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客观范式的内涵、嬗变与未来

2016-04-03 19:39冯永辉彭运石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范式主观心理学

冯永辉 彭运石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心理学客观范式的内涵、嬗变与未来

冯永辉 彭运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西方心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主观和客观的二分法为基础的两种范式: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主观范式主张心理学研究毋需排除主观对象与主观方法便可以获得客观知识。客观范式则主张排除主观对象与主观方法以获得客观知识。自然主义的研究框架、逻辑主义的研究路线、还原主义的研究原则、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是客观范式的基本特征。刺激—反应范式、中介变量范式、信息加工范式、认知神经范式是客观范式的四种形态。未来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必须超越主观与客观的二分法,重构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的关系。

主观性;客观范式;主观范式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自此,心理学开始了其科学化的进程。但在心理学内部,对于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知识?心理学能否获得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知识等问题却有着不同的见解。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又涉及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原则、研究方法、理论建构以及知识解释框架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思考。

西方心理学家围绕这些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答案歧义纷呈。概括而言,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主张排除主观对象与主观方法的客观范式与主张保留主观对象和主观方法的主观范式。是否保留心理学的主观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主观方法,是两种研究范式的分歧所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将意识与内省法排除在外,主张以客观实证的方法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信息加工心理学采用人机类比法将人的认知过程等同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神经心理学借助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的技术,对心理与行为的脑机制的研究均是客观范式的基本形式。而意识心理学家以意识为对象、以内省法为主要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需要、动机、人格等为主要对象,采用内省、体验、理解等方法则是主观范式的基本形式。

本文重点考察客观范式的内涵与特征、缘起、发展脉络及历史地位,在比照主观范式的内涵与特征及其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和分析两种范式对立的实质,以及超越主客二分法的途径,重构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的关系。

一、客观范式的内涵与特征

客观范式是主张在心理学研究中排除所有涉嫌主观的对象与方法以获得客观知识的研究范式,从本体论来看,客观范式否定意识或心理具有与自然物一样的实体性,强调心理学必须研究可观察、可证实的对象。在知识的客观性问题上,认为心理学可以获得符合论式的、纯而又纯的客观知识。在方法论上,则主张客观主义的研究路线及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客观范式的主要特征包括:

(一)自然主义的研究框架

客观范式视人、人的心理与行为为自然的一部分,具有与其他自然物相同的先定、普遍、凝固不变的本质或规律。在心理学中,人被等同于动物或者机器,正是这一研究框架的体现。与此相适应,心理学被看作了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成为心理学效仿的榜样,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顺理成章地成为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可以说,坚持客观范式就是在心理学中坚持以自然科学为最高价值标准的研究取向和理论建构的模式。[1]

(二)逻辑主义的研究路线

逻辑主义认为知识本质上是逻辑思维运动的结果,始终呈现为某种必然性的联结,知识陈述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坚持逻辑主义,意味着心理学研究必须排除己见,禁止使用科学之外的以及带有主观性的概念,并尽可能排除所有价值因素和个人因素,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三)还原主义的研究原则

根据逻辑主义的原理,凡事皆有因果,人们可以根据原因推知其结果,达到解释与预测的目的。对心理学而言,意味着可以将心理现象与行为还原到其最初的水平上,并从低级推知高级、从元素获知整体、从简单推知复杂。在对人及其心理本质的理解上,还原主义将人还原为物,认为人是由最基本的原子(元素)构成的。在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上,主张还原分析。其基本程序是:先将复杂、高级的东西简化为基本的、无法再分的元素或低级的东西,再将元素、部分从整体中抽离出来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然后以线性因果观或“算术和”说明元素或部分间的关系及事物的性质。[2]52

(四)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客观范式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借助数理统计的方法,形成了一系列以客观实证为主要特点的研究方法,包括了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实验法及测量法等。另外,个案研究、言语报告等作为上述方法的补充,也时常出现在客观范式的各心理学研究中。

二、客观范式的缘起

心理学客观范式是在对科学主义主观范式的批判中萌生并不断发展的。科学主义主观范式形成于心理学初创期(1879—1913),它坚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保留了意识这一带有主观性的研究对象,强调客观实证的研究路线和还原主义的研究原则,以获得客观知识为目标,同时也保留并采用了以主观思辨为特征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冯特的内容心理学、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机能主义心理学中。

