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与汉唐西域都护府

2016-05-14 14:36石桥
丝绸之路 2016年7期
关键词:安西龟兹吐蕃

石桥

“西域”一词始见于《汉书》。西汉初年,西域有36国,后分为50余国;东汉以后,天山南北烽烟四起,邦国之间相互并吞,合为20国;北魏时,余16国:隋唐又分为44国。从汉至唐,龟兹在西域诸国中始终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它北通乌孙,南连于闻,东西有丝绸之路中道贯穿,处在西域中心的十字路口上,是汉唐时期著名的军事重镇。汉唐经略西域,中央政府都以龟兹为政治中心,东汉和帝永元三年,班超任都护一职,将西域都护府迂至龟兹。龟兹也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唐贞观二十二年和唐显庆二年,曾两度将安西都护府设置于龟兹,下辖4镇、16府、72州。

西域都护府

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西汉在轮台、渠犁屯田,自此开始了与匈奴在西域的争夺战。历经40年的干戈后,汉王朝终于统一了西域,汉宣帝神爵二年箭60,西汉取代匈奴控制西域,并在西域设立行政建制,设置西域都护府,治所在乌垒。自此,西域纳入中原王朝版图,中央号令“通西域”。西域都护府辖玉门关、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包括乌孙、大宛、葱岭范围内的西域诸国,主要职责在于维护西域诸国稳定,并屯田以发展经济。

据《汉书·西域传上》载,匈奴日逐王先贤掸降汉后:

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日都护。都护之起,自吉始矣。憧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鞋、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都护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西域都护是西域的行政长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域都护加官”,“以骑都尉,谏议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秩比二千石”。《通典·职官十四》载:“西域都护,加官也,或以骑都尉,谏议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自汉宣帝至新莽时期,先后有侣任西域都护。

公元前68年,郑吉曾以侍郎身份率兵屯田渠犁,同年秋,奉命发焉耆、危须等地,军队攻破车师,屯田车师,后右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校尉”,负责统领、保护鄯善以西的西域南道。神爵三年,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成为首位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史载“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郑吉任都护不久,乌孙的乌就屠和元贵靡争昆弥位,各霸一方,互相残杀,郑吉派解忧公主的侍女乌孙右大将妻冯燎从中调解。公元前53年,汉朝封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皆赐印授”。由此可见,郑吉在抗击北方少数民族、西域屯田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域都护在建立初期只是虚名,大约在汉成帝时变成了国家正式编制下的实职官名。郑吉之后,历任西域都护的还有韩宣、甘延寿、段会宗、韩立、廉褒、郭舜、孙建、但钦、李崇等。东汉时期,有陈睦、班超、任尚、段禧等,此外,莎车王贤也曾被任命为西域都护。

韩宣、甘延寿为汉元帝时的西域都护。韩宣,西汉第二任西域都护,关于其担任西域都护的时间,学界争论颇多,徐松《又书西域传补注》认为“宣代郑吉当在元帝初”。甘延寿,西汉中后期人,以善骑射累升为西域都护骑都尉,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赴西域。时值西域诸国特别是乌孙严重受到匈奴到郅支单于威胁和屡遭侵凌的时期,一同前往的西域副校尉陈汤矫诏发兵,甘延寿不得已而从之,最终发兵4万余众,分六校从南北两路进发。接到捷报后,汉元帝封延寿义成侯,食邑300户,拜长水校尉,其后转拜城门校尉、护军都尉。

汉元帝竞宁中,段会宗在杜陵(今陕省西西安市东南)令任上被五府举荐为西城都护,驻守西域。段会宗足智多谋,关怀百姓,曾三次前往西域任职。期间,他引导群众掘井灌溉,采矿炼铁,因地制宜地推广中原先进的耕作方法和水利技术,将许多贫瘠的土地改造成良田沃野,还平定了乌孙内乱,深受西域人民爱戴。

