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研究

2016-04-15 01:15
关键词:出口贸易

孙 强 温 焜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葫芦岛 125105;2.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3.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0)



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研究

孙强1温焜2,3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葫芦岛125105;2.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00;3.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以广东省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对1992—2014年广东省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定性定量分析,并运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等实证研究方法,更加精确地解释了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促进广东地区外贸的进口与出口;相比出口,进口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着更强的推动力;在不同时期,进口与出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强度不同。据此,我们提出了吸引高科技外资,营造优良的对外贸易环境,以及扩大高科技产品进口等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手段的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出口贸易;进口贸易

一、研究背景

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当代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二者相互性的研究,既是产业经济学所关注的重要领域,也是国际贸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产业结构变化决定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而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一国或地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地区综合实力也逐渐增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广东省经济的开放程度也必将日益增强,因此,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将进一步在对外开放中得以实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开创新的对外贸易局面,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省内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获得日益增加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推动作用;反之,又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升级,推动对外贸易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促进对外贸易更平稳、更快速地增长,最终使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成为了当今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广东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和外贸大省,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已经影响到广东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增长。因此,在实施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优化过程中,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对外贸易结构调整的相关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是经济、管理领域的两个热点问题,长期以来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国家及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及发展方式转变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关于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Balassa[1]和Dollar[2]的研究成果均发现,出口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Lee等[3]研究表明,进口资本产品可明显提高东道国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Milner团队[4]选择1955—1990年马来西亚总出口额、制成品出口额、原料和非原料类初级产品出口额、真实GDP,以及不含出口的GDP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和因果检验,发现制成品出口远比初级产品出口对GDP的影响显著。

国内学者对外贸交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王国顺等[5]从国际经济中的“资源转换”和“资源升级”两方面,对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指出进口有助于建立和发展新产业并使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获得优化升级。余剑等[6]则指出,以比较优势原则为基础的对外贸易决定了我国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化,由此引致的贸易结构变化能够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李荣林等[7]从制造业角度分析了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相关性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方差分解技术、面板数据检验、Granger检验等计量方法,得出了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很高,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具有先导效应的部门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等结论。张汉东和胡朝麟[8]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析了进口和出口对浙江省经济及各行业增加值的贡献,发现出口对纺织业等轻工业行业增加值的贡献较大,进口则对废品废料、金属矿采选业等资源类行业增加值的贡献较大。张捷等[9]采用联立方程模型,提取了对外贸易各经济变量对中国产业结构向服务化演进过程中的影响,认为中国以制成品和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增长虽然促进了国内工业化进程,但对产业结构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经济演进却产生了阻滞影响。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显示,从对外贸易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展开的文献较多,但到目前为止,还难以准确地刻画这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且分析区域范围内二者互动关系的文献不多。王国中[10]实证研究指出,产业结构调整是工业化与对外贸易良性互动的重要战略取向。林毅夫[11]将二者关系解释为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战略,认为产业结构通过加快资本积累速度来实现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从而进一步实现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反过来带动产业资本积累速度的加快,使国内产业结构得到提升。以往研究集中于国家层面较多,在省份区域层面对两者互动关系的研究成果不多——王国顺等和张汉东等对省域研究的侧重点均不在于二者的互动关系。此外,从影响产业升级角度,闫海洲[12]专门研究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问题,张宝华、原毅军[13]则从污染减排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对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以打破长期以来将两者单独研究的局面,为分析省级区域对外贸易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参照。本研究第二部分是对广东对外贸易和三次产业变迁发展的现状分析;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采用与李荣林等[14]相似的方法,在对广东数据进行处理和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建立VAR模型,进行协整检验、Granger 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等实证分析,最后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广东对外贸易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东省作为开放的一线城市,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从1992—2014年该省的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可知,广东省1992年的进出口总额还比较低,仅为657.48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6%,拥有进出口差额11.68亿美元。而到2014年,进出口总额为10 763.30亿美元,为1992年的近17倍,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5%。其中,出口总额6 462.20亿美元,进口总额4 305.10亿美元,贸易顺差2 157.10亿美元。23年里,广东省进出口年均增速达到15.37%。

