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

2016-05-14 11:38王伟林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整合实践教学

王伟林

摘要:为了在高校扩大思政实践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应把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且高效利用、合理配置,从而达到思政实践教学的目的,完成思政实践教学育人一元化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力求做到:统一思想、强化管理、凸显地位、强力保障、整合资源、构建体系,要重点破解思政实践教学中一直存在的教学资源主体多元、分布不均、活动要素重叠、教学资源贫乏、以及资源闲置和低效使用的问题,最终实现合力育人的实践要求,让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走向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3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114—03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高校的思政课教育完成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政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此举能使大学生加深理解马克思理论,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跟党走、圆我中华复兴梦,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定义,即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一切有利于实现实践教学总目标的物力、人力等显性要素资源和运行制度、管理制度、技术、信息等隐性要素资源的总和。只有将各种实际教学资源进行多元化整合、然后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才能完成教学活动,实现育人总目标,从而使思政实践教学的范围扩大、水平提高。

一、高校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凸显问题

(一)资源短缺或利用率不高

作为大学教育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最为有效的载体,思政实践教育课程开展的效果也会直接影响到思政教育的实际质量。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史上,对于实践教育相对轻视,而实践课程的匮乏也使得思政教育所能产生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根据中央相应机构所制定的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计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会逐渐落实学分、教学内容、专用指导教师以及专用费用的下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有效的校外实践基地。自从高校加强对学生实践学习要求之后,思政教育实践课程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对于思政教育并不重视,教学实践资源匮乏以及执行力匮乏等问题,使得高校思政教育难以展开系统性的教学。

(二)资源配置缺乏主体均衡性

为了保证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就要求教师能够切实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职责,与此同时要求高等院校能够将所有的教育资源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上。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思政教育所占有的比例却极低。譬如,对于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活动开展极为热情,而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则仅仅停留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层面。对于教学资源的落实则远远落后于其他教学资源的提供数量。根据高等院校所投入的教育经费可以清楚地发现,高等院校对于思政教育投入的经费数量甚至不如中层行政机构的费用投入数量。教学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可以明确反映出高等院校中思政教育所处的地位,这也使得思政教育的既定目标难以实现。

(三)组织管理目标模糊

根据当前普遍对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基本认识,认知模糊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对于资源的共享难以实现。部分高校领导对思政教育以及实践操作的忽视更使得思政教育成为高校教育中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有部分院校的组织机构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远远超过了思政课程实践的效果,因此已经没有必要再花费精力和资金去开展思政实践教育工作。加上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的责任意识,使得课程教育形式过于简化,最终使得思政教育实践工作成为形式。根据实践教学所产生的效果,实践教学还未形成足够的系统性、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更不能保证教学资源的共享,是一种管理制度的缺陷,因此必须进行制度的完善和改革。

二、高校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的方向与路径

(一)利用并开发有效的客体资源

对于高校所掌握的优秀教学资源应当保证其共享性,但是更应当开展后期的资源开发。在进行教学资源开发时必须保证有健全的学生成长激励机制的保障,譬如,建立完整的奖助学金体系,为学生提供创业支持资金,而在此过程中也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学要求,加强观察,保证客观资源使用的高效性。基于此,在思政教育课程实际过程中必须建立起以下几种资源观念:第一,所有人都是高校的资源,所有人也都有开展思政课程实践活动的义务;第二,对于高校潜在资源的充分挖掘,加强对学生中的道德模仿以及榜样力量的宣传;第三,由于所有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特质,因此,可以将所有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特殊性资源进行使用。对于思政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应当保证能够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实际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管理以及评价的能力。

(二)创建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基地

作为教育人才的重要载体,实践育人基地在思政课程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借助课堂实践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园立足的基础,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面对社会,有效扩大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规模。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实习基地、教学平台以及相应的科技创业基地的建设,加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其他类似基地以及其他政府性机构的建设和联系。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多种形式的实践机会,从而保证教学资源的充分性。

(三)融合思政实践教学内容

就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来说,应当根据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对传统教育内容资源的挖掘,加强传统教育方式和当前优秀教育模式之间的融合。加强对世界先进教育经验的学习,充分吸收其中的精华,从而有效提升我国高校的教育水准。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思政教育内容应当满足高校以及学生后期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当前所掌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率。加强分析和总结,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就思政教育课程资源设置来说,必须满足当前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即必须充分体现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内容的设置应当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保证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产生共鸣。加强与相关科研单位的合作,保证高校所开展的研发工作符合社会发展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且在正确的基础上对高校所开展的工作进行巩固。

(四)构建多元化资源体系

在建立多元化教学资源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思政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由于高校当前所涉及到的思政教育课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相互整合的方式减少课程相互之间的重复性,提升教学效率;第二,建立教师联动体系,即加强教师之间的联系,保证思政课程教育能够根据当前社会发展以及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为社会以及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基本的理论和智力支持。所有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主动邀请思政课程教师进行课程讲解。

(五)合理利用主体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时校内的资源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高校可以严格按照一支队伍、统筹管理、泾渭分明、科学使用的原则进行,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为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体资源得到加强,高校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教学的主体进行稳定,严格按照“1+X”的方式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权利和职责进行分配。其中“1+X”中的“1”代表的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其职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权利进行合理的分配;“X”代表的是其他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负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进行。这种“1+X”的新模式,给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的权利,鼓励教师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工作当中去。当其他高校的教师人员不够时,高校就需要在现有的高校教师资源中挖掘一些优秀的教师,做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资源。

三、高校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外部

环境整合

首先,高校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生活、成长、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校园环境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有着一定的联系。高校的校风、学风、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氛围等,都对全校的师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等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应该对现有的教学方针进行分析,对高校的教学精神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充分地挖掘对教学有贡献的教师,鼓励其积极地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教师应该对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进行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将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和校园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校风的完全同一。不同高校的学生通过特定的校园环境进行学习、生活、成长,以致于不同高校的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的特质。高校的学习氛围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学生可以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成长,并且,教师可以在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地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增强。

四、结语

大学思政教育资源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然而对于高等院校以及思政教育教师来说,资源是分散的,难以将当前社会所具有的资源和实际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是当前的基本教育现状。其实,高等院校所掌握的思政教育实践资源极为丰富,只是教师以及相应机构当前所存在的思想观念和管理制度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使得绝大多数资源没有处于适当的位置上。因此应当提升思政教育和课程实践之间的联系,以人才培养为日常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保证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整合和挖掘高校潜在的教育资源,从而保证所有教育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责任编辑:盛暑寒]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整合实践教学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