段会宗之后,廉褒、韩立、郭舜赴任。廉褒,襄武人,成帝、哀帝时为右将军,深受人民爱戴。汉与羌戎在河西的长期战争使人民深受战乱之苦,他以恩义结交羌戎,羌戎感其恩泽,边境得以安宁。

汉成帝开始,西汉国势渐衰,哀帝即位以降,危机更深,王朝逐渐走向崩溃的道路。平帝登基后,王莽独揽朝政,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孙建、但钦即在汉平帝时期担任西域都护。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败乃至崩溃,北匈奴卷土重来,汉廷经略百余年的西域与中原关系面临严重威胁。

1928年,著名的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先生在新疆新和县裕勒都司巴克征集到“李崇之印”,它被视作新莽时期西域都护李崇的私印而受到广泛重视。天凤三年,李崇奉命讨伐焉耆,各国出迎。焉耆诈降,都尉王骏等进入焉耆,结果被杀。戊己校尉郭钦后到,即引兵返回内地。李崇收集剩下的部众,退到龟兹。王莽死后,再无李崇的消息。西域从此不通,都护被罢。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西域十八国请复置都护,光武帝不许。永平十七年,明帝恢复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并任陈睦为都护,耿恭、关宠为戊己校尉,重开西域经营,以断匈奴右臂。但至章帝,龟兹等西域诸国联合北匈奴攻杀西域都护,围困戊己校尉,东汉政权内忧外患,已无力继续经营西域,遂罢西域都护,此后,中原与西域断绝联系10余年。但在此期间,班超作为汉朝派遣使西域的使者,在西域各国积极活动,有力扭转甚至改变了东汉经营西域的面貌。

和帝永元三年,随着龟兹的归降,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驻龟兹国它乾城,龟兹王尤利多被废,侍子白霸在班超的扶持下成为新的龟兹王。龟兹是西域都护下辖的天山山前诸国之一,王治居延城,有户6970、口81310、胜兵21076人,官职有大都尉丞、辅国侯、安国侯、击胡侯、胡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永元六年94,随着焉耆、尉犁等国陆续被镇压,

“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永元九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远达地中海东岸,大大扩展了古代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永元十四年,班超回到洛阳。班超主持西域期间是东汉经营西域的鼎盛时期。

任尚继任西域都护后,举措失仪,永元十七年,西域各国再次叛乱。任尚上书求救,东汉朝廷以梁懂为西域副校尉率河西羌人骑兵驰援,召回任尚,任命段禧为西域都护。段禧最初任骑都尉,殇帝延平元年被朝廷任命为西域都护,与骑都尉赵博据守在它乾城,打败温宿、姑墨反叛联军,保住龟兹。但此时,叛乱的影响已经导致了西域与中原交通的断绝。

延光二年,安帝拜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延光三年,班勇到鄯善国楼兰城,鄯善王、龟兹王以及姑墨、温宿王先后归降,其后,班勇依次出兵车师、北匈奴、焉耆等国,塔里木盆地诸国再次统一于东汉。自安帝延光二年至顺帝永建末年,是东汉经营西域的又一个高峰。东汉末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国力一落千丈,朝廷逐渐丧失了对西域的经营权。

两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不仅有效打击了匈奴,确保了西部边疆的安全,更拓展了两汉的疆域。西域都护府作为两汉中央政府在西域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域各地人民和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和民族融合。同时,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也确保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为古代中国和古安息帝国、古印度、古罗马帝国的交往提供了很大便利,加强了古代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安西都护府

魏晋南北朝时期,柔然、突厥等游牧政权先后在北方草原崛起,入侵西域诸国,时值中原混战,诸政权都对西域鞭长莫及,最远仅曾在高昌设立戊-己校尉,对周边地区施加有限的影响,而较远的龟兹、于闻等国则仅有极少的几次朝贡,中西交通不畅,西域诸国保持着较大程度的独立性。

