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主体性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2016-03-28 19:21尹乐斌赵良忠
农产品加工 2016年9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主体性教学改革

尹乐斌,赵良忠

(邵阳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湖南邵阳 422000)



“微生物学”主体性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尹乐斌,*赵良忠

(邵阳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目前,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思想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还是教师讲授为主,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活动,这种“填鸭式”教育导致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没有得到激发,只是考试的巨人、实践与创新的侏儒,较难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主体性;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从哲学角度出发,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微生物学是以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微生物的生态分布,微生物与人类和动植物的关系等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学习并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1]。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以被动机械记忆为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不仅阻碍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了其创造性,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好。为了培养具有主体性的社会成员,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注重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笔者为充分调动学生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 坚持以激发学生为本正确处理好教材知识点更新

我国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能否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一切都归根于教师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关键是从培养及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出发,以受教育者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坚持“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本”,切实组织好教学。事实上,教师观念转变了,才会有目的性的设计、组织好课堂教学[2]。“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基础性学科,不断有最新的研究技术、研究结果报道,目前高校的教材普遍缺乏更新机制,课本内容与最新的研究进展严重脱节,教师不仅要掌握课本的知识点,还要关注本门课程前沿性报道期刊及专著,要及时补充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教师在备课时,要及时更新教参,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如在讲授营养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时,补充清华大学学者解析的机械力敏感离子通道蛋白三维结构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让学生课后查找相关研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正确处理好教材的知识点与学科最新研究进展来组织教学,是激发学生参与教师为主导的主体性教学的关键。

2 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教师角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起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转变,努力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在平等自由、和谐民主的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对不同学生课堂表现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3]。在新旧知识点相关性比较学习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由旧知识点向新知识的迁移,如何在新知识的重点、难点之间适时点拨。和谐的师生课堂教学活动,双方都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智慧火花就会不断地迸发,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3 努力把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思考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基础等差异,教师根据上述差异来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评价手段,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制定的“微生物学”课程标准是在课程的教学方案、计划及设计制定,教学内容深浅规划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为教学、学习都有选择余地和发展的空间。课前设定好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好坏可直接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它直接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把教学目标转化成设计目标思考题,按照教学知识点设计适当的身边或现实遇到的思考题来激励学生探索求知,并最终掌握该知识点,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思考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要融入一定的趣味性、启发性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探索性,最终要扎根理论性及科学性。

一般可以从下面2种方法来实现:①针对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设计“提纲式”阅读,按理解、掌握、延伸等的顺序排列,提前发给学生;②从身边生活,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若干思考题,情境设计精妙,问题富于启发性,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从结论式教学向过程式教学转变让学生学会探索知识方法和程序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课后背会结论,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虽然掌握了该知识,但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背会原理、知识,而是掌握学科如何形成过程,一门学科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前期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也包括了概念形成、发现问题、思考探求的科学方法和程序。要培养学生在学科知识不断探索学习中形成知识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是体验知识的产生及形成过程的基本途径。在教学方法上,广泛参照国外开放式微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式、引导式教学为主,综合使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并充分挖掘网络微生物学资源,使教学与时俱进。此外,课后组织科研兴趣小组对最新科研进展进行研讨分析,引导能力强的学生深入思考最新微生物技术发展动态,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5 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训练是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理解、培养能力的综合过程。训练的方式要从根据课程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师在实践中体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的练习一般包括以下4个要点。

5.1精选知识点相关进展

选择最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和训练目标的实例作课堂讲析示范,范例应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逐层递进。例如,在讲授“感染与免疫”一章节内容时,对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疫苗“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知识点,先组织学习幽门螺杆菌体、菌落、生物学特性等基本知识点相关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对该菌引起的疾病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相关研究进展,如“幽门螺杆菌培养、检测方法”“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幽门螺杆菌感染途径及预防措施”“口服疫苗原理”等课题,引导学生制作研究进展海报进行交流讨论,每个人提交一份相应的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2学生讨论释疑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过程,一般问题引导学生之间讨论解决,重点、难点由教师示点拨后再进行讨论,这一教学环节特别要激发学生的主动能动性作用。学生只有不断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才会有效果。例如,在讲授微生物产生ATP的方式有哪些时,让他们分组讨论有关发酵、呼吸作用、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及光合磷酸化产能方式的异同。

通过不同产ATP方式架设不同的过度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通过分组启发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方法、步骤进行探讨,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排除疑难不同知识点的联系及区别。通过讨论释疑,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结合课内外专题研讨、创新实验、课程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设计、动手解决问题。

5.3教师提示点拨

在提出问题时注意提示相关问题的思考方向、有关背景知识、参考内容和资料等;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研究生组会、科研讲座等活动,点拨学生的思路和方法,简要评价与鼓励相结合,及时纠正及补充。通过课程教学活动和师生的双边互动,在学习及讨论过程中养成发现问题,能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4]。例如,在学习细菌鞭毛和真菌鞭毛的知识点时,点拨学生对有关二者在鞭毛结构、运动方式、供能方式等进行比较学习,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教师点拨完后,要及时观察学生反应及反馈,检查自己点拨方式是否能够被学生接受,及时调整学生的反馈。

5.4知识点归纳总结

所谓归纳总结,就是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挖掘出每个知识点现象后面的本质,找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得出一般的结论,学习的过程就是提高和总结的过程[5]。学生在讨论、教师释疑点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前期的训练不但使学生巩固了基本原理及知识点,提升了能力,而且教师从反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改进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师生共同对细菌、酵母菌、放线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细胞壁结构和组成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习效率。归纳总结可以使自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当自己总结出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时,会感到莫大的成就感。最后,归纳总结是创新的基础,同时,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也为创新提供了帮助。

6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掌握结构化知识

引导学生注意各章节或单元中“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网络。让知识的传递成为培养能力的载体,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知识成为培养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桥梁。在“微生物学”新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获取的有关原理及内容往往独立、缺乏内在的联系,这样就必须要求教师从构建知识结构网络上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通过分组协作,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协作的机会,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网络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7 结语

主体性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也是进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是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如今,信息化程度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作为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要不断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补充最新研究进展,完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队伍之间也要不断互动研讨,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备课,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毕宏州,杨红霞.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J].学周刊(上旬),2016(3):151-152.

[2]和学新.主体性教学:内涵与特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4-50.

[3]和学新.论主体性教学的学生发展价值[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61-67.

[4]袁秋红,吕立杰.主体性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审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7):61-63.

[5]宋述玉.在中学物理课堂中贯彻主体性教学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2.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Microbiology

YIN Lebin,*ZHAO Liangzhong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haoyang University,Shaoyang,Hu'nan 4220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idea of students' subjective learning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But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Microbiology teaching of students subjective learning is still teacher oriented teaching. It is not conduove to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activities,unable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nal motivation,students become giant in exam but shortage in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Because this teaching mode can not adapt to improve students' quality reauirement,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bjectivity of Microbiology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a lot of useful attempts are used in this area.

Key words:subjectivity;Microbiology;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j.cnki.1671- 9646(X).2016.05.024

文章编号:1671- 9646(2016)05a- 0075- 03

收稿日期:2016- 02- 1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JG2013B059,湘教通[2013]223号)。

作者简介:尹乐斌(1982—),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

*通讯作者:赵良忠(1963—),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主体性教学改革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PBL结合CBS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微生物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