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的美育探微

2016-04-16 23:56史晓洪福州华侨中学福建福州350007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仲尼子贡子路

史晓洪(福州华侨中学,福建福州350007)



《论语》教学的美育探微

史晓洪
(福州华侨中学,福建福州350007)

《论语》的德育功能备受重视,但其美育功能却常被忽略。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这种美育的功能,让学生从精神上得到愉悦,思想上得到洗礼。

论语;美育;学习智慧;教育智慧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安排了《先秦诸子散文》的选读,其第一单元就是《论语》。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具有非常突出的教化作用,其德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而其美育功能却常被忽视。因此,笔者试图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论语》的美育功能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论语》之所以富有魅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承载着孔子卓绝的智慧。而这些智慧恰恰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实现学生个体意识的再造。教师要善于调动这种美育的功能,让学生从精神上得到愉悦,思想上得到洗礼。

一、孔子的学习智慧

1.谦虚好问,乐而求之的学习态度

从古至今,每一个人都注定要用有限的生命来面对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而每个人的知识都不过是沧海一粟,正如庄子所感慨的那样“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孔子告诉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论语·为政》)孔子还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2](《论语·卫灵公》)孔夫子认为,在学习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表现;一个人如果在学习上不会提问题或不敢提问题,那么教师也无能为力了。孔夫子的这两段话,说的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在孔子的眼里,学习的智者,并不是在于他知道的比别人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且能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问”“学问”,不仅要“学”,而且要“问”,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大凡会学习的人都有深切的体会。而“问”,一要有“问”的勇气,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虚心向别人请教;二要善“问”,即要解决如何问的问题。这些方面,孔子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2.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的成败,而学习方法也关乎学习的效率。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论语·学而》)这就涉及到一个“学”和“习”的关系。“学”是前提,是“习”的基础;而“习”则是对“学”的实践,是对“学”的检验,更是对“学”的提高。没有“学”也就无从“习”;而没有“习”则“学”是盲目、肤浅、低效的,也是痛苦的,而只有“时习之”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的成就,“学”的快乐。

“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4]实践是儒家一以贯之的精神,孔子历来反对夸夸其谈者,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5](《论语·学而》),这将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当下,快餐文化泛滥,学习者多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少有心沉气定,肯脚踏实地的。

尽管,在《论语》里,孔子强调学习的内容是“礼”,是“仁”,是“道”,是人格品质修养;实践的也是“仁”和“道”,但其中所强调的“学”与“习”相结合的方法,无不使后学者受益无穷。

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论语·为政》)意思是,学习而不重视思考,就容易犯迷糊;如果只是思考而不重视学习,那就很危险了。孔子的这两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学习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让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变得强大,变得聪明;而只是一味地低头学习而没有思考,则这个学习是盲目的。盲目的学习,一是低效的,因为,思考是对学习的再创造、再提升、再促进,而盲目的学习则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二是危险的,盲目的学习,良莠不分,往往容易上当受骗。

二、孔子教育的智慧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活动,他弟子三千,门人七十。在当时的学生心目中,孔子有极高的威望。有一次,有一个叫叔孙武叔的人在孔子的学生子贡面前诋毁孔子。子贡对他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7](《论语·子张》)意思是,(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从“日月”一词可以看出,孔子在子贡的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不仅如此,子贡还把孔子比作“天”(“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8](《论语·子张》)。

孔子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除了孔子伟大的人格外,就是因为他伟大的教育思想,非凡的教育智慧。

1.“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子曰:“有教无类。”[9](《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指教育不分贵贱、贫富,教育不论智愚、善恶,教育是对所有人的教育。

孔子自己在二千多年前就身体力行地在践行这一教育思想。孔子门人弟子多出身贫寒之家。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处陋巷;原宪,住的是又小又破的茅草屋;曾参,三天不煮饭,十年不制衣。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10](《论语·公孙长》)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子路是孔子的最忠实的追随者之一。可是,当初的子路是一个生性粗鄙好勇,无礼率性的“大”学生(只比孔子小九岁),可孔子还是设法去诱导他,使他拜在门下,改变了操守,成为最亲密的弟子之一。即使是自己的儿子,孔子也一视同仁,并没有搞特殊,“开小灶”。难怪孔子的学生陈亢在得知真情后,非常高兴地对他老婆说:“我今天收获真大,问一件事情,却意外地知道了三件事情。听说了学习《诗经》的意义,又听说了学习《礼》的意义,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捷克著名教育家、“泛智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夸美纽斯在17世纪也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其精神实质也是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思想,而他比孔子迟了1000多年。

2.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方法。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不复也。”[11](《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学生学习还没有到想弄明白而又还有郁结打不开的时候,教师不要去开导他;学生学习还没有到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教师举一个事物而学生不能以此类推、融会其他事物,那教师就不再教他。

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非常注重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子贡以《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阐释“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的道理,孔子大加赞赏:“赐也,始可以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2](《论语·学而》)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引导作用,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仍然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教学方法。

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同样,每一个教育对象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教育者必须因材施教,即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

《论语·先进》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一个问题:“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对子路说,你应该先征求父母、兄弟的意见后再去做;而对冉有则说,你听到了就去做它。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听到这件事情,很迷惑,就去问孔子:“老师,一个同样的问题,您回答子路的和回答冉有的却完全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啊?”孔子回答说:“冉有平时做事比较谨慎,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他一把,以便他遇事能放下包袱;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谨慎,所以我这样回答他,以使他遇事能退一步想想。”这样的例子在《论语》里比比皆是。

每一个人和其他人都不会是一样的,因材施教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每个受教育者的潜能,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促进每个受教育者的发展,这是教育的真谛!从学校的角度说,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并不是优秀的学生,他甚至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是独具慧眼的母亲对他因材施教,使他有了机会,有了舞台,才成就了他的发明梦想。

孔子是学习的智者,是教育的智者,我们学习《论语》,就是和一个智慧老人对话,“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学习《论语》,就是在啜吮琼浆甘露,每一句都沁入心脾,浸润心田。美哉,《论语》!

[1][2][3][5][6][7][8][9][10][11][12]钱穆.论语新解[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5.

[4]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7.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仲尼子贡子路
咏杏
抱朴子
不知道有多少水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