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铜器铸造的两个问题

2016-08-22 05:58李晓燕
关键词:青铜器空心器物

□李晓燕

关于青铜器铸造的两个问题

□李晓燕

一、关于块范法内范的制作

作为青铜器铸造的基本方法之一的块范法,是夏商周时期应用最为广泛的青铜器铸造法。其主要程序如下(以铸造容器为例)[1]:

A.先制出欲铸器物的模型——“模”(也称“母范”),模的作用主要是制范。

B.在模外贴敷泥土,等泥干后分割取下,即为“外范”。

C.制一个和器物内腔同样的“内范”(也称“芯”)。

D.将外范和内范套合,其间的空隙即为型腔,其间距即为欲铸器物的厚度。

E.将铜液浇注到型腔内,待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即可。

在这里,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模和范。

“模范”这两个字,是从古代铸造技术传播而来的。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载:“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意思是说,铸造器皿,必先有模样和范型。所谓模,就是指用来制范的模型,根据其材质不同,可分为“木模”“泥模”(陶模)“金属模”和“蜡模”。所谓范,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分内范和外范。根据其材质不同,也可分为“石范”“泥范”“陶范”“铜范”和“铁范”。 用泥范铸造器物,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铸造方法,应用最为普遍,尤其是商周时期(主要用泥范铸造铜器)。为了提高范的强度,泥范制成后要进行烘烤,所以也将其称为陶范。

内范也称“泥芯”,以往认为制内范是采用刮模法,这个方法是石璋如先生最早提出来的[2]。近年来,谭德睿等根据对殷墟、侯马铸铜遗址中出土的陶模范的研究认为,用外范翻制内范,是商周青铜容器内范的主要制作方法[3]。这一方法是在(几块)外范内腔贴上一层泥片,合拢后往内部空隙处填范料形成内范,剥除外范内腔泥片,再内、外范合范,内、外范之间的空腔的距离即为器物壁厚。

然而,无论是刮模法还是用外范翻制内范,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刮模法而言,首先,它是指在原来的泥模外表刮去一层,其厚度同器物壁厚一样,这个厚度的均匀程度是不好把握的,特别是经过焙烧的模是有一定硬度的,若操作失误很容易损坏模;其次,刮模制作内范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毁模的过程[4]。虽然目前发现的由同一个模制造出的一模一样的器物很少,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势必会出现一模多用,所以这种为制作内范而毁模的方法不会存在很长时间;另外,由于是人工刮削,分寸不易掌握,刮出来的内范表面往往留有刮削痕迹,造成成型铜器的内壁不够平整光滑。同样,用外范翻制内范的方法,是要在外范内腔贴上一层泥片,这个泥片的厚度也是不好把握的。这个泥片的材质必须是不同于范料的,要比范料松软,这样,内范制好之后才可以轻松地取下泥片,否则将会损坏已制好的范。相比较而言,用外范翻制内范存在的失误概率远比刮模法制作内范少很多,所以外范翻制内范应是商周时期铜器内范的主要制作方法。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还有一种更为简单的制作内外范的方法是我们不应忽视的,那就是将模做成空心的,然后利用空心模制作内外范。具体方法,基本和制作陶器类似,只是不必经历陶器的阴干、修整、入窑高温烧制等后续工作。主要是用手做出所铸铜器的基本模型,相当于陶坯的制作,简单器物也可将底部一同做出,然后稍加焙烧;制作内外范时,只要在空心模的内外壁贴敷泥土,等泥干后分割取下外范,再碎模取出内范即可,同时制作出内范和外范。

其实,在青铜器制作初期,多是用原有陶器作为母范,这些陶器本身就属于空心模。如郑州出土的很多铜斝、铜鬲的形状,与陶斝、陶鬲的形状相同或者近似。例如图一所示的卷沿鬲与折沿鬲,除青铜鬲有两立耳外,二者均为侈口、卷沿∕折沿、深腹圆鼓、三袋足、高尖足[5]。这些现象足以说明当时是根据陶斝和陶模的体形而翻制的陶范,这也是为什么早期会出现仿陶铜器的原因。另外,在孝民屯村南部的铸铜遗址中出土有一件空心的鼎模,此鼎模为分档鼎模,已残;泥质,胎呈淡红色,表面被烟熏成灰黑色;折沿,沿上面有划痕,沿上设有立耳;面施兽面纹和倒夔龙纹,以云雷纹衬底;腹高约9.4厘米、耳高5.2厘米、胎厚约5.2厘米[6](如图二)。这为空心模的存在提供了实物依据。

