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时尚看“管理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反思

2016-04-15 01:12

马 俊

(贵州大学 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从管理时尚看“管理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反思

马俊

(贵州大学 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近期,“和谐管理”“东方管理”“和合管理”等研究已成为管理本土理论研究的一种管理时尚。作为这些管理理论研究者群体来说,在研究论文或学术著作里言必提这些类似于时尚和流行语那样的概念,在研究者群体中不断传播,并逐渐成为一种“管理学在中国”的研究范式。但这些研究却难以进入管理实践领域,或者说在实践领域无法进行传播并引发实践界的追捧,严重影响了后续研究和深入研究。本文从管理时尚角度剖析“管理学在中国”近期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对当前“和谐管理”“东方管理”和“和合管理”研究困境从管理时尚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对“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管理时尚;管理学在中国;困境与反思

西方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在中国的成功传播,管理时尚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管理时尚(Management fashion)作为一种短平快和具有前沿性与引领性的操作技术或管理技巧在实践界被追捧,在实践界和理论界被重视,是值得研究的一种管理现象。王圆圆、袁泽沛[1]认为,管理时尚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这主要基于每一次管理时尚的传播都会带动与管理有关的绝大多数人参与其中,这里当然包括从事实践界和理论界工作的个体或群体;其次是管理者及研究者对这种未被证实的事物的狂热值得研究。西方管理时尚严重干扰了基础管理理论的市场,包括:商业性出版物的大量出现导致了对传统学者研究成果的忽视;一些传统学者受利益驱动转向研究“热点”而不能静下心来研究基础理论;管理时尚的失效(或无效)导致不明真相的大众责怪那些传统学者等。我国企业目前受困于西方众多管理时尚的冲击,管理学者和管理学界被实践界乃至大众的责怪无不说明眼下“管理学在中国”的现实。西方管理理论在其本国和国外很快受到重视并被实践界广泛运用,以及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得到他国学界和实践界的重视和研究,并纷纷引发因为“水土不服”而自立门户进行管理本土化研究的热潮,“管理学在中国”“中国·实践·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些都无不说明管理时尚的价值和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走过了从西方引进管理理论、技术和工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西方管理理念与中国情境的差异,其产生的效果与西方理论在西方的价值相比稍逊一筹甚至反差悬殊,于是,企业苦恼于用这些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并没有带来企业的预期,比如说全面质量管理、企业流程再造、平衡记分卡、目标管理、标杆管理、战略管理中的“五力”模型等这些管理时尚,给很多企业不仅没有带来福音,反而是灾难——这里的灾难多指“水土不服”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企业又要寻求与国际接轨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求合法性和管理创新,不得不追求这些管理时尚和管理前沿技术或工具,这就给理论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主题和观察管理实践的一种渠道,尤其是对于管理本土研究来说,必须要解读西方管理时尚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其发展留下的足迹。本土管理理论及其思想如“和谐管理”“东方管理”及“和合管理”后续研究为什么举步维艰?本文从管理时尚理论视角来解读“管理学在中国”这些本土管理理论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其合理性和进步性标准,通过供方及其制造管理时尚的过程,以及需方的社会心理和技术经济因素构成的需求因素,然后借鉴管理时尚理论,对“管理学在中国”本土管理理论传播过程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分析“管理学在中国”的近况及未来走向。

一、管理时尚理论研究文献述评

西方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为什么能够在中国成功传播,而本土管理理论和思想却在本国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改革开放之初,西方大量传入我国管理类的畅销书、管理技术与管理工具及管理前沿理论和管理思想,被实践界所追捧并深入管理实践者的血液,在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至今仍然在持续,为什么本土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如“和谐管理”“东方管理”“和合管理”却无法深入管理者的血液并指导管理实践? 这些本土管理理论及管理思想其拓展性研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理论和思想体系的提出到现在,大多数的研究都存在“新瓶装旧酒”,或者多数研究都“似曾相识”或“到此即止”。我们从管理时尚理论对当下“管理学在中国”诞生的这些本土理论作何反思?对其研究中遇到的挑战作何应对?管理时尚理论会带给我们很多借鉴意义和启发。

