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教学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思考

2016-04-12 20:41宁丽慧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性马克思主义

张 晶,任 淼,宁丽慧

(沈阳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自然辩证法教学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思考

张晶,任淼,宁丽慧

(沈阳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提出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首先,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小班教学,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对创造相关专业理论的学习,营造创造氛围;再次,改变教材结构,以问题为中心,提高学生创造力;最后,通过改变整个教育系统对自然辩证法课程的认知,以影响专业人士圈对这门课程的认知,进而激发圈子内学生的创造性。

自然辩证法教学;创造性人才;创造力;教学改革

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组成部分,是高校研究生的一门公共课。有学者曾经把创新精神看作是自然辩证法本身题中之义,认为这门学科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创新的结晶,并且也正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同时创新也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是其显著特征和突出功能的充分体现[1]。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三五规划中,更是将“创新”发展放在了五大理念的首位。理工类研究生作为国家未来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主力军,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尝试寻找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及途径。

一、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帮助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科学技术观,更是要使学生通过对方法论的掌握在未来科技工作中努力创新。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作为接受者对自然辩证法错误、片面的认识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造性

经调查发现,很多研究生对于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一部分学生从根本上就没有搞清楚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性质是什么,仅仅把它看作是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环节,为了修学分而不得不学。一部分学生认为自然辩证法就如同他们本科阶段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讲哲学的,是深奥难懂的,且与他们的专业没有任何联系。还有一部分学生片面地把这门课程看作是单纯的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他们对这一学科的认识肤浅,学习方法单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的理论体系[2]。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有思维科学,它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纽带。学生们对自然辩证法片面、肤浅、错误的认识,使他们从学习动机到学习方法都走向了谬误,从主观上就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因此,要想在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中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是无从谈起的。

2.授课教师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及教学方式影响了创造氛围的形成

每位创造性人才都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如追求自主、创新、自由,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富有创新挑战精神,并富于团队协作精神[3]。创造性并非在人的头脑中发生,而是在人的思想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它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全方位的现象[4]23。因此,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及创造能力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环境及氛围的。目前,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很多授课教师自身就缺少创新精神,无论是教学方式方法,还是自身对创造的认知都具有局限性。很多教师的授课方式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老师在上边讲,学生只管在下面听,没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这样就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本谈不上如何去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更有甚者,很多教师本身就缺少对创造性相关理论的了解,比如,有的教师对于“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都不知道。实际上,人人都有创造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力是可以通过适当的环境熏陶和教育开发出来的,并且是可以得到提高的。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因为自身对创造理论认知的不足,经常会出现对学生的创造性想法、创造性思维进行言语上的否定,进而打击了学生进行创造的热情,人为形成了一个破坏创造环境的氛围。

3.教材固有模式及课时安排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对创造方法的学习

2012年《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改版,新教材更突出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也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但新教材改版两年来,仍然是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存在,仍然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系统地完善。

对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单纯依靠理论的传授是实现不了的,需要在教材内容之外配备更多的与时俱进的实例,结合时代特征,并给学生更多练习及实践的机会。但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还是偏理论,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教材的内容按照理论归属的不同部分,遵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这样一个逻辑一一呈现。这本是一般教材所一贯遵循的模式。但正是这样一种固有的模式,限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无法对方法论有深入的理解及掌握。同时自然辩证法课程的传授,基本上都是大班教学,少则一百多人,多则二百多人,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讨论的机会,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新教材要求在18课时内完成全本书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时长无法满足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4.学校内的专业人士圈子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产生

国际创造学研究专家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教授对社会各界创造性精英进行了广泛的采访研究, 他提出人的创造性是由专业、业内人士、个人共同创造的,这就是意味着人的创造性的水平并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创造力,而是有赖于各个专业和业内人士圈子如何适合于承认和传播这种新颖观点[4]31。

根据上述的创造学理论,一名在校大学生,在其学习、成长过程中,其所处的专业人士圈子对自己学习、乃至之后在职业生涯中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个专业人士圈子,自然包括所在大学的业内人士,也就是教师们。这些教师可能是具有专业背景的学校管理者,也可能是仅仅负责科研教学的专任教师。这些业内人士对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理解、认知决定了圈子内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对于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教师们普通存在一种观点,认为这门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之一,说教为主,没有实际用途,对于搞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利,反倒是浪费时间。这样一来,对于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说就是抵触的、被迫接受的,所以对其学生的影响自然是消极的、被动的。学生们从专业人士或者是各自学术领域第一位导师那里获得的都是如此这般的认识和影响,自然而然就不会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更谈不上主动去获取知识,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提高创造力了。

