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2016-06-30 00:06李欣耀王首妃
消费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影响因素

李欣耀 王首妃

摘要: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转型带来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商业银行流动性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对我国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行描述,深入论述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内生和外生影响因素,并以流动性比率和存贷比作为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合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流动性指标 影响因素

一、前言

商业银行经营“三性”包括了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其中流动性既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又是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维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策略手段。当银行难以迅速变现资产来获得所需流动性或者难以用合理成本迅速增加负债,以及时满足清偿债务满足客户提款需求,流动性风险就会爆发。2007年次贷危机美国多家银行因流动性风险爆发而破产,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可见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此相对应的是2008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持续过剩,2013年却爆发了短暂的钱荒,引发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银行存在流动性风险以及如何对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

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首要的便是合理的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以及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各学者研究,本文选取流动性比率和存贷比作为流动性风险的衡量指标,通过定性分析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以广义回归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比较,由此提出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建议。

二、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一)流动性比率、存贷比均符合监管标准并有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银监会2009年至2015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两大流动性监管指标数据可看出: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平均低于75%的监管标准,表示我国国有银行流动性水平较好。但从趋势上来看,存贷比处于上升趋势,尤其是2015年上升幅度较大,商业银行流动性逐渐恶化。而流动性比率则远高于25%的监管指标,并有小幅上升,表示流动性改善。两个指标的不同可由银行持有非存款负债和非贷款资产比重增加进行解释,相较而言流动性比率更具有代表性。

(二)金融创新化发展,结构性存款快速增加

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如资产证券化、可转让大额存单等为银行流动性的供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中外汇结构性存款产品成为银行吸纳众多外币小额存款、改善流动性的有利工具。自2011年纳入统计后,个人结构性存款数量不断波动上升,构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这种创新化趋势的不断推进,流动性管理的手段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三)存款增速减缓,负债和资产构成仍较单一

近年来银行存款增速放缓,2015年存款增速不足0.6%,相比2014年的1%下降了近一半,而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占了负债业务约80%,可能导致银行流动性供给相对不足。相应地,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额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约50%,而具有较强流动性的如现金类和债权投资类资产处于劣势地位。这种由贷款主导的单一资产结构会导致银行资产变现能力存在一定限制,流动性供给受阻。

(四)不良贷款率上升,拨备覆盖率下隆

近五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整体处于下降趋势,然而自2013年以来却有明显的上升迹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由2014年初的1.04%上升到2015年底的1.67%,拨备覆盖率也从2014年初的273.66%逐季度降至2015年9月末的190.79%。随着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客户偿还贷款的可能性下降,商业银行流动性供给减少,增加银行流动性风险。而且,不良贷款的增多还会影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以及盈利能力,威胁到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金融机构,影响其流动性的因素众多且复杂,本文将其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内生的资产负债结构因素和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两个层次进行论述。

(一)内生性因素

银行的负债经营模式产生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是引起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商业银行作为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特殊金融企业,主要业务是吸收客户暂时或者长期闲置的存款,并将其贷放给需要资金的机构和个人,达到调节资金供需的功能,以实现资源时间和空间上的完美配置。在银行资产和负债数量各自增长的同时,如果他们之间数量和期限结构的无法匹配,就算从理论上讲银行具备偿付能力,一样也会被迫关闭。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的重要内生性因素被纳入模型。

(二)外生性因素

1.宏观经济因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受国家宏观经济影响较强。当一个国家经济繁荣时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盈利能力增强,银行贷款急剧增加,且居民消费需求旺盛储蓄减少,导致银行存款增速慢于贷款需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出现流动性缺口,银行需要以自身储备或借入资金满足客户提现或贷款的需求,从而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加大。反之,则经济萧条时银行流动性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内投资需求降低,企业对商业银行贷款需求下降,个人消费水平提高和投资渠道多样化从而储蓄减少,商业银行存贷业务都面临着减少的风险,需要创新业务来保持流动性水平和提高盈利水平。

2.货币政策因素。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与流动性风险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一般通过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间接作用于货币供给量和市场利率,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再贴现利率提高,能够从中央银行借入的资金减少,由于整个社会货币数量和可信贷资金减少,资金紧张,挤兑可能性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大。目前我国经济体中的流动性过剩主要就是由多年持续的大量货币投放超出实体经济真实需求所引起,尤其是近两年随着GDP的增长减缓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我国M2持续上升。货币政策最终的效果都会反映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上,本文以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作为货币政策的指标。

3.存款保险制度。在发达国家,存款保险制度与央行、监管机构并称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近年不断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步伐,并在2015年5月1日颁布《存款保险条例》,规定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一方面提高商业银行清偿能力保障了存款人的利益,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可能会促使商业银行更加忽视对经营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考虑而只顾扩大规模提高收益。

4.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和主动取得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流动性风险的大小。资产方面看,一是短期证券和票据是商业银行保证流动性的工具,金融市场不完备,证券和票据无法及时以合理的价格变现,商业银行在获得流动性时成本和损失过高。一是贷款流通性差,通常只能到期收回,无法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负债方面看,金融工具的创新为负债增强流动性,例如大额可转让存单将存款证券化,使之能够在二级市场上自由流通,增强银行负债流动性供给。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金融工具的创新和正确利用是商业银行资产及负债流动性管理改革的契机。通常认为M2,GDP指标可以衡量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程度,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

猜你喜欢
国有商业银行影响因素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文化构建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盈利状况分析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盈利状况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对策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对策分析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管理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