(一)管理时尚理论内涵

Abrahamson[2]等人是最早将社会科学中的时尚研究引入管理技术领域,并试图创立管理时尚理论来阐释管理时尚现象的重要学者之一,如同服饰、趣味等会不断出现新的流行时尚一样,在管理技术层面,人们也常常会追随一些新的管理方法。Abrahamson把管理技术层出不穷的现象称为“知识产业”,并把管理时尚定义为“短时间内大家普遍认为处于管理学发展前沿的某种管理技巧”。后来,他把管理时尚的领域界定为管理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了管理时尚理论研究框架(图1)。另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凡是同时在学术与畅销出版物、咨询公司的业务活动与重要期刊中频繁出现的管理技巧,都可以认为是管理时尚。

1.合理性与进步性标准

Abrahamson 较早就根据其对管理时尚制造过程的研究对管理时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管理时尚的制造者持续不断地使自己和时尚追随者相信某项管理技术能合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管理时尚是这一过程的结果,是管理时尚制造者传播的管理技术,人们相信它能合理地促进管理进步,这是一种相对短暂的集体信仰。Carson[3]后来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管理时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提出了管理时尚5个方面的内涵:(1) 以可进行社会传播为条件,因为它们是新颖的,被认为先进或者优于先前存在的时尚;(2) 具有或者被认为具有创新性、合理性和有用性特征;(3) 采用相关的管理技术来改善组织形象,不但能创造象征意义,而且还能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提高组织绩效;(4) 为弥补当前营运中存在的不足,或者利用未来的机会以改善组织绩效等动机所驱使;(5) 具有短暂的价值(尽管“在潜伏期之后”会被人们接受),但因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而缺少长期使用的合理基础或者一般化的能力。Carson把“进步性”界定为符合创新或改良的标准,因此特别强调指出了合理性(rationality)和进步性(progress)这两个因素对形成管理时尚的重要意义。新制度学派的管理时尚理论认为,管理时尚是一个被制造和传播的过程,瞬时性是管理时

图1 管理时尚理论模型

尚的主要特征;管理时尚的生命周期曲线呈钟形,不同时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管理时尚需求者采用时尚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们实施的管理具有合理性与进步性。

2.管理时尚市场:供需分析

供方和需方共同构成管理时尚市场。供需分析是管理时尚理论模型的重要基石,因为管理时尚要迎合市场需求,尤其是企业和大众的“口味”非常重要。Abrahamson[4]认为,管理时尚主要由管理咨询公司、商学院、商业出版机构、学术权威、咨询权威和被视为英雄的管理精英等共同构成了管理时尚制造群体。Hirsch (1972) 创立的时尚选择过程理论认为,管理时尚在制造过程中经历了创造、选择、处理和传播4个阶段的层层筛选与加工:在创造阶段,新创造的管理技巧不见得就一定优于现存的管理技巧,但两者肯定有所不同,管理时尚的制造者也会让人们相信相关的管理技巧是一种创新,并且比现有技巧优良,不过有时也会出现“新瓶装老酒”的情况。在选择阶段,管理时尚供给者会在制造群体内部选择新的发明,恢复已被遗忘的老管理技巧,或者在制造群体之外寻找新的管理技巧。选择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相关的管理技巧首先必须能够满足对新的管理技巧的需求;其次,能清晰反映时尚消费者的需求,并能引导他们的时尚需求。在处理阶段,主要对选定的管理技巧进行语义修饰,以使时尚追随者相信这种管理技巧有其合理性,并处于管理发展前沿。基本做法是首先强调组织应该追求的目标以及与目标的距离,其次通过成功企业的经典案例、准理论诠释、有效的实践训练和科学的理论解释等手段,使人们确信相关技巧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途径。在传播阶段,大众传媒肯定扮演着重要的传播角色。许多管理时尚供给者利用自己主办的出版物(如《麦肯锡季刊》《商业周刊》等) 来直接影响经理阶层,或者利用间接媒介来施加影响。管理时尚的需求分析主要根据社会心理(sociop sychological)和技术经济(technoeconomic)因素,我们将在下一个部分做简要分析与阐述。

