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民俗融合
——人们向往和追求的周瑜意象

2016-09-21 09:12周远成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乔周瑜赤壁

周远成

(衡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衡阳 421002)



历史·文化·民俗融合

——人们向往和追求的周瑜意象

周远成

(衡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衡阳421002)

历经180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三国周瑜形象,已从历史走进文学,走向文化,进入民俗视域。周瑜及其英雄业绩和行踪遗迹经过历代文人骚客加工描绘和市井平民的口耳相传,生成并沉积为一道道外在的历史、民俗、文化多维立体的周瑜意象,这些意象既相互作用,又相辅相成,构成周瑜形象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民俗演变发展和生态平衡的流播接受史。

周瑜;历史;文化;民俗;融合;意象;周郎顾曲

三国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年轻有为、英姿飒爽、风流倜傥、文武全才、忠贞不二的英雄才俊。所以,隋唐、北宋初,周瑜的形象在文人心目中都是奋发向上的追求对象和歌颂的英雄。之后,由于从文人到市井平民或落魄才子的介入,一方面随着少数民族的入侵,大汉族主义的没落,民族矛盾的升级,大汉族主义思想颠覆了周瑜的历史形象,开始切入历史、文化、民俗的边缘,其形象融入民俗文化或世俗化市井心理等因素;一方面由于艺术创作的需要,褒贬互化规律的要求,周瑜历史形象开始裂变成历史、文化、民俗的“三分”意象,经过市井平民的心理审美需求,然后融合而积沉为立体多维的周瑜意象。此外,人们追求的大都是会打小主意的、市井的小农意识或出身低微而落魄又害怕别人智谋胜于己等双重矛盾心理的满足。这样,周瑜的历史形象就一步步走向文化,走向民俗,进入市井和文人的视野,向艺术形象、文化形象、民俗形象、市井形象传变。不过,周瑜的夫人小乔因为才貌双全、天姿国色,在文学作品中大多是赞美或惋惜的形象,并毫无贬诽之声。

意境:文人骚客笔下的周瑜形象

从隋唐以降,咏史怀古、胜迹感叹的诗词中,多有涉及周瑜事迹,如《全唐诗》《全宋词》《全宋诗》《全明词》《全明诗》《全元曲》《全清词》《全清诗》等,及其唐、宋、元、明、清以来各种文类或汇编等,都可以觅到一些踪迹。唐宋最多,元明清诗词文曲,大多为借古抒发胸怀或不平之作。在宋代以前,赞词、文章中的周瑜形象却很少出现贬损的姿态,大都是赞美、歌颂和为之倾倒、追捧。文如南朝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唐代王勃《三国论》(如“周瑜方严兵取蜀,会物故于巴邱。若其人尚存,恐玉垒铜梁,非刘氏有也”)、晋代袁宏《三国名臣颂》(“公瑾卓尔,逸志不群”等)、五代宋初徐铉《舒州周将军庙碑铭》等[1]。诗词中赞颂周瑜业绩的就更多了。

一般说来,文人笔下描述的周瑜形象,其构成的主题意象有丰功伟绩,或行踪遗迹如赤壁、周瑜顾曲、周瑜城、周瑜墓、周瑜庙、周郎桥,以及小乔墓等,从而形成一道道民俗文化的生态风景线。如在词作中,周瑜形象有三次大变革高潮,第一次是北宋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再现了周瑜的飒爽英姿、豪迈奋发、悠然若定地指挥赤壁大战总指挥的统帅风度。苏词有近十个版本,可知流传很广,影响深远,激励作用极大。第二次是南宋戴复古《满江红·赤鼻矶头》,开始从苏轼的豪放之气转移到盛衰之叹,从缅怀之情向哀感之气转变。第三次是清代郑板桥《念奴娇·周瑜宅》,前半阙豪放英雄之气,后半阙哀婉悲叹之声,形成一种独特矛盾的板桥风格。试比较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①

1-1 《念奴娇·赤壁怀古》 2-1 周瑜塑像(武汉龟山)

满江红赤壁矶头

南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一作“诗”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一作“催”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全宋词》2302-2303页)

【案】这首词风格豪迈,苍劲有力,在自然朴素的描写中,不时有浓重之笔和用力之笔出现,平淡之中见奇伟。清代纪昀十分欣赏此词,觉得其豪壮之气不逊于苏东坡。大抵东坡所缅怀的,是辉耀江天的英雄功烈,故多从人物风神着墨;此词所感概的,则是昔盛今衰的兴亡时势,故时以议论入调,神采之略逊,正有哀感之深沉相补,以足以论本词之得失乎?

