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路径
——以群体心理学为视角

2016-04-11 08:24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成员群体个体

王 瑛

(山东中医药大学 纪委,济南 250355)



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路径
——以群体心理学为视角

王瑛

(山东中医药大学 纪委,济南 250355)

高校班级的建立为大学生群体的形成提供了原初化的框架,而随着大学生个体在班级内持续地学习和生活,班级群体就具有了“血脉”,相对稳定的班级群体心理随之形成。以群体心理学为视角来审视大学生班级群体状况会发现主要存在三种镜像,群体压力以及偏向从众所产生的心理状况、社会助长以及社会惰化引发的心理问题、模仿以及暗示对心理的影响。为此,在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构建中可以采取增强大学生班级群体的凝聚力和健全大学生班级群体的行为规范予以实现。

大学生;群体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以此论断为思考前提的话,我们会发现班级不但是高校的基础性组成要素,而且是大学生的核心性关系圈,这种以“关系”为纽带的班级,我们可以称其为“大学生班级群体”。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已经成为焦点,不过从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来看,个体心理往往是主要的关注对象,群体心理常常遭到忽视。对大学生来说,从课程学习到课余活动乃至同学情感,班级发挥了较强的聚拢功能,班级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呈现出交融特点。班级群体是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坚实依托,由班级与群体相互融合,由此所产生的群体心理恰恰与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心理学所关联。基于此,笔者试图跳出个体心理研究的藩篱,以群体心理学为视角关注大学生班级群体心理,进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创新性路径。

一、大学生班级群体心理的含义

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主要是指在思想意识上或者是在具体的行为活动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与影响,并且为了相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单独行动的具体表现,并且与群体的各种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在差异主要是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群体心理是指“群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典型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1],申言之,每一位群体中的成员因存在于各种活动中而具有相应的价值,他们的具体心境和心理反应融合在群体之中,就形成群体态度和行为,从而区别于其他群体。当群体心理形成后,所有的成员都会形成相似或相同的评价标准以及情感体验,即相对的稳定性,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甚至主导着每位成员的心理。

当然,群体心理之所以能够发挥此项功能,是因为“群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之和,而具有单个人所没有的特殊性质。每个人独处时都是理智的,具有明辨是非能力的,但是,当个体聚集到一起,个体与他人同处时就不再是一个独处时的他,其群体行为和私下行为是很不相同的。群体中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可能变得过分热情或十分残忍,可能采用暴力,也可能作出勇敢的壮举,或者愿意为追随的信仰而牺牲生命,或者他的行为与原有的道德良心相抵触,与其个人利益相违背。”[2]这实际上说,“集体层面的暗示和影响就如同个人层次的神经症。暗示使人补全化,而神经症使人非补全化。”[3]

对大学生来说,高校在他们入学之初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他们进行组合从而形成相应的班级,由此班级群体形成,但是此时还仅仅是一种群体的框架。不过,随着班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常态化,学生之间就会产生“社会关系”,班级群体就具有了“血脉”,学生人格在高校开展的教育活动中不断健全,由此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班级群体心理得以形成。当然这种群体心理并非绝对化、固定化,在高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个体心理会动态化发展,当相应的个体心理达到一定的质和量的时候,班级群体心理也会得到相应的演变。

二、群体心理在大学生班级群体的三种镜像

我们将群体心理引入到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中为的是用这一理论去识别大学生班级群体的心理表现及其影响,依此为创新性路径的构建提供基础。笔者认为,群体心理在大学生班级群体中有三种镜像。

(一)群体压力以及偏向从众所产生的心理状况

群体产生的压力主要是在群体中利用各种严格的规范对群体中所有的成员形成一种心理上规定并具有强迫的力量,从而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如果群体中某一个成员具有的意见与大部分群体成员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这一成员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并非常恐惧自己会最终偏离整个群体,所以,任何一名群体如果不想处于孤立的状态,并且存在与他人不同意见的时候,都会选择顺应大部分的意见,避免将自己孤立。

群体产生的压力能够有效地维护整个群体内部的团结,避免整个群体的分裂情况,有利于推动群体完成指定的任务目标,从而让更多的群体成员感受到一种群体的满足感。不过,一些群体中会出现个人性格比较固执的人,对于这种类型的人来说,群体压力产生一定的威胁,从某种角度进行分析,这种群体压力会逐渐抹杀所有成员具有的创造性。从众心理就是在群体产生的压力下,大部分的群体成员都会不自觉地将多数人具体的意见作为行为的准则,并受到这种准则的影响改变具有的行为态度等。

在对大学生班级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在所有的班级群体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并拥有正确的学习风气,这就会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比较顺利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没有从众的学生就会受到群众压力产生的影响,最终选择从众。这种群众心理有利于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完成教育制定的目标。但是,在信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信息量之大前所未有,在接受大量信息的同时,不良信息内容也会趁虚而入,一些错误的舆论思想随时都会影响所有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如果在这种社会的氛围下,一旦出现某些学生选择了盲目从众行为,往往会直接影响班级个体价值选择,甚至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群体行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助长以及社会惰化引发的心理问题

社会助长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具有的助长作用,个人或者是对他人的某种意识,其中主要包括提高活动具有的行为效率等。一些社会心理学家提出,在群体的大环境中,通过唤醒人们具有的竞争意识以及被评价的意识,有效的提升人们心中具有的内驱力。[4]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群体共同解决一些问题能够有效的提升所有群体成员自身具有的工作效率,充分激发每一位群体成员具有的积极性,并发挥个人具有的潜在能力,利用群体的力量寻找更多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如果群体中的成员过分注重竞争意识,很容易导致人们产生焦虑的情绪,注意力不够集中,同时直接影响自身原本的思维活动,最终降低行为效率。结合出现的这种情况,需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改变以往的教育形式,不断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或者是利用团队合作等形式,最大化地发挥个人具有的潜在能力,把握好教育的力度,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减少教育者出现的各种焦虑情绪。