3.社会心理与技术经济因素

社会心理与技术经济因素是用来分析管理时尚需方需求的原因逻辑或原因实现。从社会心理视角看:首先,管理时尚必须能够满足时尚追随者的个人偏好及求新和攀比的心理;其次,管理者的期望越是难以实现,管理时尚的市场就越有可能获得发展,即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经理人经常备感挫折和失望,急切希望寻找新的方法来获得成功,于是,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新的管理时尚身上;再者,当老的管理时尚被声誉较差的组织大量采用时,新的管理时尚就会出现在时尚市场上,即声誉级别较低的企业总是试图采纳声誉级别较高的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技巧。而可能是出于保持竞争优势的目的,声誉级别较高的企业总是希望能与声誉级别较低的企业采用不同的管理技巧,因此会选择新的管理时尚,进而刺激管理时尚需求。从技术经济视角看:首先,管理时尚潮流的涨落与宏观经济波动密切相关,无论是经济萧条还是景气时期,企业经理都要运用管理技巧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劳工斗争和工会活动也会影响管理时尚的潮流。为了缓解与一般员工的矛盾,企业经理必然会寻求更加有效的新的管理技巧。促成管理时尚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管理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如对集权和分权的选择。如果采用集权,则有可能丧失灵活性;而实施分权,则可能失去控制。因此,企业经理往往会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管理时尚制造者会针对企业经理的这种心理来制造管理时尚,以部分满足企业经理的需求。另外,股东和政府也会影响企业对管理时尚的选择。从目前来看,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管理理论或管理时尚在中国会遇到“水土不服”,或者因中国的“特殊性”与“独特性”,西方管理理论或管理时尚终有一天会被中国企业所抛弃和拒绝使用,因此,“管理学在中国”所创造的中国管理学理论迟早会登上历史舞台。从学术研究这个角度来看,这符合当下学界的社会心理,而且这种心理一经形成稳定态就势必影响到实践界和民间界。

(二)管理时尚的发展过程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表明,管理时尚符合生命周期的规律:开始是学术发现,然后新思想形成技巧并被刊物发表,接着新技巧作为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或解决管理层注意的问题的新方法被广泛提倡,这时,咨询顾问已学会了这个思想,一个被认为是万灵药的新方法广泛应用的局面也就形成了。而当经过实践仍不能达到当初宣称的效果时,人们开始明白新思想变成可持续进行的实践有多难,典型的案例是上个世纪90年代流行的企业流程再造。Ettorre[5]认为,管理时尚的发展可分为发现(新的词汇诞生) 、广泛接受(新观点迅速普及) 、领悟(新观点遭到批评) 、觉醒(新观点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坚持(只有少数人坚信)5个阶段(图2)。沿用到学术界的逻辑是:提出理论→开发工具→咨询公司解读理论和工具→服务企业→企业运用过程中发现不适或新问题→深入研究→完善理论和改进工具→再服务企业。如此逻辑的循环,一是检验理论或思想,二是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和思想,让理论和思想紧扣动态性环境因素,不断开发新理论和完善旧理论。

二、“管理学在中国”是一种新的管理时尚?