念奴娇周瑜宅

清郑燮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熛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板桥集·词钞》,影印版)

关于赤壁。三国赤壁,这是唐宋歌咏最多的主题意象。赤壁怀古,是周瑜形象立体化、多维化、综合化形象的正向发展,也是周瑜形象开始淡出历史,走向文化,走进文学,融入民俗和进入平民视野的标志之一。

歌咏赤壁的诗词,在宋本《方舆胜览》“赤壁”条中收录了很多,最早有吴国韦昭《伐乌林》。一般比较熟知的有唐代李白《赤壁歌送别》、胡曾《咏史·赤壁》等形成了第一个波峰;从唐到宋,一方面像苏东坡一样歌颂周瑜的丰功伟业,奋发向上:一首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推向了第二个波峰;随后戴复古《赤壁》诗、《满江红·赤壁矶头》词等转入了第三次波峰。可见,在诗词中,周瑜形象大多以赤壁战事而受到歌颂,或以英俊潇洒、雄才大略、豪迈霸气、胆智超人的面貌出现,或以顾曲的儒雅仪态对人。另一方面,人物善恶褒贬也随唐宋人治史思想政治观的潮起潮落、数度浮沉,文人中有少量的诗作是莫须有的,既不是历史也非事实,却是风流才子的自叹而已。如唐代杜牧的《赤壁》绝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就离开了历史的凭据,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这里古称邺,铜雀台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后赵、东魏、北齐屡有扩建,这是以邺北城城墙为基础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筑。此时,孙策、周瑜都已先后谢世,二乔当然也不在朝了,还锁给谁看。这也是后来这类诗作、词作兴起的由头,作者杜牧的思绪通过前朝遗物而浮想联翩,自负知兵,借史事来抒发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从而在诗中不加掩饰地调侃周瑜,不管事实的真伪,只为创作需要而借助史实人物作依据来点染罢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以圆成诗歌艺术创作的主观梦求,用以发泄自己的不平来满足其心理追求需要。从此,历史在文学中开始出现偏差。

关于周瑜顾曲。周瑜顾曲,即周郎顾曲,后来演变为成语典故(图2-2),有诗词咏叹,也有相和诗词借典抒怀。从曲有误、周郎顾,到或误拂弦,或与知音相连,宋元时成为了诗词中有名的三国典故,完全摆脱三国历史事实的真相。

2-2 周瑜顾曲([民国]黄淡如 绘)

魏晋之后的南北朝,庾信就有 “悬知曲不误,无事畏周郎”诗。隋朝江总诗 “弦心艳卓女,曲误动周郎。”到了唐朝,唐代张祜的《觱篥》“坐中知密顾,微笑是周郎。”李端《听筝》“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从曲有误、周郎顾,化作了误拂弦。

唐初释慧净与王绩则有相和诗,前者曰“ 早时歌扇薄,今日舞衫长。不应令曲误,持此试周郎。”后者和“舞袖风前举, 歌声扇后骄。周郎不相顾,今日管弦调。”这样,由被动彻底成了主动,误拂弦原是为了试周郎。刘禹锡《纥那曲》“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苏轼《南歌子》称“但得周郎一顾、胜珠珍。”贺铸名词《诉衷情》:

“乔家深闭郁金堂。朝镜事梅妆。云鬟翠钿浮动,微步拥钗梁。情尚秘,色犹庄。递瞻相。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全宋词》542页)

“时误新声,翻试周郎”,说不尽的妩媚风情,《诉衷情》的词牌从此又得别名《试周郎》。这里当属宋代吴文英的《声声慢》“曲中倚娇佯误,算只图、一顾周郎。花镇好,驻年华、长在琐窗。”(《全宋词》2920页)真是妩媚可爱,富有活灵活现的邻家小妹之娇憨态。

