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语研究述评

2016-08-15 11:08张超
现代交际 2016年14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定义

张超

[摘要]指示语是用作指示的语言单位,它是话语和语境之间关系最直接的反映,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指示语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旨在梳理国内外指示语研究成果,并为后续的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指示语 定义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080-02

一、指示语的定义

指示语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文,原意为“指点”或“标示”。1954年奥地利语言哲学家Bar-Hillel发表的《索引词语》一书中,将指示语纳入语用学的研究范畴,成为语言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之一。关于指示语的定义,国内外不少语言学家都对它做了解释,下面我们就梳理一下各大语言学家对指示语所下的定义及观点:

Lyons.J认为:“指示语如同参照,要准确理解指示语的语义内容需要知道它是与哪种行为同时发生的,是在哪种情况下发生的。”

Levinson S.认为:“指示现象是使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能彰显在语言结构自身的一个最为显著的方式。”

Peirce C.认为:“索引是一个符号,并且这个符号是凭借其与其所指示物的现有关系来指示该物。”

Fillmore Ch.则认为:“指示语从实质来说,就是一种语言和词汇的单位,说话者与听话者只有将语句和语境相联系,才能准确理解这些词汇语言单位。”

虽然他们说话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指示语是语言符号中的特殊类型之一,它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指示语所具有的语法功能是被用来指示某种相对关系的。指示语的语义内容的界定只能借助相应的语境才能确定。

二、指示语的分类

(1)“人称指示语”指的是言语活动的参与者,是对话过程中说话者与听话者用来传达话语信息时所用的称呼。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指示语。

(2)“空间指示语”指的是能够表达方位的词语,是指言语行为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的所处方位。空间指示语主要包含一些对话过程中所表示地理方位的代词与副词等。

(3)“地点指示语”所指的是与言语或与言语时间相关的地点或位置等信息,包括地点副词与用来表达近指和远指所对应的地点指示结构。

(4)“语篇指示语”是指能传达篇章过程中某一处指示信息的词语,但是这些语篇指示语的语义需要结合上下文的信息才能得以确定。

(5)“社交指示语”可以被用来得知语言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社会面目,及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相对应的社会地位,还有说话人与所谈及之人之间所对应的社会地位。

三、指示语的用法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指示语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指示语用法的多样性则源于指示语的这种特点。指示语的用法可被大致分为几类:手势用法与象征用法,也可被分为指示用法与非指示用法。

指示语的手势用法通常被和伴随语言特征的词语放在一起使用,如手和眼神等,如果确定理解了这种用法,必须明确说话人在说话时采用了怎样的伴随语言手段,由此得知,手势指示词语被理解应全部依靠之前真实的交际情景。与手势用法不同的是,象征型指示词语则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一定伴随着手势、眼神等,理解它们也不用知道交际中的真实情景,只要了解了交际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者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境知识就能对其进行掌握。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指示语的这两种用法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指示语的指示用法与非指示用法。在具有明确的语义背景下,我们才可以确定指示的指称对象及它在语句中所对应的含义,这是指示语所对应的指示用法;与之相反的是,一些指示语在言语过程中不用具有特别指出的指称对象,它们所表达的则是广泛被应用的泛指,此用法是指示语用法中的非指示用法。

四、指示语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通过引入语用学理论作为参照,并结合不同的研究对象、方法和角度等方面,国内指示语的研究现状大致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

1.未引入国外语用学理论

在国外语用学理论被引入之前,国内的指示语研究较为零散。代词是这个期间的主要研究对象,其间较为出名的著作有,1984年金锡漠所作的《汉语代词例解》,林祥嵋的著作《汉语知识讲话一一代词》,王桂安1995年出版的《论“人称代词的活用”》,黄国文1999年问世的《言语交际中的指示人称代词》,2006年,欧阳东峰出版的《略论人称代词的标记性用法》,并有张兰、刘升民的《论人称代词的标记性》等成功著作。

2.国外语用学理论的引进

这一阶段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针对翻译和引进国外的语用学理论,对国外理论研究语言进行运用,所作研究采用的语料也多源于国外。

这阶段主要著作有:1995年,郭幸楷发表《指示语:研究历史、属性、分类及其他》以俄语研究的角度界定了指示语,并对指示语的分类做出说明。1998年,张绍杰、杨忠主出版的专著《语用·认知·交际》。何兆雄2000年所作的《新编语用学概要》,康家珑出版的《交际语用学》(2000),姜望琪的《语用学:理论及应用》(2000),熊前莉的《汉英指示语对比分析及翻译》(2001),束定芳主编的《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2001),杨恒波《英汉指示语的对比研究》(2001),何自然的《语用学讲稿》(2003),姜望琪2003年出版的《当代语用学》,张钟黎的《汉西指示用语比较研究》(2005)等。他们都深入并系统地研究了指示语,为国内的指示语研究领域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3.指示语研究的创新