从货物出口贸易量方面看,自1992年起,除2009年外,在数量上广东省出口贸易量大体趋势是上升的。2014年,出口总额6 462.20亿美元,是1992年的19倍。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虽然2009年广东出口总额比上一年下降了将近449亿美元,但之后2010年出口总额随即大幅增长,相比2008年高出近489亿美元。而2011、2012年,广东出口总额分别为5 219.35、5741.38亿美元。

从货物进口贸易量方面看,1992—2014年间,广东省进口贸易量总体呈明显的上升态势:1992年进口贸易额为322.90亿美元,2014年上升到4 305.10亿美元,20多年间增长了约12倍,其中仅有两次由于受外部经济环境异常影响以致进口总额有所下降,这两次分别是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在1998年和2009年时出现过暂时性的下降,但之后很快便得到恢复。在进口增速方面,和出口情况相似,虽然进口额增长速度波动幅度比较大,但增长速度整体水平仍处于高位发展。

(二)三次产业变迁及现状

1949年,广东的GDP仅为20.19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2.16、2.15、5.47亿元,三项产业结构的比重为59.9∶12.8∶2.60。与此同时,农业、工业及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广东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是:农业占绝大部分比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第三产业的总体水平很低。1949—1978年,工业尤其是重型工业逐渐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支持下和经济发展规划的调整下,广东的产业结构一直在不断优化,其总体发展态势呈现为:第一产业的比重呈现逐渐下降的势头,而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比重则呈现出迅速上升的态势,第三产业比重则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至1978年,广东省三项产业结构的比重已经达到29.69∶46.58∶23.70。

1978年之后,广东的三次产业结构继续进行调整和优化,从那时至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9年),第一、第二次产业的比重均呈现出回落态势,而第三次产业的比重则稳步小幅提升,整体产业结构呈现“二一三”的发展格局;第二阶段(1992—2014年),第一次产业的比重大体上持续迅速回落,从1992年接近24%下降到 2014年的4.7%。与此同时,第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出现交替回升的态势,而产业结构总体上也呈现为“二三一”的格局,且第二、三次产业的变化态势整体上呈现相反的趋势,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而第二产业比重上升时第三产业比重却反而出现下降趋势。第三次产业发展迅速,所占比重也快速提升,其中2002年时达到最大值46.99%,超过第二次产业的比重。但自2002年之后,第三次产业在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却逐渐呈现倒退态势,产业的比重也逐步下降,2010、2011、2012年第三次产业的产值分别为20 267.88、23 808.39、26 393.67亿元。就内部结构而言,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逐年表现为下降态势,第二、三产业总产值比重则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第二产业比重高出第三产业比重4.8%左右。

根据产业经济理论原理,第一产业在工业化持续推进过程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而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所占比重却在陆续上升。当第一产业增加量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小于20%左右,第二产业占比超过第三产业占比时,则该区域工业化进入到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为10%左右,而第二产业占比为最高水平时,工业化便进入到后期阶段。之后,第二产业的占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将经历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倒“U”型演化过程。从产业结构看,广东三次产业结构由1992年的25.5∶39.4∶35.7变为2014年的4.9∶49.1∶46.1,产业结构在逐步优化,趋于合理。根据上述理论,广东省自2000年就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

三、实证探究

(一)数据处理

利用广东省外贸进口、出口总产值及广东省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业总产值5个变量,构成两个向量自回归模型。就数据样本区间而言,主要采取1992—2014年间广东省的第一、二及第三产业的产业总产值和外贸进出口总值,这与前面对外贸易状况及三次产业结构变迁的阶段划分一致。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这里以1992年为基数年,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原始数据中的价格影响因素,并对数据进行对数转换,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和避免原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发生变化。在创建VAR模型之前,应适当地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以检查其是否为同阶单整。变量的选取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名称及含义 亿元