(一)从概念到时尚

从《管理学报》创刊到现在,在其有关栏目下发表的200多篇论文里,出现了很多类似于时尚的流行概念。比如“和谐管理”“东方管理”“和合管理”,这些概念都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当然是仅限学术圈内,实践界尚不得知)概念。而且,这些概念在较短时间里得到学者和研究者们的追捧与认同,这与西方管理时尚理论如出一辙。西方时尚理论认为,时尚是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Abrahamson 借用“时尚”这个概念来解释管理技巧的时尚现象,即管理时尚。但管理时尚在两个方面区别于审美时尚:首先,时尚的管理技巧会表现出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特征,因此,而不同于审美时尚所表现出来的美丽和时髦特征;其次,社会心理因素是形成审美时尚需求的主要原因,而管理时尚是社会心理因素和由竞争压力所产生的技术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管理时尚的形成过程可看作是众多管理者的集体学习过程。针对Worren[6](1996) 对管理时尚是否会给管理原则贴上语义学意义的标签,以及Mckinley[7](1996) 对这个概念是否会成为新的时尚的担忧,Abrahamson 强调指出,时尚是中性词,而且管理时尚不同于审美时尚,有必要对它进行研究。因此,Abrahamson 肯定了管理时尚这一概念的合法性。我们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准,对2002—2011年的数据库,分别以“主题”“篇名”和“关键词”为条目,对“和谐管理”“东方管理”和“和合管理”进行文献搜索,得出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文献统计结果来看,2007年的“和谐管理”“和合管理”以及2009年的“东方管理”,其“主题”“篇名”“关键词”都处于峰值,也就是学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程度比较高,之前和之后都有所下降。这与管理时尚发展过程及管理时尚的钟型模型和雁型模型都具有相似性(钟型模型如图2所示)。这些研究包括期刊、会议论文及博硕士论文。引起学界研究的关注程度也就是学界兴起的管理时尚走在前面的表现。这些理论及思想分别由席酉民及其团队、苏东水及其团队以及黄如金及其团队开发的,他们提出的理论体系得到学界的回应可以从我们的文献统计看出来。正如管理时尚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一样,这些类似管理时尚的研究也经历了类似于钟型和雁型的发展轨迹,为什么在此基础上没有继续发展出新的理论或者研究中有“到此即止”的感觉?恐怕从管理时尚供需角度可以给理论创立者很大的启发。那就是理论本身没有开发出管理时尚产品提供给管理实践者使用,管理实践没有检验这种理论或管理时尚,与环境和情境因素没有形成动态互动,发现不了新的问题,间接导致一些研究是“新瓶装旧酒”或“似曾相识”。

