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视频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

2016-04-16 15:53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资源课堂教学

叶 玲

(福州铜盘中学,福建福州350001)

合理使用视频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

叶 玲

(福州铜盘中学,福建福州350001)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多媒体已经在教学课堂中广为使用。本文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阐述课堂教学中应用视频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简要分析获取地理视频资源的途径及选取原则,重点阐述高中地理课堂中使用视频资源教学的措施和手段,以期能够更好地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视频资源;教学效率;高中地理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而课程资源的研发在教育机制革新中成为主要内容和研发重点。目前,多媒体手段进入课堂已经是常态,其中视频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多数中学中应用非常普遍。本文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合理选取、使用视频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视频资源教育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学课程覆盖面广,不但包含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同时还涵盖了人文科学的内容。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部分内容既抽象又枯燥。既要研究地球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域变化规律以及其形成的原因,同时还要研究人地关系、探索人类活动对地理事物的影响。使用视频资源的主要目的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文字,声音、影像等信息的形式使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呆板的数据形象化、趣味化,从而降低难度,提升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还可扩大课堂容量,开阔学生视野,弥补应试教育偏重课堂知识的不足。常见的视频主要涵盖了Fla s h动画,地理景观片、地理实验录像等形式,还有近年兴起的微课资源也是以视频形式呈现。不过不是所有的视频资源都是有用的,有一些只是让学生饱了眼耳之福却没有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严格的选择,选取适当的视频,当学生观看时进行适时引导、不断设疑,引导探究,有效发挥地理视频资源的优势,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1]。

二、高中地理教学视频资源获取途径和选取原则

(一)多渠道、多形式获取视频资源

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寻找适合的视频资源,对地理教师越来越容易。一般情况下地理教学视频资源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选取:首先是地理新闻,全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新闻事件都可以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例如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全球性气候变暖、撒哈拉荒漠化扩展现象,我国西南的旱灾,以及华北的雾霾现象等,都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知到自然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其次是电视节目资源,在我国的很多电视台都有关于地理方面的节目,譬如中央电视台的《地理中国》《人与自然》,旅游卫视的《行者》等等类似的节目,其中介绍了大量的地理人文知识,特别是某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常常成为教学视频的素材;还有网络上的“微课”资源、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而开展的课例片段,地理实验录像、FLASH动画,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呈现;再有就是自主开发的视频,包括用手机、摄像机拍下的身边的地理小片段,经过简单处理后制作成地理短片就可以使用,这种“生活中的地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的兴趣。

(二)选取地理视频资源的三项原则

随着地理资源量的递增,怎样合理的选取与地理教学内容具有紧密联系的视频资源?怎样科学地使用视频资源,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怎样避免学生只看视频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等等类似问题,就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摸索。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首先就是明确使用视频资源的目的性。有时是为了引入新课,有时是为了化解难点,有时为了强化重点……教师在选取地理视频资源过程中,应该考虑的是能够更好的提高这节课教学的有效性。从这就需要老师在海量的地理视频资源中进行筛选,选取选择作用性最大的视频资源。譬如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课时,在引题环节选取视频材料要求新颖生动,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经过搜索,找到几个相关视频资源,通过精心的对比,找出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黄色小鸭漂流过海”作为课前导入;而在本节课的重点——“世界洋流分布”的授课过程,使用视频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世界洋流流向模式。选取的标准是科学、准确,经过比较,一段30秒的FLASH动画版视频脱颖而出,它简洁高效,通过它的播放,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世界洋流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具体使用效果很好。

其次是地理科学性。在大量的地理视频资源中,教师选材必须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还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和时效性。譬如在在介绍“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一节,地理教师常常播放一些有关于太阳系天体及其演变的详细的视频资料。要注意的是一些老视频依然使用“九大行星”,而冥王星已经排除在外,准确的称法应是“八大行星”。选择适合的视频资源,应确保每一个资源都具有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第三是选材的针对性。选取的视频资料应扣准当今热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容易引起共鸣。例如在必修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授课过程中,笔者选择学生现居住城市—福州的有关城建规划的新闻视频作为案例讲解,介绍本地区城市功能分区的分布及演变情况。因为熟悉,学生在看完资料片之后,顿时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但很快理解了城市功能区分布的准则和规划,而且能够讨论分析现有城市功能分区的优与劣,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这节课还能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对家乡的发展变化情况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了解;甚至可以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课余时间去自己居住的区域进行考察,用摄像机详细的记录自己居住城市的变化……[2]

三、高中地理教学使用视频资源的技巧和策略

首先考虑的是教学过程中视频播放的数量以及时间,因为高中地理的教学任务紧而课时却不多,因此地理课堂中视频资源的数量不宜过多。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节课最好不能超过3个,而且这些视频资源应该科学地分布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时间节点内[3],一般情况下,如果视频使用出现在引入和归纳环节,时间宜短些;出现在新课讲授环节,可以适当增长些,特别重要的内容甚至可以反复播放,但一般不超过5分钟。视频资源的时间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安排来确定的,视频时间必须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其次是地理教学过程中播放视频形式的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在播放视频的选择方式上有多种形式:

1.抛砖引玉式

每当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常用先播后讲的方式。在教学前,播放地理时事新闻来延伸学生视野的视频,相当于提出问题。举“中国的地质灾害”的实例,教师下载汶川地震的惨烈灾情在课堂中进行播放,学生在看过之后内心产生强烈的感受,接着抛出地震形成的具体原因、产生的影响以及灾害防御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2.顺藤摸瓜式

新课讲授中使用视频常常采取边播边讲的形式。很多现成的地理视频并不与教学内容完全吻合,譬如有一段视频整节课都可以用到,但又不好剪辑的情况,在实际使用视频资源组织教学程中,地理教师应顺着教学线索,配合教学内容使用第一段视频资源,之后暂停,开始讲解;讲解完毕播放第二段视频,继续暂停继续讲解分析,然后再播放下一段,以此类推。边播放边讲解,顺藤摸瓜,教师把握好课堂的主动性,而不能直接全部播放。

3.画龙点睛式

教师在重点介绍一个难点内容时,可以选择先讲后播方式。学生对于基础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观看视频资源能够化繁为简,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效果。笔者在讲解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当学生对复杂的大气环流的变化听得迷茫而一知半解之时,插入一段讲解到位的精美视频,把枯燥抽象的知识用动感形象的形式表现,可以大大缓解教材的难度,甚至可以多次播放,直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为止。再就是课堂小结归纳部分,教师在上完本节课的地理知识之后,使用一定的视频资料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同样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1][3]邱杨兵.高中地理教学中视频资源运用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李和英.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中学),2013(6).

(责任编辑:廖炽昌)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资源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