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转化与青少年教育研究
——基于舟山群岛新区的调查

2016-04-11 08:24课题组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家训海洋青少年

课题组

(舟山市定海区团委,浙江 舟山 316000)



传统家训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转化与青少年教育研究
——基于舟山群岛新区的调查

课题组

(舟山市定海区团委,浙江 舟山 316000)

传统家训尽管产生于特定的传统社会背景之下,但在现代社会仍旧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传统的品性德行、为人处世、精神激励等方面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根据调查显示了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调查还显示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今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成为了弱项,传统家训文化整体氛围不浓,现状堪忧,无法传承。基于舟山群岛新区的案例,结合青少年教育的现状及地域文化特点,着重探讨如何创新、发展转化、继承与弘扬传统家训,使之有助于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

传统家训文化;创新性;发展转化;青少年教育

中国历来是一个血缘社会,这就注定了中国人最注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或者家族关系。因此,家庭或家族就成为中国社会中最基层、最小的实体管理单位。随着家庭或者家族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更好的管理家庭,另一方面为了使家庭或家族成员在社会当中能出类拔萃,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家训随之产生。家训,就是某一家庭或家族中父祖辈对子孙辈、兄辈对弟辈、夫辈对妻辈所作出的某种训示、教诫,教诫的内容既可以是教诫者自己制定的,也可以是教诫者取材于祖上的遗言和族规、族训、俗训或乡约等文献中的有关条款,或者具有劝谕性,或者具有约束性,或者两者兼具。它包括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两种形式。[1]

在历史上,从宏观角度来说,传统家训具有两大作用,一是教育、训诫、规范家庭或家族成员,使其成才、成人,遵守家庭和社会礼仪和规范;二是延续家庭或家族优良传统,实现家庭或家族文化的一脉相承。在当代,研究、传承和创新传统家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意义除了上述两大方面之外,还在于:一是发达完善的现代化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辅助手段;二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复兴和身体力行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起点。

传统家训如何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对青少年教育起到促进作用,这是一个传统和现代化的问题。但同时,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域文化特征明显。因此,继承、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又要结合地域文化特征,因地制宜,体现多元化思维,使优秀传统家训及家训文化落地生根发芽。

一、舟山地区传统家训文化的现状

(一)传统家训文化问题所在

浙江的传统家训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在漫长深厚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特色,又独具鲜明地域个性特征的家训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建国后各类政治运动的洗礼,浙江家训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一部分,也逐渐衰落。舟山群岛新区的家训及家训文化现状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和整个地区的整体文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和职业层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尽管如此,不过由于舟山作为千年海上古城,现在又作为国家级新区,虽然经济开始腾飞发展,后发制人,但传统文化保存相对较为完整,尤其是海洋文化、宗教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所以,对该地区的传统家训文化现状调查和研究,还是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的。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采访发现,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传统家训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衰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传统家训文化日渐衰落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家训的精神信仰价值的冲击。中国是个农耕社会,耕读传家和家天下历来是中国人的固有观念。由此,中国传统家训基本都是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展开的,尤其体现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思想。但是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物质功利性逐渐占了上风,导致传统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另一方面,经济模式的转变与生产关系的多样化,导致了对人的教育和要求突破了原先单一的道德伦理的范畴。这样,原先以道德伦理为主的传统家训势必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

2.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建国之后各类政治运动的洗礼,当时的人们迫切需要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理念,过于急切地要和旧社会彻底决裂,以至于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在这一阵阵狂风暴雨中有意无意地被当做旧社会的“资产”而被抛弃了。

3. 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社会和家庭对传统家训的忽视。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发展,功能的完善,原先作为家庭教育内容之一的传统家训的教育功能逐渐被学校代替。同时,家族和家庭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而自身忽视了传统家训的教育作用,使得传统家训日渐受到冷落。

4. 家族规模的缩小导致传统家训的衰落。中国传统的家的概念并不仅仅指家庭,也是指家族。在一定规模的家族当中,更有催生传统家训的需要。因此,传统家训基本上是面向整个家族而生的。而且,传统家训一般包括专著、散文和诗歌等形式,并非简单的口头三言两语。例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然而,随着中国家族势力的淡化,家庭规模的缩小,已经没有必要或者没有能力去制定这样具有一定形式、规格和质量的家训。传统家训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二)本次调查概况