(二)平稳性检验

一般而言,平稳性检验是协整性检验的“前奏”,即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协整性检验之前,我们必须要对研究过程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常用于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中的ADF(Augmented Dickey Fuller)检验。根据表2数据结果,4个变量的ADF值的绝对值依据水平检验的结果皆低于临界值。可以说,这4个变量均呈现平稳性,单位根存在。以此为基础,可对这4个变量进行一阶差分。研究发现,这4个变量的ADF值的绝对值皆高于其临界值。因此,这4个变量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

(三)建立VAR模型

在构建VAR模型之前,应对它的最大滞后期L进行恰当的判断。若L很小甚至极小,则误差项会存在非常严重的自相关问题,这会造成被估参数的非一致性。当存在这种问题时,可借助于增大L来减少甚至消除自相关问题。但若L较大,自由度极有可能会减小,而且还会导致被估参数的有效性大大降低。那么,应怎样合理地判断模型的合适滞后长度L?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可尽可能地选择大的滞后阶数,然后再判断其适宜值。本文将建立两个VAR模型:第一个是lnY1lnX1lnX2lnX3的VAR模型,第二个是lnY2lnX1lnX2lnX3的VAR模型,两个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的确定结果如表3、表4所示。除LR统计量外,任何准则显示的滞后期均为3,由此不难发现两个VAR模型的滞后期均是3,故本文选择VAR(3)模型,也就是在VAR(3)模型中研究对外贸易与第一、二、三产业间的相互关系。根据R-squared 值不难发现,这5个回归函数的拟合程度均很好。

表2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C、T、L分别代表单位根检验方程中的常数项、趋势项及滞后阶数,并且L的大小由AIC 和SC准则决定。此外,*、**、***分别代表在10%、5%、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下表同。

表3 lnY1、lnX1、lnX2、lnX3的VAR模型最优滞后期的确定

表4 lnY2、lnX1、lnX2、lnX3的VAR模型最优滞后期的确定

然后确定这两个模型是否满足VAR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对于K>1的K阶VAR模型,可以通过矩阵变换,使之改写成1阶分块矩阵的VAR模型形式,最后用特征方程的根判别模型的稳定性。若被估计的VAR模型特征方程的所有根的倒数均小于1,表明VAR模型在单位圆之内呈现稳定状态,根据图1和图2不难发现,VAR(1)与VAR(2)呈现稳定状态。

(四)协整检验

协整性的作用是观察未来的发展能否对整体起着协调的作用,其重要价值在于其刻画了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某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个协整关系的核心思想是指,虽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序列在研究过程中呈现非平稳性,但其某种线性组合却极有可能表现出稳定性。在此情况下,我们便可以说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当然,符合协整关系的两个变量不能长距离地相互分离,虽然短时期内的冲击能促使其偏离于均衡位置,但长期而言,却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一般而言,协整检验主要具有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法两种方式,但这两种方法的应用对象有所不同:Engle-Granger两步法的应用对象是对两变量的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而Johansen法适宜的对象是在多变量的VAR模型中进行协整检验。基于VAR(3)模型,本文主要依据Johansen创立的极大似然法,把这个作为研究检验变量之间协整关系的主要依据,结果如表4、表5所示。

图1 第一个VAR模型的特征根的倒数分布图

图2 第二个VAR模型的特征根的倒数分布图

从表4、表5可以看出,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二者均表明在0.05 的水平上具有某个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广东对外贸易与其三次产业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存在长期的关系。

(五)Granger 因果检验

由于LIE 与LI2之间呈现出协整关系,在此情况下,我们选择水平状态下的VAR 模型进行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从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以得知,在lnY1和lnX1的关系中,在滞后1到4期,10%的显著水平下,广东省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不是广东外贸出口总值的格兰杰原因;无论长短期内,广东省外贸出口总值是广

表4 广东出口总额与产业结构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表5 广东进口总额与产业结构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注:*、**、***分别代表在10%、5%、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东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广东省外贸出口总值与广东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广东省外贸出口的增加能对广东省第一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反过来则不成立。