顾曲与知音相连的诗词,最早见于唐代湛贲的《伏览吕侍郎丘员外旧题十三代祖历山草堂诗》,“桑田代已变,池草春犹碧。识曲遇周郎,知音荷宗伯。”对此,苏轼亦有《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 “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的诗句,这个知音即指佳友,也许亦指数朝之后,他之欣赏周瑜“言论英发”的一文一武隔代知音。范成大的《临江仙》则道,“周郎去后赏音稀。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

顾曲周郎,在宋元时期已成了诗词中的常用典故,不必对三国历史事迹知之太多,对它的出处也无需溯本追源,不再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而是一种意象,一种表征,历史与文化彻底融合。如南宋豪放派词家辛弃疾从《菩萨蛮》:

“画楼影蘸清溪水,歌声响彻行云里。帘幕燕双双,绿杨低映窗。曲中特地误,要试周郎顾。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全宋词》1928页)

到《惜分飞》:

“翡翠楼前芳草路,宝马坠鞭曾驻。最是周郎顾。尊前几度歌声误。望断碧云空日暮,流水桃源何处。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全宋词》1908页)

却是落得一派怅往伤怀。元代邵亨贞《贺新郎》 “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人世事,几圆缺。”也充满了世事人生的伤感情怀,如此等等。

宋代王质的《八声甘州·读周公瑾传》:“浥浥小桥红浪湿,抚虚弦、何处得郎闻。”正是周郎已去,何人顾曲?最伤感的则属郑板桥的《念奴娇·周瑜宅》:“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周郎与孙郎,总角相交,君臣挚友,江东双杰,“中道君臣惜别。”孙策与周瑜同龄,死时年仅二十六 。十年后,周瑜出征巴蜀时卒于今湖南巴丘,庞统扶灵回返。孙权素服举哀,迎之芜湖。

千古江山,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不过,英雄之外,亦有佳话相传千古,顾曲的周郎以轻灵的姿态从历史走向文化,走向民俗,走向未来,在一页页泛黄诗笺中永恒凝立。

关于周瑜传、城、桥、墓、庙、宅等诗词。唐宋元明清以来,这类借其功业、行踪、遗迹来歌咏周瑜小乔的诗词不断涌现。

从唐代胡曾《题周瑜将军庙》,到宋代韩元吉《读周瑜传》(“年来三十过平头,笑却周郎却自羞”)、马之纯《周郎桥》(“周郎可是世英豪,谈笑功成乃不劳”)和范石湖《吊周瑜》(“年少曾将社稷扶,三分独数一周瑜”)、陈普《咏史上·周瑜》(“刘葛关张无寸土,肯容公瑾擅江东”)、徐钧《周瑜》(“一举灰飞赤壁船,托名助汉岂私权”),还有宋代张耒《齐安春谣五绝》(“赤壁矶前江急流,周郎功业莽悠悠”)、陆游《曹公》(“赤壁归来应叹息,人间更有一周瑜”)、文天祥《临江军》(“周郎坟土上,回首泪成痕”)等都有怀念周瑜、抒发心志情怀的诗歌。元代,有郭钰《题周瑜庙》(“树勋先葛亮,定伯走曹瞒”)等。到了明代,有任天成《登周瑜城怀古》、胡守恒《登周瑜城怀古》、倪域《周瑜城怀古》,解缙《谒周瑜庙》(“巴丘古县周郎庙,从祀甘黄共俨然。”)、彭教《周瑜墓》(“一代英雄土一抔,寒云衰草翳荒丘”)、徐延寿《新淦县拜周公瑾墓》(“水畔巴丘古县开,周郎祠宇傍泉台”)、王永年《周公瑾墓》(“凄凄两冢依城郭,一是周郎一小乔”)等诗;清代,有袁枚《七律·周瑜墓》(“天生一将定三分,才貌遭逢总出群”)、张熊《过公瑾墓》(“踏破寒威过野村,周郎遗迹至今存”)、张树声《过周公瑾墓》(“鼎足功收一炬红”、“半壁江山效死忠”)等等 ,景仰、怀念周瑜, 抒发了立志报国或郁闷不平的情怀。黄钺《于湖竹枝词》第24首(“可慨周村置守冢,至今扃秘失周郎”),郑板桥《念奴娇·周瑜宅》词等。此外,有关小乔的,也涉及到周瑜,还有不少。