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均以经验实证论为哲学基础,确立了中立一元论的世界观,认为意识、心理与自然物作为一种统一、集合,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经验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无论是可共证的经验还是不可共证的经验。因而研究可共证经验的客观方法(实验法)与研究不可共证经验的主观方法(内省法)均是有价值的。如冯特所言,“在自然科学和心理学内,我们所研究的经验现象只是以不同的观点来考察同一经验的现象。在自然科学内我们把经验看成是客观现象的相互联系,由于抽去了知觉着的主体,它也被看成是间接的经验。而在心理学内,我们则把经验看作直接的和非派生的”[3]80。这样,心理学可以成为一门像物理学一样的自然科学,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来研究作为直接经验的意识。然而意识现象带有主观性,为了更加契合科学主义对客观性的研究,冯特将客观实验方法与主观内省方法相结合,用实验技术来控制内省。铁钦纳则提出了严格的实验规则来尽可能地使其达到客观性的要求,譬如实验内省法的被试必须是训练有素的观察者、实验必须排除内外刺激的干扰等。格式塔心理学家赞同冯特和铁钦纳的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也并不反对他们对主观意识经验的内省研究,但他们强调对意识、心理的整体研究原则,反对用实验法来改造内省法,认为借助纯粹的现象学的内省,也可以获得客观知识。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詹姆斯认为人类经验中所有得到一致的报告的方面都值得研究,哲学方法、科学方法都可以运用,而无需考虑是否带有主观性。在心理学中,他强调既要研究动物、儿童、变态者,又要研究健康人,既要研究客观的行为,也要研究带有主观性的认知、情绪及意志,甚至是宗教体验等。相应地,在方法上,既可以使用实验法,又可以使用内省法和比较法。并且较之于实验法,内省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内省观察是我们不得不最先、首要和始终依赖的东西”[4]260。

可以确定,科学主义主观范式所主张的自然科学取向、将意识或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坚持客观主义与还原主义研究路线,采用主观的内省法等,在使心理学获得其科学地位、探寻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意识、心理等主题及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方面,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保留主观的意识或心理,尤其是保留内省法,显然无法达到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对客观性的要求。关于内省法的批评早已有之,康德曾指出,任何采用内省法的尝试都必然改变被研究的意识经验,孔德则认为内省根本不可能实现,马兹里列举了内省法的缺陷:内省主义者之间几乎不能达成任何一致意见、在能达成一致的地方……偏见成了他们观察的一部分、由于心灵本身的缺陷,自我报告几乎不可相信。即便是经过铁钦纳改造后的实验内省法,也因为无法在不同的被试之间达成一致而备受指责。[5]107

在这种情况下,或者改进研究方法以适应意识或心理研究的需要,或者抛弃意识及与之相关联的内省法,采用客观方法研究行为。机能主义心理学家率先察觉到了科学主义主观范式的困境并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逐渐进行了改变。詹姆斯之后,出现了贬低意识、强调行为的倾向,如卡尔、安吉尔、桑代克等人都将行为视为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并且桑代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行为上。同时,客观方法成为主导,但内省法却并未被取消。

三、客观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行为主义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3]185机能主义心理学对意识与内省法的退让,遭到了华生等人的强烈反对,在华生看来,唯有行为才是心理学的合法对象。意识如同“黑洞”,无法直接观察,与意识相应的内省法也因其主观性应被排除在心理学大门之外。伴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客观范式得以形成,之后又逐渐呈现出四种不同的形态:刺激—反应范式、中介变量范式、信息加工范式及认知神经范式。

(一)刺激—反应范式

刺激—反应范式以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主要体现在华生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中。根据孔德实证主义的观点,科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可以直接观察和证实的。按照这一标准,心理学的对象只能是具有客观性的外显行为,因为它是可以直接观察和证实的,是在超时空的情况下可重复的。心理学的理论目标是对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华生批评机能主义是一种缺乏自信力、半心半意的想成为科学的企图。而以任何形式接受了意识的心理学研究都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与华生激进立场相同,斯金纳主张物质一元论,认为意识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心理过程可以还原为生理事件,心理学应研究可直接观察的行为。这样,刺激—反应范式便实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变革。

