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16-05-14 11:14张艳梅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改革

张艳梅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本文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如何根据该课程的性质、内容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实践与探索,以期为国内高校该专业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翻转课堂;微课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2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099—03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

(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从1950年7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进修班”,到1961年北京大学中国语文专修班与北京外国语学院非洲留学生办公室合并成立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新中国从无到有开始建立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教学机构,并初步组成专职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正式开始。1978年,吕必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应在高校中设立培养这类教师的专业,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会后,《中国语文》刊发“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简况”,指出:“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向学科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启动。此后,致力于培养有扎实汉语基础和较高英语水平、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具备良好文史素养及英汉双语教学能力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对外汉语专业,从1983年试办,1985年正式设立,2012年教育部将其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至今已走过30年历程。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文学史发展和各个历史时期重点作家作品的讲授和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主要规律和精华所在,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素养及评价和研究我国古代文学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史素养和传统文化自豪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分《中国古代文学Ⅰ》和《中国古代文学Ⅱ》,一般于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分别讲授,均为每周4学时,共64学时,总学时128学时。前者讲授先秦文学至隋唐五代文学部分,后者讲授宋辽金文学至清代近代文学部分。《中国古代文学Ⅰ》和《中国古代文学Ⅱ》均包含历代文选和文学史两部分。在教材讲授中,以“史”为线索,以“文”为重点,二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二、《中国古代文学》“新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新课程改革项目”根据该课程性质、内容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的亮点主要表现在:

(一)翻转课堂,挖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寻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翻转课堂,即学生提前观看名师教学视频,提前钻研教材,遇到问题在课上向教师和同学请教。以《中国古代文学Ⅱ》为例,除积极引导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内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第三、四卷(宋辽金至清代近代文学史部分)及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中后三册(宋辽金至清代近代文学作品选部分),教师还提供大量的相关“超星名师讲坛”教学视频资源及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供学生提前参考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把学习时间放到了课下,放到了课前。另外,为适应专业特点,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将来向海外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的能力,“新课程改革项目”还安排每个学生重点钻研两个专题,和教师一起课前备课,师生共同探究,制作PowerPoint并进行课上教学实践及课堂点评、讨论。教材所有专题均安排学生深入钻研,重点专题安排两个学生深入钻研。前一学期末开始安排,从暑假(或寒假)即开始准备,学生有大量时间钻研教材、观看视频、浏览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了两个PowerPoint并进行了课上教学实践。

(二)立体化课堂教学,纸质教材、教学视频和网络资源等立体化教学媒介综合使用,课内课外相结合,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本课程改革的第二个亮点是立体化课堂教学,纸质教材、教学视频和网络资源等立体化教学媒介综合使用。立体化课堂教学,关键是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优质资源,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化来完成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同时认真考虑如何利用课堂中的时间来完成“课堂时间”的高效化。本课程改革除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上、中、下三编各两册)两套纸质教材和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修订本)(一、二、三、四全四册),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上、中、下全三册)等《中国古代文学》辅助纸质教材,教师提供的“超星名师讲坛”教学视频资源和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均来自985、211高校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的名师、学者或专家团队,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志啸《楚辞研究》18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世说新语》26集,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尚永亮《唐代文人生活与创作》60集,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诸葛忆兵《宋词创作及文学特征》64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英德《元代文学》31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国风《〈红楼梦〉研究》36集、《〈儒林外史〉研究》30集,另外还有中国戏曲学院研究员周育德《元杂剧和清朝戏剧》40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员金宁芬《中国宋元明戏曲概说》108集等等,几乎涵盖了教师能找到的关于先秦文学至清代近代文学的所有优质资源。大量的资源供学生选择、观看、浏览。学生提前钻研教材、观看视频、浏览精品课程资源,学习中遇到困难及时查阅资料,和教师在线讨论或留待课上寻求讨论和解答。同时,本课程除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超星名师讲坛”教学视频资源和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课内课外相结合,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还积极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教学,阅读相关的学术论著及论文,比如中国知网相关文章,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三、《中国古代文学》“新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效及与此有关的新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容量大,教材就有十本: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上、中、下三编各两册)。因此,加强课程教学改革,采用翻转课堂及立体化课堂等方法,挖掘学生课前课后自主学习、主动探寻的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从实施效果看,《中国古代文学》“新课程改革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如何更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我们有以下两点新的思考和设想:

(一)除了翻转课堂,让学生独立撰写教案并走上讲台讲课,还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写作科研论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随手写一些读书笔记或研究性的小文章;将学生们的原创教案及钻研教材后的读书笔记和研究性小文章结集成书,编印学生原创教案集、读书笔记集或课程论文集等。这样,让学生进一步在实践中锻炼,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学生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及钻研教材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强,科研意识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及习惯会很快得到提高,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在现在慕课(MOOC)和微课(Micro-lec-ture)悄然兴起并以蓬勃之势发展的新时代,为适应学习者个性化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迫切需要,微课将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不可或缺的前置学习资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微课技术将是必需的。在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等本科课程教学的同时,适时地在微课制作、设计、开发方面提前给学生一些引导,引领他们迅速提升教育教学技能,走在教育信息化的前列,比如请学生们把自己讲课中的某一个知识点精选出来,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5~10分钟)形式,录制一个微课视频。学生对拍摄型微课、录屏式微课、动画型微课、混合式微课及相关的制作软件(如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Easy Sketch Pro手绘视频制作软件等)都主动进行了一定的涉猎和学习、实践,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时必将得心应手,站在时代的潮头。

[责任编辑:刘爱华]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改革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中项羽形象寻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