(二)从实践界兴起“管理学在中国”的时尚重要性——从学界时尚如何到实践界时尚

张瑞敏是学习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时尚领导海尔走向世界的,连盖茨自己也认为,他也是看德鲁克的著作长大的并且用其管理思想领导微软走向世界的,这是众人皆知的秘密。而德鲁克是“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和管理时尚的制造者之一,其提出的“目标管理”成为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管理时尚,并在90年代成为中国的管理时尚。“管理学在中国”管理时尚率先在学界兴起,而非管理实践界,学界和实践界缺乏高效的互动,是目前存在的最大和最核心的问题,同时也是个别本土理论研究停滞不前、无法深入的重要原因。按照管理时尚理论观点,管理时尚的制造者是管理权威、商学院、咨询公司与大众媒体。从关注程度来看,首先是出现在通俗出版物然后是学术文献(可能是因为学术期刊对论文的录用周期比较长),并且首先出现在管理学个别领域然后才在整个管理学领域流行。对于它们产生的原因,Abrahamson和Fairchild认为有3点:其他管理时尚的衰落、普遍的组织绩效表现不佳以及研究者对组织问题的夸大,3者中的任何一条只是必要条件,合在一起就成了充分条件。 Spell[8]则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后认为,造成管理时尚产生的因素有经济周期、战争、法律、经济衰退以及组织绩效障碍等。这场“管理学在中国”的管理时尚,率先在学界兴起了,目前在实践界是否兴起尚不得知。辨识是不是管理时尚,国外很多学者的观点有3条标准:学术与畅销出版物、咨询公司的业务活动及《哈佛商业评论》年刊,凡是同时通过这3条途径成为热点的管理理论都可以认为是管理时尚。从现在这个阶段来看,学术与畅销出版物已经基本具备了,咨询公司的业务活动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咨询业获得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咨询所利用的管理知识或管理工具还是沿用西方的理论和工具,从根本上说,中国管理理论——和谐管理、东方管理、和合管理等本土理论和工具进入咨询公司视野的仍然很少。从国内来看,《南大商业评论》《北大商业评论》类似于《哈佛商业评论》的被实践界和咨询界高度关注的期刊,作为传播管理时尚的传播媒介组织的配套要素也在逐步形成。我们理应让很多企业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学习、了解、熟悉和信仰我们的理论和思想体系,那为什么又没有实现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缺乏开发简单明了的管理工具或技巧,让企业了解这个工具后把工具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进而取代其他管理时尚,带来管理创新和管理技术的进步,进而集体学习和信仰这种工具背后的理论或思想;二是缺乏出版商的支持——出版商与研究者致力于出版有影响力的管理工具畅销书,率先在大众世界传播;三是缺乏咨询公司与学者合作参与到管理时尚的传播过程中,将理论或开发出来的管理工具推广到企业管理实践中,带来新的组织绩效并根除旧的管理时尚;四是缺乏管理实践的有效动态性反馈,是个别本土管理理论研究“到此即止”甚至难以深入的根本原因。我们通过对国内最大的当当网在线图书销售查询,分别以“和谐管理”“东方管理”和“和合管理”为商品搜索关键词,模糊搜索结果显示为“和谐管理”129,“东方管理”74,“和合管理”1。我们又从咨询公司那里寻找它们对“和谐管理”“东方管理”及“和合管理”管理思想和理论为企业服务的情况,以2011年为例,我们查阅了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2011年的管理咨询实务报告,以及该咨询公司出版的各种阅读资料、内刊等,分别以“和谐管理”“东方管理”和“和合管理”为查阅关键词,结果在它们的咨询实务报告和各种出版物上,能搜索或提到直接相关的这些本土理论和思想的少之又少,数据更不值一提。这不得不让人感慨:难道还是在“自娱自乐”?尤其是出版物,它反映企业、员工、其

图2 管理时尚的发展过程(钟型模型)

他利益相关者对这些理论及思想催生的管理工具对它们的需求和需要程度,同时也反映这些理论及思想传播范围及信仰群体的分布,这个表示需求程度的指标非常重要,它表明人们对理论及思想的渴求程度,同时也表明理论及思想的活力、合理性和进步性。

表1 和谐管理、东方管理与和合管理文献统计情况

三、“管理学在中国”的合理性与进步性

郭重庆[9]认为,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管理学经历了从西方引进到利用的过程,现在是该思考“照着讲”还是“接着讲”的时候了。其背后的逻辑是西方管理理论及思想正在衰减(尤其是经历金融危机后,西方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和质疑),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创立自己的管理理论和思想体系。罗珉[10]则对西方管理学学术霸权表达了不满,意则应该有中国的管理理论挑战西方理论霸权地位,应该有新的管理时尚,这也体现了合理性的诉求。我们认为,如果要挑战西方管理学的霸权地位,首先要从开发新的管理时尚挑战西方的管理时尚的霸权地位开始。从现实来看,这条道路还相当漫长,这表现在每年经管类的畅销书中,西方管理时尚产品目前仍然统治着中国的市场。经济转型需要适合本土经济发展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这体现的是合理性的方面,但无法证明其进步性的一面。“水土不服”(文化差异),基于新制度理论的合理性或中国管理情境的“独特性”和“特殊性”,也是表明其合理性的一面。“管理学在中国”宏大设想背后的目标是什么?是基于管理创新、新管理时尚取代旧管理时尚?还是中国管理理论替代西方管理理论?抑或替代与互补共存?“管理学在中国”最终成为西方管理理论或管理思想的“附属品”?这是“管理学在中国”所不愿意看到的。“管理学在中国”仍然要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和进步性,西方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及其“致用”的管理时尚仍然需要中国新的本土管理时尚所取代。陈春花[11]认为,“证明西方管理理论什么时候是有效的,什么时候需要修正,又该如何修正;然后逐渐发展出我们自己的管理知识”实则说明,我们还需要不断挖掘取代西方管理时尚背后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体系的充要条件。

