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16-08-15 00:48庄森全思懋刘国瑜
中国农业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政治

庄森,全思懋,刘国瑜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庄森,全思懋,刘国瑜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互联网+”已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亟需改革与创新,高校必须深入了解“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与革命性意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点与优势,通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理论智库建设、师资队伍优化、教学方法创新以及提升大学生互联网素养和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为切入点,着力构建与“互联网+”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并塑造正确的意识形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智慧与知识正得以极大的增强与丰富,互联网已从一种技术手段和应用工具演变为知识生产、转化、储存与学习的新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互联网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也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其认知与信仰不稳定、身心健康下降、自控能力弱化与诚信意识缺乏等不良状态,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与权威性,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各种挑战[1]。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已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新的阶段

“互联网+”是2015年在中国迅速升温的新互联网概念,被称为是继“蒸汽机+”“电气+”“电子计算机+”时代后,21世纪以来新兴起的时代革命,是继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战略后的第三种发展模式[2,3]。“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进化和扩张,反映互联网在广度、深度层面,融合并介入现实世界的过程,具有空间的扩张性、智慧的无限性和功能的综合性等特征。当前,“互联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动各类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在金融业、零售业、旅游业、资讯业等领域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加速其进行改革换代,并实现了爆炸式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可避免地走进了“互联网+”时代。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亟需改革

当前的“现代大学教育”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工业革命时代特征,即:流水线式的培养方法,整齐划一的教育标准以及绝对唯一的问题答案[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现代大学的其它教育形式有所丰富,但却仍处教育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背后所隐藏的“工业时代教育模式”与“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矛盾尖锐,存在教育形式僵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以及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不够等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极大丰富,教育思想、手段与方法的更加多元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面临严重冲击,新的教育生态亟需创建。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创建迫在眉睫

“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模式,从本质上看,是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构。当前,“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已经开展,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逐渐与教育相互结合,高校教育形态正在被智能的力量重塑,如:易班(E-Class)已基本实现各所大学教师课件的资源共享,开发了网络社区与网络班级等教育平台,较好地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教育实践之中。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模式的创建、利用和开发还不完善、不健全、不系统,尚未完全发挥互联网的共享性、跨时空性、交互性的特征,唤起 “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效应。目前,高校在面对“互联网+”所正在推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应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等方面,准备不足、方法不多,迫切需要建立与“互联网+”时代特征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和体量面临挑战

“互联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体现出“平民化”“草根化”的特征,思想政治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具备的信息优势地位开始面临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全球性的知识理论智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大学生将能够更加自由、便捷的创造知识、共享知识、获取知识与使用知识,可以随时、随事、随地的获取学习资源,大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也将体现多维性、主动性的特点。受“互联网+”时代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现有理论知识的储备优势已然被打破,仅仅依靠教师授课的灌输式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迫切要求。因此,在“互联网+”新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必会在大学生的重复质疑和思想的持续碰撞中向前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职业能力亟需提升

“互联网+”打破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度思维。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因拥有知识量的绝对优势而容易获得课堂的控制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选取教育素材,通过对学生进行集中、持续、高强度的教育,实现对其价值观建立、世界观构建、人际关系处理、理想目标养成与情怀素养的教育和引导,并以此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与育人效果。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互联网的“超现实性”极大地弱化了思想政治育工作的道德约束功能,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目标性模糊、集中度下降、可选择性增强与知识的碎片化等特征日益显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不可控性增强,控制力度不断减弱,这就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初衷与设计出现差距或偏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愈加困难。

(三)传统陈旧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显落后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中,课堂讲解、个别谈话、座谈讨论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的主要做法,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教案、授课经验与个体案例,具有针对性强、反馈及时、效果明显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都能够熟练掌握并广泛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但与传统做法相对应的是,“互联网+”时代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是信息的瞬时性、便捷性、自助性,教育的对象从传统模式的一人、多人到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影响的范围也从教室、课堂、学校延伸到整个教育领域。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技术,在继承和保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优势的基础上,及时创新、转变、丰富教育方法,恰当地运用互联网作为教育信息传播这一重要渠道,大力挖掘“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路径。

(四)互联网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双刃”效应日渐凸显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阶段,互联网信息的开放性特质虽然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却也由于知识量大、内容繁杂和观点多而不一、浅而不专等特点,容易造成思想冲突与思维碰撞,会对思想并不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一定误导,使其误把虚拟的互联网平台与现实的学习和生活相混淆,在思想上表现为出现混乱、摇摆不定、忽左忽右的状态,亦或者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另外,“互联网+”时代思想文化的“去中心化”“多元化”特征明显,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就可能出现错误或偏差,势必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客观、全面分析这一现象,密切关注、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

