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词语形成的认知机制分析

2016-09-21 09:12尤晓刚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言学语料库恐龙

尤晓刚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安徽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网络新词语形成的认知机制分析

尤晓刚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安徽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Blending Theory)为理论框架对封闭语料库中的网络新词语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系统论述网络新词语形成背后的认知机制。基于语料分析发现,网络新词语主要通过隐喻、符号象似性、转喻和隐转喻等认知机制进行多域整合后形成。

认知语言学;网络新词语;形成;认知机制;概念整合理论

网络新词语是人们在二十多年的互联网交流中不断创造、更新所形成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介的特殊语言形式。其简洁、新奇以及时尚的表达形式深受广大网民和各路学者的偏爱,更新发展迅速。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杂志时常引用,网络流行语已渐由线上走向线下成为人们日常交流所青睐的一种表达形式。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来系统分析网络新词语形成机制,探究其背后的认知机制。

一、网络新词语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外各路学者对网络新词语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相关研究。从普通语言学视角,Crystal阐述了网络语言及网络交际的特征, 创造性地提出了“互联网语言学”[1][2];Posteguillo论述了虚拟社区与网络新词语产生的多种关系[3];于根元描述了网络语言的词汇特征,并将网络语言和传统媒介的语言形式进行了全面、系统比较[4]。从语用学视角,Condon和Cech比较了网络交流和传统交流的不同交际特点[5];Werry探讨了在线交际语言的语用特征[6];刘邵忠介绍了网络交际的基本原则[7]。从社会语言学视角,Paolillo分析了网络交际中说话人社会地位和他们所使用语言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8]。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王玲探讨了网络背景下的新型跨文化交际模式[9]。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刘璐等认为隐喻机制加速了网络新词语的更新[10];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运用认知构式语法理论分析一些非常规网络流行语,如王寅等从词汇压制视角分析了“被xx”构式[11];沈彤和刘俊曾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部分网络语言的形成过程[12],但遗憾的是,他们仅做了个案分析,并未形成系统论述。由上可见,很多学者对网络新词语的词汇特点、文体分类、修辞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描述和分析,但论述主要限于普通语言学、修辞学、跨文化交际、社会学等领域,未能上升到认知层面进行全面研究,而运用认知语言学中有关概念整合理论的系统分析更是凤毛麟角。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封闭语料库中的3,500条网络新词语进行穷尽性定性定量分析,尝试探求网络新词语形成背后的认知机制。

二、概念整合理论模型

Fauconnier等学者在心智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并建构了概念整合理论(Blending Theory),成为上世纪90年代认知语言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个新兴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能较好解释在线意义的建构过程。一个完整的经典概念整合网络(见图1)是一个四空间理论模型,包含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13]。

图1 整合理论网络(Network of BT)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意义构建时相关成分通过输入空间内部的映射和跨空间的投射,然后进入整合空间得以整合,最后形成新意义。两个输入空间根据交际者的交际主题和交际信息得以建构,进入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通常配对出现,相互对应;输入空间的相同结构会投射到类属空间,投射到类属空间的结构信息又会反射回输入空间,使得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对应信息相互映射。在整合中,输入空间的结构信息投射到整合空间。整合空间中不仅包含来自输入空间的信息,还会产生信息整合的结果。但是,整合的结果并非来自输入空间的信息简单相加,也非简单并置,而是复杂的心智整合。整合过程包括三个步骤:组合、完成和细化。组合使得输入空间中看似不相关的某些成分在整合空间中关联。这种关联可能通过跨空间传递,亦可能基于某种框架实现。完成这一步骤通常与认知主体记忆中储存的信息结构相关,认知主体已有的框架等信息都可能进入整合空间,在这里产生新结构。细化是对整合完成的细化,这一步骤与完成密不可分,通常是对事件体验的心智模拟。基于层创逻辑,整合空间获得了输入空间中所没有的新结构——层创结构。整合过程中,整合空间依然与输入空间保持着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单向的,而是持续循环的。整合出的结构仍会投射回输入空间,使整合后获得的意义得以再建构和再理解并最终确立。

三、封闭语料库描述

本文选取3,500条网络新词语[《新词语大辞典》所附网络用语2,000条[14]及本人所收近1,500条(02年至今)]的封闭语料进行穷尽性定性定量分析,论述网络新词语的形成背后的认知机制,并佐以相关数据作为支撑。

