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淮河流域尚武之风的演变*

2016-06-14 00:56刘良政
关键词:武学

刘良政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教科处,安徽 合肥 230051)



近百年淮河流域尚武之风的演变*

刘良政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教科处,安徽 合肥 230051)

摘要:淮河流域尚武之风源远流长,武风兴盛延续至今。近百年淮河流域武学兴盛、武林英才不断涌现,武术组织不断健全,武术活动增加,武术竞赛形式多样。淮河流域的尚武风气并未消减。然而近百年的发展表明,传统武术日益冷落,武术文化传承被冷落,武学发展起伏变化。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角度看,淮河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不能丢掉其尚武文化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武风;武学;材武

关于淮河流域的尚武之风,陈业新已在《此方文事落后,武功特盛——明清时期皖北尚武风习初探》一文中论及。该文从有关历史典籍中梳理出明清以前皖北尚武之风的大致情况,重点研究了明清皖北尚武风习。认为明代皖北部分地区形成尚武风习,清代皖北尚武风习全面形成。该文还从举士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文举数额减少与皖北文事渐衰以及武举数额渐增与皖北武事日盛两个方面。虽然该文为初探皖北尚武之风,但确实勾勒了皖北尚武之风的历史流变。一个地域的武风延续千年,自近代以来,其有无传承与发展,发展得如何,值得梳理与研究。另外,皖北尚武风习的渊源,也需要进一步举证。为此,本文拟从淮河流域(安徽境内)这一地域空间范畴出发,以史料爬梳为立足点,进一步举证淮河流域的尚武之风,重点探讨现当代淮河流域尚武之风的发展、表现及其演变特征等。

一、淮河流域尚武之风溯源

在中国武术史上,庄子的导引术成为武术史书写的重要内容之一。庄子所提倡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分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据此,民国时期金一明认为,庄子秉承彭祖派宗旨,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气充足,身体较便。同时,他还认为东汉亳州人华佗编创的五禽戏源于庄子。其说:“华佗亦云,古之仙者,为导引之学,熊经鸟顾,引宛腰体,以求难老,其言似根据于庄子。”

《汉书·淮南王刘安传》记载:“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雷被巧,召与戏,被一再辞让,误中太子。”可见淮南王刘安之子习剑术,且剑艺尚可。三国时期曹氏父子,均擅长武术。曹操是舞手戟的能手,《魏志·武帝纪》记载:“操曾私入当时中常侍张让的住宅,图谋刺杀张让,发觉被围捕,乃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他还曾命有司造宝刀,分给其子习练。曹操的《百辟刀令》与曹植的《宝刀赋》均有记载。曹操倡导曹植曹丕习练武术68-69。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自序中说:“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俱得其法。余从阿学之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芋蔗,便以为仗,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欲脚勦,正截其颡。”这段记载,在习云太的《中国武术史》中是这样评论的:“当时剑术名师遍天下,邓展不仅长于剑术,还善有手臂,晓五兵,又能空手入白刃,可见他武艺之高。但他却被曹丕三中其臂。……两人再次交手时,曹丕用假动作佯攻取中。……而拳术尤精,并且以竞技的比赛形式出现的。”66通过征引曹丕自述以及习云太的评论,可知曹丕剑术高超。

明代徽派武术代表人物程宗猷,在弩制的改造与发明上,成就颇大。而引发其对古弩的改制与其在寿春发现的古弩有关。明代火器兴盛,冷兵器相对弱势。程宗猷认为:“中国自擅火器而弩废,非弩废也,废其机与制度演用之法耳。”473然而追溯历史,弩自汉唐至宋,被用于破敌者,不可枚举。程宗猷欲恢复之。一次外出,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得到一器物,经过研习和改造后,“携带似于甚便,力较擘张而雄,张较腰开而速,临敌似于甚裕,张不藉于多人,习无待于继日,中必决于面目,用力收效,又似于甚捷,且可辅以枪,则列枪法,法直而刀法圆,则又列刀法……”473程宗猷在寿春发现古弩,说明寿春此地留存了汉、唐、宋常用的武术器械——弩。可以推想此地史上的武术兴盛与武术风气。

另外从程宗猷《耕余剩技·单刀法选》中,可知在明代中期亳州有闻名南北的郭王刀。“余故访求其法,有浙师刘云峰者,得倭之真传,不吝授余,颇尽壶奥。时南北皆闻亳州郭王刀名,后亲访之,然较之刘,则刘之妙,又胜于郭多矣。”166这是从倭刀刀法的角度,将郭王刀法与刘云峰倭刀法进行比较,虽然逊之于刘刀,但从此则记述中可知当时亳州郭王刀的知名度。清乾隆年间,宿州张兴德习少林俞家宗法,深得其秘法,尤善双刀,时有“张双刀”之称,是位侠士。曾凭借武艺从火中救人,又曾除去天马山狼患。乡里子弟多从其学艺。其子亦善武艺。后来,张兴德因功获任海州参将2895-2897。外,《清裨类钞·技勇类》还记载了砀山江姓,练习少林拳法,膂力异常,能够身背巨石,行走如飞。还记载了其功力高超,能够腹部抵刀刃2893。