为了解全面实际的情况,本课题组以浙江省舟山群岛新区作为主要的调研区域,开展了问卷调研。本次调查问卷区域设计为舟山全市两区两县(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72份,有效问卷372份。在受调查人群的性别构成方面,男性占29.57%,女性占68.28%,另有2.15%的受调查者不愿意透露性别。在受调查人群的年龄构成方面,18岁以下青少年占51.34%,18至35岁中青年占13.44%,35至50周岁年龄阶段的占28.49%,50周岁以上的占6.18%,另有0.54%的受调查者未注明年龄。在受调查人群的家庭背景构成方面,农村家庭占47.58%,城镇家庭占52.15%,另有0.27%的受调查者未注明家庭背景。在受调查人群的职业构成方面,涉及渔农民、公务员、教育行业、公司企业人员、商业服务业、学生、事业单位人员、军人等职业领域,分别占6.18%、6.99%、4.57%、17.20%、13.71%、32.80%、6.99%和1.34%,另有10.22%的受调查者从事其他行业。

1.家训文化传承意识薄弱,实际教育现状堪忧。从调查数据来看,尽管有63.17%的受访者都认为“传统家训”有必要存在,并且在现代社会对人的教育有作用,有62.37%的受访者认为“传统家训”对社会有积极影响。但是,仅有32.8%的受访者承认他的家族或者家庭曾经有过“传统家训”。而承认他的家族或者家庭现在有“传统家训”的受访者更少,只有26.34%。在被问道“您是否希望您的家族或者家庭有‘传统家训’”时,只有54.03的受访者坚定地认为希望有,说明社会价值观念还是没有统一。

2.家训文化整体氛围不浓,无法凝聚整体力量。通过上述的数据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到,家训文化在舟山群岛新区的氛围从整体上来说,不够浓厚。即便是那些认可家训文化的积极意义的受访者,他们也觉得,由于整体氛围的薄弱,往往也使个人感到力不从心。既缺乏精神情感上的同盟支持,也缺少文化技术上的指导引领。对家训及家训文化怀有否定意见的受访者也不在少数。有23.23%的受访者认为“传统家训”没有必要存在,有11.29%的受访者不认为“传统家训”在现代社会对人的教育有作用,另有20.97%的受访者不认为“传统家训”对社会有影响。

3.家训文化内容形式单一,缺少底蕴和时代性。从数据统计来看,家训及家训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也是一个明显的问题。例如,在谈到“觉得‘传统家训’对个人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和“您觉得现代社会的家训最需要弘扬哪种精神”,在受访回收的575份问卷中,绝大多数的人都侧重在精神信仰和伦理道德方面,而注重“事业发展”的分别只有137和65人。虽然当代社会仍然强调道德品性,但是,时代的发展需要思想的多元化解放,这样的现状还只是一种单一思维的体现,缺乏时代性。另外,即便是传统的注重精神信仰和伦理道德的家训,通过受访者回忆的“家族或家庭曾经有或者现在有家训”和他们希望的“家族或家庭有怎样的家训”,我们发现,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单一,缺乏吸引力和创新,只具有普遍性,而缺乏个性和独特性。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缺乏一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

4.家训文化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从数据分析和定性采访的结果来看,家训文化城乡分布不均衡也很明显。相对来说,城镇受访者,高学历受访者,以及相对优越职业者的家训文化观念更强,现有的家训传承也更好。当然,这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

5.青少年对家训文化一知半解,传承难度较大。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我们发现,尤其是大多数青少年基本上听说过传统家训文化,而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知道其意义。但是这些了解都非常浅显,浮于表面,只是把家训文化简单地理解为格言、箴言。对家训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外延以及家训文化对整个民族群体的深层次意义等方面知之甚少。

二、中国传统家训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

那么,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今社会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仍旧是不可小觑的。家训的产生首先是为规范家庭所有成员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处理家庭事务问题。及时防止家庭矛盾的产生,同时,也作为处理家庭矛盾和纠纷的原则依据,促进家庭和谐发展,用正确的言行举止教育下一代,全面提高家庭成员整体的社会竞争力。中国传统家训特别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优秀的传统家训文化是青少年成长的前行导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是这样。青少年的教育,更需要有良好的传统家训,要有善于引导的成长环境,青少年一些优良品质都来自于家庭的教育。过去,一般大一点的家族都有家规和家训。是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由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用来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家规家训是家庭成员修身持家、自省自励的重要载体,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历来重视家规家训的制订。随着传统家训的发展,虽然普遍意义上来说,家训是为了规范家庭所有成员的思想言行,但是,人们也发现它的特殊价值和使命,就是加强家庭晚辈子孙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促进他们成才。