国外语用学理论在国内推广,促进了以汉语为基础的理论研究。2005年,薛宏武《内蒙丰镇话指示代词》研究了地区方言的指示语使用特点。李楠的《法律法规中指示语翻译的研究》(2005),沈力《<红楼梦>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研究》(2005),2007年,乌仔明燕《龙川方言的代词系统》,2007年,陆荣发表的《<宋书>代词研究》,2008年,刘希乐出版的《<魏书>指示代词研究》,与王玺芳所作《广告语篇中指示语的特点和功能》,2009年,全秋红《博爱方言的代词》,杨石桥《基于语料库的医生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研究》(2010)。2010年,冯子伟出版问世的《黎城方言代词研究》,黑维强2011年发表的《陕北绥德方言的指示代词》等。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已经从国外的资源转为我们的本土话语。其中不少学者对方言的人称代词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在指示语的研究领域工作的开展。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指示语的研究进程可被分为以下四个相应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之前,最早对指示语进行研究的是哲学家和逻辑学家。19世纪50年代后,美国哲学家皮尔士(Peirce)从哲学的视角进入研究,指示语被明显划分出来。皮尔士认为,指示代词应该被命名为“索引符号”。美国学者卡普兰(Kaplan)从逻辑学的角度对指示语研究。1904年,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鲁格曼将指示语的研究领域纳入了人称代词;英国的语言学家诺林(Noreen A.)在1923年提出,认为代词究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意义变量;德国哲学家胡塞尔(Husserl E.)认为,即使我们并不能确定人称代词的说话人和语境等条件,也不能说某个词是无意义的。

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布勒(Bühler)。1934年,卡尔·布勒认为,指示场是一个言语交际过程中的“我一这里一现在”主体定位系统,这一系统的参考中心是说话人、说话时刻以及说话地点。卡尔·布勒在其代表作《语言理论》中,向我们就指示语进行了深刻的介绍,因此,《语言理论》一书被评为指示语研究领域内最辉煌的一笔。

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年,奥地利语言哲学家巴尔一希列尔在《指示结构》这一文章中指出,指示性这一特性是自然语言所固有的、必不可少的;我们说的很多陈述句包含关于说话人、听话人、说话时间或者说话地点的隐吐指称信息,要想明确整个话语的意义,就必须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内涵。英国的语言学家科林松在1957年(Collinson)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补充了指示语的理论,并在指示语的研究范畴中纳入了言语和客观现实彼此之间的关系,“礼貌语言形式”又被社会语言学家文里赫(Weinreich)也纳入了指示语所研究的范畴。

第四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直至现在,在此研究阶段中,莱昂斯(Lyons)、菲尔默(Fillmore)、列文森(Levinson)等人研究分析了指示语的具体功能分类等内容。在这些语言学家的不懈努力中,指示语研究中的一个更加具体与全面、深入与系统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了。俄裔美籍的语言学家雅各布森(Jakobson R.)在1972年将动词的时间、式以及人称划进了指示语的研究领域;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Benveniste E.)于1974年提出指示语的“主观性”,并认为这种主观性的表现基点为人称代词;英国的语言学家莱昂斯(Lyons)在1977年指出在说话过程中说话人通常把自我视为指示中心;1982年,美国语言学家菲尔莫尔(Fillmore Ch.)将指示语比作是照片,而将非指示语比作是雕塑;1983年,英国学者莱文逊(Levinson S.)提出指示语除去包含人称指示语、空间指示语及时间指示语以外,还应当将篇章指示语与社交指示语包括在内。

在此以后,指示语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涌入新的研究学者,为指示语的研究与深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观指示语的研究现状,我们发现指示语的研究工作已经相对成熟。哲学家,逻辑学家以及语言学家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和探讨了指示语。对指示语的研究已经扩展到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同时,许多语言学家也以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多种文本为语料来对指示语进行研究,指示语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五、结论

综上,指示语的研究工作已经相对全面,但仍有进一步的挖掘空间。目前,指示语的研究还是大多集中在日常语言上,机构性话语例如医患对话,课堂教学,电视访谈,法庭对话等的研究并不够深入和完整。也正因如此,才有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玉洁.汉语指示词的类型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郭靖楷.指示语:研究历史、属性、分类及其他[J].外语教学,1995.

[3]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

[4]刘弘.指称和指示[J].文教资料,2006(03).

[5]刘森林.语用策略与指示词语[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6]孙蕾.西方指示语研究的历史及现状[J].四川大学学报,2002.

[7]武媛华.语言的指示功能[J].外语学刊,2001.

[8]王长春.汉语指示语替换问题探讨[D].渤海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定义
以爱之名,定义成长
定义“风格”
椭圆的三个定义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例说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解题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微学习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