四、管理时尚供需理论——“管理学在中国”的供需分析

王圆圆[12]等认为,管理者、企业员工、消费者、社会大众、社会团体以及合作伙伴共同引导了企业对管理时尚的强烈需求。管理权威、商学院、咨询公司与大众媒体针对这种需求提供了大量的管理时尚,供给与需求形成了管理时尚市场。在我国,管理时尚的制造者即供给方主要由领导机构和执行机构两大部分组成。领导机构主要有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等。“管理科学部”在“十二五”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3项战略目标[13]:(1)形成中国特色研究,提升国际学术影响;(2)贴近管理实践需求,增强时间支撑能力;(3)完成数据建设框架,奠定扎实研究基础。执行机构主要有各大高校的商学院、管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系)、咨询公司、商业出版商,以及这些机构组织里的个体,如学术权威、咨询权威以及管理精英构成的群体。管理时尚或管理理论制造者主体的单一性,主要由高校商学院、管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系)管理理论权威或管理精英创造,实践界以及大众媒体缺乏合作和参与,是目前的基本现状。“中国管理实践”缺乏像泰罗、斯隆、格罗夫、福特一样的实践家对管理学的贡献。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否是供需失衡的重要表现?创造出来的理论“卖”不出去,只“生产”没有“消费”或“需求”,当然就失衡了,或许是对“脱节”的另一种解释。“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现实”的逻辑错位,错位表现首先来自研究领域,只关注理论开发和丰富理论内涵,忽视实践界和企业界的现实需要而缺乏管理时尚市场开发,导致单向管理研究的时尚市场,无法形成需求方或实践界的时尚市场;其次是企业界和实践界缺乏对管理实践的深度发展和解读,管理时尚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实践界本应该率先觉醒,发现管理时尚的瑕疵,并报告给咨询界和学术界,然后再深入探讨管理时尚背后的理论逻辑,重新完善支撑管理时尚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再制造新的管理时尚供企业和实践者持续循环使用。从管理时尚理论外延可以推断,新的管理时尚之所以取代旧的管理时尚而被管理时尚市场所追捧,是因为新的管理时尚较旧的管理时尚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绩效,新的管理时尚融合了与环境动态互动的管理实践要素,新的管理时尚背后的理论和思想支撑系统更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理论没有开发出具体可行的管理工具并被企业所试验或采纳,妄自推断“理论与实践脱节”纯粹“子虚乌有”,从精确性程度上说,根本就不可以这样下结论。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多数学者都在质疑西方各种理论包括管理理论:一是西方理论在本土遭遇金融危机以后的空前解释效度危机;二是这些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信任危机。全球经济经历了这次大衰退后,企业绩效表现整体不佳已经成为既定事实。Larson和Haversjo[15](2001)认为,企业对管理时尚的应用可以达到以下的效果:消费者更加信任企业的产品,遭遇经济不景气时管理者更加自信,员工也更容易被鼓励努力工作,公众及权威更加信任企业。上述学者没有一个肯定管理时尚确实可以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这是有理由的:因为管理时尚并不是仅仅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才产生的。王圆圆等认为,管理时尚往往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企业界所狂热追逐的模式、方法或思潮,它们或者是被前卫经理人经常挂在嘴边,或者被热捧成各种论坛、研讨会及出版物的时髦主题。

