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

2016-05-30 17:18王振强
新校园(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探究性小学科学

王振强

摘 要:探究性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教学方式。本文以《声音的产生》一课为例分析怎样进行科学探究,并提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需把握的探究梯度,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

关键词:声音的产生;小学;科学;探究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探究是科学家的事情,小孩子只是玩玩。可是,我们知道,人类经过成百上千万年的进化获得了直立行走、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创造想象的能力,如今这些能力已经潜藏在人类的基因中。这种基因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好奇、好问、好探索。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教学对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显得格外重要。小学科学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设计等内容,板块多、范围广。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产生》一课,来谈学生如何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听到哪些声音?

生:拍球、车等。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你得到了什么?

生:在我们周围,声音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由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入手引出本课主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研究

师: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略)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测,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这节课我给大家提供了橡皮筋、尺子、音叉等材料,期望大家動脑筋研究。

【设计意图】学生亲身经历猜测、提出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总结归纳等科学探究过程。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每个环节的探究,帮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反证

师:既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请两位同学合作完成这个实验。

合作要求:敲音钹前由一名学生先摸一摸,敲完后再由另一名学生摸一摸。做完后,两名学生互换再做一次。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设计意图】根据实验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再次证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四、总结

郝京华教授曾经说过:“科学课主要是学生看、做、说、记、思、演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关键途径。归根结底,就是学生观察、操作、记录等所有一系列活动的组合。”指导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同时需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探究要有梯度,层层深入

从探究的层面看,学生的探究是一个逐步深入、注重梯度、不断升華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任务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差异性,教学要因材施教。声音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但是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学生很少进行思考,或者有思考但不明白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设计实验环节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科学探究。

2.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

小学科学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大量的探究时间。目前,小学3~6年级一周2节科学课,每节课40分钟,这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面对这么多的教学内容,为完成教学任务有些学校就在教学中偷工减料。为节省时间,探究仅走走形式,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和实践的时间。或者根本不去探究,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解的方式传授科学知识。这些做法都有悖于新课改的精神和科学课的教学理念。

科学探究需要理解科学知识概念,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技能的提升。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全程参与到探究活动过程中去,才能真正获得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郝京华.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J].江苏教育,2014(9):1.

[2]庄严,郝京华.探究如何走向深入[J].新课程研究,2005(8):11.

[3]曾宝俊.探究有真味 新底存异香——《导体与绝缘体》教学点评[J].江苏教育研究,2012(8):42.

猜你喜欢
探究性小学科学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