二、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路径

由于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存在以上四类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创造方法的养成,也直接影响了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影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也势必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应从如下四个方面解决上述问题。

(1)实现小班教学,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模式。理工农医类研究生是学习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主力军,这几大类研究生,从高中起就基本上文理分科,他们基本都属于理科生。这些学生的思维模式更重逻辑思维,或者说他们更擅长于逻辑思维。而进行创造发明、科学研究,需要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共同作用,并且非逻辑思维在创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创意的产生是需要非逻辑思维的。在自然辩证法课堂上,同学们恰恰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因此,要在课堂上更多地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班型,应以小班授课为主,这样就提供了一个能及时互动的机会。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由原来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小团队合作为基础的、以解决系列问题为目的的方式。可以尝试推广PBL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发挥团体创造力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学生们用学过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论,提升个人的创造能力。

(2)授课教师应加强自身有关创造专业理论知识的了解,营造创造氛围。授课教师应对一些创造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培养创造性人才是需要有环境和氛围的,在课堂上,不能做学生创造力的扼杀者。在实践中,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这一章节时,就将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方法”的讲解与学生们的课堂实践相结合。通过先做一个书面练习题,让学生体会自然的思维是收敛性的还是发散性的,是逻辑性的还是非逻辑性的,让学生知道自己思维的方向和方法是什么样的。之后,再做一个动手的练习,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对同一事物各种各样的想法,然后让他们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别的同学有什么样的区别,进而思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后,在学期末的教学回顾中,全班80%的学生选择对第三章的内容记忆最深刻。如果教师没有专业的创造理论基础,就无法把握学生练习的内容、机会及对他们课堂的表现做出恰当的引导和鼓励,更无法在课堂上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目标。教师是课堂创造性氛围的营造者和维护者,对学生创造热情的保护和创造思维的引导是授课教师最应该做的,也是最容易做的,当然这些要基于授课教师本人对创造的理论和知识的了解。

(3)改变教材结构,以问题为中心,提升学生创造力。如果要对现有教材的模式、结构进行改变,就应当将全部理论内容打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不再以现在这种集结成章节目的方式存在,而是编辑成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式,也就是每一部分都是一个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材中可以有一些相关理论的提示,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最后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学生们要分组进行讨论,并且要课后查阅很多的相关资料,运用书中提供的理论及方法,试验什么样的做法才能实现目标,并解决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思考知识的真理性及怎么样解决问题才是正确可行的,并且在实践中对创造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也会进一步加深,进而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

(4)圈子内专业人士要对课程有正确认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圈子内专业人士的各自专业不尽相同,但他们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对于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这些理工科的专业人士无论是受自身专业所限,对自然辩证法的认知有所偏颇,还是因为其固有的实用主义思维,他们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认知,自然是要提高其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提高从特定研究领域根据事物功用属性排除干扰因素的能力。但从整体角度来说,只有通过改变大环境,才能对其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那么这就又回到了整个教育体系本身。

目前,“创新”在国家发展中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为此,就必须实现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只是整个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小小环节,只有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教育观念、体系都发生了变化,孩子们的学习不再单单为了高考,而是为了成为创新型人才,那么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改变,继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意义才能被充分认知。

[1]刘冠军.自然辩证法与创新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2002(5):64-66.

[2]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3]罗玲玲.创意思维训练[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59.

[4]米哈依·奇凯岑特米哈依.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心理学[M].夏镇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3.

(责任编辑祁刚校对伯灵)

The Problem and Thinking of Fostering the Creative Talents in the Course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ZHANG Jing,REN Miao,Ning Li-hui

(College of Marxism,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Shenyang 110168,China)

This essay proposes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fostering the creative talents in the course of Dialectics of Nature,and offers som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ose problems.First,we should change our teaching ways,such as mini class teaching to foster students ′non-logical thinking;Second,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ir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capacities and make out the creative atmosphere;Third,we should change the form of textbooks and to focus on the problem-solving ways to promote students creativity;Last,we should chang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whole education system on the course of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to influenc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mmunity on it to inspire students′ creativity further.

dialectics of nature;creativity;teaching reform

2016-04-23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13BZZ039);沈阳建筑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501006)

张晶(1974-),女,沈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技创造方法论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6.03.020

G642.0

A

1672-9617(2016)03-0400-04

猜你喜欢
创造力创造性马克思主义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