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6-04-05 11:31汪义绵竹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182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18期
关键词:腰段后路椎弓

汪义 绵竹市人民医院 (四川 德阳 618200)

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

汪义 绵竹市人民医院 (四川 德阳 618200)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所选病例为本院收治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共45例,时间范围为2014年6月~2015年6月。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45例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胸腰段椎体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治疗,治疗后随访12个月,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钉等并发症;出院时、术后12个月,本组患者前缘高度、后缘高度、Cobb角均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治疗的效果显著。

胸腰段椎体骨折 后路钉棒系统 临床疗效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骨折类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病率较高,且有着较差的骨折稳定性,多伴有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等,临床治疗难度较大[1]。该病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患者残疾,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当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但也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而后路钉棒系统能有效固定脊柱三柱,有着较好的脊柱骨折复位效果,能促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1]。本研究以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45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后路钉棒系统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本院收治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共45例,时间范围为2014年6月~2015年6月。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45例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组45例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40.5±2.6)岁;病程0.4~5d,平均病程(2.0±0.5)d;致伤原因:25例为交通事故伤,14例为高处坠落伤,6例为压砸伤;损伤部位:4例为T11,15例为T12,20例为L1,4例为L2,1例为T12+L1,1例为T11+L1;6例合并其他系统损伤。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治疗:指导患者保持俯卧位,气管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悬空腹部,以伤椎为中心,作正中切口,将伤椎上下棘突、椎板等逐层暴露。针对关节突跳跃脱位的患者,先对其作复位处理。按照WEinstein定位法,对椎弓根进入点进行明确,将定位针置入,在C型臂X射线机引导下,确保定位准确。随后置入长度适宜的椎弓根螺钉,安装事先预弯的连接棒,适度撑开,将螺母拧紧,并安装。按照术前患者神经损伤情况及骨折情况,进行选择性椎管减压。完成手术后,伤口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缝合切口,术后24~48h负压引流,术后4~6周卧床休息,并进行早期下床活动。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前缘高度、后缘高度、Cobb角等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用±s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本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前缘高度、后缘高度、Cobb角对比(n=45,±s)

表1. 本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前缘高度、后缘高度、Cobb角对比(n=45,±s)

注:*P<0.05,与出院时、术后12个月对比,差异显著

时间前缘高度(%)后缘高度(%) Cobb角(0)术前37.3±3.2* 81.0±4.5* 28.5±3.6*出院时95.6±3.6 97.3±2.6 4.8±2.2术后12个月92.5±2.5 94.2±2.5 11.5±1.5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钉等并发症;出院时、术后12个月,本组患者前缘高度、后缘高度、Cobb角均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胸腰段椎体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是指脊柱生理前、后突两曲度衔接点及躯干活动应力集中部位出现的骨折现象,极易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方法,能对骨折脱位给脊髓造成的压迫进行解除,且能对受伤椎体高度、排列及曲度进行恢复,有利于尽快恢复脊髓神经。有研究认为,理想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后路内固定需达到以下要求[3]:①对骨折断端进行解剖复位,并实施彻底椎管减压;②内固定效果良好,便于促使骨折愈合,降低复发率;③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④能促使患者术后尽快下床活动,便于骨折尽快愈合。

而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能促使患者伤椎高度及序列尽快恢复,且能改善椎管有效容积,对脊柱稳定性进行重建。此外,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还能对患者神经压迫进行彻底解除,便于术后尽快恢复脊髓功能。而且,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内固定牢固可靠等特点,其固定损伤椎体上下各一节段,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固定原则,可对脊柱生理弧度进行保留,从而改善脊柱活动范围,还能实施跳跃骨折固定,是一种有效的脊柱内固定方法[4]。而且,术中在C型臂X射线下,能对椎弓根螺钉部位及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观察,有效减少血管损伤、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等。此外,有研究认为,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最佳手术时机为受伤后2周内,早期进行复位、固定、减压,能有效控制神经损伤[5]。本研究患者受伤到手术间隔时间均为5d内。

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钉等现象;出院时、术后12个月,本组患者前缘高度、后缘高度、Cobb角均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6]。由此可知,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治疗的效果显著,具有内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特点应用价值高。

综上所述,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治疗的效果显著。

[1] 蒲川成, 冉学军, 邓长青, 等.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松动断裂的原因及防治[J]. 临床骨科杂志, 2012,15(5):490-491,494.

[2] 蒋翔.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临床观察[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20(2):52-53.

[3] 杨正才, 苏联春, 普光民, 等. 钉棒系统内固定胸腰段椎体骨折并发脊髓损伤20例体会[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14(8):55-56.

[4] 赵永, 崔松体, 王喜宾, 等. 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并发脊髓损伤26例体会[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46(5):777-779.

[5] 陈胜伟. 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49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12(7):53.

[6] 何钢, 黄建荣, 高粱斌, 等. 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1,11(3):209-211.

1006-6586(2016)09-0038-02

R681.5+3

A

猜你喜欢
腰段后路椎弓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蚕宝宝流浪记
后路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分析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探析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短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