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理解运用
——以《小摄影师》为例谈“对话”教学

2016-04-16 06:55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引号田字格高尔基

俞 翔

“对话”这种语言形式各个学段都有,从第二学段起,针对“对话”的教学得以实施。“对话”涉及多种语文知识和能力。比如“提示语”,或在前或在中或在后或没有提示语。为什么需要如此多的变化?仅仅是形式的丰富吗?再如“标点符号”,最主要的是冒号和引号,但也见其他标点符号。除了认知,还需要理解和运用,即便是引号的书写,也需要格外关注。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要在阅读教学中“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在写话教学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虽然冒号、引号等并非“对话”专用,却毕竟是最常用的,难以回避。还有“对话”中人物与语言的适切性,往往易被忽视。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及语气、口吻等,并非第二学段学生所能深切体会。

以下为《小摄影师》(人教版三上)的教学片断——

一、认识:什么是“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三至五自然段)

师:我们发现这是高尔基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写对话的时候,我们要用上一个什么标点符号?

生:双引号。

师:是啊,双引号。写前引号与后引号,它们的位置应该在哪儿呢?在田字格的什么部位?

生:前引号和后引号应该在格子的左边,然后上面。

师:想想,对吗?

生:右边。

师:对啦,应该在右上角。我来写一写(在田字格中加以板书演示),前引号:轻落重收,再来一次;后引号:重落轻收,再来一次。我们一起来书空。

(师生:前引号:轻落重收;后引号:重落轻收。)

师:引号表示一个人说的话。看来,引号是对话描写必不可少的标点符号啊!

首先,这里对“对话”这一语言形式的认知,是在第一学段基础上的再确认。其次,确认的标志是“引号”,知道写对话的时候要用引号加以表示。这也是巩固或者说明确了第一学段的知识。要不要对引号的形体加以确认呢?比如前引号是两个倒过来的逗号,后引号是并排的两个逗号?自然是可以的,但相信在第一学段初次接触时已经有所认知了。于是,教学的重点落实在引号的书写上。教师示范,“轻落重收”和“重落轻收”的口诀准确提示了书写的特点;学生一边重复口诀一边书空,简单易行,点到即止。

二、理解:“对话”有奥妙

投影:

高尔基问:“是你扔的纸团吗?”

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是的。请让我进去吧!”

高尔基说:“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

师:好吧,我们保留提示语。这样行么?请你再读一读。

生:行是行,就是……

师:我改得好不好?

生:不大好……

师:嗯?

生:课文里小男孩说了两次。

师:这里一次性说完,有啥区别呢?

生:这里小男孩先站起来鞠完躬再说,和课文里的根本不一样。

师:不知道大家听懂没有?你的意思是说小男孩先说“是的”,然后再站起来,鞠躬,再说了后半句话。这里是有顺序的。对不对?

生:对。改了以后顺序不一样了!

师:你真了不起。看来提示语的位置不能随便改,我错了。作者写提示语是有意图的,至少在这里,还有一个先后顺序问题。

投影: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师:好,提示语在中间。注意观察,这中间要用到一个“逗号”。是呀,等到第二次说话结束,才算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第二次说话前面我们要用上——“逗号”。大家可要记到脑子里。

这一教学环节重在体会“提示语在中”的作用和意义,总共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去掉这三个自然段的所有提示语,学生发现没有提示语就不清楚谁说了话,话是谁说的。第二步即以上教学片断,把所有的提示语都放置在前面,就有学生认为别扭,这自然不是确切的理由,但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没有能力组织合适的语言予以表达。可贵的是,有学生发现这一改变,语序出现了问题。“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是的。请让我进去吧!’”与原文“‘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相比可知,小男孩一系列连贯的言行,有其先后顺序。提示语在中,不仅是形式丰富的需要,还有其逻辑关系在内。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注意“逗号”,不单纯要求表象记忆,而是从一个句子的语义完整性角度而言,也更为准确。接下来第三步是角色表演,以巩固“提示语在中”的认识。

三、运用:我也会“对话”

师: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小男孩还会吩咐什么?

生:比如说:坐在哪个沙发上,怎么笑,哪个地方拍出来比较好看,光线要怎么调亮,报纸要怎么拿。

师:吩咐高尔基:来,坐到那个沙发上,报纸拿到左边一点。是这个意思吗?还会吩咐什么?

生:请您把手拿高一点?

师:高尔基回答:哦,好的。还会吩咐什么?

生:报纸挡住了脸啦!

师:高尔基应声:哦,好的。

师:(展示填空练习)可不是嘛,有一位男孩把他们之间的对话写了下来,可是呢,少了标点符号,你能帮他填一填吗?你还可以继续写一次对话。标点写在田字格或方框内,横线上写上对话哦。

不难发现,这是在文本情境内发掘的说话、写话训练。抓住“吩咐”一词,引导学生说说:小男孩是怎么吩咐高尔基的?在此基础上,以填空方式完成“对话”语段标点符号的补充和写话练习。如图所示,第一次对话仅仅是补充标点,其重点在于引号的书写。故而采用田字格,与案例一中的书写指导相互呼应。第二次对话是第一次对话的发展和提高。首先是写话;其次是标点符号的书写不再使用田字格,重点考量学生对引号位置的把握程度。同时,“提示语在中”,提示语后的标点也作为考量的一个重点。

仔细揣摩,学生回答“他还会吩咐什么?”时说,“比如说:坐在哪个沙发上,怎么笑,哪个地方拍出来比较好看,光线要怎么调亮,报纸要怎么拿”,这是例举性质的陈述,而非情境描述。如果老师的应答不是重复,而是引导学生模仿小男孩的口吻来说,或者师生之间立刻展开情境对话,应该更能体验“对话”这一表现方式,同时也丰富文本内容,体会到高尔基的和蔼。

在开展写话训练的反馈教学时,发现“提示语在中”之后使用“,”的学生并不多,而更多是“:”。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第二个片断中,“‘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中的提示语最后并没有一个“说”字,而“□不行□小男孩摇摇头,说□□”中有“说”,学生深受以往教学的影响,自然而然地使用了“:”。可见这一教学点,在旧的知识基础上生成、发展新知识,其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策略的选择都需要作细致考量。

综上所述,“对话”不仅仅是对话,它的多种呈现方式是依据行文表达的需求而确定的,它的多种标点的结合使用是言语逻辑的外在体现,对话与人物之间的适切对位更需要有深刻体悟。由此可知,“对话”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再认识、再理解和反复运用。

猜你喜欢
引号田字格高尔基
“田字格”器材的制作和运用
引号的用法
“咕咚”为什么加引号?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住在“田”间(二)
合理使用田字格在低年级写字教学中实践探究
引号和书名号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添笔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