(二)能保障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家中青少年整体素养提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睦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建设文明社会离不开家庭的建设,提高家庭人口的素质,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保证,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更需要家庭良好的成长环境,一些优良品质都来自于家庭的教育,来自于家庭的熏陶。家规家训在教育家庭成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挖掘“好家规、好家训”,也是在营造一个氛围,营造一个家庭教育的气氛。例如,古代家庭当中,强调学而优则仕,学习是进入社会尤其是上流社会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它也决定着一个家庭的未来。因此,在晚辈子孙青少年的教育培养方面,家训就自然而然地发挥起它的强大作用来。也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三)培养家庭中青少年社会意识,提高社会兼容性

作为社会组成单位的家庭,其家训的理念必定是遵循社会整体的价值理念的。只不过,家训是把社会价值和理念更加具体化,更加细化,更加符合特定家庭的需求。一个家族的发展,也是一部文明史,有着自己的轨迹,让后人了解家族的发展,实际上是在进行一次震撼心灵的教育,只有让族人牢记家规、家训,才能让家个家族得到发展。家庭、家族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它与社会的发展不可分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家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家训实际上是社会普遍价值的特殊体现。放在当代社会,就是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的体现。它不仅能对某个家庭起到积极作用,它也是连接家庭和社会,青少年与社会的生活纽带,无论是强调耕读传家的家庭理念,还是经世立身的社会职业理想,传统家训教育培养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家族中受教育者青少年更好融入、服务社会。

(四)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规、家训对一代又一代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久远的,有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规、家训是一个家庭的灵魂,集中反映了一个家庭的价值取向,对每个家庭成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家规、家训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期望,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家训所面对的主要也是家庭或家族当中的年轻一辈,鞭策、鼓舞他们成长成才。在当今社会,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家训及家训文化,主要的受益者或受教者也是青少年。传统家训及家训文化植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道德品行、礼仪教养和爱国精神方面,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大的帮助,使其成为真正的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但是,随着传统家训文化的衰落,这些积极意义和作用也逐渐消失。这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稳定都有不小的影响。尤其是传统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作用的削弱,直接导致当今国人素养和道德的滑坡。如果对传统家训文化衰落继续漠视不理的话,所带来的社会损失将越大。

三、浙江传统家训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转化的地域文化依托与特征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古为吴越之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浙江多元、多样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造就了同样是多元化、多样化的“浙学”文化。“浙学”就是关于浙江历史学术及思想学派的一个特定的名称,其定名于南宋,当时是特指浙江的地域性思想学派,如永嘉学派、永康学派等。明清之际黄宗羲、全祖望等又有关于“浙东之学”和“浙西之学”的提法,这已经包含了“浙学”自宋代以来的所有思想学派。[2]实际上,“浙学”的渊源上可追溯到史前文化的先民观念,下可追溯到古越国文化和汉魏吴越文化。但“浙学”的学术源头,应以东汉王充的实事忌妄经世致用之学为起点,其学术思潮,则成型于南宋永嘉、永康、金华地区的浙东事功之学,而蓬勃发展于明代的阳明“良知学”与清代浙江的“力行”实学,直至近现代仍然后继有人,传承不绝。 “浙学”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民本、求实、批判、兼容、创新”十个字。[3]在“浙学”的基本精神之上,浙江人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创新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当代浙江精神,即“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自强自立”的创业精神,“开放创新”的进取精神,“诚信务实”的企业精神,“多元和谐”的兼容精神。[4]

“浙学”思想学派复杂而多样,内部学派众多,浓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征,使得每一个学派都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地方思想性。但从整体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浙学”思想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商业经济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曾陆续有十大商帮先后登上舞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晋商、徽商、潮商、粤商、浙商等。十大商帮浮浮沉沉、起起落落,经历了荣辱兴衰、艰难坎坷,有些已经江河日下、光辉不再;有些正举步维艰、固步不前;而惟有浙商,经历了大浪淘沙、风云变幻,已然昂首挺胸、阔步前行,屹立于世界东方不倒。而且,足迹延伸遍布全球,享誉海内外,令人刮目相看。例如温商和宁波帮,都是典型的浙商,浙商文化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当中孕育滋生。浙江文化中浙商精神是精髓,浙商精神大致可以概括为:以民为本、注重民生的人本观念,工商皆本、义利并举的文化价值传统,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开创意识,灵活变通、兼蓄并收的博大胸怀。[5]浙商精神的这些本质特点,其实也是浙商文化的“水性”乃至“海洋性”,即海洋文化的特点。这一点将在海洋岛屿文化中详细论述。

