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起来”翻译的源语意向性分析

2016-09-10 07:22姚浪
文学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意向性翻译红楼梦

姚浪

内容摘要:意向性是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人的意识的一项核心内容。就其功能作用来说,它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得以可能的条件和枢纽,是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人们相互理解,解释社会联系得以可能的主要依据,具有认识论意义并且可以用于语言研究和翻译研究。本文拟从个体意向性和集体意向性角度出发,对《红楼梦》英译两个译本中对于“起来”一词的翻译作初步的研究,并详细阐述两个译本翻译策略和意向选择不同的原因以及其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意向性 《红楼梦》 翻译

一.引言

翻译是源语表达的意义在目的语中的再现过程。译者以传达原作意图为目标,以转换语言形式为手段,从而完成克服沟通障碍的任务。一直以来,对翻译理论的探讨和翻译实践的探索始终在继续,翻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不可否认,翻译活动离不开其行为主体—人,翻译过程可以看作是主体把自身的意向性投射到客观对象的活动过程,研究该过程所牵涉的各翻译主体的意向性有助于从翻译本体论的视角揭示翻译过程的本质。“意向性的概念引进了理解行为的方法,因为它使人们能够在人类的复杂的意识流中探索知觉的结构—意向和行为。”(刘高岑 2006:81)

二.意向性理论

1.意向性的提出和发展

“意向性”的概念最早来自经院哲学。现当代意向性研究发端于布伦塔诺(F.Brentano),他将这个概念引入到当时的哲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把它定义为心理现象的一种特征。他认为,世界上的现象可以划分为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但两者的根本区别不是前人所说的是否有广延,是否能思等,而是有无意向性,由此将“人”同一切“物理现象”区分开来。布伦塔诺关于意向性是意向活动与某种对象有关的观点,为他的学生胡塞尔(E.Edmund Husserl)所接受并发挥。胡塞尔将意向性看作是意识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Husserl 1969:168-176),并将意向性问题作为他所提出的意识现象学分析的重要主题。

2.塞尔的意向性理论

二十世纪,心智哲学对意识中的意向性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美国心智哲学家、语用学家塞尔(J.Searle)在关注意向性同人类语言活动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指出,意向性是“心灵的一种特征,通过这种特征,心理状态指向或者关于、论及、涉及、针对世界上的情况”(塞尔 2006:65)。他强调指向性是意向性的最重要特性,由于具有这种特性,心理状态或心理事件才能指向或涉及世界中的对象或事态,每一种意向状态都由处于某种心理模式的表征内容组成。

3.集体意向性

“集体意向性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正因为人有集体意向性这种心智状态,人才能成为社会的人,才能组成社会,才能交流,才能合作等。“意向性可具认识论意义。意向性可用于语言研究。意向性框架是人的心智活动比较确定的结构,在这个意义上说,对语言进行意向性分析是一项比较易于确定的步骤。”(徐盛桓 2013:174)因此,鉴于个体意向性和集体意向性在认知研究和语言研究方面具有重大的启示,且由于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意义的解释,这也辐射到了翻译研究领域。

三.翻译过程涉及的意向性

1.翻译的意向性本质

意向性主要关注心身之间的关系。一般地,意向性被规定为对象指向性(object-directness)和关涉性(aboutness)。语言是心—身的中介,心智哲学之意向性与语言研究密切相关。翻译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心智活动的过程。因此,翻译研究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用心智哲学理论中的意向性来解释。(赵祥云 2012)

2.翻译过程涉及的主体

意识有主体,而作为意识最重要特征的意向性,其指向的就是意识的对象—客体。翻译正是一种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一种以语言为中介的信息转换与交流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主体的目的、意图和信念”,“在翻译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和意义的表达都和译者的意向性密切相关。”(周晓梅 2007)陈大亮认为:“翻译主体研究是一个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甚至还包括出版者、赞助人等在内的复杂群体主体系统。(陈大亮 2005)本文认为,翻译过程的核心意向性主体应该包括原文本,作者、译者和译作读者四个方面,在翻译过程中涉及到原文本的表征意向、作者的和译者的交际意向以及译作读者的集体意向。这些主体的意向性在翻译过程中彼此交织、互相影响,所以翻译活动从本质来说是一个体现各个主体意向性的过程。

四.“起来”翻译过程的意向性体现

1.“起来”的研究意义

趋向动词在近现代汉语中不仅应用范围广泛,而且语义特征多,语法功能复杂。早期关于趋向补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本体研究上,多是讨论其性质、语法意义以及其与宾语的位置关系等问题。本文是在心智哲学框架内对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多义性进行的个案研究。目前对趋向动词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对其语义的描写与句法表征上,只有少数文章涉及到其语义扩展的翻译机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意向性原因与翻译机制作出解释。

2.“起来”的意向意义

目前,对于“起来”的意向意义分类有多种,但主要的是正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中的两种,谓语中心词和趋向动词。而在《现代汉语800词》(吕叔湘 1999:437-444)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使人或物体由低处向高处移动(立足点可在高处或低处);结果意义,一表示结合以至固定,二表示突出,隆起,如鼓起来,涨起来,弓起腰来等;状态意义,表示进入新的状态;特殊用法,一是从某方面说明,评论人或事物,如提起来,谈起来等。二是引进说话人的一种看法,如想起来看起来等。总的来说,本文把“起来”的意向意义具体分为趋向义、状态义、结果义三类。趋向义是“起来”的原型义,“起来”的引申义有“状态义”和“结果义”。由于“起来”表示某些动作或事件的状态时,表示动作或事件开始并继续下去。所以状态义再分为状态起始义和状态持续义。