在lnY1和lnX2的关系中,在滞后1到4期,10%的显著水平下,在短期内,广东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与广东外贸出口总值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在长期内,两者之间均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表明,在短期内,广东省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广东外贸出口的增长互相推动,但在长期内,这种相互推动作用不存在。 在lnY1和lnX3的关系中,在滞后1到4期,5%的显著水平下,广东省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与广东外贸出口总值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在长期内,两者之间均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表明,在短期内,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广东外贸出口的增长互相推到,但在长期内,这种相互推动作用不存在。 在lnY2和lnX1的关系中,在滞后1到4期,5%的显著水平下,广东省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不是广东外贸进口总值的格兰杰原因;无论长短期内,广东省外贸进口总值是广东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广东省外贸进口总值与广东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广东省外贸进口的增加能对广东省第一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反过来则不成立。

在lnY2和lnX2的关系中,在滞后1到4期,5%的显著水平下,在短期内,广东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不是广东外贸进口总值的格兰杰原因;但在长期内,广东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是广东外贸进口总值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论是就长期而言,还是就短期来讲,广东省外贸进口总值都非其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存在格兰杰因果的原因。这显示,广东省外贸进口总值与其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具有长期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在长期范围内,广东省外贸进口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可推动其第二产业的发展。

在lnY2和lnX2的关系中,在滞后1到4期,10%的显著水平下,在短期内,广东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与广东外贸进口总值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在长期范围内,二者之间并不存在这种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表明,短期内广东省外贸进口规模的增加与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能相互推动。

(六)脉冲响应

根据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变动与整个三次产业产值的变动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函数可生动地表现出变量间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剖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尝试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研究当给外贸进出口总额加上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时,通过对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来观察其对对应的三次产业产值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构成的影响。在本模型中,信息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所设定的年数为10。

图3和图7分别显示了第1期lnY1对lnY1自身冲击的脉冲响应和第2期lnY2对lnY2自身冲击的脉冲响应。对于lnY1和lnY2的冲击,起始于强烈的正面反应,在第1期达到正面响应的最大值,但从第5期开始都处于负面响应,并于第7期达到负面响应的最大值,之后都有上升的趋势。图4、图5和图6分别是lnX1、lnX2和lnX3对lnY1脉冲引起的响应图。在上述图中,我们发现,外贸出口总额在第1期就开始对第一产业产值产生影响,并在第2 期达到了最大,并且这一影响一直延续了很长的时间;外贸出口总额对第二产业产值的影响也是从第1期开始产生,到第3期最大并且保持了很长时间;外贸出口总额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则在第1期的影响就是最大,之后影响则逐渐在减弱。图8、图9和图10分别是lnX1、lnX2和lnX3对lnY2脉冲引起的响应图。如图显示,外贸进口总额在第1期就开始对第一产业产值产生负影响,在第2期到第3期之间转向成了正的影响,在第4期达到了最大数,这种持续影响也一直延续到了第9期;其对第二产业产值的影响从第1期开始产生,在第3期到达最大并且从第7期开始一直稳定在相对固定的水平;外贸进口总额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在第1期影响最大,之后影响逐渐减少。由此不难发现,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广东整个产业体系的整体升级,而且对于其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图3 lnY1对lnY1自身冲击的脉冲响应

图4 lnX1对lnY1冲击的脉冲响应

图5 lnX2对lnY1冲击的脉冲响应

图6 lnX3对lnY1冲击的脉冲响应

图7 lnY2对lnY2自身冲击的脉冲响应

图8 lnX1对lnY2冲击的脉冲响应

图9 lnX2对lnY2冲击的脉冲响应

图10 lnX3对lnY2冲击的脉冲响应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理论,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的相关性为研究对象,以广东省1992—2014年的数据为例,采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等定量定性研究方法,得出如下结论:

