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贸区建设的解读与思考

2016-07-13 11:53福州大学洪顺发
中国商论 2016年14期
关键词:自贸区历史改革

福州大学 洪顺发



福建自贸区建设的解读与思考

福州大学 洪顺发

摘 要: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在贸易、金融、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福建自贸区肩负着探索两岸经济贸易交流新模式、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等使命。基于此,本文纵观世界自贸区的历史,立足于福建自贸区的现实情况,对自贸区作进一步的解读和思考。

关键词:自贸区 历史 发展 改革

1 世界自贸区的历史发展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又称为对外贸易区、自由区、工商业自由贸易区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广义的自由贸易区也包括自由港和转口贸易园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了解世界自贸区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审视我国自贸区的发展,有助于客观、全面的了解自贸区发展,更有助于作出更具战略眼光的决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世界自贸区的历史及分类作一下简单的梳理。

1.1 世界自贸区的发展

早在古希腊时代,胖尼基人将泰尔和迎太基两个港口划为特殊港口,目的是为了保证外来商船的安全通行,这两个海港即为传统、古典的自由港。从此之后,1228年法国规定马赛港区内的某个特殊区域为特殊港区,在这个港口内外国商船可自由停靠而不需要缴纳赋税;1367年,德意志建立了名为“汉萨同盟”的自由贸易联盟;1547年,意大利的雷格亨自由港建立,此港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命名的自由港。

随后,自由港和自贸区开始在西欧、地中海的许多国家中盛行。19世纪后逐步从地中海沿岸经波斯湾、印度洋扩散到亚洲国家。

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在一穷二白的现实压力下开始探索经济发展的道路,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始划定隔离区域同外商合作发展出口工业,凭借劳动力和各种优惠政策“洼地”,吸引外商资金和技术的注入。此后,“出口加工区”成为自贸区新形式和发展的新形态。发展中国家出口加工区的共同点是靠近港口、简化行政手续、原材料和零配件均由外界输入,而后以非技术劳力来提升比较优势,税收和投资政策红利向区内倾斜,“两头在外”的发展方式是其主要特征,发展出口工业产品。反观实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出口加工区,促进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腾飞。

二战后,世界自由贸易区进一步发展,据汇丰银行统计,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2300多个自贸区,出口总额达2000亿美元,创造了4000多万直接就业岗位,间接就业岗位高达6000万。

1.2 世界自贸区的分类

对自由贸易区从功能层面可以划分为六种模式。

(1)转口集散型模式。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港口装卸、货物储存、商业加工和货物转运。这些功能的发挥主要依靠区位优势,在航运条件和地理条件优越的沿海城市比较流行。(2)出口加工和物流配送型模式,主要从事加工,兼顾转口贸易、国际贸易、仓储和运输服务。(3)保税仓库型模式。在保税区内可自由运入货物而可以不缴纳税收,并可以在区内对货物进行储存、改装、分类、混合、展览以及加工制造。(4)贸易和工业结合型模式。这种模式被世界上的许多自贸区采用,以从事进口和出口贸易为主,兼从事一些初级的加工。(5)商业批发零售型模式。该模式自贸区的主要功能是商品展示和从事零售业务。(6)综合发展模式。将以上各模式的特点相结合而形成的发展模式。在条文规定的范围内,无须缴纳赋税即可进行销售、转口输出以及进口商品,如新加坡、香港等自由港。目前,世界上大部分自贸区均集进口和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储存、加工制造、商品展览、金融服务等功能为一体,自贸区的工作效率和风险抵御能力显著提高。

2 福建自贸区建设的背景及战略定位

2.1 福建自贸区设立的背景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广东、福建、天津三地自贸区建设总体方案和上海自贸区深化改革方案。广东着重发挥同香港、澳门距离优势,以国际自由港——香港为窗口,全面探索新型贸易的发展之路;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应立足金融方面的优势,着重探索金融体系改革;福建与台湾只有一水之隔,与台湾“五缘”相亲,着重探索闽台、大陆—台湾新型经贸合作关系;天津靠近东北亚,制造业比较发达,着重促进“京津冀”制造业转型升级,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

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低速增长时期,2012年之后,世界商品出口增速大幅度下滑,2012年~2014年,增长速度在3%左右徘徊。2015年全球贸易不景气状况进一步恶化,全球商品出口转变为负增长。中国也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凭借着全球化的趋势、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的比较优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然而,随着劳动力和土地的比较优势的逐渐消失,加上国际市场需求的缩减,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到达瓶颈期,已无法带动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产业结构亟需调整。并且,政府管理模式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中国经济亟需转型升级。民进党蔡英文上台后,大陆与台湾的关系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看福建自贸区是政府职能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并在政治上具有战略意义。

