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区“跳丧”的舞蹈形态与审美初探

2016-07-12 10:19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43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7期
关键词:土家歌舞土家族

周 仪 (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 430000)

湖北地区“跳丧”的舞蹈形态与审美初探

周仪(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430000)

跳丧,又名跳丧鼓、撒叶儿嗬、转丧鼓、打绕棺等,是土家族先民自古传承下来的一种丧葬仪式歌舞,在湖北的长阳、巴东、五峰、恩施等地广为流传,此外在湘鄂川黔毗邻的土家族居住区内也有跳丧的现象。本文以“湖北地区的跳丧”为研究对象,着重从舞蹈流布与发展概况、舞蹈形态、舞蹈审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

跳丧;湖北;舞蹈形态;舞蹈审美

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计划中青年人才项目《湖北地区舞蹈艺术形态与审美研究》(Q20152401)的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一、湖北地区“跳丧”的流布与发展概况

跳丧是土家族先民自古传承下来的一种丧葬仪式歌舞。受原始宗教观念特别是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湖北地区的土家族先民在丧葬仪式中注重以歌舞娱尸,丧事喜办。“跳丧”便是对丧葬仪式中丧葬歌舞及其现象的称谓。

“跳丧”这种丧葬舞蹈现象在湖北地区有着比较复杂的名目称谓,主要原因是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其称谓大多来自汉语的同音翻译。除此之外,巴土文化与楚文化、汉文化等相互交流和影响,也致使流传各地的丧葬歌舞存在一定的形式差别,名目称谓亦有所不同。对此,本文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上、下)》为依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首先从舞蹈名目称谓来看,湖北地区的“跳丧”主要有跳丧(鼓)、转丧(鼓)、(打)绕棺、(打)待尸、打拦棺、哭丧舞、闹丧、闹灵歌几种称谓。其中,称其为“跳丧(鼓)”的有13个地区;称其为“转丧(鼓)”的有5个地区;称其为“(打)绕棺”的有3个地区。此外还有“(打)待尸”“打拦棺”“哭丧舞”“闹丧”“闹灵歌”等不同说法。另外,自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录了土家“撒叶儿嗬”以后,人们越来越多用“撒叶儿嗬”取代“跳丧”,用以称谓土家族这一丧葬歌舞现象。

其次从舞蹈流布与发展状况来看,湖北省内17个地市州共计78个地区中,有25个地区流传有“跳丧”这一丧葬舞蹈习俗。其中以鄂西地区、宜昌地区、荆州地区和襄樊地区为最兴盛。

鄂西地区的“跳丧”广泛流传于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宣恩、鹤峰共六个地区。其名目称谓主要有“跳丧(鼓)”“(打)绕棺”“闹灵歌”三种。这几个地区均为土家族聚居区。从现有文献研究结果来看,“巴东县”是学者们田野考察的集中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地跳丧的保存与传承相对较好。

宜昌地区的“跳丧”主要流传于枝城市、枝江县、远安县、长阳县、五峰县共五个地区。其名目称谓主要有“跳丧(鼓)”“转丧”“打绕棺”三种。其中长阳、五峰为土家族聚居区。特别是长阳县,不仅是学者们田野考察的重要地区,而且还是“跳丧”当代变迁的重地。如今在体育舞蹈及广场舞蹈表演中广泛普及的“巴山舞”便出自长阳,是长阳跳丧的当代衍生形态。

荆州地区的“跳丧”主要流传于石首、洪湖、江陵、监利共四个地区。其名目称谓以“跳丧(鼓)”“转丧(鼓)”为常见。襄阳地区的“跳丧”主要流传于枣阳、谷城、南漳、保康共四个地区。其主要名目以“转丧”“打拦棺”为常见。上述几个地区非土家族聚居区,“跳丧”习俗的流传,反映出土家文化与楚汉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二、湖北地区“跳丧”的舞蹈形态分析

1.舞蹈文化形态

跳丧在其发展历程中受不同时期文化观念影响,形成有三种典型的舞蹈文化形态:

其一,丧仪歌舞。“跳丧”作为土家族特有的丧葬歌舞,源起于古代巴人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观念。祭祀亡人、祭祀祖先是“跳丧”习俗的本质意义。作为丧葬祭祀文化形态的跳丧,有许多内在的规定性,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白天不跳丧、无丧事不跳丧、女人不能跳丧。除此之外,跳丧在整个丧仪过程中严格遵照仪式程序要求,丧葬意味浓厚,仪式性强。

其二,纯舞。跳丧原是在丧礼上跳,有许多仪式禁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文化、艺术各方面发展的需求,跳丧渐趋拓宽其发展界域,一方面留存在土家传统丧葬仪式中,在土家族民俗生活中发挥着原有的功能及价值,另一方面则探寻到当代舞台空间,以纯粹的舞蹈艺术形态和审美娱乐的功能,亮相于舞台之上。特别是在当代舞台空间的发展,将土家族独特的喜丧观念和刚劲勇猛的民族性格进行概括提炼,大大提高了跳丧的艺术价值。

其三,健身舞蹈。跳丧作为一种大众“健身舞蹈”最早出现于21世纪初期。缘起于覃发池改编创作的长阳“巴山舞”。作为全国广场健身舞性质的巴山舞,它由传统跳丧发展而来,但又不拘泥于传统跳丧的仪式和程式,在其基本动作套路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审美创造,反映出新时期大众健身与民俗发展双重需求下跳丧的演变与发展。

2.舞蹈表演形态

跳丧是歌、舞、乐综合表演的形式,以“击鼓而歌”为核心,“一领众和”之下,众人或“两两相对而舞”,或“绕尸而舞”,并应丧葬仪式程序的要求,形成有相应的程式结构。从文献资料来看,跳丧的表演形态演变有二:

