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2016-05-30 20:55康宁
关键词:创造教育陶行知创造力

康宁

摘 要:纵观我国当下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却依然存在许多弊病,其中根本问题无异于对学生创造力的压抑和扼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关注并实施创造的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解读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下教育理论的革新和教学实践的改变仍具有很多裨益。

关键词:创造教育;创造力;语文教学;陶行知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256-03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涵

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对这一教育思想也曾作出很多精辟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的《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宣言》《儿童的世界》等一系列讲话和文章当中。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对儿童进行创造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条件和作用以及对儿童实施创造教育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内涵丰富,极具教育思想价值。

(一)陶行知对创造教育的理解

最早将创造教育视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而在我国最早提出创造教育并将此付诸实践的是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有提到“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之上,过滤或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①依此,我们可以理解陶行知所指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是利用外在的有利因素作用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潜能之上,最终使这样的能力能够作用于其他事物之上的一种教育方法。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实施的目的

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当中对创造教育实施的目的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在《创造宣言》中他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②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教师层面。教师最终要创造的人才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就是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不拘泥于“师道尊严”,有所创新的“活人”。其次,学生层面。实施创造的教育就要创造出既有创造精神又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也应该是手脑双全的学生,因为单纯的劳动不是创造,单纯的思考也不是创造,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劳力上劳心,才能达到创造的境界,培养出值得老师崇拜的学生。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解放儿童创造力。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或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③因此,我们认为儿童是富有创造之潜能的。如何挖掘儿童这样与生俱来的能力?陶行知对此提出要对儿童的大脑、眼睛、嘴巴、双手、时间和空间进行一定的解放:解放头脑,让儿童的大脑敢于畅想而没有束缚;解放双手,让儿童敢于操作而没了顾虑;解放嘴巴,让儿童畅所欲言、有疑必问;解放眼睛,让儿童可以看到最真实的世界;解放空间,让儿童挣脱鸟笼似的教育牢笼而在更加广博的自由空间中翱翔;解放时间,让儿童摆脱催命似的考试枷锁去放慢脚步感悟学习的真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儿童创造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不仅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同样还给了儿童最为纯真的童年。

培养儿童创造力。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不仅对如何解放儿童创造力提出了相应的办法,同样对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也作了相应的论述。首先需要充分的营养。营养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必需品,如果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没了充足的养料,被解放出来的创造力就可能会在萌芽之际被扼杀,也就无所谓培养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了。其次需要良好的习惯。儿童创造力的养成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让思考成为习惯,久而久之,儿童的大脑就会愈加灵活,创造的思维就会更加敏锐。最后需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要采用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会让儿童的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展现,能更好的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四)陶行知创造教育实施的条件

民主是创造教育实施的前提。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④民主既指民主的环境又指民主的关系。教育者要为儿童创建一个民主的环境,保证每一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让儿童都有从事发明创造的机会;教育者和儿童之间要有民主化的关系,尊重儿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受教者。就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支持、理解、宽容我们的孩子,不要扼杀掉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的创造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创造的幼苗,使之成为富于创造的人才。

劳力上劳心是创造教育实施的根本。陶行知在《在劳力上劳心》中指出:“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⑤可见,劳力又劳心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根源,也是培养富于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条件。劳动之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思,思考的时候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进行检验,这样的运作不仅会让自己的大脑思维活跃,同样锻炼自己实践操作的能力,真正做到了手和脑的结合。此外,如果每个劳力者都能做到在劳力上劳心,都能拥有自己的思想,那便没了愚人,没了阶级,也就能够创建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社会。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当下教育的启示——以语文教学为例

21世纪的今天是知识的时代,是创造的时代,时代的发展需要创造型人才的不断涌现。正如我们个体的生存发展需要创造的能力、创新的思维,我们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更离不开创造。因此,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造型人才是我国当下教育的必然出路,实施创造的教育更是我国当下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变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

我国当下的教育体制仍沿袭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虽然培养出了很多高分学生,但实际却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还是为了考试拿高分。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为了考试而学。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之下,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已然成为考试的机器,丢掉了教和学本真的快乐,束缚了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因而,我们有必要变应试教育为创造教育,改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模式,还给他们生动活泼的天性和朝气蓬勃的学生时代。在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一篇关于马丁·路德·金谈“梦想”的演讲稿。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可以适时从课文中的“梦想”出发,积极引发学生对梦想的思考。一方面鼓励学生要大胆说出自我梦想,对于“民族梦”和“中国梦”敢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要朝着梦想而奋斗,在追梦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都会有所突破。相比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这种因势利导,注重合作探究的启发性教学更利于学生自身创造能力的养成。

(二)构建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讲授,学生在教学中往往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课上,机械记忆老师所讲的内容,被动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似乎学生的大脑只是一个暂时存放知识的容器,等到考试来临之际便可输出,完全失掉了学习的意义和快乐。课下,学生惧怕老师的威严,不敢与之亲近,不敢与之探讨问题,更谈不情感上的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似乎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局面,我们有必要构建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会伴随他们的一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亲而教之,宽容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和赞美,这样会重拾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以情待之,真心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心心相印必定会得到真情的回馈。在这样宽松、充满情谊的语文教学环境之下,学生乐学,善于交流,广开思路,这样碰撞的思维才能让他们正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的潜能智力也会得到应有的开发。

(三)树立主体性的学生观

陶行知针对儿童创造力的解放,提出要解放他们的头脑、眼睛、嘴、双手、时间和空间,这“六个解放”充分体现了现实开展创造教育所应树立的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观,要把学生视为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树立新型的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可见,陶行知在创造教育中注重儿童主体性的发展与《纲要》中强调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在主流思想上不谋而合。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创造的主体。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现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当中,鼓励他们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体验尝试和探索实践中体会获得新知的快乐。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二个单元收编了“诗三首”,教学“诗三首”,教师完全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将教学任务分派给各个小组,让他们自主独立地完成此课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可指导他们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教学资料,引导他们成员间、组间的互助合作,最终将集体的创造结果呈现给大家。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又得到了一次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会随之增强。

(四)重建新型的教师观

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陶行知曾在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中指出:“好的教师不是教学生去记现成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自动、自得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而我们的先辈们也曾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怎样获得这样的能力和方法,授之学生以“渔”。同时,语文教师更要改变单纯的讲授为变相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自己动脑去思考,自己动手去习得,因为毕竟成长无法替代。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能力和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会发挥自身更大的创造力,利于他们更加主动自觉的学习。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并发展学生创造的能力,仅靠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潜能是远不足以实现的。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富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因为只有富于创造的教师才会教出富于创造的学生,只有思想活跃的教师才会教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陶行知在他的乡村师范教师培养目标中曾作出过这样的设定,要求毕业的师范生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可见,陶行知所要培养的教师既不是只会机械记忆知识的书呆子,也不是只会麻木教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具有十八般武艺又富于革新和创造的教师。大量的教育实践也已充分地证明,教师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业水平。因此,要更好的讲授知识,服务学生,就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此外,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创新的精神,要敢于冲破传统,敢于打破常规,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思维,培育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富于创造的“真善美的活人”。

注 释:

①②③④⑤顾明远,边守正.陶行知选集: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99,233,299, 305,350.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边守正.陶行知选集: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何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1.

〔3〕陈毅.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学陶论坛,2007,(7).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创造教育陶行知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创造教育”引领幼儿生活与学习
让思维“轻舞飞扬”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