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挂线法治疗36例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分析

2016-09-28 03:29熊远辉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4期
关键词:肛管瘘管肛瘘

熊远辉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外二科,江西 萍乡 337000)

定向挂线法治疗36例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分析

熊远辉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外二科,江西 萍乡 337000)

目的 探讨定向挂线法在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方法选取肛肠医院2014年5~12月收治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手术方法,观察组采用定向挂线法,术后对两组患者疼痛感、肛门括约肌功能及后遗症发生概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肛门括约肌功能情况指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未出现肛管畸形、大小便失禁等后遗症。结论定向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对肛门括约肌功能损伤小,明显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感,效果优于传统切开挂线手术。

定向挂线法;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

高位复杂性肛瘘是指瘘管位于外括肌深部以上,分为高位单纯性肛(只有一根瘘管)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多个瘘口和瘘壁),有“良性癌症”之称。治疗该类疾病通常采用挂线法处理,由于传统挂线法属于双向切割,存在不同程度的肛门功能受损,常伴有后遗症、疼痛感强烈而不被采用,定位挂线法使挂线按照手术者设定的方向缓慢切割、引流,即通过改变肛管与瘘管两侧橡皮筋的压力面积来产生压强差,导致不同的切割速度和距离以达到定向切割目的[1]。定向挂线法有效防止了后遗症的产生,受到患者普遍满意。现将我院采用定向挂线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5~12月收治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手术方法,观察组采用定向挂线法。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0±5.6)岁,瘘管长度7~25 cm,外口距肛缘5~15 cm,既往有肛周疾病手术史者13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8±8.2)岁,瘘管长度7~23 cm,外口距肛缘5~14 cm,既往有肛周疾病手术史者10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法:用亚蓝注入瘘外口,清查瘘管走向和瘘内口位置,切开或者切除瘘外口部分,刮干净创面,把橡皮圈扎在探针顶部,然后把探针从瘘外口通过瘘管从瘘内口穿出,缓慢抽出探针,橡胶圈从内口引出后,收紧。切除括约肌外支瘘管和坏死组织,清除创面腐烂组织,使创面平整,同时使用一些祛腐生肌的中药膏外涂,以消除水肿,祛除腐肉,促进新鲜肉芽增生。

1.2.2观察组采用定位挂线法:亚蓝注入瘘外口,探查距肛管最近蓝点的瘘管,视具体情况选择方向,切开肛管侧探针顶端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拉出探针头端。对各支管及盲管按术前设定的方案处理。将食指伸入肛管内做引导,另一手持探针在切口处,循染色痕迹探查主瘘管,此时较易找到深在的内口,将探针头端穿出内口弯曲至肛门外[2]。若寻找内口困难,可在针指间最薄弱处穿出。切开齿状线以下覆盖针体上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用丝线将橡皮筋固定在探针尾部,沿主瘘管贯穿拉出,选一细硅胶管,长度较主管内、外口间肛管面距离短2 cm左右,侧面造2~3个引流孔后套入肛管侧橡皮筋,轻微拉紧橡皮筋两端,用7-0号丝线捆扎固定。

1.2.3术后处理:术后禁食2 d,以控制排便,视情况采用抗生素。饮食结构从流状到固态逐步转变,份量由少到多逐渐恢复正常。正常排便后坚持使用适当浓度的温热生理盐水对肛门处进行坐盆消炎处理,每次时间大概20 min。挂线于术后4~5 d逐步收紧,逐步移除硅胶管,半个月左右橡皮筋会自动脱落。

1.2.4指标观察:手术后第2天采用VAS评估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术后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具体指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和直肠静息压(RRP)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1.2.5统计学方法: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术后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和直肠静息压(RRP)较手术前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RRP、AMCP的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RRP、AMCP的对比(±s)

组别 例数 术后疼痛指数(分)RRP(kPa) RRP AMCP(kPa) AMCP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对照组 36 8.4±3.9 8.7±2.9 6.0±2.1 16.8±3.2 11.8±6.9观察组 36 3.0±2.1 7.9±2.1 3.0±2.2 16.5±3.1 6.9±2.5

3 结 论

肛瘘是肛肠科常见的疾病,疾病久治不愈,医疗上往往通过手术的方法缓解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的关键在于尽量减少肛门括约肌的损伤,防止肛门失禁,同时避免肛瘘的复发。高位复杂性肛瘘是指两个及以上瘘口瘘壁病变的肛瘘现象,发病率占所有肛瘘患者的5%~10%,由于病变位置深,内部管道弯曲复杂,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手术难度高,术后效果难以完全保证。

定位挂线疗法作为目前处理高位复杂性肛瘘比较有效的重要方法,手术过程中通过橡皮筋的紧缩力改变肛管与瘘管两侧压强差,达到边切开边愈合的作用,同时又有异于传统挂线双向切割的方法,大大减小了手术对肛门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了患者的术后疼痛感,有效防止了术后肛门失禁等后遗症现象的产生,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整体效果,受到广大患者普遍满意。

[1]韩江涛,马富明.高位复杂性肛瘘挂线临床治疗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7):115-117.

[2]农村广.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效果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6):38-39.

R657.1+6

B

1671-8194(2016)24-0084-01

猜你喜欢
肛管瘘管肛瘘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走行观察与手术治疗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肛瘘手术发现肛管非典型黑色素痣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