二、近百年淮河流域尚武之风的表现

近百年来,淮河流域武风日盛,民间习武之风流行。武学发展迅速,武术人口快速增加,涌现一大批武术英才。武术社团组织纷纷建立,开展武术演练与竞赛活动。

(一)武学发展

自唐朝开始的武举制度,延续至晚清。科举时代的武举,推动了武庠的设立。而现代以来的武学,以武术学校、武术院、体育运动学校、武(国术)馆等形式出现。淮河流域的武学,一直兴盛,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淮河两岸,武校林立,武术人口骤增,习武之风盛行。

据首轮《安徽省志·体育志》记载,民国时期,各地出现私人办、规模大小不等、传技各有不同的拳社。1929年,省县先后成立国术馆,国术馆活跃一时,广收学员,开设学习班和研究班。以阜阳县国术馆为例,1930—1934年期间,习练人数最多时达200人,1934年至1938年,开办了两期师资培训班,共培训80多名武术师资。习练的内容有弹腿、红拳、长拳、拳击、摔跤,器械有刀、枪、鞭、棍,还有武术对练。这一时期,霍邱、蒙城、灵璧等县武术馆,聘请武师,传授武艺。20世纪80年代初,淮河流域民间习武者,自办武术拳社,开展武术练习。皖北阜阳地区出现民办武术社,招收学生,利用晚上和周日进行习武活动。武术社规模不大,人数在数十人左右。传授的拳术有小龙拳、洪拳、形意劈挂掌、形意六合等。这类武术社为非经营性,以传授武艺、武技、武德为主要目的,源于对武术的爱好。1984年在安徽界首出现农民自办的“少林武术学校”,招收学生有二百多人。自办武校多为自筹资金、开辟场地、建造训练房、聘请武师。20世纪90年代开始淮河流域的武术馆校纷纷成立。武术馆校成为淮河流域尚武之风的重要标志。涡阳文武学校、蒙城华东武校等武校,大都始建于90年代初期。1997年,武术学校的发展有了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支持,即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安徽省武术馆校增至150多所。以泗县为例,全县有武术馆校15所;涡阳文武学校的人数近5 000人。新世纪以来,淮河流域的武术馆校面临发展困境,办学重要基础——生源日益萎缩,开始实施转型发展,如蒙城华东武术学校、涡阳文武职业学校从文武兼修向以文为主,以武为特色方向转变。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新世纪以来武术馆校日益衰落的事实,体育行政部门为延续淮河流域的武术基础,传承尚武之风,阜阳体校坚持开展武术散打、套路、拳击训练,坚持常年招生,并成为安徽省武术人才后备基地。此外诸如涡阳文武职业学校、亳州华佗文武学校,阜南杨洪洲文武职业学校,能够坚持武术训练为特色的办学方向,培养一批武术英才。

(二)武术英才

尚武之风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武术英才的不断涌现。近代以来淮河流域的武术英才占据了安徽武术人才的半壁江山,也是全国武术运动中成绩佼佼者。现以安徽省青少年运动会武术项目为例,对淮河流域相关城市参赛选手获得冠军情况作统计(见表1)。

因第三届安徽省青少年运动会武术比赛时间为1990年,与第二届相隔较短,本次比赛来自淮河流域的相关城市选手,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在29个小项中,获得了24个冠军。

从表1统计可以看出,青少年运动会中,淮河流域的选手,在武术拳术、器械、对练等项目上,全面开花,成绩突出。这充分体现了该地域的武术水平,反映了其兴盛的武术风气。即使在国内、国际大赛上,来自淮河流域的武术选手,也取得了不俗成绩。有太极皇后范雪平(蚌埠)、亚洲拳王江涛(六安)、武林高手张祚川(宿县),等等。

(三)武术组织与竞赛

现代以来,淮河流域的尚武之风,还体现在武术拳社与武术协会的广泛成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淮河流域的武术组织主要是拳社,以民间拳师或者武术爱好者自发组织成立,开展日常武术训练。解放后,淮河流域的县市(地区)成立近似于武术协会的武术习练组织。1960年至1965年,亳县普遍成立业余武术锻炼小组以及小武术队。进入80年代中期,亳州开办的武场多达近百个,参加习练的学员有1 700人。随着1981年安徽省武术协会的成立,有着深厚武术基础的淮河流域县市地区,各级武术协会相继成立。

参加省内外竞赛,登上武坛,交流展示技艺,是现当代淮河流域尚武之风的一个鲜明特色。1957年,在安徽省武术表演大会上,来自阜阳张跃堂的“十八刀”、吴佩贤的“罗汉拳”、蚌埠胡敬章的“猴拳”、龚传仁的“七趟查拳”、淮南赵兴旺的“奇门十三剑”、张素珍的单刀等,技艺高超,表演精彩。1984年,来自阜阳的赵敬宣在全国传统武术观摩表演会上表演猴拳、流星、七星剑术。其中七星剑术获得一等奖。随着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各级各类武术竞赛活动增多,淮河流域的武术习练者,展示、较艺的平台日益增多,诸如安徽省武术馆校比赛、全省武术单项比赛、省运会中的武术比赛,等等,这些赛场上均活跃着来自淮河流域的武术爱好者、民间武林人士、专业武术运动员等。