协整分析结果表明:短时期内广东外贸出口对广东第三产业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就长期而言,政府应逐步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投资支持,拓宽投资领域,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外贸行业的持续、长期、高速发展。这对于提高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乃至广东经济结构转型引领全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15],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现广东省外贸行业的发展变化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即其外贸行业的迅速发展催促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且第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持续的促进作用。因此,广东省应采取一些适当的经济政策措施来优化第一产业的发展,以第一产业的适度发展促进其他产业的协调、有序及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广东应对自身地区优势深入准确分析,因时、因地发展外贸企业,推动产业体系整体层次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的大力发展能有力地促进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从长远来看也必将有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扩大进口短缺的生产要素,能够克服我国国内现有生产要素的限制,使得生产要素资源得到充分配置;依靠扩大进口高科技设备,能快速提升产业技术升级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靠各种政策、措施发展广东外贸行业来扩大产品的出口和国内市场水平,外贸和内销两条腿走路为广东产品提供新的市场机会和销售选择空间及市场推广渠道,最终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及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上述结论,结合广东目前正在实施的产业优化升级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逐步扩大高科技领域的开放,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比重,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外资、人才技术及管理经验,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鼓励高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16],逐步实现广东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的转型及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保持和扩大自身优势,在与长三角区域经济竞争中取得先机的重要原因。

第二,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优化贸易结构。广东经济具有典型的外向型特征,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未来一段时间,对外贸易仍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此情况下,广东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营造优良的外贸环境,尽力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及针对性,进而为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和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奠定基础。

第三,适度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贸易质量。当前,广东省对外服务贸易和对外技术贸易发展相对落后。今后,广东必须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尽快扩大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规模,加大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比重;对于那些正处在起步阶段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业,广东应给予必要的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促使其发展壮大。

第四,加大高科技产品的进口比重。高科技产品是广东工业持有高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升级和经济结构的高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广东应积极制定和实施有关高科技产品进口促进政策,不断扩大核心零部件和关键设备的进口比重;积极组织和大力扶持行业协会、商会及依靠社会力量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先进技术博览会,支持社会专业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高科技产品交易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

参考文献:

[1]Balassa B.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Further Eviden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78(5):66-72.

[2]Dollar D. Outward-oriented developing economies really do grow more rapidly: Evidence from 95 LDCs,1976-1985[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2,40(3):176-184.

[3]Lee J. Capital goods import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5,48(1):77-82.

[4]Ghatka S,Milner C, Utkulu U. Export,export composition and growth: Co ̄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evidence for Malaysia [J].Applied Economics,1997,29(2):23-27.

[5]王国顺,夏刊. 湖南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J].湖南经济,2000(8):44-49.

[6]余剑,谷克鉴.开放条件下的要素供给优势转化与产业结构贸易变革——基于比较优势战略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9-13.

[7]李荣林,姜茜.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先导效应检验——基于制造业数据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10(8):33-38.

[8]张汉东,胡朝麟. 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19-24.

[9]张捷,张媛媛,莫扬.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向服务化演进的影响[J].财经研究,2013(6):54-61.

[10]王国中.开放条件下对我国外贸与工业化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07(11):22-28.

[11]林毅夫.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5.

[12]闫海洲.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影响因素[J].财经科学,2010(12) :37-45.

[13]张宝华,原毅军.污染减排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5(2) :65-69.

[14]李荣林,姜茜.进出口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基于产品技术附加值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35-43.

[15]童汝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本投入的财税政策[J].税务研究,2010(8):8-10.

[16]单晓娅,王婷. 贵州城市化与产业集聚的相关性实证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11.

(责任编辑钟昭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6)01-0067-09

作者简介:孙强(1983—),男,山东淄博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区域经济学。温焜(1980—),男,江西南昌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创业板与广东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开发”(GD10XGL04)。

收稿日期:2015-07-23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16.01.009

猜你喜欢
出口贸易
低碳经济对宁夏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近三年我国对日本出口食品受阻情况与对策建议
大连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云南省普洱茶出口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问题分析
我国出口贸易中B2B电子商务出口绩效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