    3-2 大乔小乔 画像

有关小乔的诗词文曲,都伴随周瑜的形象而出现的。如明代王召《过周瑜小乔墓》:

“东吴名将推公瑾,南国佳人说小乔。应是两人俱绝代,白杨相望共萧萧。”[2]

到了清代,凭吊小乔的诗词有不少,一般都涉及到周瑜的英雄业绩或文化遗迹,如女诗人陶安生《过小乔墓》:

“姊从君,妹从臣,英雄儿女俱绝伦。曲同顾,醪同注,豪气柔情两相慕。玉帐留连历几春?阿瞒铜雀愿徙殷。风流以盖三分国,玉树琼花尽后尘。可惜奇缘天也忌,周郎竞继孙郎逝。佳儿虽缔两家姻,后死尚违同穴誓。惟欣香冢近城隈,公瑾相望土一抔。想见月明荒野夜,英灵犹得共徘徊。”

就十分有名。此外,还有郭维城《过小乔墓》和李长偀、宋元徵、张元繆、龚志益等都有《小乔墓》为题名的诗,以及孙弘喆《小乔辞》等。

津梁:戏曲小说中的周瑜形象

周瑜形象演变发展的大转折,离不开戏剧、平话和明清演义小说的一浪高过一浪地催化,这成为周瑜形象彻底从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文学,走进市井平民百姓心中或视野的主要津梁。在戏剧、平话和小说中,周瑜形象变成了一个矛盾重重的形象:由有纵横天下的抱负、卓识远见、才华横溢、忠贞不二、器量广大、“雅量高致”、“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叱咤风云的人物,却演变成为一个目光短浅、偏狭妒才、傲慢冲动、意气用事、才智庸庸碌碌的陪衬角色。

戏曲方面。戏曲,可以说是周瑜从历史走向民间文化过程的津梁。有《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孤本元明杂剧》《元曲选》《古本戏曲丛刊》《六十种曲》和地方花部戏《新镌楚曲十种》汉剧(汉口唐氏三元堂刻)等。从其剧目内容看,涉及以下方面:

宋元时期,戏文主要描绘周瑜与小乔的传奇婚恋,或与鲁肃、刘备等关系,或赤壁之战同诸葛亮斗智的虚构闲扯等,有施惠的《周小郎月夜戏小乔》(已佚),元杂剧中有高文秀的《周瑜谒鲁肃》(残存)、石君宝的《东吴小乔哭周瑜》(已佚)、佚名作者的《两军师隔江斗智》(又名《隔江斗智》,有《元曲选》本和《酹江集》本)、《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元明间佚名作者的《走凤雏庞掠四郡》和《周公瑾得志娶小乔》(有两个版本,《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孤本元明杂剧》)等。

明清时期,更是周瑜形象脱离历史的虚造、滥觞了,有明代传奇《草庐记》《锦囊记》《赤壁记》《荆州记》《四郡记》,清代的宫廷大戏《鼎峙春秋》里《激周郎诗歌铜雀》《激将乃收遣将攻》《醒人翻被醉人算》《江东献计一双环》《河北自输十万失》《事可图何妨肉苦》《风不便未免心忧》《墰中可望不可攀》《江上独来还独往》《西北计成百道出》《东南风动一军灭》等。

此外,花部里的周瑜戏也不少,不过完全脱离了历史的事实,如汉剧《黄鹤楼》《临江会》《赤壁鏖兵》(《群英会》《华容挡曹》)、《甘露寺》(《龙凤配》《刘备招亲》)、《回荆州》《取南郡》《三气周瑜》(又名《讨州战挡》,一名《讨荆州》,一名《周瑜归天》)、《柴桑口》《三国志》(三十六本)等,充其量不过是三国故事特别是周瑜形象的“三实七虚”或借以点染罢了。

