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龙湖镇金、元墓葬中的五行石与五行文化浅析

2016-08-22 05:58黄富成宋守杰
关键词:墓道中原地区游牧民族

□黄富成 宋守杰

新郑龙湖镇金、元墓葬中的五行石与五行文化浅析

□黄富成 宋守杰

2013年4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新郑市龙湖镇某商住楼基建工地发掘了一批金、元时期的墓葬[1]。这批墓葬仅有M8为用多块方砖拼垒而成,平面似“中”字,内置器物若干件,类似于迁葬衣冠冢,其余墓葬在结构上均为土坑竖穴洞室墓,东北—西南向。然而,他们又不同于中原地区常见的宋代洞室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墓道为垂直竖穴而非斜坡状;二是墓道较宽,宽度大于或者接近于墓室宽度;三是墓室内普遍有木质棺材,极个别在墓室封口处有青砖封砌。

这批墓葬因盗扰严重,出土随葬品并不丰富。仅M8因是迁葬墓,形制较小,保存完好,出土有元祐通宝、至元通宝、至正元宝等宋、金、元时期铜钱,出土器物有买地券、双鱼纹铜镜、铜钱、铁灯、瓷罐、石砚台、五色石块等。可惜的是,买地券因土浸严重,朱砂文字散漫模糊不清,依据残余文字推测可能为某一地块的四周界至,是该批家族墓地买地券石。总的来说,这批墓葬陪葬品中普遍出现五行石或五色石块,他们体现出的五行文化等在中原地区其他墓葬中较为少见,在此简要说明:

一是墓葬中普遍随葬有五行石或五色石。五行石并不规则,大小不一,未经任何琢磨,基本上类似于河滩卵石或碎石块。但五块石头颜色各异,多为浅白、黄灰、褐紫、暗褐、灰褐等色。每块石块上,均用朱砂写有木精定、水精定、金精定以及木精、水精、火精、金精、土精等,显示金、木、水、火、土五行内容。

二是墓葬中的五行石或五色石基本分布于棺内四角或圹穴四角。五行石或五色石都是在圹穴内或棺内发现的,分布在四角位置,有的在墓门处置放一块,但在墓道中未发现五行石块。

三是墓葬中多陪葬有带字灵符砖,多位于墓圹底端,砖上墨书写一“向”字,下有一竖杠,向下指示方向,预示着逝后的灵魂世界要去的地方。

五行学说,是我国先秦时期产生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理念,它取材于日常生活中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并以此为基本元素将其作为一种表象符号,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循环变化的基础。五类物质各有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平和、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

《易经》释曰:木为少阳之象,火为太阳之象,金为少阴之象,水为太阴之象,土为大地之象。五行哲学的理念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统统归入这五大类的范畴。五行之表征,在天上即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对于人来说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行。五行哲学观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文化中天、地、人“三才”[2]理论间相互影响、互为循环的基本物质关系,是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天、地、人三者相互关系的一种哲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本出发点。这批墓葬中五行石的出现,显然反映了中原地区农业社会物质与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文化信仰。

图一 M8结构(揭去顶砖)

图二 M8出土的五行石

图三 M8出土的“木精”石

图四 M8出土的“水精”石

图四 M8出土的石砚台

图五 M8出土的双鱼纹铜镜

图六 M8出土的铁灯台

图七 M9结构形制与随葬品

图八 M8出土的买地券石

图九 M9出土的白底黑花双系瓷罐

图十 M9出土的酱釉瓷缸

图十一 M9出土的“向”字符砖

图十二 M10出土的“水精定”石

综合考察这批金、元时期墓葬的结构及随葬品,我们认为,它们体现了这一时期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基本特征:

一是这批墓葬有可能为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中原地区定居后形成的家族墓葬。这批墓葬墓道普遍宽于或接近于墓室,且墓道较短,明显不具有本地墓道狭长斜坡状结构的特点。

二是北方游牧民族逐渐融合到中原地区农耕文化中。土葬是中原地区的基本风俗,然而这一葬俗在北方游牧民族中较为罕见。游牧民族崇尚自然,希望来自于大自然,最后仍回归大自然。但游牧民族归化中原后,入乡随俗,农耕文化便浸润其中。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常见的土坑洞室墓葬俗既得到了体现,又有所区别。

三是墓葬中无论是五行石还是五色石,体现的都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观念中自然物质相生相克、相互循环的朴素的哲学道理,反映了中原地区农耕文化普遍的精神信仰和价值世界。

金、元时期,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的时期。目前,在黄淮流域等地发现的金、元时期墓葬并不多见,且多为零星出现。而此次集中出土的这批金、元时期墓葬,根据买地券石的记载,推测应为一家族墓地,墓葬特殊的结构以及独特的五行文化葬俗为我们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后南北文化交流及其精神信仰情况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注释:

[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内部考古发掘资料。

[2]董恺忱、范楚玉:《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三才”理论是中国先秦时期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天、地、人三者相互关系的一种哲理性认识,是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核心与总纲。

(作者单位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市旅游和文物局)

[责任编辑 孟昭勇]

猜你喜欢
墓道中原地区游牧民族
“一席话”的来历
《王文治论书绝句三十首之十二》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打造中原地区航空人才培养高端平台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紫外法快速测定中原地区12种蔬菜VC含量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
简评《墓道》中的宋若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