其一,扣弓箭为节、绕尸而歌。《隋书•地理志》载:“南郡、夷陵……清江诸郡多杂蛮左”,“其左人则又不同,无哀服,不复魄。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扣弓箭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之乐事,以至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也。”这段资料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清江流域巴人的丧葬习俗,此时的丧葬仪式重歌不重舞,且其表演形式带有鲜明的狩猎生活痕迹。

其二,击鼓而歌、绕尸而舞。《蘷府图经》里说:“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日。”《蛮戏丛笑》描述,土蛮人“死亡群聚歌舞,舞辄联手踏地为节……名踏歌。”从“打鼓踏歌、饮宴舞戏”和“舞辄联手踏地为节”来看,唐宋时期土家人丧葬仪式中歌舞并重,且有戏剧表演成分。这种歌舞并重、带有一定戏剧表演的丧葬歌舞习俗,在土家族聚居区内一直传承发展到今天。

3.舞蹈动作形态

跳丧以“含胸、松肩、屈膝”为基本体态,以“脚踩升子底(长方形)、手腕链子扣(S形)”和“一顺边”律动形态,其舞蹈动作具有鲜明的模拟性特征。其中“含胸、松肩、屈膝”的基本体态是土家人朴实、勤劳的形象反映,同时也是丧葬仪式中“悲痛”情绪的直观流露。“脚踩升子底(长方形)、手腕链子扣(S形)”和“一顺边”律动形态源出于山地民族的生存智慧与生活特点,反映出土家人古朴、自然、粗犷的审美特色。而“升子底”“链子扣”“猛虎下山”“燕子衔泥”“老鹰展翅”“猴子爬岩”“牛擦痒”等模拟性动作亦是跳丧舞蹈动作形态上的主要特色。此外,跳丧的舞蹈动作构成也有横向借鉴吸收武术、杂技等其他技艺的成分,体现出舞蹈动作语汇的表演性、技艺性等特点。

三、湖北地区“跳丧”的审美特征

1.以“古拙”见长

跳丧作为土家族传统丧葬舞蹈,其舞蹈体态、律动、动作形象等均体现出古巴人的“古拙”之美。比如在舞蹈体态与律动方面,跳丧“含胸、松肩、屈膝”的体态和“颤、摆、摇、晃及一顺边”的律动特征直观展现了土家人勤劳、古朴、智慧的劳动民众形象。在舞蹈动作形象方面,跳丧中“猛虎下山”“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痒”等模拟性动作凝聚有土家人古朴的图腾崇拜信仰和祖先崇拜思想,是土家人古老而厚重的民族文化在舞蹈动作形象中的积淀与表现。

2.以“喜乐”取胜

与其他民族丧葬习俗及民间舞蹈相比,跳丧源出于土家人独特的生死观念与浪漫的审美理想,其审美风格以“喜乐”取胜。跳丧的“喜乐”之美,一方面体现在土家人豁达的生命观和喜丧习俗,另一方面反映在跳丧的“丑歌子”现象中,其诙谐幽默的色彩与丧葬仪式形成鲜明对比。

3.以粗犷、豪放为本色

自古巴人以勇猛著称,土家人作为古巴人后裔,在跳丧中传承了雄浑、勇猛、刚健、粗犷、豪放的民族本色。比如民间传统跳丧由男子表演,跳丧必以雄壮强劲的“鼓”声为节,舞蹈动作粗中有细等等,均是土家之魂的鲜明映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湖北地区的跳丧”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舞蹈流布与发展概况、舞蹈形态、舞蹈审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首先,在舞蹈流布与发展概况方面,本文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上、下)》为依据,对湖北地区跳丧的舞蹈名目称谓及舞蹈流布与发展状况进行了阐述。

其次,在舞蹈形态方面,本文分别从舞蹈文化形态、舞蹈表演形态、舞蹈动作形态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具体指出“湖北地区跳丧”的舞蹈文化形态主要有三,即“祭仪歌舞、纯舞、健身舞蹈”;舞蹈表演形态从“扣弓箭为节、绕尸而歌”到“击鼓而歌、绕尸而舞”,最终形成了“歌、舞、乐”综合表演,以“击鼓而歌”为核心,“一领众和”之下,众人或“两两相对而舞”,或“绕尸而舞”,并应丧葬仪式程序的要求,形成有相应的程式结构。舞蹈动作形态以“含胸、松肩、屈膝”为体态,以“脚踩升子底(长方形)、手腕链子扣(S形)”和“一顺边”为律动形态,以模拟性为主要动作形象特征。

第三,在舞蹈审美方面,本文首先从舞蹈体态、律动及动作形象特征中分析了跳丧的古拙之美。其次从土家人豁达的生命观和喜丧习俗以及“丑歌子”现象中分析了跳丧的喜乐之美。最后从跳丧的男子表演、舞蹈节奏气势及动作风格中分析了跳丧的粗犷豪放之美。

[1]张世炯.跳丧儿嗬的由来[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4).

[2]周耘.荆楚遗风——跳丧[J].文艺研究,1990(4).

[3]罗鹏.一份关于土家族丧葬习俗的田野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4]周耘.土家族跳丧鼓现状考察报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1).

[5]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上下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

猜你喜欢
土家歌舞土家族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Dancing for theDead
从“歌舞演故事”到“故事演歌舞”——论“梅舞”的缘起与形成
浅谈藏北巴青“果谐”歌舞
土家族情歌
歌舞欢庆“三月三”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歌舞爷爷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土家风情惹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