总而言之,元代杂剧开始把周瑜的历史形象改造成被贬损的,即气量狭小、嫉贤妒能、才能碌碌的“瑜亮互化”民间文化形象,与历史上的真实周瑜形象截然相反。从《全元戏曲》所载有关周瑜的杂剧看,如《周瑜谒鲁肃》和《周公瑾得志娶小乔》表达了市井文人世俗化的心态与愿望,而《两军师隔江斗智》与宋元话本《三分事略》一脉相承,甚至有过之而不及。虽揭示了三国矛盾,周瑜由赤壁总指挥却变成了陪衬人物等,以及《曲海总目提要》《三国戏曲集成》或明清杂剧目录等,都有一些关于或涉及周瑜事迹的戏曲或篇目。此外,还有《赤壁记》一类(这是写苏东坡)的人事变迁较远影响等。

小说方面。从戏曲故事,到民间通俗文化领域,周瑜形象却出现了巨大的偏差,造成其反差的主因在于:一是戏曲的渲染,一是平话的催化,一是演义小说的张扬。如果说戏曲是周瑜从历史走向民间文化,并演变为世俗化形象过程的津梁。那么,宋元话本《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等就与之一脉相承,甚至超越历史渊源的范畴,淡出了历史,融入民俗文化,走进市井平民的心底,即便揭示了三国之间的种种矛盾和人物关系,提供了三国人物展示平台等,赤壁总指挥周瑜也演变为陪衬人物。之后,并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基本定位。这就是如今周瑜形象演变发展的历史、文化、民俗沉积和融汇的结果。罗贯中长篇章回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用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进一步催化,魏吴一系列人物,从曹操到周瑜,都是充满矛盾的。在罗贯中笔下,周瑜形象前后矛盾,小说开始写周瑜出场是 “姿质风流,仪容秀丽”,有着儒雅的风度;才华超群,战略战术优秀卓杰;荐贤用能,独到远见,并得到孙氏集团孙策、孙权的重托。而在演义小说38回之后,却出现了巨大反差:周瑜变成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目光短浅,缺乏指挥赤壁大战的大将帅才风度。这样一来,周瑜总指挥权被自然剥夺而旁落为陪衬人物,甚至 “三气而死”。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胸中带甲,胆识过人,智勇兼备,无论是情场、友情,还是官场、战场都是得意的:在情场上,周瑜得到国色天姿的小乔(图3-1、3-2),而且夫唱妇随,婚姻和美;在友情上,与孙策“独相友善”,两小无猜,情同手足;在官场上,周瑜24岁就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后任春谷县长、中护军兼江夏太守,担任前部大督,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等;在战场上,周瑜从攻横江、当利,一路打下来很少失败过,到赤壁大战,势如破竹,战功卓著。这样事事得意的人,不被别人嫉妒死才是怪事呢?!怎么会无缘无故被“气死”呢?真是矛盾百出、匪夷所思!

罗贯中作为一名落拓江湖的书会文人,一方面对三国人物尽量靠近史实(“七实三虚”),一方面混迹于市井,对世俗化评介的认可与趋同。据江西吉安清道光三十年五修《庐邑乌东周氏宗谱》载,周瑜的二儿子周胤被贬庐陵,一度落魄不堪,被罗贯中的祖先收为女婿,两家结为亲家后,代代相传,一直到元末明初,周家为周叙一代,罗家为罗贯中一代。“罗贯中每次科举考试都落榜,而周瑜后裔周叙却金榜题名,罗贯中心里非常不服气。后来罗贯中随父到山西太原一带经商,常出没茶馆听三国戏曲。当时的三国戏曲都是以刘姓为正统,后人就把周瑜的功劳转移到了诸葛亮的身上。罗贯中听后,觉得有趣,就把平时听来的戏改编了一下,写成了《三国演义》,他不仅没给和自己有亲戚关系的周氏祖先周瑜平反,还进行了虚拟夸张的创作来‘恶搞’周瑜,以达到贬损周叙的目的。”②