在研究方法上,二人均致力于发展客观实证方法。华生确立了包括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测验法在内的四种具体的客观方法,特别是从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处学来的条件反射法,不仅应用于人类和动物的各种外显行为,而且被运用于婴儿情绪的条件反射研究,成为华生行为研究的客观性的重要保证。斯金纳则以操作主义作为行动纲领,反对对行为的生理解释及与之相随的心理变化,并亲自设计了斯金纳迷箱,用以操作自变量,排除无关刺激,以便客观地观察动物的行为变化。

在心理学知识的解释框架上,华生持有的乃是生理还原论观点。在他看来,心理学所研究的行为,不过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S—R模式不仅可以用以解释各种行为,也可以解释思维、语言、人格及情绪等现象。斯金纳赞同培根与马赫的观点,反对任何形式的理论。因为在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影响客观性的事件,诸如偏见、错误观念和先入之见等影响研究的客观性的事件,因此,任何有关心理的假设,如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如意识、动机、情感、意志等,都是观察不到的“伪造的说明”,均不能为行为的解释增加任何新东西,均应加以拒斥。[2]63同样是将行为看作环境产物,但与华生不同的是,斯金纳将行为看作是有机体的主动适应过程,即主动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遵循R—S模式,强化是操作性行为习得的关键。

总之,刺激—反应范式确立了机械主义世界观、坚持物质一元论、坚持客观主义、将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还原为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致力于寻求S与R之间的外显函数关系,体现出了客观范式的基本特点,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的科学化进程。但彻底否定意识的做法,使心理学变成了“没有心理的心理学”;行为解释的S—R模式(R—S模式)也并不符合人类与动物行为的实际。如何使行为主义既符合客观主义的要求,又符合人类与动物行为的实际,成为客观范式的心理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介变量范式应运而生。

(二)中介变量范式

中介变量范式继承并完善了刺激—反应范式的客观主义:客观研究对象、客观解释框架、客观实证方法。与刺激—反应范式不同的是,这一范式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在继续寻求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外显函数关系的同时,试图寻求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内部中介关系。

托尔曼通常被看作是中介行为主义者或温和行为主义者。同样是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华生强调分子行为——肌肉的收缩与腺体的分泌,而托尔曼眼中的行为是整体行为,带有目的与认知这样的主观特性。对托尔曼来说,虽然目的和认知这样的术语带有主观性且内在于任何动物无法直接观察,但根据逻辑实证主义的间接证实原则,那些无法被直接观察的理论术语,如果可以通过引起它的原因和它所产生的结果推论出来,那么这些理论术语也是可以接受的。因而这些存在于S(自变量)—R(因变量)之间的一系列代表行为的目的性和认知性因素,即是“中介变量”。在研究方法上,他坚持以小白鼠为被试,认为这可以防止用人作为实验对象时产生间接内省。[6]633这样一来,通过对理论术语下操作定义,托尔曼重新把意识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避免了主观性嫌疑。

与托尔曼一样,赫尔也注意到了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一系列中介因素。不过,也许是受益于他早年的工科学习,赫尔致力于发展一种严格的自然科学的客观心理学体系。这一体系最后共包括17条假设及133条公理,和用以证实这些假设与定理的大量事实。在赫尔看来,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时做出的反应,有机体内在的生理性需要产生内驱力,因此内驱力本质上是介于环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也是有机体全部行为产生的动力。为更清楚地对“中介变量”客观化,赫尔提出了习惯强度(SHR)、反应势能(SER)等可以数量化的概念。如某种行为再次产生的可能性也可以得以公式表示为:SER=SHR×D,反应势能是内驱力的数量(D)与习惯强度的函数。显然,赫尔的工作符合客观范式的理论旨向,假设演绎体系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好比“心理学届的牛顿”,赫尔的思想一度取得巨大的成功,以至于在20世纪50年代,数千篇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以赫尔的某个假设或定理为基础。

作为对刺激—反应范式的继承与拓展,中介变量范式使得客观主义与操作主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部分地解决了刺激—反应范式所面临的困境。但是,人终非动物,将人等同于动物并以动物研究的结果阐释人的行为的做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随着逻辑实证主义逐渐衰落,加上将语言看作内隐行为的观点也受到挑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信息加工范式应运而生。