图一 郑州二里岗陶鬲、陶斝与铜鬲、铜斝对比

图二 孝民屯铸铜遗址出土铜鼎模

在我看来,制作空心模的主要作用是便于陶范的制作,尤其是内范的制作,只要将泥模的内腔填满泥土再去掉泥模,其内腔就成为所需要的内范。虽然这种用空心模制作内外范的方法的产生需要一些条件、技术,但是从早期的仿陶铜器及考古发现的空心模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古代某一阶段青铜器铸造工艺中是真实存在这种制作方法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何用空心模制作内外范的方法没有能够得到推广并延续下来呢?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制作空心模的程序较为复杂。制作一件空心模不仅相当于制作一件即将成型的陶器,而且作为所铸青铜器的泥质模型,其内外的凹凸部位甚至一些附加部位是不可完全体现于陶模之上的,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一些大型器物或简单的容器,对于复杂器物来说,利用空心模很难一步就位。另外,虽然铜器陶范与陶模的技术源于制陶术,但用陶范制造的模具远比陶器模具更为复杂,有的甚至需要一些定位用芯头和榫卯,在陶模的制造和焙烧过程中,空心模也比实心模更易变形。

其二,失蜡法等更为先进的铸铜技术的出现,已不需要大量泥模。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最早失蜡铸件属春秋早中期。另外,“中国青铜时代陶范铸造技术研究”课题组通过考察上海博物馆藏戈鸮卣和山西灵石旌介商墓出土的两件提梁卣,发现有绞股状绳索造型却无范线的情况,说明至迟在商晚期已创造出以绳索代替泥模的方法。在焙烧过程中,绳索燃烧成灰,这种方法被认为是“焚失法”[7]。谭德睿先生认为,“中国失蜡铸造技术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8]。也就是说,空心模应该只存在于夏代和早商时期,即青铜时代初期。

二、关于青铜器纹饰的制作

青铜器纹饰制作方法有多种,万家保和李济先生曾对殷墟青铜器纹饰的做法有过多种推测,并根据纹饰的形式将其分为模作纹、范作纹、模范合作纹等三大类[9]。所谓模作,就是直接在模上刻出纹饰,如若是凸出的纹饰,则是在模上用泥条等贴出阳线纹饰,再经外范翻制就会在器物表面形成阳线纹饰。所谓范作,就是在外范内壁上直接刻出阴线或贴出阳线纹饰,这样经浇筑铜液就会在器物表面出现纹饰。所谓模范合作,是指先在陶模上制作出花纹的大致轮廓,再在翻印而成的范上精雕细刻修正成形。

有学者认为,我国的青铜器纹饰制作主要经历了范作—模作—范作的发展阶段。例如,张昌平先生认为,在青铜时代早期,是以范作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以模作为主,春秋中期及以后范作纹饰又占据主导地位[10]。有的学者认为,纹饰制作主要为模作。例如,刘诗中先生在《中国青铜时代采冶铸工艺》一书中提到:“器物上的花纹是刻在泥模上反印在外范的内壁上的。”[11]对于存在纹饰模作、范作以及模范合作的事实,我们不可否认,因为从考古发现的一些商周时期的遗物来看,确实存在大量带有花纹的陶模、陶范和只具备花纹轮廓的陶模。如:安阳孝民屯铸铜遗址出土的陶模和陶范上均可见到兽面纹、夔龙纹、云雷纹等纹饰[12](图三)。山西侯马铸铜遗址发现的陶范和陶模有3万多块,其中带有花纹的陶范有5000多块[13]。孝民屯村南部铸铜遗址出土的那件空心鼎模,表面的兽面纹和雷纹均仅有大致的轮廓,推测完整的纹饰应该是翻印到范上后再在范上修整成形[14]。

然而,根据对纹饰带与分范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至少从二里岗时期开始,已确立纹饰分组对应于分范、纹饰单元左右对称等原则[15]。从二里岗文化时期到西周时期,尤其是殷墟文化时期,复杂化分范技术较为盛行。著名青铜器研究专家贝格立(RobertW.Bagley)教授发现,青铜容器纹饰不同单元的划分对应于器物外范的划分[16]。张昌平先生等通过对商周时期青铜簋的铸型技术的研究,发现二里岗文化时期的尊、罍和簋等一般都是三分外范,纹饰也一般为三组,纹饰分界对应于合范范缝[17]。