总之,周瑜文学形象始终伴随着三国小说种种版本的变迁而变化,其小说历经通俗演义本、志传本、批评本、毛本及其派生本等系统③的流播,即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明嘉靖元年(1522)序刊大字本),到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二十四卷百二十回,明末建阳吴观明刊本),尤其是后来经清代毛宗岗父子批评删改后的“四大奇书第一种”《三国志演义》(六十卷百二十回,清康熙十八年(1679)醉耕堂大字刊本)。可以说,在三国小说众多版本中,李卓吾评本与嘉靖本、三国志传本和毛本并列为最重要的“三国”版本系统,《志传》的最早版本中包含了更多的民间口头传说和较少的正史资料,文字粗略;嘉靖本作了删除,清初毛宗岗本更加雅化。毛氏父子评改的新本《三国志演义》,虽已非罗贯中原著“七实三虚” 之初始面目,却很快替代各种明刻本而风靡海内外,成为近三百年来广为流行的版本。今天的周瑜形象,就完全定型于毛评改本《三国志演义》。毛宗岗在批评《三国志演义》时说:“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陈寿之志,未及辨此,余故折衷于紫阳《纲目》,而特于‘演义’中附正之。”(《读三国志法》),这就是说,毛评改本不只是文字内容上的删改,其主题思想倾向也变了,即“汉室宗亲”的封建正统思想——以刘汉为正统的倾向相当严重,一浪高过一浪地贬损周瑜和曹操,从而完成民间周瑜、曹操被贬损的形象。

沉积:多维立体文化中的周瑜形象

从其文化视域和民俗心理来考察,周瑜形象涉及广泛、深入、大众性的文化积沉、民俗风习、世俗人情等,并汇集成为多维立体综合的周瑜文化现象。若将对联、故事、传说、谚语、成语、歇后语等片言只语涉及周瑜的民俗资料,致力搜集整理,不仅可发现周瑜形象民间化、大众化、通俗化的形成演变过程,而且可丰富民俗文化的周瑜形象研究资源。在这方面,有“五大集成”可资参考:《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中国民间戏曲集成》《中国民间对联集成》等,顺着这些线索,可以直接寻找到周瑜曾经留过足迹的舒城、南陵、巢湖、芜湖、庐江、九江、宿松、鄱阳、岳阳等各地市县有关“民间集成”资料,同时还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广泛地搜集有关周瑜的风俗民情变迁发展等,理顺有关周瑜行踪遗迹、流播线索和接受因由,进而绘制出周瑜小乔的一些相关行踪遗迹图。

1.褒贬互化:故事传说中的周瑜

故事传说。凡是在周瑜生前到过的地方,都会流传有一些故事传说。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以及安徽、江苏、湖南、江西、湖北等周瑜生前生活、经历或战斗过的地方,都流传有不少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关于周瑜出生及其少年读书学习的传说。比较有名的故事,如历史故事《赤壁之战》《周瑜打黄盖》《隔江斗智》等,收集比较全的专题故事,民间故事有《三国故事传说》《舒城传说中的周瑜》,以及一些民间故事集成和地方传说故事集成等都有收录。

特别是周瑜的故乡舒城县,流传的有关周瑜小乔的这类故事更多。舒城县,又名龙舒、舒县、庐江郡、舒州、舒鸠,安徽省六安市下辖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是合肥、六安、安庆三市交汇处。三国时期(220~280年),初属魏、后属吴,晋时属扬州庐江郡,故晋代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周瑜是“庐江舒人”,应是以晋代当时舒城所属地界范围,而非三国时期的地域范畴。2000年至今,属安徽省六安市(第一节 建制//安徽地方志)。在舒城这里,流传有许多周瑜小乔的故事传说,有周瑜出生、读书的传奇故事,如《白鹭育周瑜》《周瑜读书》;有周瑜待人处事、虚心好学、苦练功夫的故事,如《十步吹瓦》《五老送宝》;有与小乔巧遇相识相知,结成连理的故事,如《琴瑟遇知音》《答联娶小乔》;有年轻时带兵刻苦磨炼、训练水师的故事,如《练三墩演兵》《捉“鬼”教技》;还有一些体现周瑜体察民生、关注民情、聪明才智等其他方面的传说,如《巧对孤联》以及《孙郎与周郎》《周瑜对字》[1]等等。这些故事传说,全方位地展现了周瑜天赋才华和智勇双全的成长历程和发展历史,后来赤壁之战打败曹操也就自然而然了。