(三)信息加工范式

以刺激—反应范式为开端,中介变量范式加以拓展,客观范式的内涵与外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但它面临的问题却始终未曾妥善解决,那就是心理学如何获得客观知识而不丢弃带有主观性的内容。事实证明,将主观性彻底排除在心理学研究大门之外的刺激—反应范式及将中介因素客观化的中介变量范式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起来讲就是“牺牲了心理,成就了行为”。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新三论的出现,信息加工范式得以产生,确立了认识的主动性、整体性和复杂性,认知过程被看作是信息从低级到高级的记忆、思维活动的不断流动,从而改变了传统上对人的心理的静态研究方式。

信息加工范式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占主流的认知主义,以及从80年代开始占主流的神经网络模型。认知主义又称符号加工理论,该理论以人机类比为基础,意图客观地揭示人类内在的心理机制,西蒙和纽厄尔是其主要代表人物。在他们看来,人类和计算机都可以看作是通用问题解决者,而任何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系统都具有输入、输出、存储、复制、建立结构以及条件性迁移六种基本功能,因而人类认知也可以看作是外界信息输入、存储和输出的加工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计算机科学对计算机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图林测验”有力地佐证了这一观点。

认知主义的成功一度被看成是主流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它“促进了我们对心理本质与智力本质的理解”,其所揭示的科学奥秘的价值“与人类理解宇宙的发展,生命的起源或基本粒子的性质同价”。[7]754但认知主义人机类比的隐喻被证明并不能真正揭示人类认知的实质。瑟尔的“中国屋”实验证明,计算机虽然能够进行符号运算,但计算机的符号运算是在不懂得意义的情况下进行的规则运算,而不是在人类思维的水平上进行的意义运算。鉴于认知主义的这些问题,神经网络模型80年代开始逐渐占据上风。神经网络模型又称新联结主义,该模型假设在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间存在着神经联结,这些神经联结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模型。人类的认知不是简单的符号运算,而是神经网络结构整体活动的结果。正因为大脑的整体活动原则,因而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处理遵循并行加工或分布加工原理,而不是串行加工或程序加工,这就大大提升了信息加工的效率,同时也更加接近于人类认知过程的实际。

总之,信息加工范式以探究人类内在的心理机制为主要目标,实现了对中介变量范式的超越,同时也充分反映出当代科学在实验基础上高度综合的研究特征。然而,信息加工范式并非完美,它也面临一些无法解决的困难,譬如,如何理解共生主义取向强调的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认知?如何解决瑟尔“中国屋”实验提出的意义问题等。

(四)认知神经范式

认知神经范式是客观范式的最新形式,它除了具备客观范式的基本特征之外,进一步从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生理基础层面诠释了客观范式的内涵。这一范式借助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研究领域的先进技术,通过对残障者的认知过程的研究来寻求人类认知过程的生物基础,是随着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兴起形成并不断完善的。认知神经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认知神经科学兴起的大背景下,是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与人工智能研究手段在神经心理学领域应用的结果。目前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吸引了大批神经科学家、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代表着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前沿。

认知神经范式从开始以脑损伤病人为主要研究对象逐步扩展到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涵盖了有关个体特定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生理基础的研究、重在寻求已有认知理论在神经机制方面的证据以及探讨人类心理与行为模式的内在机制。在对大脑信息加工机制的理解上,认知神经范式延续了人机类比的思想,认为认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成分协同完成的,它们各司其职,彼此合作,致使信息在整个系统中有序传递。在认知过程的脑机制问题上,认为特定的认知功能由专门的脑组织承载,而并非弥散于全脑。脑功能结构无个体差异,个体之间的功能结构大体相同,因而可以以少数实验的结果推及全人类。[8]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借助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与脑功能研究的新技术——事件相关电位(ERP)、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ERP、PET、FMRI等成为主要的反应指标。

毫无疑问,认知科学方兴未艾,认知神经范式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且,以心理与行为的脑机制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心理学与脑科学的客观研究方法,不仅满足了心理学客观性的要求,而且使得心理学能够揭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外部函数关系与内在中介机制、心理与行为的内在机制的同时,还能够揭示心理与行为的内在生理机制。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心理学家坚信,认知神经范式能够揭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全部内涵。但是,心理现象与生理现象存在的巨大鸿沟,使得从生理机制方面来解释心理与行为的原因的做法始终无法代表未来心理学。因此,“在认知神经科学目前的研究热潮中,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将其研究的重心转移到脑科学领域,此时我们应保持清醒头脑,警惕丧失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性而迷失自我,应避免走入企图将心理现象还原为生理现象的盲区”[9]。