(四)武术之乡

一个地域的尚武之风,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被誉为“武术之乡”的称号。1992年,亳州、砀山被国家体委授予“武术之乡”称号。“武术之乡”的入选标准包括地域武术历史、武术组织、武术人口、竞赛水平。亳州有着深厚的武术历史。诸如前文所述的三曹,以及五代时期的陈抟所创的内家拳“六合八法拳”。而在亳州回民中流行的晰扬掌、查拳等传统拳术,也得到传承。80年代亳州成立武术协会,各乡镇也相继成立分会,会员达1 200人。同时创办了亳州武术馆,各类武术馆校遍布城镇。新世纪初亳州谯城区参加全国武术交流大赛,获得8个第一名,9个第二名。

表1 安徽省青少年运动会武术项目淮河流域城市获奖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安徽省志·体育志(1986—2005)》)。

三、近百年淮河流域尚武之风的演变特征

现当代淮河流域的尚武之风是淮河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综观其近百年的演变发展,体现出时代特征鲜明、传统拳术退化、竞技武术相对兴盛、武术文化发展滞后、武术教育昙花一现等演变趋势。

(一)时代特征鲜明

近百年的淮河流域尚武之风,在演变过程中,有三个关键时间节点:一是20年代,在倡导国术运动的大背景下,各地国术馆相继成立,积极开展国术运动;二是在80年代全国武术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中,淮河流域的武术发展再次得到推动;三是90年代开始以散打、套路为竞技武术竞赛内容,散打、套路得到空前发展。

(二)传统拳术退化

近百年淮河流域尚武之风的演变过程表明,传统拳术除了在二三十年代兴盛,七八十年代尚有部分拳师还习练传统拳术外,传统拳术日益萎缩,以致曾经在淮河流域流行的传统拳术面临丢失的局面。

(三)竞技武术相对兴盛

如前文所述,自80年代开始,淮河流域武术竞技水平一直处在安徽各地前列,涌现出一批省内外冠军和武术英才。这与体育行政部门金牌战略意识有关,当然也与其固有的武术之风有关。

(四)武术教育昙花一现

近百年淮河流域的武术馆校发展,可谓是红火一时,但是转瞬即逝。这与当时放开社会力量办学,民间习武风气高涨有关。随着办学经济效益降低,习武风气渐衰,直接带来了武术馆校的倒闭或者转型。

(五)武术文化发展滞后

淮河流域的武术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但是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武术文化精神的传承,武术项目文化内涵的挖掘,武术教育的价值追求,以致武术文化发展与研究相对滞后。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发展体育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的背景下,如何传承发展地域武术文化,如何结合时代发展,挖掘地域武术文化有效传播载体,如何认识武术运动的价值追求,是摆在淮河文化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我们环顾淮河周边地区武术发展,如河南武术、齐鲁武术、徐州武术乃至徽州武术时,我们又一次感到淮河武术文化的相对冷寂。发展与研究淮河武术文化,延续千年淮河尚武之风,既必要也很紧迫。

参考文献:

[1] 程必定,吴春梅.淮河文化纵论.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46-69.

[2]林小美.民国时期武术运动文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7.

[3]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1653.

[4]习云太.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68-69.

[5]程宗猷.程氏心法三种.丛书集成续编:第168册:集部. 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4.

[6]徐珂.清裨类钞:技勇.北京:中华书局,2001.

[7]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体育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16.

[8]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体育志(1986—2005). 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195-197.

Evolution of Martial Art Tradition in Huai River Basin in the Last Century

LIU Liangzhe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hui Sport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efei 230051, China)

Abstract:Martial art tradition runs a long history in Huai River Basin and continues up to now. In the last century, the tradition is not in decline in the region due to the thriving of martial art, continuous emergence of talents, improvement of organizations, increase of activities and diversification of competitions. However, traditional martial art and the heritance of martial art culture are being ignor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 is undergoing ups and downs. From the view of loc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o inherit, develop and innovate the Huai River culture, martial art tradition that is on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ulture should not be abandoned.

Key words:martial art tradition; martial art; martial art talents

收稿日期:2015-12-29

基金项目:安徽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5jyxm582:《安徽地域体育文化在高职体育类专业中的教学与实践》)

作者简介:刘良政(1976-),男,安徽肥西人,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教科处副教授,硕士。

中图分类号:K89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 (2016)02-0136-05

猜你喜欢
武学
拾遗补阙,以武成学
略谈《英雄志》
健康中国背景下南怀瑾武学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明代武学考论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奇葩姐妹换夫记
梦幻西游
北宋军校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