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护理模式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提升自护能力的研究

2016-07-31 20:01于敏
中国疗养医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永久性造口结肠

于敏

KAP护理模式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提升自护能力的研究

于敏

目的研究KAP护理模式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提升自护能力的效果。方法将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直肠癌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的患者按照住院日期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指导,患者接纳并参与结肠造口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应用KAP护理模式进行肠造口的自护能力指导。两组患者出院后均进行无缝隙的连续性护理,于患者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时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护能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时自护能力平均得分为(98.54±11.70)分、(115.03±13.14)分、(136.34±13.1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36±11.88)分、(98.56±12.55)分、(114.33±13.9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AP护理模式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提升自护能力的效果显著。

KAP护理模式;永久性结肠造口;自护能力

大肠癌是直肠癌与结肠癌的总称,为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排在第三位,位于恶性肿瘤致死原因的第五位。在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略高于结肠癌。随着外科医学的不断探索,直肠癌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但对于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癌患者临床对以实施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进行治疗[1]。Miles术需将患者的包括乙状结肠及其系膜、全部直肠、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区域淋巴结、全直肠系膜、肛提肌、坐骨直肠窝内脂肪、肛管与肛门周围约5 cm直径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全部肛管括约肌切除,于左下腹部行永久结肠造口,形成人工肛门,使粪便由经此处排出体外[1]。多数患者在术后真实面对结肠造口后出现悲哀、绝望的消极情绪,结肠造口导致患者的排便方式改变,自我形象紊乱,对护理缺乏认识,使患者异常恐惧、焦虑,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舒适度。知信行(KAP)理论模式,营养教育的相关理论之一,将人们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2]。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应用KAP护理模式进行指导,促使患者接纳并主动参与结肠造口的护理,提高了患者的自护能力,克服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将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于2013-12—2014-12收治的60例直肠癌行Miles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3]:①直肠癌行Miles术并行永久性结肠造口的患者。②患者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出院后能继续开展无缝隙连续护理的本地患者。③无其他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慢性疾病。④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完全可以配合调查研究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住院日期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指导患者接纳并参与结肠造口的护理,包括患者的心理干预、人工肛门袋的更换及皮肤护理、饮食指导及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的健康指导。出院后继续对患者实施无缝隙管理,2次/月的集中讲座及患者座谈会,指导患者遇到异常情况及时随访或电话咨询等。观察组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应用KAP护理模式进行肠造口的自护能力指导及无缝隙的连续护理干预。

1.2.1 获取知识直肠癌患者往往对治疗存在顾虑,对疾病的康复缺乏信心。因此,患者入院后应关心爱护患者,通过各种途径促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疾病治疗的新进展,使之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对于结肠造口患者采用图片、视频或模型的方式向患者讲解造口的目的、功能、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式等,使患者对结肠造口的疾病知识充分了解,可以邀请治疗恢复较好的心理健康患者与之交流,使患者充分相信,只要护理得当,对患者的学习、生活、日常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进而消除患者的恐惧、抑郁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

1.2.2 产生信念入院后建立患者档案,针对患者不同的个性化差异进行评估,制定患者的自护能力培养计划[3]。入院期间采用倾听技巧,鼓励患者说出真实的内心感受,并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评估出患者的消极情绪并针对其原因及时解决。组织患者间的联谊会,邀请已治愈的患者参加,采用直接经验的方式,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只要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会产生较大影响。邀请家属参加,与相同病种的患者家属沟通,缓解患者家属的恐惧及无助感,使患者家属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提高患者治疗信念的干预中。与患者及家属共同讨论造口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用鼓励或赞赏性的激励语言,对患者自护过程中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使患者及家属以乐观的情绪面对造口,对未来的生活质量充满信心。

1.2.3 形成行为入院期间,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掌握人工肛门袋的更换及人工肛门周围的皮肤护理,当患者及家属熟练掌握造口自护技术后,引导患者进一步达到自我认可,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依据病情适当的参加运动及社交活动。出院后指导患者每周进行一次患者参与的互动式讲座,与治愈患者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激励患者提高自护能力。协助患者制定生活质量目标及实施计划,提高自护能力。患者通过观察、发现、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激发了患者防病治病的决心。以积极的心态将自我护理形成一种日常的工作,提高自护能力。

1.3 评价指标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3]是1979年在Kearney和Fleischer在奥瑞姆自我护理理论的基础上创建的测评量表。该量表分为四个维度包括:自我护理概念、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知识、自我护理技能。涵盖43个条目,每条目为0~4分,11条为反向得分,总计172分,得分越高自护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将所得的数据输入到SPSS 17.0软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采用KAP护理模式后,患者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时自护能力平均得分为(98.54±11.70)分、(115.03±13.14)分、(136.34±13.1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36±11.88)分、(98.56±12.55)分、(114.33±13.9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比较(±s)

注:出院时观察组与对照组自护能力总分比较,*P<0.05;住院1个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自护能力总分比较,**P<0.05;出院3个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自护能力总分比较,***P<0.05

时间组别例数自我护理概念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知识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能力总分出院时观察组3021.00±2.9822.12±3.7028.24±4.9727.18±6.0598.54±11.70*对照组3020.76±2.5620.34±3.8022.62±4.4823.64±5.4577.36±11.88出院1个月观察组6024.11±3.5625.25±3.2032.29±5.2933.38±5.23115.03±13.14**对照组6021.17±3.0822.35±3.3627.62±5.7227.42±6.4998.56±12.55出院3个月观察组6026.37±4.1528.49±3.5639.24±5.5942.22±6.60136.34±13.15***对照组6023.02±3.4725.11±4.2431.36±6.5734.84±5.81114.33±13.97

3 讨论

有文献指出[4],自我护理能力不仅可以协助疾病的康复,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直肠癌已成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疾病,发病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因此,永久性结肠造口的患者也呈现上升状况[5]。人工肛门的形成,使患者的排便习惯及方式发生了改变,自我形象出现紊乱,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打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使患者有尊严的生活,回归正常的社交,提高生活质量,是刻不容缓需解决的护理问题。

KAP理论模式是改变人类健康行为的模式之一,也是一种行为干预理论,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采用图片、视频或模型的方式向患者讲解造口的目的、功能、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式的讲解,采用直接经验度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激励,开展疾病讲座及患者联谊会等各种措施,出院后继续进行无缝隙的连续性干预,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及满意度,使患者消除顾虑,积极配合疾病的康复治疗及护理。

从统计学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经过采用KAP护理模式后,患者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时自护能力平均得分为(98.54±11.70)分、(115.03±13.14)分、(136.34±13.1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36±11.88)分、(98.56±12.55)分、(114.33±13.9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KAP护理模式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提升自护能力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王婷,陈湘玉.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现况[J].护理研究,2014,6(28):1921-1923.

[2]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78-179.

[3]高颖.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不同阶段自护能力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

[4]罗宝嘉,覃惠英,郑美春.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社会关系质量与希望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02):138-142.

[5]张利.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患者早期自我护理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2016-01-25)

1005-619X(2016)06-0659-03

10.13517/j.cnki.ccm.2016.06.045

110101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

沈阳医学院教学研究课题2012[63]号

猜你喜欢
永久性造口结肠
直肠癌永久性造口患者造口周围皮炎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患者应用个性化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皮桥造口在预防性回肠造口临床中的应用及观察
造口患者居家照护对策
尿道造口患者宜多饮富含维生素C的果汁
急性胰腺炎并发结肠瘘的诊断及治疗
憩室炎,藏在肚子里的神秘疾病
乐观的解释风格让孩子远离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