(二)学术思想文化

从东汉的王充开始,“浙学”便开始萌芽发展,历经汉唐,终于在南宋真正成型并奠定了它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地位。南宋时期,“浙学”思想繁荣,出现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提倡“以利和义,崇义养利”论的永嘉功利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事功之学;以吕祖谦为代表的主张“学者以务实躬行为本、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论的金华务实之学;以杨简为代表的四明心学。到了明代,以提倡“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王阳明良知之学风起云涌,影响甚大。到明末清初,又有刘宗周、黄宗羲为代表的蕺山学派,后来黄宗羲又独创具有民主启蒙性质、强烈经世意识的清代浙东经史学派。由此开始,“浙学”开始主导中国学术思想界。从南宋到明清,虽然“浙学”内部学派林立,思想宗旨各异,甚至亦有争锋,但其主流则均是以“民本、求实、批判、兼容、创新”为基本精神的经世之学。

(三)宗教伦理文化

宗教伦理文化也是“浙学”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佛教自两汉之间传入中国,影响之大,意义甚远。从宗教的发展历史来看,佛教和道教自汉代以后,逐渐向东南方向传播,经过陆上和海上两条途径。而其中浙江便是最重要的传播地之一,甚至是沿海终点之一。舟山普陀山南海观音圣地便是其中之一。另外,如佛教之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及道教之南宗等,都与浙地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并成为影响较大、传播较广的宗教学派。而在南宋浙江学术逐渐成型后,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文化仍盛行于浙地,特别是佛教中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及净土宗,以及道教中全真教龙门派,即使在明代中叶以后,仍有较重要的地位。并同样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6]

(四)海洋岛屿文化

浙江,作为一个沿海省份,在中国文化的版图上,本身就属于“山水”板块,鱼米之乡,秀山丽水,盈盈江河,风景独好。而在浙江东部地区,则是比“山水”板块更加雄壮辽阔的“山海”板块。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以山之坚实,海之灵动,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海洋岛屿文化。在我国广袤的海域中散布着的大大小小约6500多个岛屿中,作为海洋大省的浙江就占了一半左右,其中仅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就有2878个,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0%多。由北往南,浙江嘉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一线,岛屿星罗棋布,涉及范围较广,分布相对集中,且多为列岛、群岛,呈现链状、群状形式,多在近岸浅海区域,与大陆联系较为紧密。海洋岛屿文化的生成背景和空间是海洋,这就构成了海洋文化大气、机智、强悍、浪漫、热情、生机勃勃、充满想像力与创造性的基本特征,也养成了海边人民旷达、灵活、豪爽、容易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的心理素质。这就使得海洋文化成为一种具有商业性、创造性、包容性、凝聚性、开拓性、灵动性的文化。

在“浙学”思想文化和浙江历史和区域文化的影响之下,浙江传统家训文化呈现出自我独特的文化色彩。按照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陈灿寿的归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平民功利论色彩,二是内在义务论品格,三是道德实践论特质,四是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的双重结构。[7]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可补充一条,就是经济义利观选择。

四、浙江传统家训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转化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传统家训如何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对青少年教育起到促进作用,这是一个传统和现代化的问题。具体落实到区域上来说,浙江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历史文化特征和经济特色。这有助于家训及家训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有助形成独具特色的家训及家训文化,有助于培养特色人才。在“浙学”思想文化和浙江历史和区域文化的基础之上,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浙学”思想文化为内涵,注重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教育主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域文化区别鲜明,每个地区在继承传统文化共性遗产的同时,更应该挖掘开发个性。浙江地区从古至今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历史文化特征和经济模式,尤其是以“浙学”为代表的传统“浙学”精神和当代浙江精神。无论是 “民本、求实、批判、兼容、创新”的“浙学”传统的基本精神,还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自强自立”的创业精神,“开放创新”的进取精神,“诚信务实”的企业精神,“多元和谐”的兼容精神等当代浙江精神,都无疑是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今社会得以继承、创新和转化的基础与内涵。例如,浙江历来是商业发展的主要地区,这就带来了利和义、物质与精神、功利和道德之间的思考与抉择。而浙商之所以能够经历千百年而不衰,且日益发展壮大,跟浙商秉承“闯荡冒险、敢为天下先的勤劳勇敢精神,不断革新进取、开拓发展的创新精神,以及报效桑梓、反哺故乡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情怀是无法割裂的。再例如,黄宗羲创立的浙东经史学派的一个典型主张就是“公天下”,就是指能使老百姓“各得自私、各得自利”的天下。这是对传统的“崇公灭私”的批判和颠覆,是中国民主思想的萌芽和体现。这与习近平同志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的理念是一致的。传统家训文化发展到今天,既要体现集体大局利益观,又要注重人民个体的权益与幸福。

