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你自己的灵魂

2016-05-30 15:13冷玉斌
阅读(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斯坦纳德福爱丽丝

冷玉斌

七月,应友之约,主持了几场读书会。

这其中,有三场是围绕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程玮的“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进行在线交流,因此,读书会前后,陆陆续续将这系列的五册重读一遍。

说起来,我是程玮女士“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的“老”读者,2011年初版,周益民老师直接拜托出版社寄来,时间跑得快,前阵子收到禹田文化季晟康老师所赠新版,才发现五年已经过去了。不过,由此可见,时间,让程玮女士“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愈加显出其独特的魅力,这真的是一套非常棒的书,就像其中一本的书名,它们都是“会跳舞的小星星”,带着自己的光芒,神采奕奕,欢天喜地,跳着奔向每个孩子,及每个孩子身边的大人。

第三场读书分享,导师是来自福建的晓月老师,她是一位电台主播,又是心理咨询师,于是,很奇妙的,她以心理分析的角度切入,带着参与老师重理了一遍《镜子里的小姑娘》,整个过程好玩而不累,有呼出有吸纳。重读时,我也在想,这一系列中的所谓“聊天”,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这种对话体,也很苏格拉底,当然,自有属于程玮的俏皮与优雅,而当天晓月老师就直接点破了,她说程玮女士悄悄化身为心理咨询师,不动声色地使用到了著名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知ABC原理,道出不同人看相同事物的感觉不同,从而也带来了不同的情绪及行为。这很有见地,不但扩大了老师们解读此系列的视野,也触及了这一系列所以诞生的缘由:

一个生活在德国的中国小女孩米兰,和一个德国老人爱丽丝的对话。这是孩子和老人的对话,文化和文化的对话,也是东方和西方的对话。(程玮《我们准备好了》)

学者维蕾娜·卡斯特在《成功:解读童话》一书里写道:解析一个童话也就是在童话故事这面镜子中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如《镜子里的小姑娘》,本身就是一面镜子,每一位读者既阅读着米兰与爱丽丝的对话,也借着这些对话,自己照了镜子,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禹田文化的许春晖老师在分享中说,老师们与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时,可以联系“什么是真正的美”开一场班级讨论会,看看孩子们对美的看法,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状态。想来,程玮老师肯定也是这么构思的,她在后记里说自己并不想给任何人什么指点与忠告,“我只是想通过这本书告诉她们,她们其实还可以更美一些”,当然,这本书能不能告诉她们,还是在于她们自己,或者说,在于一起读这本书的老师与学生,她们之间的阅读互动,讨论分享,最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孩子自己告诉自己,我们“其实还可以更美一些”。

多说一句,读程玮的作品,我常沉醉于她清澈而灵动的语言中,她的先生评价说“有风吹过,有小鸟飞过,还有各种气息和触摸的感觉”,说得太好了,既精彩,更体贴。确实是这样,直到现在,仍记得很多年前的《白色的塔》,短短的开篇,记忆犹新:

那时候,我们樱桃沟还藏在大山的皱褶里,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通向外面的世界。外面是什么样儿的,我们不知道。大人们不带我们出去。我们也不敢像大人那样站在路边招招手,让飞跑的汽车停下来捎上我们。我们常常站在路边,久久地看着远处,看着路尽头、山尽头那迷迷茫茫的、淡蓝的一片天空。

青春的迷茫,心灵的探寻,成长的况味,尽在其中矣。

还有一场读书会则与华德福教育有关。这两年,对华德福的关注少了,于是在做功课时,又找来几本书,温故而知新,重点精读了《斯坦纳给教师的实践建议》《童年的王国》。作为教师,不管是否认同华德福教育的理念或诉求,但至少,从完善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都可以阅读其书籍,观察其教学,领悟其要义,这么做肯定没错。怎么去做一位好老师呢?鲁道夫·斯坦纳在他的“实践建议”里讲道:

做一个永远稳定的人,不再能够以内在的孩子的方式来运用我们的思维、情感和意志,这不是适合于老师的生活情态。教师的恰当的生活情态是,尽管经历了这么多,学到了这么多,但总能带着这些经历和学识回到孩童时代。不是靠用儿语来描述他们学到的新东西,而是对于每样新的东西,他们都会体验到非常的喜悦,就像孩子感受到新东西的时候那样,从而回到儿童时代。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好的教师,必然如此,唯其“赤子”,斯坦纳的另一句话,亦可供为人师者三思而记取:

在教育上,你首要的任务就是点亮你自己的灵魂,你因此才能持续有所长进。

——点亮自己的灵魂,我们,准备好了吗?

猜你喜欢
斯坦纳德福爱丽丝
爱丽丝的疯狂茶话会
欧拉线的逆斯坦纳点性质初探
花与爱丽丝
斯坦纳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厚德福酱肉为什么那么火
花与爱丽丝
变大变大
Faster Approximation for Rectilinear Bottleneck Steiner Tree Problem
华德福,它仅仅是一个教育选择
华德福:用爱与自由滋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