2.2 福建自贸区的战略定位

福建自由贸易区包括了平谭、福州和厦门三个片区。总面积118.04平方公里,包括平潭片区43平方公里、厦门片区43.78平方公里、福州片区31.26平方公里。福建自贸区建设的核心是进一步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其中,平潭自贸区是福建自贸区的核心,平潭自贸区将重点建设自由港和国际旅游岛。(1)福州片区定位。福州片区以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生物科技、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搭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便利;两岸服务贸易与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其中尤其要加快推进台湾电子口岸平台对接,推动两岸认证公证、知识产权、检验检疫的互动互认,逐步完善服务体系,为闽台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2)厦门片区定位。经济特区——厦门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能力承接来自台湾乃至国际的新型产业和服务业。并且厦门金融人才充足,金融业发展领跑全省。因此,厦门片区将着重建设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海港优势以及相配套的国际航运体系。并带领全省进行金融服务和贸易体系的改革。(3)平谭片区定位。平谭片区和台湾的距离只有几十海里,基于地理位置优势,平谭片区将着重建设两岸人民共同的交流平台——两岸共同家园。并且,平谭风景优美,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因此,平谭片区也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打造国际旅游岛,并且在投资贸易和资金人员等方面为国际贸易人员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3 关于福建自贸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自贸区的到来势必会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以下是笔者对此的几点思考。

(1)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产业升级。自贸区的建立意味着外国商品可以低价进入国内市场,换句话说就是国内消费者可以不用出国就可以相对便宜地购买到国外的产品。这势必会给国内市场带来竞争,挤占我国企业的市场份额。负面清单中除了对飞机、汽车、轮船、先进设备等制造业进行限制外,其他制造业是完全开放的,也就是说外国资本可以在自贸区投资生产,这就迫使国内企业从注重生产要素投入走向重视研发,从而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2)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产品选择多样化。通过自贸区这个平台,尤其是跨境电商的建设,压缩进口流通环节、巧妙地运用监管创新,许多消费者可以享受到进口生鲜食品,并且可以比市场上优惠20%左右。同时,平行汽车进口使得4S店的垄断地位得以动摇,出现了“鲶鱼效应”,消费者可以购买到便宜30%左右的汽车。对生活品质要求高的消费者可以选择国外更高行业标准生产的产品,生活得更安心。

(3)推进政府管理模式改革,适应市场需求。第一,建设自贸区专有的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通过更加透明的政府信息公开,探索公民监督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从而探索出高效、透明的政府管理模式。第二,推行“一站式”服务。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窗口办理完毕,线上优先原则进行管理和服务。简而言之,能让服务对象自主办理(网上)的业务绝不提供线下办理平台(提供必要的服务咨询机构),能一次办理的业务绝不让服务对象跑两次。从而为商业活动提供高效地服务。第三,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通关效率。目前我国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政府管理方式已经无法与开放性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在各种项目审批的过程中,监管不足或监管太死的现象严重,造成资源配置错位和机会的丧失。

(4)发挥社会的自主管理功能,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福建自贸区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管理方式,着重建设第三方信用评估服务,但不仅局限于信用的评估。福建自贸区信用体系建设可以从建设大型数据库出发,建设有效地信用监督机制,守信者获得奖励,使失信者受到惩罚。首先,建设自由贸易区企业信息大型数据库。依靠信息大数据库,交互共享福建全省各相关部门、自贸区管委会、各进驻企业以及各行业组织的数据信息,并向社会开放咨询服务。其次,建立信用、信息登记体系,明确政府的信用信息记录的责任和信息搜集渠道,形成《福建自贸区信誉信息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公布。最后,政府采集区内企业的信用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公司和个人能够从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信用产品中获利,建立全省三片区信用服务市场的联动,鼓励市场主体自觉提升自身信用。

(5)两岸高校积极参与,为自贸区输送高质量人才。自贸区的建设最重要的要素是人才,而高校是优秀人才的孵化基地,与高校进行密切合作是自贸区吸引人才的不二之选。此外,福建自贸区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台交流。因此,自贸区应与高校合作,建立两岸大学生实习交流基地,一方面为两岸大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场所,另一方面为两岸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最重要的是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政策前瞻性、资政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陈革.上海自贸区成立的现实意义与发展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7).

[2] 李志鹏.中国建设自由贸易园区内涵和发展模式探索[J].国际贸易,2013(07).

[3] 李鸿阶.世界自贸区发展趋势与福建自贸区建设选择[J].学术评论,2014(02).

[4]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20号).

[5] 蒋硕亮.上海自贸区如何推进信用体系建设[N].第一财经日报,2014-09-04(B06).

[6] 童文萍,陈南,肖萍.新加坡自贸区对福建自贸区建设的启示[J].发展研究,2015(0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5(b)-124-02

猜你喜欢
自贸区历史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天津自贸区辐射效应研究
新历史
自贸区谈判背景下中日韩经贸合作前景分析
改革创新(二)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