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坚为打通中原通往西域的商路,先后击败西突厥与吐谷浑政权,疏通由敦煌出西域的三条道路(裴矩的《西域图记》对此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在伊吾、鄯善、且末设郡,设立西域校尉,为进一步统一且经营西域做了准备。然而,炀帝执政后期却将拓土方略东移,兴兵征伐高丽,突厥趁机南下,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

唐朝对西域的经营,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内容上,都远远超出了前代。《新唐书·地理志》载:

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

不仅如此,唐朝还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加强和巩固了对西域的控制。唐朝经营西域从贞观十四年太宗出兵高昌开始,以贞元六年安西都护府陷落结束,历经一个半世纪。

李唐政权建立后,除了西突厥,西域各国一直与唐朝保持着频繁的交往,公元618~640年,高昌、焉耆、龟兹等国都曾多次遣使朝贡。但是,高昌作为中原通西域的关口,在隋末大乱时,趁机垄断商路,这无疑引起了西域各国和唐朝的不满。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派大将侯君集平高昌,并在其地设西州都护府,治所在西州。同年9月,唐太宗又在交河城伶新疆吐鲁番西雅尔郭勒设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初时只有数千人的兵力。贞观二十二年,阿史那贺鲁、郭孝恪击败龟兹国,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伶新疆库车县,并设立龟兹、于闻、碎叶、疏勒四镇。此“安西四镇”对唐朝经略西域意义重大,龟兹、疏勒、于闻由北而南一线排开,碎叶深入原西突厥王庭腹地,其余三者各自控制了战略要冲之地,且相互之间能遥相呼应,同时,龟兹总控其后,控制着其他三镇。

7世纪,唐王朝武力鼎盛,势力范围向西远达成海,安西都护府下辖安西四镇及数十羁糜府州,而唐朝随着国势的中衰又使安西大都护府还原为安西都护府,并导致四镇的屡次废弃。随着唐王朝与突厥、吐蕃两大主要对手实力的消长变化,唐朝在西域的统治时有反复,直至长寿元年安西大都护府正式定型以后,安西四镇也随之稳定化。

贞观年间,高昌、焉耆、龟兹先后与唐朝为敌,并都得到了西突厥的支持。贞观二十二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降唐,主动请缨讨伐龟兹取胜,并被任命为瑶池都督府都督,受安西都护府管辖。唐初,西域兵力薄弱,阿史那贺鲁成为了统治西域的实际力量。唐高宗永微二年,阿史那贺鲁趁唐太宗去世举兵反叛,唐朝被迫撤回西州,安西四镇第一次陷于阿史那贺鲁。截止显庆二年,唐朝三次出兵,最终打败阿史那贺鲁,先后在西域设立了大量羁糜府州,龟兹也曾设都督府。显庆三年658,安西都护府移回龟兹。

公元7世纪后半叶,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崛起,成为唐王朝西南侧的劲敌。龙朔二年,龟兹在阿史那贺鲁余部的支持下起兵反叛,唐朝讨伐,吐蕃趁机联络叛军,唐朝以军资贿赂吐蕃使其合约而还。此后,吐蕃逐渐取代西突厥,成为与唐朝争夺西域的主要对手。咸亨元年,唐朝在吐蕃军队的入侵下放弃了安西四镇,将安西都护府撤回西州。唐高宗中后期开始,由于西突厥在唐朝与吐蕃之间摇摆不定,安西四镇经历了数次废立。

