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思维轨迹下的“关系符号”
——以《和是10的加法》教学为例

2016-09-14 09:38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新区实验小学葛再晓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25期
关键词:加数圆片方框

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新区实验小学 葛再晓

基于学生思维轨迹下的“关系符号”
——以《和是10的加法》教学为例

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新区实验小学 葛再晓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5页

【设计理念】

本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数的计算,也是他们学习《大于、小于和等于》后更系统地认识“=”这一关系符号。根据我们的调查,学龄儿童入学时9以内的加法正确率已经高达90%,但是当他们遇到2+2=□+1、2=□-1这样的题目时,错误率却很高。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我们把教学重点由计算技能的获得转向逻辑思维的提升,让学生在知道标准计算程序的同时,能体会到“=”的程序性质(2+3得到5)和关系性质(左边2+3=5,右边=5,所以左边=右边),渗透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积累创新经验。

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呈现序列,先从9以内加法的数与数、式与数入手,初步感受“=”的程序性质和关系性质;逐步深入到9以内加法的数与式,以数的分解形式帮助学生建立等号的关系性质;再过渡到9以内加法的式与式,以同数相加和异数相加两种形式抽象地建构和相等的式子,促进学生的代数思维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图示和实践操作,初步了解加法的意义,知道加号、等号的名称;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计算,感受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渗透等号的关系性质,培养学生的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

【教学过程】

【片段一】数与数的“关系性质”:□=10

师:(出示□=10)小朋友们,猜猜方框后面藏着什么?猜对了它就会跳出来和大家见面。

生1:方框后面藏的是10,10=10。

生3:方框后面藏着7+3=10。

师:方框后面藏着7+3=10,你有什么办法说明它是对的吗?

生3:我想7再往上数3个数,7—8—9—10。

生4:因为加法表示两部分合起来,7个圆片加上3个圆片等于10个圆片,所以7+3=10。

○○○○○○○ ○○○

师(追问):那你还能用其他情境说明7+3=10吗?

生5:7个苹果加3个苹果等于10个苹果,所以7+3=10。

……

生6:我想等号左边7加3等于10,等号右边是10,两边相等,所以7+3=10。

师(追问):谁听明白了他的想法?

生:他是先把算式算出来,再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数,发现两边相等,用“=”连接。

师:我们知道了7+3=10是正确的,那你还能写出和是10的其他算式吗?

生:1+9=10,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 10,9+1=10。

师:这名同学写得很有规律,你能发现这些算式里藏的秘密吗?

生:我发现第一个加数一个一个变大,第二个加数一个一个变小,和不变。

设计意图:我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儿童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简明、抽象、清晰、准确的符号化世界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意识。他们依靠比较大小、9以内加减法等已有知识经验,在□=10中有的联想到方框表示数,即10=10,这体现了“=”可以表示数与数之间的相等关系;有的联想到方框表示算式,即7+3=10,这体现了式与数之间的相等关系。为了说明这样的加法算式是正确的,大部分学生采用按照事情发展的“故事”情境,因此等号有了“得到”的意思,突出了等号的程序性质,体现了算术思维。还有少部分学生采用“天平”情境,天平一边放上7+3,另一边放上10,此时天平左右两边平衡,因此等号有了“等值”的意思,突出了等号的关系性质,渗透了代数思维。可见□=10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沟通了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的联系。

【片段二】数与式的“关系性质”:10=□

师:(出示10=□)现在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10可以分成几和几。

生2:我想等号左边是10,等号右边是10或者是表示10的算式。

师:请你有序地写出符合条件的加法算式,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0=1+9,10=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

师:(指着10=1+9)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生:10等于1加9。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算式读作:1加9等于10。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从左往右看,第一个加数在变大,第二个加数在变小,和不变。

师:他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全了这些算式,还有不同写法吗?

生:10=1+9和10=9+1,10=2+8和10=8+2,10=3+7和10=7+3,10=4+6和10=6+4,10=5+5。

师:仔细观察前4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体现了“三个一”:一个核心词——符号意识,一种思维——代数思维,一种思想——函数思想。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像10=□这样的数与式的相等关系,我先让学生说说看到10=□后的真实想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有序地罗列出10=□的加法算式,最后让学生在分类中经历简单函数的概括归纳过程,即“第一个加数一个一个变大,第二个加数一个一个变小,和不变”和“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为后续整理加法算式表奠定了基础。其实10=□这样的算式,从算式思维的角度可以看成数的分解,从代数思维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数与式的等值,由此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不同表征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片段三】式与式的“关系性质”:□=□

师:(指着10=4+6和10=6+4)你能用圆片来表示这两个算式的意思吗?

生:○○○○ ○○○○○○

从左往右看表示10=4+6,从右往左看表示10=6+4。

师:现在你能把这两个和相等的算式改写成4+□=6+□的算式吗?

生1:4+2=6+□,右边的方框填……

生2:4+6=6+4,等号左边4+6= 10,等号右边6+4=10,所以等号两边结果相等。

师: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生:我同意第二种观点,等号表示左右两边的结果要相等。

师:(板书4+6=6+4)我们可以读成4加6的和等于6加4的和。(齐读)

师:(指着10=1+9和10=9+1,10= 2+8和10=8+2,10=3+7和10=7+3,10= 4+6和10=6+4)

试着把这4组算式改写成和相等的算式。

生:1+9=9+1,2+8=8+2,3+7=7+3,4+6=6+4。

师: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等号左右两边都是10。

生2:我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指着10=1+9和10=2+8)你能把这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和相等的式子吗?

生:1+9=2+8,等号左边1+9=10,等号右边2+8=10,所以等号两边相等。

师:我们学会了把两个和相等的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指着10=1+9,10=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那你有信心把这9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吗?

生:1+9=2+8=3+7=4+6=5+5=6+4=7+3=8+2=9+1。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主旨是帮助学生体会等号在式与式之间的相等关系,要求学生把两个或多个和相等的算式看作一个整体来处理,包括两个递进层次。其一,两个算式的加数相同。我让学生借助圆片的情境图,从不同的方向看就能得到两个和相同的算式,在情境图中帮助学生理解式式之间的相等关系。其二,两个算式的加数不同。随着学生算式运算能力的提高,他们能根据算式抽象地完成两个或多个和相同的算式,此时真正建立了等号两边的“等值”关系。

【片段四】课堂总结

1.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和是10的加法”,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2.今天同学们学得很棒,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你的 “作业套餐”。

A组: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 +□=4+6=□+7=□+□=□

B组:从1~9这九个数中,找出和相等的三对数。(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

C组:从1~9这九个数中,各选一个填入□里。(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

设计意图:练习环节分层设计,A组是基础题,侧重课堂的重难点知识,B组是能力题,拓展延伸课堂的知识点;C组是创新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些练习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难题,较早地接触代数思维,把等式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建立等号的“等值”思想,从而感受符号化思想,提升数学思维含量。

猜你喜欢
加数圆片方框
填方框
分解加数
方框里的数字
方框里填数
用圆片摆数
不计算也能比大小
填方框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拼成一个圆片
小灵通取圆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