四、客观范式的历史地位与未来

心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探寻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奥秘,了解人、认识人、服务人。人始终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主题,因而弄清楚人的本性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心理学研究的终点。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本性不是先天规定的,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正是在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及其结果中,人不断地展现出自己的本质。主观与客观这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范畴也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并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彻底的主观主义与彻底的客观主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是一致的,主观中包含着客观,客观中包含着主观。

在对科学主义主观范式的批判中孕育而生、经过刺激—反应范式、中介变量范式、信息加工范式到认知神经范式的一系列发展,客观范式的内涵不断得以深化,其能解释和说明的有关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范围不断得以拓展,在心理学的科学化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确切说来,客观范式揭示了人及其存在的客体性、客观性以及自然性,人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自然物有着相似的“运行规律”、人与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差异、人与机器工作的原理一致等观点提供了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正确理解,部分地实现了心理学认识人和了解人的使命与目标。客观范式还确立了与人的客体性、客观性以及自然性相适应的研究原则和方法,形成了以逻辑主义、还原主义、决定论为基础、客观实证为主要特征的客观主义研究路线,对于认识和解释人的客观属性、理解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客观方面,意义重大。在当代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如脑科学、神经科学、精神医学等领域都活跃着心理学家的身影。客观范式的发展,也在不断革新对传统心理学问题的思考。如认知领域内隐研究的兴起,使得早先无法被客观证实的无意识现象得到了科学证据的支持,而具身认知的研究,推动了对传统心身关系问题的再思考。正是伴随着客观范式的不断发展,当代心理学可以从行为与环境的外显函数关系、行为的内在机制、人的内隐心理机制以及心理与行为的神经机制多个层面立体地解释和说明心理与行为的本质,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形象变得高大和丰润,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刊物越来越多,心理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心理学家在科学研究领域和生活领域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然而,建基于主客二分法的客观范式,其形成与发展是以忽略甚至遗忘主观对象与主观方法为代价的。在本体论上,刺激—反应范式、中介变量范式将人等同于动物,信息加工范式将人看作一架复杂的计算机,认识神经范式则以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建基于对人的客体性、客观性与自然性的肯定以及对人的主体性、主观性与社会性的忽视。在认识论上,客观范式强调获得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客观知识,动物实验的结果被用以解释人类行为,计算机运算得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在确保客观性的同时,却完全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远离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实际。与人的主体性、主观性和社会性相应的研究主题,诸多带有主观性的内容如目的、价值、自由、尊严、动机,人存在的意义和生活的体验均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方外之地”[2]135,被拒之于心理学大门之外,极大地限制了心理学能够加以解释的范围。在方法论上,客观范式坚持方法中心论,以客观实证的方法“削足适履”式地排除了所有涉嫌主观的研究对象,以及与之相应的主观方法。

总之,以主客二分为前提而形成的客观范式与主观范式,均是以对人的本性的完整把握为出发点的,也确确实实揭示出了人之为人的部分属性,有其合理存在的空间。但按照这种非此即彼的二歧式思维方式,自始至终是无法完整地揭示出人的本性的。未来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必须超越主观与客观的二分法,确立心理学的整合视野,重构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的关系。

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建基于人的本性,要求心理学研究立足于对人的整合本性的完整把握。据此框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确立心理学的方法,构建心理学的理论,批判地吸收心理学的历史遗产,以期构建出人的完整形象,促进心理学的应用。而从包容中见胸襟,从定位中显边界,从融合中出整体,则是心理学整合视野的具体内容,也是它实际运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10]以心理学的整合视野来看待两种研究范式,意味着要确立“人的科学”观,确立有关心理与行为的“多元文化视角”,在实践中达成主客观的统一。

首先,确立心理学的“人的科学”观。心理学究竟是否属于自然科学,长期以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论。在心理学历史上,说明与理解之争首开先河,科学与人文两种取向得以形成。就其生成依据而言,无论是科学取向还是人文取向,均是以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为前提的。科学取向的心理学以自然科学为模板,用自然科学的模式来研究人,人即成为自然物,强调的也就是人的“物”性,成为客观范式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力。而将人从物中剥离,强调“人”性的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势必要保留人之为人的主观属性与主观方法,衍生出主观范式的各种形态。两种科学观各有所长,但“在对心理学性质的理解上,每一种观点和划界标准都不约而同地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或是站在了批判和反对另一方观点的立场上”[11]。显然,这种二歧式对立思维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学的科学观问题。心理学科学观的生成,必须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完整认识上。人是兼具自然性与社会性、主体性与客体性、现实性与历史性的“否定的统一体”[12]122,心理学致力于对人的这些本性的探讨,可以看作是一门“人的科学”。因而,无论是主观范式还是客观范式,均应成为“人的科学”的有机部分。确立心理学的“人的科学”观,意味着心理学研究的重心必须回到人本身,必须以对人的完整本性的把握为前提,同时也意味着心理学研究视角的转变。