五、“管理学在中国”的社会心理与技术经济分析

管理实践者和实践界对管理时尚理论的“追捧”,一方面说明了这种管理时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种管理时尚迎合环境动态适应性,以及管理的工具理性的合法性。此外,它还是学界时尚和实践界时尚的有效互动之必须。虽然陈劲[16]等人批评了管理的过度工具性,但只能说明工具性结构改善的可能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社会—心理因素非常重要,该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攀比心理。了解最新的管理时尚的经理面对那些只懂旧的时尚的经理时自然而然有一种心理优势,而这种心理优势刺激着经理们不停地追逐最新的管理时尚;二是竞争压力。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使经理们经常感到焦虑和绝望,必须想办法来取得成功,于是就把希望寄托于采用新的管理时尚上;三是公司之间实力差距带来的影响。实力差的公司总是试图模仿成功公司采用的管理时尚,但出于保持竞争优势的目的,成功公司总希望能和实力差的公司采用不同的管理时尚,于是它们会更偏好新的管理时尚。技术—经济因素也很重要:经济上存在对管理时尚的刚性需求,无论是经济萧条还是经济过热,经理们都需要新的管理技巧来适应新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

六、“管理学在中国”的研究困境反思

陈春花[17]认为,管理实践需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非简单问题复杂化”,因为“管理实践与研究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差异;管理实践强调复杂问题简单化,需要概念能力,需要在纷繁的影响因素中寻找到关键因素,通过关键因素的把握和解决来提升整体的竞争力,因此在实践中会看到具有创意并鲜活的案例,让实践具有丰富的生命力;而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是习惯于穷尽所有要素,寻找到因素之间的关联,并力图把这些关联整理清楚,从而获得完整的、体系性的认识和结论”。其实,管理时尚正是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变成直接可以提供给管理实践者使用的工具和产品。

反思1:理论开发的同时还要注意管理时尚的开发。管理学作为一门强调“致用”和“实践”的科学,没有企业界和实践界的回应与参与,管理学研究就缺乏持续性的“供血”,致使研究无法深入和动态化发展及管理理论的完善——理论与实践的耦合,管理时尚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反思2:管理理论和思想的开发必须借力传播组织与媒体的作用,如何将管理理论和思想以管理时尚产品的方式开发出来,从学界时尚到民间时尚,再到企业界、实践界时尚,使管理理论和思想通过管理时尚产品在整个社会流行起来和传播开来,如何传播到管理使用者和实践者手中,出版机构组织及咨询公司等协同发力,仍然是目前研究中要注意“致用”环节的关键。

反思3:研究成果的供需分析。很多学者反对将学术市场化,但缺乏市场化就缺乏实践界的参与和分享。这个过程包括传播媒介组织、出版商通过学者、研究者、咨询公司等通力合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界。虽然现在也强调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理念,但学者和研究者们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市场和实践界方面仍然做得不够。把理论成果开发为市场追捧的管理时尚是学者研究的重要使命之一,而绝大多数学者仍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作为职称、晋升甚至是作为社会声誉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使研究者既成为理论和思想的制造者,同时又成为管理时尚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反思4:缺乏管理时尚市场,同时也缺乏管理时尚产品,是管理研究的最大之痛。作为管理时尚市场来说,形成“卖点”非常关键。目前,管理学研究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格局,即便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和谐管理”“东方管理”和“和合管理”,仍然看不到它们的管理时尚产品在哪里,需求方对它们的“求贤若渴”的动机在哪里,我们从它们的研究成果及管理时尚市场的反应来看仍然难以找到答案。

反思5:问题比方法更重要。陈春花[17]认为,“框定问题优先于界定方法”,“研究方法的界定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不框定问题,这些方法不能够发挥真正的意义。……如果不能先框定问题,而一味地在界定方法上花功夫,所获得的研究成果能够具有的指导意义是很值得怀疑的”。就现阶段而言,找到好的研究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仍然比方法更重要。当然,问题与方法犹如蛋和鸡的问题一样,充满了矛盾辩证性。问题是核心,是形成故事的情节源,方法更多的是帮助你如何讲好这个故事,如何粉饰和修饰理论内核。就“管理学在中国”现在这个阶段而言,研究成果还处于探索和积累阶段,重要的是先要找到“管理学在中国”的“问题”,没找到这个问题,就找不到市场的“卖点”,就很难让企业界和实践界对之回应。