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社会学家曾经指出,社会惰化产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逐渐降低了评价焦虑,在社会的群体中也会降低责任意识。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组织整个班集体一起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化整为零,明确每个人在整个任务中的具体责任与要求,从而有效的避免任何的社会惰化,教师可以告诉所有的大学生自身的行为效率可以通过单独测量最终得出结果,有效的激发群体成员具有的社会责任意识,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具有的学习积极性,为整个群体做出更多的贡献,最终顺利的完成制定的教学任务。

(三)模仿以及暗示对心理的影响

模仿的行为属于所有模仿者主动完成的行为,并且在大部分场合下能够不受任何的外界控制,并模仿他人的个体行为,最终使自己具体的行为能够与他人相似。

在所有的大学生班级群体中,存在很多的模仿现象。经常会发现,一些拥有较高的素质、品德并且知识非常的渊博,具备较强能力的群体成员,都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敬佩,并且成为模仿崇拜的对象,想让自己能够同样获得较高的成就,于是就会对这样的群体成员无论是从性格上还是从举止行为上都会进行一些模仿。结合群体进行模仿行为具有的特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利用榜样具有的力量,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利用榜样具有的重要作用,让所有的班级成员树立属于自己的榜样,通过对榜样的学习,有效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良好效果。

暗示主要是指在没有任何对抗条件的基础下,利用某些间接的方式对群众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直接影响群众自身的行为,从而让更多的社会群体能够按照具体的生活方式,接受一些意见或者是改变自身原有的思想。

暗示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暗示的方法完成教育需要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利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工作者应该让大学生能够保持一种非常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并坚持将意识进行统一的基本原则,利用语言或者是其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暗示,让所有大学生班级群体能够在教师暗示的情况下,主动的接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内容,并按照具体的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制定的教学任务。

三、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构建

(一)增强大学生班级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具有的凝聚力主要就是说群体在一定的范围基础上,所有群体成员自身的情感以及价值定向等内容进行联合与统一,并具有较强的聚合力量。对于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的各种相互作用以及共同认可的情感内容,能够有效地促进群体顺利的完成具体的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群众具有的凝聚力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直接影响,并且,一些心理学家曾经指出,这种群众具有的凝聚力,如果群体进行了一定的扩大,这样就会给群众之间进行的联系造成非常大的难度,这样大型的群体同时没有得到有效的沟通与联系就会造成群体内部的成员关系变得非常冷淡,同时缺乏相应的凝聚力。[5]群体内部具体的目标设置将会直接影响群体具有的凝聚力,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且大部分的群体成员都是自愿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群体就会拥有非常大的凝聚力。同时,组织的各种活动是一切群体存在的必然条件,并能够有效的提升整个群体具有的凝聚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具体的群体心理相关理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的利用大学生班级群体具有的规模,并确定班级群体的组织情况,有效地促进班级成员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合理地制定不同班级群体具体的教育目标,安排好每一个阶段具体的管理工作等,定期组织班级群体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例如一些竞赛或者是运动表演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有效的增强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推动班级内部的互相了解,促进班级成员彼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有效的提升班级群体具有的凝聚力。帮助教育者顺利开展思想政治的具体教育工作。

(二)健全大学生班级群体的行为规范

群体规范是通过群体进行制定的各种行为的具体标准,同时具体的标准需要每一位群体成员都要认可并接受,只有群体内所有成员都接受了制定的具体标准,才能够按照具体的规范内容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遵守相关的规定。通过群体规范的具体制定,群体才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非常默契的一致性。

想要有效地加强大学生所有班级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需要利用各种班级群体制定的规范内容对班级群体成员进行一定的行为制约,并正确的引导,避免出现任何的行为偏离班级制定的具体教育目标。例如,制定校级优秀大学生班集体具体的评选规定,这一规定的制定同时成为了班级行为的一种正确的导向以及正面的激励。首先需要相关的部门能够加强建设具体的制度规范,并为整个班集体具体的行为准则,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大部分优秀的大学生班集体都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准则,通过规范准则的制定对所有班级成员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规范,同时保证建立的规范公平公正,所有班级成员都能认可并接受,这一规范的制定对整个班级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大学生班级群体心理概念的提出,所关注的不单单是班级群体,而是将传统的个体心理研究扩展至群体心理,这也恰恰是高校在班级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群体的健康牵引个体的健康,实现班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合力效果。

[1]郭亨杰,宋月丽.心理学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97.

[2]邱鸿钟,梁瑞琼.群体心理现象—一种后现代的公共精神卫生问题[J],医学与哲学,2005(10):62.

[3]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许列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0.

[4]何祥林,谢守成.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1

[5]肖旭.社会心理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394-404.

(责任编辑:孙书平)

Innovativ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class:On the Perspective of Group Mind

WANG Ying

( Shando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Jinan 250355,China )

The foundation of classes provides an original framework for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groups. With the sustainable learning and living of individuals in the class, the class group will be connected by "blood", and then a relatively stable group psychology forms in the class. To review the conditions of class group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oup psychology, it can be found that it mainly exists three types of images including the group pressure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caused by conformity, social facilitation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aused by social loafing, as well as imita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exerted by implications. Therefore,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lass group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be established by strengthening the cohesion of class groups and improving the code of conduct of class group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niversity Students; Group Mi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6-07-10

王瑛(1969-),女,山东荣成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05(2016)05-0090-04

猜你喜欢
成员群体个体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