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主渠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2016-06-01 11:29任芳莹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新丝路(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主渠道培育马克思主义

任芳莹(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发挥主渠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任芳莹(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本文立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这一主渠道,通过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要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密切结合,探索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操作性和可靠路径,以此论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要和高校马克思主义课程教育密切结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学一做”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9.017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综述

高校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如何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发挥主渠道的突出教育功能,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者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它的显著特征是意识形态性

发挥主渠道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路不仅必要,而且必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方面,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相悖而是相通相融的,也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鲜明特征和重要任务。通过对我国各类高校多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经验和研究分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的任务,同时也可以重新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教育趋势。

实践证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很强,针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受教育者群体有着明显的针对性和层次性。通过这种主渠道教育途径,让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以及其它相关基本理论,让绝大多数学生逐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并主不能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让一部分进步的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并在实践中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响应国家号召,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任务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全党以及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引领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显示了强大的正能量,是极其重要的推进力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校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以课堂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了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高校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的号召,在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同时紧跟时代,以“两学一做”为新的内容载体,体现了鲜明的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立足于现实,以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核心任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有利于深入推进我国各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程,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改革创新。二是有利于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学一做”思想,并结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相,为全面实现和建成我国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强大的思想动力。三是有利于拓展在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视野,坚定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理念,强化他们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感。

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任务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承接,是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的教育体系。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趋向分析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显著特点是努力进取和积极向上的,但也不否认个别大学生价值观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的存在,同时也有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具有叛逆思想,甚至有的对人生理想怀疑和失落。我们认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处事能力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大多数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体系,但是,总的变化方向大致与我国社会当前普遍价值观念基本一致,是健康的和积极向上。[1]王华斌(2009)在《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一文中针对这类问题进行了深刻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健康的和积极向上是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主流,但也存在一些多元化和模糊化倾向,也有个别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处于不明确化和边缘化倾向等这样的价值观认同危机。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走向透析》一文中,作者余双好也指出,总体上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是积极的和健康的,这体现为一种以自我需要满足为基点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同于我国当前提倡的个人与集体互动双向式和辩证统一的集体主义观念,也不同于西方社会典型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念,而是表现为大学生在自我价值基础上对个人与社会关系达到的一种整合。

另外有研究者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逐步呈现出以下趋势:大学生价值取向从单一走向整合;大学生价值观关注从宏观转向微观;大学生群体心态从外向转向内向;大学生价值目标从理想转向现实”。赵忠璇老师在文章《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中提出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的三种明显趋势:一是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二是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个人价值主体地位明显增强,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三是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同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具有节奏快、认识不一、评判双重、选择多样化、偏重感性轻视理性等特点。[2]

通过比较众多学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分析不难看出,大学生价值观明显呈现出以下特征:由社会本位向个体化发展,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明显有所增强;由原来的一元价值观逐步向多元价值观发展,大学生价值取向逐步体现出显著的层次性;随着大学生的现实利益观念普遍增强,价值观趋向逐步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在新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高校应跟紧社会发展局势,深入了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趋向,积极合理地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发挥主渠道作用,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结合路径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这承载着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重任,同时要求当前各高校在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思路。

1.新时期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大众化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一旦被广大的人们群众所掌握,一定会变成强大物质的力量。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群众。这就是说要彻底抓住事物的根本。”[3]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被人民群众所接受,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大众化问题,因此高校要以课堂为载体和主渠道,在教学中应该始终做到科学性与通俗性的有机统一。

我们提到的大众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性的前提,通俗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深化的内在要求。没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传播功能,马克思主义思想只是形而上学的纯粹理论;没有高校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不能发挥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物质的力量,要求理论最终为群众掌握,而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只有将大众化和科学性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发挥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和培育的功能。因此,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始终要把握住科学性这个根本,没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就会被庸俗化和肤浅化,也就不可能真正被的学生所接受,更不可能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和学习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不可能变成大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物质的力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多方面、多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校园文化的从属关系,立足于以新视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并对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进行调查与探索,进一步通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大众化,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力度。

2.结合“两学一做”,充分发挥思想理论课堂主渠道的积极引导作用

我们知道,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和影响,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汇聚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为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充分发挥思想理论课堂主渠道的积极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在学生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重点围绕加强学风建设,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带领大学生共同进步,并将所学积极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育和开展“两学一做”结合起来,关心和支持学校改革和创新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发挥高校教育积极的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勇于担当的作为。

需要明确的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涵仍然应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根本任务,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自觉弘扬中国精神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同时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内容,遵循高校教育的层次性和规律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内在精神依据和外在行为规范,夯实大学生投身国家建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基础

3.延伸主渠道教育功能,将课堂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4]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就要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从高校教育者的角度看,这是当今社会向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如何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问题。这正是我们今天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命题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真正和实践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掌握和理解,才能真正使大学生从行动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物质力量,才能切实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当然,高校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并不是无条件地迎合社会,事实上,真实的生活和社会对大学生价值观有着双重的影响,一方面,人类世代对真、善、美的追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不相悖,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引导大学生的生活实践,这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良好的熏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和困惑,所以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我们就要做到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的社会和生活,并在体验生活和对社会的感知与解读中,领悟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真谛,从而创造自己积极健康的生活。

总之,高校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主渠道,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精神文化层面的统一和发展,这对我国社会当前的和谐发展非常有利。因此,更好地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关系到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和长远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更深刻,功效更强大,意义更深远。

[1]周慧恩.从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看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J].新西部.2009年01期;

[2]赵忠璇.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3]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第9页;

[4]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任芳莹(1974—)女,陕西富平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编号:16JK1812);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013JK0055)

猜你喜欢
主渠道培育马克思主义
学校教育惩戒:学生欺凌治理的主渠道选择及其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发挥国有主渠道作用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应急保供主渠道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