咸亨元年至上元二年670~67亨,西突厥依附唐朝,唐朝因此恢复了部分羁縻府州,但未恢复安西四镇。此后三年,西突厥又归附吐蕃,调露二年,裴行俭夺回并重置四镇,这是继公元648年灭龟兹后及公元658年灭阿史那贺鲁之后第三次设立四镇。西域虽然暂时安定,但此后漠北突厥形势的转化又迫使唐朝再次主动放弃西域四镇。拱捶二年,武则天大规模调整边疆策略,全面缩短军事防线,主动放弃安西四镇,吐蕃趁机占领,直逼敦煌,威胁河西。为了解除对河西的威胁,武则天计划重新收复四镇。长寿元年,西州都督唐休璟上书请求恢复四镇,武则天派王孝杰征讨,一举恢复四镇,由此结束了唐朝与吐蕃在西域数年相持不下的拉锯状态,是唐代经略西域的重要转折点。

长安二年,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总理天山以北的军事,一直属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镇也转归北庭都护府。因此,后来的安西四镇名称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实际上只有龟兹、于闻、疏勒三镇,直到开元七年唐朝以焉耆为一镇,四镇始全。唐玄宗开元七年,西突厥突骑施政权在唐蕃斗争的间隙中崛起,并打败唐王朝支持的阿史那氏突厥,统掌西突厥,得到唐朝中央政府认可并称臣。开元二十二年,唐与突骑施反目,突骑施可汗苏禄举兵进攻四镇,并与吐蕃联合夹击唐朝在西域的军队。此次战争规模巨大,是在唐朝控制的整个西域地区全面展开的。为了便于统筹布置,唐朝将伊州、西州、北庭的军力交与安西都护府统一指挥,最终打败突骑施。

公元692年以后,吐蕃转向葱岭以西入侵西域,唐朝遂展开了收复大、小勃律的斗争。大、小勃律地处深山,易守难攻,安西节度使盖嘉运、田仁琬、马灵在任期间都曾发兵攻打,但都无功而返。天宝六载,安西副都护高仙芝讨伐勃律,平定了小勃律。天宝九载,高仙芝再发兵葱岭,解除小勃律镇军的危困局面。天宝十二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再次出兵,讨伐大勃律获胜。自此,唐朝在葱岭的实力达到顶点。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西域边兵内调,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的大部分地区。西域与中原断绝联系,但安西四镇还保持着一定的兵力。永泰元年,河西唐军曾遣使四镇索求救援。唐德宗建中四年,唐朝将领朱舭发动兵变,德宗向吐蕃求援,吐蕃以泾、灵等四州及安西、北庭作为条件与之签订盟约,但吐蕃并未履约,唐德宗也未将四镇、北庭交予吐蕃。

就在西域边军内调,安西四镇孤军坚守时,回鹘从漠北草原西进,葛逻禄南下。安西四镇失守,唐王朝势力从此退出西域。790年以后,回鹘控制了天山以北及塔里木盆地北缘,吐蕃控制了以于闻为中心的塔里木盆地南缘,双方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龟兹等西域国家断绝了和中原的联系,一直处在吐蕃和回鹘的争夺当中。

安西都护府时期,唐王朝在龟兹建立了稳固的统治。龟兹是文明古国,也是当时丝绸之路中道的重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实力,是历代中原政权必争之地。印度和欧洲的文化沿着丝绸之路越过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后在龟兹绿洲上四向扩散,并和当地各种文化融合,当然,汉文化也在龟兹被吸收、发扬。龟兹是古印度、古希腊一罗马、古波斯、汉唐四大文明的交汇之处。唐王朝通过安西都护府在龟兹确立地方行政建制,设置各类管理机构,并推行颇具特色的赋役制度,进行大规模屯田,重视河渠水堰的管理、馆驿交通的建设及其铜、铁矿的开采和冶炼。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龟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与交流。

西域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及其下辖四镇、羁糜府州等是汉唐王朝经营西域的重要军事和行政机构,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它们不仅在保卫疆土、抵御南北游牧民族入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更促进了以龟兹为代表的西域诸国的发展和东西文化的交流以及各民族融合,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安西龟兹吐蕃
丝绸之路上的龟兹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龟兹乐舞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吐蕃相论恐热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龟兹古乐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要钱还是要命
龟兹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