过往研究中,网络新词语通常是根据其构成成分的特征进行分类。一般来讲,基于其构成成分,网络新词语可分四类:汉字类(如“恐龙”)、字母类(如“IC”)、数字类(如“1314520”)和象似符类(如“∶-)”)。在封闭语料库中,象似符类的网络词语多于其他三类,占总数的29.73%, 这表明视觉化象似符在网络交际中以其可爱的形象颇受网民欢迎。 汉字类网络词语(如“大虾”)其次,占总数的 24.07%, 因为汉字是国人的母语,是日常交流(包括网络交流)使用的主要书面媒介。数字类和字母类的分别占23.33% 和22.87%。对于多数数字类网络表达,网民们借用其谐音并赋予其新的意思。以“1314”为例。“1314” 读音近似于“一生一世”(yi sheng yi shi)。为了在线输入的经济性、快捷性和娱乐性,网民常以“1314”意指“一生一世”。互联网交际中,大多网民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通过键入汉语拼音,相对应的汉字就会显示在屏幕上供其选择;此外,网民的中坚力量大多接受过一定程度的英语教育。因此,字母类网络词语(有时也会是英汉语码混用的网络词语)也常出现在网络交际中。国内研究网络语言的多数学者也普遍认同这四种分类。这四类网络词语在封闭语料库中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封闭语料库中的网络词语类型

四、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网络新词语形成的认知机制分析

网络新词语是网络交流中形成的表达形式,涉及在线意义建构。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在线意义建构具有较强解释力。限于篇幅,本文仅以“恐龙”一词为例展示如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网络新词语形成背后的认知机制(如图2所示)。基于人们的日常体验可知,任何美好的人或物总能给人带来感官和认知上的愉悦。而人们对待外表丑陋的人或物,在没有了解其内在品质前常依其外表给予相对负面的评价。因此,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常会用“丑女”来指外表不甚好看的女孩子。然而,“丑女”是一个让人听来无法愉悦的称呼。为了避免这种令人听了不舒服的表达,人们就在网络交流中试图创造一个新词来委婉、戏谑甚至夸张地表达这一意思。这样,“丑女”和“恐龙”以及他们具有的诸多特征分别进入输入空间。在这里,“丑女”和“恐龙”基于“人是动物”这一概念隐喻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建立了对应关系,“丑女”和“恐龙”所具有的各种特征也相互对照,如“女孩丑到极致难得一见”、“丑得吓人”等特征在“恐龙是已经灭绝且外表丑陋的爬行动物”、“恐龙常在恐怖影片中出现”等一系列百科知识的帮助下,建立了相互对应的关系。然而,“丑女”和“恐龙”分别具有很多特征,尽管二者确有很多相似或可比之处,但并非所有的特征在输入空间里都能相互对应,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同理,也并非所有的特征都能投射到整合空间,仅有部分成分会被选择性地投射到整合空间。在隐喻等认知机制和百科知识的的驱动下,“丑女”和“恐龙”的部分特征开始融合并进一步进行过滤筛选。在凸显作用下,整合空间中对“恐龙”的语义进行了压制以及适切性调整,使其产生了新的义项,在网络语言中意指“丑女”。 由此可见,“恐龙”之所以能意指“丑女”,且恐龙与丑女的诸多特征可以对应,皆是由于隐喻机制起到联络作用,使得这两个分属不同范畴的事物建立联系,意指“外表不很美丽的女性”。

图2 “恐龙”的概念整合理论分析

循着这个思路,我们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封闭语料库中的网络新词语进行了穷尽性定性、定量分析。基于语料分析,我们发现(见表2),运用隐喻机制形成的新词语最多,共1,472个,占总数的42.07%;运用符号象似性形成的新词语共1,041个,占总数的29.73%;运用转喻机制形成的新词语共881个,占总数的25.07%;运用隐转喻机制形成的新词语最少,共106个,占总数的3.13%。

