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探究

2016-05-14 12:41陈钏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农村小学

陈钏

摘要:对“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进行仔细解读,对农村学校第一学段学生的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从储备数学知识,提升教师素养;创设有效情境,激发探究心理;关注学习过程,培养合作意识等几方面进行农村小学数学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探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 第一学段 图形与几何 教学策略

一、解读“图形与几何”的丰富内涵

1.解读“图形与几何”编排的意义。在小学教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为了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2.解读“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安排。在第一学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简单图形;能结合生活实际和具体情境,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及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面积,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周长、面积;让学生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都是属于图形变换范畴的;要求会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3.解读“图形与几何”学习的素材。“图形与几何”在学习素材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分析农村小学数学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师缺少正确理念支撑。新课程、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终身学习的理念须贯彻整个学校。农村小学虽然不缺数学教师,但是由于教师整体数量编制较紧,因此能让教师出去学习的机会很少。而从总体上来说,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教研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2.农村学生缺少生活经验感知。新教材中的一些数学活动的情境创设,是按照城市的生活背景来设计的。而第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主要凭借已有的经验感知和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这就给教师对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的教学带来了难度。

3.农村学校缺少多媒体环境。许多教师觉得没有必要运用多媒体。而针对第一学段学生的特点,我们发现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的有些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正确地、更容易地理解知识。农村学校缺少的这一个正确使用多媒体的环境,给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图形与几何相应的教学任务时也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三、探索农村小学数学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1.储备数学知识,提升教师素养。对于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来说,出去学习、观摩以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少,而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化,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内涵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而且现在的小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也是一种考验。这就需要农村教师转变观念,以“我要学”的心态通过网络学习、阅读教学杂志等方式不断给自己充电。例如,新教材在几何知识里渗透了运动变换的观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的小学数学提供了更高的数学观点和更新的研究视角。另外,作为低段的教师还有一点要明确,在学习方面,低段的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动机,“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恰到好处。

比如,在一堂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的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根据教材的主题图创设了一个游乐场的情境。当讨论到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时,起初孩子们都认为是旋转,哪知有一位男孩要求发言说:“秋千是荡来荡去的,它不像旋转椅那样圆圆地动的,所以我认为荡秋千不是旋转。”此言一出,不一会儿,有不少孩子都站在他一边了,教师的应变对策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下课堂活跃了,有的认为是旋转,有的认为不是旋转,直到下课,都没有明确说明荡秋千是不是旋转。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的看作是旋转现象,以此来判断秋千、跷跷板不是旋转现象,属于摆动现象。而事实上,旋转的定义是: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也就是说旋转是物体在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的现象,不一定要作圆周运动。因此,摆动也是旋转,所以秋千、跷跷板的运动是摆动,同时也是旋转。学生说出荡秋千是旋转,教师应该给予肯定,但还是尽量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像电风扇扇叶的转动这样的旋转现象。

可见,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只有不断进取,通过多种渠道储备数学知识、提升自己的素养,而且使自己拥有的数学知识成为一桶新鲜的“活水”,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探究心理。第一,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尤其是结合农村当地的特点,开拓教材,弥补新教材中不利于农村学生感知的缺陷。第二,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同时,在分析、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种思维的碰撞,各种想法的交流,促进了学生更大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运用能力。

3.关注学习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我们要利用“图形与几何”特有的教学特点,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实验、设计等方面的训练以及合作学习,探究“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内容。比如,我们在学习平移现象时,学生站起来,先记住自己的方向,然后教师发出“向前平移”“向右平移”等口令,学生进行练习。从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对平移这种现象亲身体验。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但我们又要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比如,在认识不同方向看物体时,我们先让学生思考如果我坐在对面同学的位置上,看到的小熊会是怎么样的,将它画下来,画完之后,与同学的画放一起比较交流,再与同学交换位置进行观察。基于对思考上的有效合作、交流、讨论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总结

在农村学校,我们对于第一学段的教学,我们更要将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强调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运用多种有效的策略,让学生通过操作、变换等多种方式了解现实空间和处理几何问题,切身体会更多的刻画现实世界和认识图形特征的角度和工具。在学习方式上,我们提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初步认识一些特殊图形的特征及性质,解释和处理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初步感受图形与空间的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奠宙,宋乃庆.小学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数学思想录小学数学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农村小学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读题百遍 其义自见
方寸之间 独具一格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数学第一学段综合素质评价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以俗解雅 由表及里 因“迹”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