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我给资源分分类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资源回收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