2.诙谐警世:对联俗谚中的周瑜

周瑜的丰功伟业、行踪遗迹,丰富并影响了对联、谚语、歇后语的创作发展,更是融入了平民百象之中的重要渊源。

对联俗语。有关周瑜的对联,有墓碑联、纪念联、以及胜迹联等。对联如 “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周瑜祠联);墓联如“顾袍泽谊,怀儿女情,佑桑梓民,桃李自成蹊,俎豆享千秋;成霸王业,除汉家秽,奠东吴基,功勋垂宇宙,英名留百世。”(庐江周瑜墓前联)等等。

俗语,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惯用语如“周郎妙计高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歇后语④有以事件、地点等元素构成的,如:

“周瑜要饭(周瑜当当、周瑜穿草鞋、周瑜穿破靴子、周瑜穿着皮靴头)——穷嘟嘟(都督)”

“周瑜赤壁烧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讨荆州 ——费力不讨好”

“周瑜谋荆州 ——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公瑾训练水军——有朝一日”

“周公瑾用兵——火烧眉毛在眼前”

“周公瑾读兵书——小中见大”

“周公瑾仰头——英俊无比”

“周公瑾登堂拜母——志趣相投”

“周公瑾到居巢为官——不屑与庸才为伍”

“周瑜点手(周瑜招手、周瑜摆手)——嘟嘟(都督)叫”

“周瑜打他爹——无(吴)人不晓(孝)”

“周瑜戴胡子——老嘟嘟(都督)”

有些是人物对比而成的,如与孙策兄弟、黄盖、蒋干、袁术等:

“周公瑾与孙策宴饮——酒逢知己”

“孙权哭公瑾——哀声一片”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打的愿打,挨的愿挨、愿打愿挨、自己人打自己人、装样子、越打越亲、苦肉计、串通一气、两厢情愿)

“周瑜宴蒋干——作弄匹夫”

“周公瑾见袁术——怀才不遇”

“周公瑾降黄祖——不在话下”

又如与诸葛亮对比:

“周公瑾荐贤——人才济济”

“诸葛亮纳贤——后继无人”

“周瑜雄霸江东——(诸葛)村夫农忙”

“周瑜高论天下——(诸葛)待字闺中”

“诸葛亮嫉妒周瑜——嫌自己老婆太丑”

“诸葛亮斜视周瑜——妒贤嫉能”

还有与程普、小乔等构成的歇后语,如:

“程普遇周瑜——倚老卖老”

“程普宴周瑜——(想)一醉方休”

“程普话周瑜——自饮自醉”

“公瑾小乔喝交杯——郎情妾意”

如此等等。还有一些涉及周瑜事迹方面的故事演变为成语典故,如前所述“周郎顾曲”( 泛指欣赏音乐)等,就是很有名的成语典故。不过,在市井平民的心中,周瑜形象立体化、多样化、综合化演变发展,但都离不开历史人物生平事迹或文化遗迹的点缀。其实,诸葛亮形象发展也是如此,“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等,难道历史上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还不如“三个臭皮匠”?这就是民俗,这就是文化,这就是历史反差所形成的历史人物俗化的形象特色。

总而言之,经过180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三国周瑜,其形象不仅内涵深厚,而且已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民俗融会的多维立体沉积而成的综合意象体系。这种周瑜意象已经完全淡出了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伫立在世人面前,因此争夺周瑜故乡、周瑜真正墓葬地等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只要在文化传统、民俗心理、风俗习惯中还能理解、崇拜、敬仰或记取周瑜这位在三国时代曾经叱咤风云、“文武筹略,万人之英”的人物,甚或继承发扬光大其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爱才惜才、关注民生等优秀的品德精神就可以了。