图三 孝民屯铸铜遗址出土带纹的陶模与陶范

那么,问题是如果纹饰分组与分范对应,其纹饰的制作应该是范作而非模作,因为只有将外范等比例分割之后,在每块范上做出一组纹饰,这样才会在器物表面出现纹饰单元左右对称的布局。如果是在模上先做出纹饰,再通过翻范形成的带有花纹的外范在分范时并不会那么精准地从纹饰对称处分范,稍有失误便会出现纹饰被损坏或成型器物上纹饰不连贯的现象。当然,还存在一种可能,就是外范内壁上的花纹是用早已制好的泥质花纹印模拍印而成的,这种做法虽然不完全是范作花纹,但也并非是在原有陶模上制作出来的,而这种印模制范的方法是从春秋晚期开始出现的[18]。因此,我认为在纹饰分组与分范对应的发展阶段,其纹饰制作应该是以范作为主,也就是说从二里岗时期开始,包括晚商时期,纹饰制作是以范作为主。如在郑州二里岗和南关外的一些铸铜遗址中,发现内壁带有花纹的陶外范。图四是出土于南关外商代铸铜遗址二里岗上层的一块花纹模,在这块凹弧形的范面上,有一片制作精致的云雷纹。另外,有学者通过对孝民屯东南地出土的涡纹模和牛首模的观察,认为其纹饰制作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在外范上直接进行的[19]。从出土的一件带有大涡纹的铜罍模身附带捉手看(图五),他们认为这件器物的纹饰应该是在唇肩部的外范翻制成型以后,以压印的方式直接将涡纹施加于外范。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成立的 “中国青铜时代陶范铸造技术研究”课题组,曾历经多年,通过多次实验验证在经过焙烧的陶外范上极易雕刻花纹[20]。也有学者通过模拟实验,认为范在制作出来后,即可立即制作纹饰,不需要像上述研究者所说的那样焙烧后再施纹[21]。然而,无论是焙烧后施纹还是未经焙烧施纹,都是在陶外范上制作纹饰。

图四 南关外商代铸铜遗址二里岗上层一期花纹范

图五 孝民屯东南地出土涡纹模

通过上述探讨可知,虽然青铜器内范的制作有刮模法和外范翻制内范两种方法,但是根据考古发现来看,利用空心模制作内范在青铜器铸造初期也是存在的,学术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对于青铜器纹饰的制作,我们不可否认有模作纹、范作纹以及模范合作纹等方式,但是在二里岗文化时期至西周时期,随着复杂化分范技术的出现,遵循着纹饰分组对应于分范、纹饰单元左右对称等原则,在这种情况下,用模作纹就很难实现纹饰分组与分范对应。因此,在纹饰分组与分范对应的前提下,其纹饰制作应该是以范作为主。

注释:

[1]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石璋如:《殷代的铸铜工艺》,《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6本,1955年。

[3][7][20]谭德睿:《中国青铜时代陶范铸造技术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 2期。

[4]李峰:《西周青铜器铭文制作方法释疑》,《考古》2015年第9期。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6]殷墟孝民屯考古队:《河南安阳市孝民屯商代铸铜遗址2003—2004年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1期。

[8]谭德睿:《中国早期失蜡铸造问题的考察与思考》,《南方文物》2007年第2期。

[9]李济、万家保:《殷墟出土五十三件青铜容器之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1972年。

[10][15]张昌平:《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装饰艺术与生产技术的交互影响》《商周青铜器的陶范铸造技术研究》(陈建立等编),文物出版社,2011年。

[11]刘诗中:《中国青铜时代采冶铸工艺》,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12]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2000—2001年安阳孝民屯东南地殷代铸铜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6年第3期。b.殷墟孝民屯考古队:《河南安阳市孝民屯商代铸铜遗址2003—2004年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 1期。

[13]黄凯:《从侯马陶范看青铜铸造》,《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4]刘煜、岳占伟、何毓灵、唐锦琼:《殷墟出土青铜礼器铸型的制作工艺》,《考古》2008年第12期。

[16]Robert W.Bagley and Shang R itual Bronzes:《Casting Technique and Vessel Design.Archives of Asian Art》P6-20,43,1990 年。

[17]张昌平、丹羽崇史、广川守:《论商周时期青铜簋的铸型技术》,《考古》2012年第10期。

[18]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9]李永迪、岳占伟、刘煜:《从孝民屯东南地出土陶范谈对殷墟青铜器的几点新认识》,《考古》2007年第3期。

[21]何薇、董亚巍、周卫荣、王昌燧:《商前期青铜斝铸造工艺分析与模拟实验研究》,《南方文物》2008年第4期。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 孟昭勇]

猜你喜欢
青铜器空心器物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唤醒心灵的【空心圆】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为什么竹子是空心的?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浅析玉成窑器物的艺术风格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空心人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