(二)注重本土文化多样性,因地制宜继承和创新发展传统家训文化

综观浙江版图,从浙西到浙东,浙江省内的地理状貌呈现出山区、盆地、平原和海岛的多样化特征。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加上漫长的文化历史的积累,不仅形成浙江人文的丰富个性,而且形成浙江本土各地不同的文化多样性。浙东、浙西、浙北、浙南、浙中,各地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民俗风情、生活样式、生活习惯、生活态度以及生活理念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较大的差异性。[8]因此,继承和创新传统家训文化,需要因地制宜,符合各地特色和人们的心理特征。

以舟山群岛新区为例,以海洋文化、宗教文化为底蕴,建立特色家训文化。海洋文化、宗教文化是舟山群岛新区的特色,我们可以挖掘、借鉴海洋文化、宗教文化当中的精华,提升家训及家训文化的底蕴和境界。更为关键的是,海洋文化、海洋精神需要年轻一代来继承。在青少年当中进行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传统家训及家训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扬,同时也是继承和创新发扬传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总体上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尤其是海洋精神,它对舟山群岛新区家训及家训文化的影响和借鉴意义极大。海洋文化的生成背景和空间是海洋,这就构成了海洋文化大气、机智、强悍、浪漫、热情、生机勃勃、充满想像力与创造性的基本特征,也养成了海边人民旷达、灵活、豪爽、容易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的心理素质。当然,海洋精神也包括很多的禁忌习俗。这就使得海洋文化成为一种具有商业性、创造性、包容性、凝聚性、开拓性、灵动性的文化。家训文化和海洋文化实际上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同样,还可以从宗教文化尤其是普陀山佛教文化、观音文化中寻找灵感和思路。舟山市岱山县有一位年近60的海洋文化名人叫赵行法,他在1998年创建了舟山市首家私人博物馆“岱山海曙综艺珍藏馆”,用以传播海洋渔业文化。2002年5月,岱山高亭的赵行法给儿孙定下了家训,“凡我儿孙均须努力工作,诚实做人,一为家庭、家族争光,二为乡民谋福,三为祖国建功。”这就是舟山有名的海曙楼家训。尤其“……努力工作,诚实做人……”这看起来普通,但是却和当地的海洋生活和海洋文化紧密结合。前面提到过,海洋文化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文化,沿海渔民世世代代在海上辛勤劳作,要求人们有吃苦耐劳的努力工作精神。渔民除了捕捞、养殖等渔业生产之外,同时也从事商业贸易。在商场上,尤其强调诚信经营,诚实做人。可见,赵行法老人的海曙楼家训是和舟山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依托商品贸易和经济行为,拓宽传统家训文化传播与互动方式

文化的传播有各种媒介,这些媒介是思想文化得以传播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行为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内容之一。物质商品和消费行为在当今社会跟思想文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甚至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即所谓文化商品和文化消费。这里,我们不谈浙商精神作为传统家训文化内涵的意义,而是从家训文化的传播与互动方式角度去探讨文化商品和文化消费的作用。有人说:“在中国‘文化帝国主义’无处不在,电影院里演的是好莱坞影片,电视台播的是外国连续剧,电台放的是美国摇滚乐,街上到处是麦当劳快餐店,年轻人穿的是西部牛仔服,娱乐的地方是迪斯尼乐园……中国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文化侵略。”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侵略,但是我们不得不重视贸易商品和消费行为在文化传播有效媒介的作用。反观我们的文化、道德传播和教育,很多时候更多采取的是语言文字方面的正面、平面宣传手段,而忽视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紧密结合,以至于脱节,从而没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和作用。把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与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式、消费行为有效结合,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有效手段。

经济是基础,也是文化的载体。近几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积极鼓励年轻人自主创业,振兴国家经济,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方面,对干得热火朝天的创业年轻人需要普及传统家训及家训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创业年轻人尝试将传统家训及家训文化与创业内容相结合,以产品的形式、品牌的效应,宣传、推广和普及传统家训及家训文化。