据《三国志·周瑜传》与裴松之注及晋唐以来史料载,历史上的周瑜,从容姿上看,风度可人,有“美才”“芳烈”,“长壮有姿貌”;从才器上看,“器量广大”“文武筹略,万人之英”;从声誉上看, “威声远著”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袁宏);从友情上看,“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从君臣、事业上看,忠贞尽瘁,“雄烈,胆略兼人”;从才情上看,才艺超群,精通音律,“曲有误,周郎顾”。的的确确是一位有远见卓识、智勇兼备、气度非凡、多才多艺又富开拓进取精神的帅才,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年轻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之一。周瑜他品行高洁、忠勇侠义、智勇双全、雄烈过人、才华横溢、忠于友情、爱情忠贞、“性度恢廓”、仪表堂堂、风流倜傥,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中国古代完美男人、伟丈夫、大英雄!故孙策有遗训:“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三国演义》);晋袁宏《三国名臣颂》也有:“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三分於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⑤之叹和“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託霸跡。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暂隔”之赞。建安十五年(210年),正当年仅36岁的周瑜意气风发,一展夺取西川(今四川一带)、再取襄阳、北击曹操,灭曹、刘而统一天下之时,却在返江陵,路过巴丘备办粮草行装的任所途中病逝⑥,这给历史、也给他自己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也许周瑜不死,三国的历史就得重新更改,一统天下的有可能是吴国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埋没、被误解的人物,东汉末年的周瑜就是其中一个。后世极力贬损周瑜、褒扬诸葛亮,这主要源于刘汉正统与民族矛盾激化时代的需要和以三国故事为对象的元杂剧、话本、明清小说的极力渲染或政治文化沉积的结果。可见,周瑜形象从历史走向艺术,再到民俗文化发展,与其说是政治道德倾向的支配、正统的拥刘贬吴的主观需要,不如说是文艺创作上人物塑造、褒贬互化规律的客观要求,更是世俗心理的认同和世俗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历史、文化、民俗多重融合沉积的结晶产物。

注释:

① 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狂虏”。 元延祐刻本《东坡乐府》//《宋集珍本丛刊》,作“强虏”。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② 《罗贯中“恶搞”周瑜是因妒忌》,http://www.sina.com.cn(2008-10-07 7:47)《南京晨报》。

③ 厚艳芬:《〈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北方论丛》。

④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资料室、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料室:《歇后语大全》第四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528-529页。

⑤ 《后汉纪校注》附录二 : 袁宏传及其轶文//[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

⑥ 主要参考文献,有《三国志·吴书》《晋书》《南唐书》《初学记》《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吴地记》《方舆胜览》《舆地纪胜》《元丰九域志》《大明一统志》《隆庆岳州府志》《隆庆临江府志》《康熙安庆府志》《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江南通志》《十国春秋》《安徽省志·人物志》,《巴陵县志》《南陵县志》《繁昌县志》《南昌县志》,清康熙、乾隆版《太平府志》,清康熙、光绪版《庐江县志》,《安徽名胜楹联集注大全》,《周氏宗谱》《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以及《徐公文集》(《骑省集》)、《文毅集》《辛稼轩词集》《苏东坡全集》《全唐诗》《全宋词》《歇后语大全》等。

[1] 周远成.三国周瑜论[M]//满屋书籍旧生涯三国周瑜论·大成余录选.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3-170.

[2] 周远成.历史文化民俗——三国周瑜小乔遗迹述要[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7(1):163-170.

History, Culture and Folk Amalgamation——Image of Zhou Yu people desiring and pursuing

ZHOU Yuan-ch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2, China)

After more than 1800 years of ups and downs, Zhou Yu’s image of theThreeKingdomshas stepped into literature, culture and folk horizon from the history. Zhou Yu and his heroic deeds and tracks remains have generated and deposited a multi-dimensional image of Zhou Yu with history, folklore and culture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historical poets and mouth to ear pass of the ordinary civilians. These images are mutual effect and support each other that constitute the image of Zhou Yu with indivisible history, culture and fork evolution development and acceptable history of ecology balance.

Zhou Yu; history; culture; folk; amalgamation; image;ZhouLangGuQu

2016-04-25

周远成(1956—),男,湖南衡山人,教授,注册责任编辑,从事大成管理哲学、管理思想史与三国文化等研究。

I206,I27,K825.2,K892,K928.7

A

1673-0313(2016)04-0169-08

猜你喜欢
小乔周瑜赤壁
What’s in a Fairy Tale? 童话里面有什么?
Siqi and the Ants 思琦和蚂蚁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培养思维能力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情人节的礼物
周瑜『折节容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