其次,确立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视角”。以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的对立为前提,当代心理学中出现了多种对立的两极,体现出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文化视角”,如沃特森提出心理学中18种相互对立的范畴[13],金布尔提出心理学中相互对立的12个维度等[14],归结起来,即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两种视角。前已述及,以科学与人文“二元文化视角”看待人,人要么具有主体性、主观性与社会性,要么具有客体性、客观性与自然性。以这种思维方式来看待心理学,心理学要么是科学的,要么是人文的。人在心理学中的形象支离破碎,心理学也呈现出四分五裂的局面。“多元文化视角”主张在人的完整本性这一大的背景下,兼容各种能够揭示人的本性的观点并在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凸显出各种心理学视角的价值。揭示人的自然性与客体性的科学视角,揭示人的主体性与主观性的人本视角,揭示人的自然性、主体性的心理分析视角,揭示人的自然性与历史性的生物进化视角,揭示人的行为的自然性与客观性的行为主义视角,揭示人的文化性的文化心理视角等均应有机地分布在人的本性这一立体画卷中。毫无疑问,相较于“二元文化视角”,“多元文化视角”能更好地揭示人的全面本质,顺应了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确立心理学研究的主客观统一原则。在心理学实际研究中,两种范式的差异与分歧势不可免,但这应是在“人的科学”中“多元文化视角”下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争执,是心理学发展和完善的动力之一。确立主客观统一原则,意味着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全部内容均应成为心理学的一部分,人的常识心理、宗教心理、超自然及超精神的心理状态也应进入主流心理学家的研究视线。同时应确立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原则,定性与定量、整体与还原、直觉与逻辑协同发挥作用。而与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相适应的各种方法,无论是带有主观性的内省、体验、直观、理解还是以客观为特征的观察、实验、数学和逻辑方法,抑或历史研究、文献追踪、个案分析等,也均应在实际研究中巧妙运用。这样,当主观与客观的边界不断消融,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偏见不断被抛弃,学派之间的壁垒不断被打破,在“多元文化视角”下看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未来心理学中必将呈现出绚丽多彩的人的生动形象。

[1]车文博.客观实验范式与主观经验范式的整合——当代西方心理学理论范式发展的走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5).

[2]彭运石.人的消解与重构—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詹姆斯.心理学原理(第一版)[M].田平,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5]舒尔兹.现代心理学史[M].叶浩生,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赫根汉.心理学史导论[M].郭本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黎黑.心理学史[M].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8]韩在柱,舒华,柏晓利,等.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2002,(6).

[9]张卫东,李其维.认知神经科学对心理学的研究贡献—主要来自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要研究工作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10]彭运石.心理学的整合视野[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

[11]孟维杰.梳理与反思:心理学科学划界“观”的别样思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Watson R I. Psychology:A prescriptive science[J]. AmericanPsychologist,1967,22(5).

[14]Kimble G A. Psychology's two cultures[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39(8).

[责任编辑:江波]

The Objective Paradigm in Psychology: Intent, Evolvement, and Future

FENG Yong-hui PENG Yun-shi
(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

Over the past 100-plus years, there have emerged two major paradigms in psychological studies in the West, namely, the objective paradigm and the subjective one, the former arguing that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e methods should be excluded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the latter arguing the opposite. The objective paradig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naturalist framework, logical research paths, reductionist principles, and positivistic approaches. It has four forms, including the stimuli-response paradigm, the mediumvariation paradigm,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aradigm and the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paradigm.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in future entails transcendence over the dichotomy between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by 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paradigms.

subjectivity; the objective paradigm; the subjective paradigm

冯永辉(1978—),男,甘肃庆阳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研究。

B84-0

A

2095-7068(2016)03-0041-08

2016-08-02

猜你喜欢
范式主观心理学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