3.对于源语和译本的意向性分析

翻译活动是在原作者意向性、译者意向性和译作读者集体意向性构成的复杂系统中进行的。若此三种意向性趋于一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不会受到文本之外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易于取得协调的结果。然而,实际情况却相当复杂。“有时,集体意向性会左右译者,使其违背自我意向性而改变作者意向性; 有时,译者洞悉社会需求主动迎合集体意向性;有时,译者被迫接受集体意向性追求忠实,失去变通的自由,反而求之而不得。(王昌玲,张德让 2010)

A.《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

好的作品可以超越国界,《红楼梦》被译为近20余种文字,译本近60本,其中全译本12本。《红楼梦》的英译本中有两个全译本,译者分别是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翁婿。一作多译本现象也是意向性理论的佐证。《红楼梦》两译本的意向性很明确,意向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一致,都是向西方读者介绍《红楼梦》)。

B.对于“起来”的意向性分析

在基于《红楼梦》两译本的语料库整理上,“起来”一词在其中的出现频率高达1200多次,由于“起来”在汉语中本来含义丰富,且在作品中呈现了各种各样的意义,所以两种版本对于该词的翻译不尽相同。下面就以个体意向性和集体意向性对该词的翻译作具体的分析,举例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意向性选择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1)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漫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犖【起来】。

杨译:At first they sipped slowly, but their spirits rose as they talked and they began to drink more recklessly.

霍译:and the two men took their places and began to drink. At first they were rather slow and ceremonious; but gradually, as the conversation grew more animated, their potations too became more reckless and uninhibited.

本例当中的“起来”是趋向动词,表示表示动作或情况开始并且继续。这里的“起来”用在动作成语“飞觥限犖”后面,意味着他们从小斟小饮到开怀大饮的一个量变。这就是长久以来的人们逐渐形成的具有集体意向性的理解,即动作动词后的“起来”表示动作的开始并继续下去。从个体意向性的角度分析,在杨宪益的译文中,他们“began to drink more recklessly”,表达开始某个动作或进入某种状态,带有持续的意义。“begin”在《牛津英语大词典》(2009)中的意识是“set oneself effectively to do something”。在霍克斯的译文中,“飞觥限犖起来”被翻译成为“their potations too became more reckless and uninhibited”,霍没有像杨一样以人做主语,且用的是“became”,取“变得”的意思。“become”在《牛津英汉大词典》中的意思是“come to be”,并没有动作或状态持续下去的意识。在该例中,其意向内容是开始“飞觥限犖”并将这个动作继续下去,杨和霍在理解这一意向活动并翻译这层意思的时候有区别。

(2)今见秦,香二人来告金荣,贾瑞心中便更不自在【起来】,虽不好呵叱秦钟,却拿着香怜作法,反说他多事,着实的抢白了几句。

杨译:when Qin Zhong and Sweetie came in with their complaint it only increased his annoyance.Not daring to reprove Qin Zhong he made a scapegoat of Sweetie, abusing him roundly for being a trouble-maker.

霍译:Qin Zhong’s and Darling’s complaint  at first put Jia Rui in somewhat of a quandary, for he dared not openly rebuke Qin Zhong. He could, however, give his resentment outlet by making an example of Darling; so instead of dealing with his complaint, he told him that he was a trouble-maker and followed this up with so savage a dressing-down H009e105

本例中的“起来”从集体意向性的角度来理解,意思是表状态意义,接在表示思维,活动,情感的动词和形容词的后面,意味着开始进入某种状态,由于原文中有“更”字,在此例中是开始变得越来越“不自在”的意思。从杨的个体意向性来看,他将“更不自在起来”翻译成了“it only increased his annoyance”,杨意是贾瑞本来就因为怨念香,玉二人不在薛蟠前提携帮补他,已经觉得不自在了,现在看到秦,香二人来告金荣,就更加觉得不自在了,而“increased his annoyance”则充分翻译出了这层意向意义。在霍的译文中,他将其翻译成为“put Jia Rui in somewhat of a quandary”,意思是使其不自在,没有翻译出“更不自在”的意向意义,这体现了杨和霍在理解原文的集体意向性时出现了偏差。

心智哲学与语言认知关系密切,作为语言运用的翻译活动与心智哲学存在内在联系。意向性是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它揭示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般规律。《红楼梦》翻译活动主要涉及理解和表达两大过程,贯通整个翻译过程的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译者的心智活动。本文是从心智哲学中的个体意向性和集体意向性出发,以《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起来”的翻译为例,探讨了意向性分析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视角。

五.总结

本文基于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对于“起来”一词的翻译进行了解释,从个体意向性和集体意向性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意义取向的翻译观探讨了对于“起来”的翻译杨霍产生偏差的原因。我们的研究一方面给意向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另一个方面也对红楼梦的翻译研究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我们相信,随着心智哲学的纵深发展,意向性这一哲学命题能为翻译研究带来更多的启示,我们期待意向性分析的进一步发展能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2005(2):5-11.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刘高岑.当代科学意向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刘景钊.意向性:心智关指世界的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199-204.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定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37-444.

[7]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李步楼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5.

[8]王昌玲,张德让.意向性翻译批评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0(5):83-88.

[9]徐盛桓.意向性的认识论意义—从语言运用的视角看[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3(3):174-184.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1518,2379.

[11]周晓梅.翻译研究中的意向性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74 -79.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意向性翻译红楼梦
音乐表演中的现象学问题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对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感知与意向性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