三、对构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建议

(一)科学做好“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顶层设计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应在吸纳已有“互联网+教育”模式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针对性与精细化设计。“互联网+”模式的创建不能是简单地开设博客、专栏,建立QQ群、微信群或利用PPT授课、开通网络在线视频课程等,而应是一项立体的、全面的、系统的工程,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与机制。具体来说,“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框架应当涵盖“互联网+教育管理”“互联网+思政教师”“互联网+课程建设”“互联网+思政教学”“互联网+思政学习”等子维度,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移动互联网化、人工智能化、虚拟现实化、共享经济化等建设内容,进行统筹规划、整体设计。要将创建依托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破解传统教育瓶颈的关键手段与应对“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改革,真正发挥“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巨大正能量,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点。

(二)建设好“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智库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信息量巨大,良莠不齐、内容繁杂。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靠强大的理论智库作为支撑,这样才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与知识供给间的矛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思想含量、文化含量、道德含量及科技含量,进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智库尚不完善,资源集中度不高,知识更新相对滞后,理论体系比较分散,急需加强并完善智库的资源的分类、整合与集中。建设好跨校园、跨地区、跨国家的思想政治理论智库,就是要统筹国家党的重要政策方针、理论与知识,整合各高校、思想政治研究机构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与智库资源,按照门类进行划分、整理与汇总,实现高校与政府对接、高校与高校互通、学生与学生互动与理论资源的网络共享,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强大理论智库,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时汲取活水补充的信息“海洋”。

(三)重塑“互联网+”时代思政教师的职业素质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师的知识垄断和权威不断弱化,已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要做好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引领,就必须提高“互联网+”模式下思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水平和信息化综合运用能力。“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师要更加善于学习,能够用数据思维武装自身,不断汲取新知识,时时充电,紧紧跟上知识更新步伐,拓展与学生对话空间;要转变传统身份定位,不再做授课“演员”,而要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指挥”,更加善于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分析的手段,以问题为导向,从夯实基础、把握现实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入手,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5];要熟练掌握开放式教学方法,善于利用互联网为手段,改变传统意义上一对一、一对多的授课模式,挖掘适合全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教育方式,站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出声音、传道授业、引领思想。

(四)创建“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式、内容、手段和方法创新,提供了崭新的契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要以利用并发挥互联网优势,依靠互联网为教育手段来开展。通过丰富理论的内容模式具体包括视频内容和文档内容,其中视频分为网校/录播模式、直播模式、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模式);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与商业开发模式相结合,开发网课品牌,解决互动与社交环节问题;创立社交模式载体,做好网上“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强化基于手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管理支撑体系,创新工具模式,开发手机APP应用软件等,专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环节与学习领域,提供工具性参考,借此不断创新体验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及混合式学习方法,丰富和巩固依托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五)提升大学生互联网素养与学习积极性

在“互联网+”时代影响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要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互联网思维,不断提升其独立甄别网络信息,判断信息价值,规范网络行为,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个人能力与修养,同时做好网络信息的监控、管理与引导,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多元化所带来的正面教育效应,减小出现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偏斜的风险。同时,“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方法、手段、渠道均有不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应用结合紧密,大学生只有充分运用、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自觉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才能发挥“互联网+”的巨大效应,这样就必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并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互联网模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联网对接师生交流互动,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新模式能够取得真正实效。

[1]郑继海. 网络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 2014(8): 24-27.

[2]李薇薇. “互联网+”激活校园创新创业细胞[N]. 中国教育报, 2015-10-12(9).

[3]潘旭涛, 王子尧. “互联网+”:中国开启第三种发展模式[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3-26(5).

[4]曲大为, 赵福政. “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 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5(3):12-15.

[5]刘宏森.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困境和作为[J]. 中国青年研究, 2015(7): 30-34.

(责任编辑:叶海霞)

Research on Politicsand Ideology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Universitiesin the Age of “Internet Plus”

ZHUANG Sen, QUAN Si-mao, LIUGuo-yu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The politics and ideolog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s been brought to a new era by the “Internet Plu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are needed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to b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and r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net Plus ” on politics and ideology education, take full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and endeavor to build the new mode of the Internet+politics and ideology education through top-layer design, teaching staff optimizati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students’ internet morality and study motivation.

Internet Plus ; Undergraduate; Politics and Ideology Education

2016-10-27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PPZY2015A078);南京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特点及应策研究”(SZYB1508)

庄森,男,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全思懋,男,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刘国瑜,男,南京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641

A

1009-1173(2016)06-0081-04

猜你喜欢
互联网+时代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