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东风惠“三农” 天柱县财政局

2016-05-30 08:47
当代农村财经 2016年1期
关键词:一事一议天祝甘肃

摘要:自 2010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在甘肃省天祝县实施以来,天祝百姓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公共服务,加快了贫困群众精准脱贫进程。

关键词:甘肃;天祝;一事一议

在祖国西北部,甘肃中部,有一个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这个县经济总量小、发展底子薄、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吃水难、行路难、发展难等问题曾严重困扰着群众,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桎梏。

然而,自2010年以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犹如缕缕春风、绵绵细雨,吹遍了天祝大地,滋润了23万天祝农民的心田,改变了这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的天祝,路路相通,渠渠相连,便民桥联通南北,水泥路四通八达,文化活动场所遍布乡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让天祝百姓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公共服务,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惠农春风激活一池春水

当历史的指针回溯到2010年时,天祝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嗷嗷待哺阶段。由于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天祝县山大沟深,海拔在2040—4874米之间,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同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注定了天祝的坎坷命运——天祝县每实施一项基础设施建设都必须比先进地区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困难的是,天祝县属国扶贫困县,财政资金紧缺,自身的造血能力低下,实施公益事业难上加难!

2010年,天祝县终于找到了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这一年,通过屡次汇报和积极争取,天祝县被省财政厅列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试点县。从此,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扔进了一个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一样,“一事一议”在天祝催生出了一系列“化学反应”,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基础,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多方投入、共同推进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正式建立,广大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天祝县村级公益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为了让这项惠民工程落到实处,发挥效应,天祝县摸着石头过河,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先是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抓总,财政、农牧、水务、交通、林业等部门共同配合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从组织机构、责任分工、奖惩等方面入手,为项目高质量实施铺平了道路。各乡镇也成立了组织机构,并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成立了理事、理财、监事等小组,制定了管护、公示、管理、验收等制度和工作考评办法,让“一事一议”工作在阳光下运行。把政策宣传作为重点,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媒介,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召开村民会议、发放宣传材料、开设政务村务公开栏和干部上门讲解等形式,把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奖补范围、标准、程序全部向群众进行详细的宣传和讲解,实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按照“村民自愿、村民受益、民主决策、规范管理”的原则,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把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项目列为奖补项目,赢得了群众的鼎力支持。

一系列组合拳打出后,一套健全、完善、科学的“一事一议”项目运行机制逐渐形成,从此,这项惠民工程在天祝县一路顺风顺水,进展迅速。

“一事一议”普惠雪域高原

2015年春节期间,一场长达半月之久的秦腔表演在天祝县岔口驿村火热上演,大批的群众纷纷前去观看。尽管时值“三九”时节,天气寒冷,但演员在新建的戏台上表演起劲,观众在广场上更是笑声爽朗。戏台后边还有几间房,演员不用露天化妆,也不用担心被风吹到,大伙都非常高兴。

岔口驿村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村内文化底蕴深厚,20多年前就组建了专业的秦腔剧团。然而多年来,演员们在四面漏风的戏台上表演,总觉得心酸。2012年,在“一事一议”项目的帮助下,全村村民积极筹工筹劳,修建了180平方米的乡村舞台,并同步修建了1500平米的文化广场,从此村里的文化事业日渐繁荣,村民们别提多高兴了。

天祝县旦马乡大水村的村民们曾经也有说不出的苦。这个村子人畜饮水极不方便,家家户户每天起床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几公里外的河里去驮水。最让百姓无奈的是,如果遇上持续干旱,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更加困难,很多年轻人因此纷纷外出谋生,村里剩下的大多是体弱多病的老人和孩子。2013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来到了这个村子,听到要修建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的消息后,村民们纷纷投工投劳,积极性特别高,不到4个月时间,总投资135万元的项目投入使用,从此全村116户516人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3000多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以及500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也彻底得到了解决。通水当日,村民常志成几乎落泪,“这下村民们可有盼头了。”他的这句话道尽了全村群众的心声。

岔口驿村和大水村只是天祝县“一事一议”的两个代表之作。据统计,“一事一议”项目在天祝县实施6年来,共投入17981.68万元,实施项目370个,项目已覆盖全县19个乡镇160个行政村,直接受益的农牧民群众总数已达到15万人之多。已累计修建砂砾石道路103.92公里,硬化村内道路292.4公里,铺设人饮管线231.65公里,修建桥涵6座,衬砌U型渠12.06公里,硬化广场面积81455.76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80盏,修建新型洋芋储藏窖938座。

一个个项目的实施,逐步解决了农牧民最期盼、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并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010年前,天祝县村内道路几乎全是土路,通畅率不足10%,每到雨雪天道路泥泞不堪,一些地方的群众甚至被困在山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后,村组道路变成了宽敞整洁的水泥路,建制村通畅率达到60.4%。2010年前,天祝县人畜饮水极不方便,全县自来水入户率不足40%,“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后,5.67万人吃上了自来水,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7.8%。2010年前,天祝县没有一个乡村舞台,也没有一个村级文化广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后,乡村舞台、文化广场、村内路灯等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整个雪域高原绽放出从未有过的光彩。

放大效益 助力精准扶贫

这几年,天祝县松山镇红山根移民新村的百姓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结束了一天的辛勤劳作后,总要到广场里跳会儿舞,健会儿身,生活过得其乐融融。

红山根原是一块撂荒地,自2010年起,天祝县累计投入2亿元,将这里建造成了一个高原上的新农村,并将360户过去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贫困群众搬迁到这里,使他们开启了新的生活。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事一议”项目及时跟进,为移民群众修建村道、广场、路灯、乡村舞台、文体设施等,投入的资金多达243.51万元。

2013年,总投资32.37亿元的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开工建设,这是天祝县帮助高深山区群众精准脱贫的又一大手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事一议”又竭力服务,为移民点硬化道路、修建广场、修建水渠……

据统计,天祝县自2010年以来,已先后建成45个移民点,搬迁移民3万多人,而不管“下山入川”工程在哪里实施,“一事一议”总是及时跟进,全力铺路架桥、建渠通水、修建广场、完善设施,铺平道路。路灯亮了,道路平了,渠道通了,文化广场热闹了,村容村貌大变样了……在每一个移民点,“一事一议”的成效无处不在。

天祝县把加快贫困群众精准脱贫进程作为实施“一事一议”项目的总体目标,将“一事一议”项目向贫困村倾斜,并积极与新农村建设、重点扶贫、整村推进、民生工程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攥紧拳头办大事。据统计,在天祝县完成的370个“一事一议”项目,85%都在贫困村,近40%在移民点和整村推进项目村,此举服务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了精准脱贫。

责任编辑:洪峰

猜你喜欢
一事一议天祝甘肃
民族地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天祝县为例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精准扶贫与其实效性探析
——以天祝藏族自治县扶贫实践为例
对天祝藏区推进双联行动纵深发展的思考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