表2 封闭语料库中的网络新词语形成的认知机制

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隐喻、象似性和转喻等认知机制在在人们网络交际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也进一步佐证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这些认知机制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的有关阐述。日常生活世界和虚拟网络空间本身可视为“虚拟空间是现实世界”这一概念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日常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可通过隐喻在网络交际中对应存在。在这个大的隐喻背景下,人们只是将交流活动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词语创造和使用的特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只是表达的形式稍有不同。因此,网络新词同非网络新词一样,通过隐喻机制形成的新词最多,在封闭语料库中占四成多,这也进一步印证了“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封闭语料库中,基于符号象似性形成的网络新词也有近三成。这类新词主要利用键盘输入几个符号并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图形,来模拟人的表情,在交际中主要起到表达情感的作用。网络交际不同于面对面交流,主要通过文字信息交流,而文字信息表达情感的手段有限,为了让网络交流更加生动、有趣,交际者常用这种键入的符号组合模拟表达交际时的情感,这种新颖的表达形式使得看似死板的文本交流即刻变得鲜活、灵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封闭语料库中,有四分之一的新词语主要运用转喻机制形成。转喻是指在同一认知域中,一个概念要素作为手段表达另一概念要素的认知机制。也许由于网络新词语的使用环境本身就处在虚拟与现实的隐喻背景下,被视为认知中可能更为基本的转喻在网络新词语的形成中并未显示出更为基本的特性。在语料库中,还有一类词,其形成过程中,既有隐喻机制的作用,也有转喻机制的参与,二者相互交织,最终形成了新的表达形式。

由此可见,网络新词语主要通过隐喻、符号象似性、转喻或隐转喻等认知机制在整合空间中进行多域整合后形成。通过考察,我们还发现在所有认知要素中,凸显和百科知识几乎在所有网络语言形成过程中都发挥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五、结 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机制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概念整合理论能够较好展现了意义建构背后的认知机制,对在线意义的动态建构具有较强解释力。以概念整合理论来解读网络新词语的实时意义构建过程,既能有效验证该理论的解释力,亦探求了网络新词语形成背后的认知机制,为我们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创造和理解网络新词语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 Crystal, D.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 Cambridge: CUP, 2012:1-23.

[2] Crystal, D.Internet Linguistics [M].London: Routledge, 2011:1-5.

[3] Posteguillo, S.Netlinguistics: An analytic framework to study language,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internet[M]. Castello de la plana: Universitat Jaume I, 2003: 1-20.

[4] 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58.

[5] Condon, S.& Cech, C.Functional comparisons of face-to-face and computer meditateddecision making interactions[M]//HERRING S.Computer-meditated communication: Linguistic, social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65-80.

[6] Werry, C.Linguistic and Interactional Features of Internet Replay Chat [M]// Herring.S.Computer-meditated communication: linguistic, social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47-63.

[7] 刘绍忠.礼貌原则与电子邮件写作[J]. 外语电化教学, 2002(1): 34-38.

[8] Paolillo, J.The virtual speech community: Social network and language variation on IRC[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tated Communication.1999(4):101-121.

[9] 王玲.从文化角度探析网络交际语言的风格特征[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2): 152-153.

[10] 刘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7:1-40.

[11] 王寅.“新被字构式”的词汇压制解析——对“被自愿”一类新表达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J].外国语, 2011(3): 13-20.

[12] 沈彤, 刘俊.从概念整合理论来解读网络语言[J].山东外语教学, 2006(5): 54-59.

[13] Fauconnier, G.& Turner, M.The way we think[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39-50.

[14] 亢世勇, 刘海润.新词语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1666-1696.

On Cognitiv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New Internet Words

YOU Xiao-g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China;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 China)

Based on blending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in the paper, with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new words prevailing in internet in the corpus. Based on th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new internet words are formed by poly-domain integration mainly through metaphor, symbolic iconicity, metonymy, metaphor-metonymy and other cognitive mechanisms.

cognitive linguistics;new internet words; formation mechanism; blending theory

2016-04-16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大众媒体汉英语码混用的认知与心理研究”(13YJAZH097)、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商务英语专业优化建设”(2015zytz020)和安徽财经大学教研项目“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体认教学研究”(acjyyb2015121)的阶段性成果。

尤晓刚(1980—),男,山东枣庄人,博士,讲师,从事认知语言学和应用认知语言学研究。

H136.4

A

1673-0313(2016)04-0100-04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语料库恐龙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恐龙笨笨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恐龙跑的快吗?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恐龙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见,恐龙!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