七、结语

管理时尚对于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传播非常重要,同时,管理时尚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性,更容易被企业界和实践界采纳并被管理实践者运用。当前,组织与管理的研究不是方法论问题,也不是认识论问题,重要的是将理论开发为类似管理时尚一样的管理技术或技巧,即管理时尚产品,然后通过大众媒介组织的传播(出版商出版畅销书,学术期刊发表重要理论发现,管理时尚关注度比较高的应用型期刊发表成果传播到民间、企业界和实践界),咨询公司将之服务于企业,让这些带有理论和思想逻辑的管理技巧、技术和工具进入企业运营实践中,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时尚市场。企业发现不适甚至拒绝使用或新的管理时尚产品时,然后进行集体学习并形成集体信仰,再由管理时尚的供给者进一步研究(这时的研究重点是关注范式、方法论或认识论的问题),如此循环,保持管理时尚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高效动态互动。以管理时尚带动管理理论和思想的传播,其路径是管理权威提出思想或理论→开发管理时尚产品→推荐企业使用→检验管理时尚→发现不适或新问题→开发新的管理时尚→管理理论或思想的创新,如此循环,既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动态耦合,同时又保证了理论和思想的创新源泉源源不断(实践检验后反馈回来的问题,再不断拓展研究)地涌现。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这条路径并不是完全被打通和保持通畅的状态,至少,管理时尚市场还未形成,管理时尚产品也还缺乏,是目前“管理学在中国”研究的隐痛。

参考文献:

[1]王圆圆,袁泽沛,张巧丽.管理时尚传播过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122-127.

[2]〔USA〕Abrahamson E.Management Fash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a,21(1):254-285.

[3]〔USA〕Carson P, Lanier P ,Carson,etal. Clearing a path through t he management fashion jungle[J] . Academy of Man2agement Journal ,2000 ,43 (6) : 1143-1158.

[4]〔USA〕Abrahamson E. Management fashion ,academic fashion ,and enduring truth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b,21 (3): 616-618.

[5]〔USA〕Ettorre B. What’s the Next Business Buzzword[J]. Management Review,1997(8) :33-35.

[6]〔USA〕Nicolay A M.Worren Management Fash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3):613-614.

[7]〔USA〕Mckinley,William. What’s Hot and what’s Not[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3):8-12.

[8]〔USA〕Spell.Management Fashion: Where Do They Come From,And Are They Old Wine in New Bottl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2001(4):358-369.

[9]郭重庆.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J].管理学报,2008(5):320-322.

[10]罗珉.中国管理学反思与发展思路[J].管理学报,2008,5(4):478-482.

[11]陈春花.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研究的内涵认知[J].管理学报,2011,8(11):1-5.

[12]王圆圆,袁泽沛.管理时尚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6):119.

[13]郭重庆.中国管理学者该登场了[J].管理学报,2011,8(12):1733-1736.

[14]〔USA〕Abrahamson E ,Gregory Fairchild. Management Fashion: Life ̄cycles,Triggers,and Collective Learning p rocesse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 (4) :708-740.

[15]〔USA〕Larsen,Tord Haversjo. Management By Standards: Real Benefits From Fashion[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17(2):457-480.

[16]陈劲,王鹏飞.以实践为导向的管理研究评价[J].管理学报,2010,7(11):1671-1674.

[17]陈春花.当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管理研究.[J]管理学报,2010,7(9):1272-1276.

(责任编辑钟昭会)

中图分类号:C9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6)01-0058-09

作者简介:马俊(1978—),男,贵州印江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本土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企业社会责任。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人才引进项目“资源观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组织承诺关系作用机理: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2014)031]。

收稿日期:2015-07-23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16.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