浙江是经济贸易大省,我们应该将浙商精神由意识层面转化为物质商品层面,深入其中。就拿舟山市为例,海洋经济是朝阳经济,要继承和创新发展舟山地域传统家训文化,必须紧紧依托海洋经济产业、海洋商品贸易、海洋经济消费行为等途径,将传统家训潜移默化地植入其中。。另一方面,还可以将传统家训文化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结合起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沿海、海岛地区传统家训文化的有效载体之一,要充分利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转化为物质产品商品,使其承担起蕴含、传播传统家训文化的功能。例如将舟山渔民画、舟山海洋剪纸、海鲜特色饮食等传统食品、传统技艺、工艺美术等一系列非遗项目进行统一整合,进行生产性保护。通过这些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继承和发扬海洋精神等传统家训文化。

(四)与互联网和大数据相结合,提高家训文化的传播速度和广度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媒介和手段,创新传统家训文化。传统家训及家训文化需要在内涵与外延上创新,这样才能符合现代人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在这方面,主要是从家训形式上进行创新。尤其是利用现代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的思维,让传统家训及家训文化由平面走向立体,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由虚拟走向现实。目前,青少年成为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最大使用者和受益者,这种宣传和教育模式也是符合青少年的特点的。

近几年来,舟山市借助“六微”平台开展传家风树家训活动,采取传统与现代信息化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六微”即微演讲、微媒介、微舞台、微教材、微心愿和微阵地,其中,微媒介是指充分利用微信、QQ及QQ群、微博、手机APP客户端等这些新型网络传播媒介,传递优秀家风家训。完善官方微博矩阵及政务网站,进一步扩大传播渠道,着力引导广大网民积极传播好家训好家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家风家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2016年,市文明办发动全国文明单位注册的40余名网络传播志愿者和30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服务团队,依托“文明舟山”官方微博、微博等微媒介,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当今社会,继承和创新发展传统家训文化,需要多元化、多样化的思维模式,解放思想,勇于尝试。家训及家训文化虽是家庭发展的产物,但是,它和社会整体的发展和风气有密切的关系。一个积极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良好的家训及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促进和孵化作用。因此,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大力宣传。同时,学校教育机构部门要协作配合,加强理论指导。家校配合,将传统家训文化重新纳入家庭教育的范畴。当然,最关键还是以家庭为单位,以点带面,实现“先富”带动“后富”。避免“大跃进”,“一刀切”。可以先从城镇家庭,高学历家庭,公务员、教育和事业单位人员家庭着手,率先进行家训及家训文化的传承、建立与传播。以此,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让家训及家训文化蔚然成风。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之下,一定能够让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今社会重获新生,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观培养和教育的重要辅助。

[1]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D].四川大学,2004.

[2][6][8]滕复.关于“浙学”的学派思想个性及地域特色[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9).

[3][4]吴光.关于“浙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14,(1).

[5]林吕建,唐玉.论当代浙商精神的科学内涵[J].浙江社会科学,2011,(8).

[7]陈灿寿,于希勇.浙江家风家训的历史传承和时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15,(4).

(责任编辑:赵广平)

Research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and Adolescent Education:Study Based on Zhoushan Archipelago New Area

Research Group

( Research Group Dinghai Mission District,Zhejiang Zhoushan 316000, China )

Althoug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grew out of special traditional social background, it is still having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modern society, especially reflected in the effect that the traditional moral character and integrity, individual behaviorism and spirit incentive have on adolescent's development. It's the important part of family educa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are shocked and challenged by the current social economy. Moreover,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has become weak spot in family education. The whole atmosphere is weak and can not be inherited. Combining the current condition and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 of adolescent education and based on the cases of Zhoushan archipelago new area. This study focused on how to innovate, develop and transform,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so that it can benefit the adolescent education and adolescent's growth.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Adolescent Education

2016-09-17

2015年度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YB201516)

课题主持人:贺孝磊(1982-),浙江舟山人,共青团舟山市定海区委书记;课题组成员:华海成(1981-),浙江绍兴人,浙江海洋大学思政部副教授;鲍紫燕(1986-),浙江舟山人,共青团舟山市定海区委副书记;胡东东(1985-),浙江舟山人,共青团舟山市定海区委副书记;任琳(1985-),浙江舟山人,共青团舟山市定海区委办公室主任。

G78

A

1008-7605(2016)05-0042-07

猜你喜欢
家训海洋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