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体育教学理论的应然选择
——基于学校体育理论的逻辑指向

2016-09-29 01:11马业康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竞技逻辑体质

马业康,赵 胜,袁 春

(1.新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武警工程大学 军事基础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3.新疆昌吉学院 体育系,新疆 昌吉 831100)



论中小学体育教学理论的应然选择

——基于学校体育理论的逻辑指向

马业康1,赵胜2,袁春3

(1.新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武警工程大学 军事基础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3.新疆昌吉学院 体育系,新疆 昌吉 831100)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质论与技能论(包括三基论、结合论)是两种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体育教学理论。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所遵从的教学理论属于体质论,该理论在逻辑指向及过程指导方面存在过于强调结果的缺陷,对于体育课的开展方式及过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建议,造成过程与结果的混同,使体育课呈现去知识化的趋势。而技能论在过程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同样未能明确对学生身心特点的关注。相比之下,技术健身论立论明确,逻辑指向清晰,更加贴近体育运动本身,能体现学校体育的内在价值,应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理论的应然选择。

学校体育;体质论;技能论;技术健身论

依据学校教育目的的设定及知识的内在平等性,中小学体育教育应该有其合理的定位,但是,当前学校体育在学校生态系统中的边缘化(尽管学校体育在政策层面具有相反的表现)却已渐成事实。体质论与技能论(包括三基论、结合论)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两种体育教学理论,通过对两者的逻辑指向及其发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遵从的是体质论,该理论在逻辑指向及过程指导方面存在强调结果的缺陷,对于体育课的开展方式及过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建议,造成过程与结果的混同,使体育课呈现去知识化的趋势;技能论在过程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同样未能明确对学生身心特点的关注;技术健身论整体具有更好的逻辑指向及思路。

一 体质论与技能论的思考

(一)体质论的分析

我国的体育理论界一般认为,体育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体育亦称体育教育——就是本文提到的学校体育所涵盖的范围,这个概念是体质论的出发点和基石——是“指学习和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1]。因此,体育与教育的关系,这里主要针对体育教育而言,其关系表现在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等目的的实现均是以“学习和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及技术”为前提和必要条件。如果仅强调“增强体质”的结果,而忽略“学习和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这一逻辑起点,那么这种关于体育教育目的达成的主次顺序——因果关系,也是其合理存在的前提就将被破坏,“体育课”的概念能否成立便成为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

体质论的范畴包括体质教育和全面教育思想[2]87,目前中小学体育课改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也是如此。该理论强调体育课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为学生的健康服务。

1.“去知识化”的趋势

体质论认为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体质,但是在对体育教学工作者的认知及实践的基本程度、过程上没有明确指出通过什么方式达到这一目标,导致实践中过程与结果混同的内在逻辑错误,使体育内涵中的因果关系无法明确。由此会引发一些问题,如因为对于增强体质(即结果)的程度及方法(即过程)使用的不确定性,造成对“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这一前提和必要条件的重要性认识的淡漠,进而产生一种认为运动技术的传习可有可无的思维定势,觉得学生只要通过简单的、不需太多思考的游戏即可完成的肢体活动,就能够获得增强体质的效果。体育课游戏化的比重逐渐加大(游戏并不等同于体育,体育与游戏在以往研究中已经有明确的区分,且体课上的游戏应该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成为学生练习的方法之一),而这些游戏的完成所需要的运动能力及相应的智力基础,以及其所带来的生理负荷产生的对于机体的刺激程度实在是有限的,这种现象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压缩了传授知识(操作性知识)的空间。这种体育课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值得商榷,而且,其所揭示的“体育”的内涵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已相去甚远。虽然有学者强调体育教育不是奥运会的竞技体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体育教育必须要通过体育来实现其教育目标,奥林匹克精神所要倡导的教育目的也是依此而达成的,因此“体育”的实质内涵应该契合于奥运会的“体育”的内涵——成熟完善的运动技术就是体育需要传达的知识,对它的学习、练习及其所需要的心智的相应提升,便是体育课存在的前提基础,学生的完成只应存在运动生物学上的能级差别。

如上所述,不仅是学生,甚至于教师也会忽视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性,体育课由此而凸显出“去知识化”的趋势,即体育课逐渐失去了作为学校体系中的一门课——传授某种知识①的价值。这是一种已经存在、并不断蔓延的现象,而知识意味着权力[3],知识传播过程的消失,必然带来权力的丧失。

2.过程指向不明

当体育被引入学校教育体系时,要发挥体育在学校内的作用,所以,应保证这种引入的准确性。在现行的学校体育理论中,“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的目的。这种目标的设定基本符合体育的概念,但是,在该理论(以体育课新课标为例)中并没有系统、明确的关于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即过程)的论述,也就是目标的形成并不具备可操作性、确定性,由此,各种不符合体育思想的内在逻辑及与现代健康观不太相符的概念被引入这一领域,而且,在关于健康的定义中,基于中西文化之别,在不同群体中产生了认识的差异。当以这一目标为出发点时,参与者的思维方式在不经意间就回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之中,回到了讲究修身养性、阴阳调和的意境中。基于现代西方体育语境而建立的体育课的“健康第一”的宗旨,在出发点向目标的推进中被更具张力的传统文化所主导的潜意识更改为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的“健康第一”。但是,这两者之间却有着巨大的差异,西方体育注重的是“竞争”,是外向性的,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倡导的是“内敛”,是内向性的[4],对于肢体运动的推崇是有限的,这种对体育概念的理解角度的转变,其实在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课中是降低了对“现代体育”的认可度,再次将“体育”置于民族文化心理中关于肢体活动潜意识的对立面,进一步加重了对学校体育课认识的混乱程度。学校体育课在按照与体育内涵相反的方向及采用非体育手段开展的方式进行着,这种实施方式对于学校体育的损害日趋明显。

3.逻辑指向错误

由于在学校体育环境中产生了认为运动技能的传习可有可无的倾向,所以,缺乏参与体育活动兴趣且需要获得正确理念指导的学生们认为,通过简单的肢体活动就可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这也是人性中趋利避害本性的体现,复杂的内容需要思考,被身体的潜意识自然排斥,简单的内容只需动用基础神经反射,被身体潜意识自然接受),学生对于体育的理解或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始终处于低水平的层面,甚至并不认为这是一门具有知识性的课程。简单的肢体活动也使得体育课失去了其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课(作为一门课应该是传授系统的知识,即传授经过人类长期实践进而通过理性思维获得的知识,而不是凭借学生的本能去获得一些效果——这里不能用“能力”或“知识”来替换“效果”一词)的权力,那么这种以课的形式出现的“课”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继而,一些由于自身逻辑指向的偏差而招致的负面结果便接踵而来。

欠缺合理性的导向必然使人们产生混乱的认识,更有甚者会对体育本身或参与者产生偏见。周而复始,由此系统培养的学生在成为新的教师或管理者(各门课的教师及学校管理者)或者离开学校后,仍然带着这种欠合理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会逐渐覆盖及取代合理的认识,并通过社会文化(包括学校体育文化)的延续将其传授于新的一代,遂使这一认知成为多数人的认知常态。

(二)技能论的分析

1.技能论的构建思路及存在的问题

“三基派”、结合论即属于技能论,它的理论依然是依据前述狭义体育概念建立[2]94,强调了技术传习的方式,确定了体育课作为一门课的重要性,但是围绕这一观点所形成的过程建设,即以技能论为逻辑出发点,并确定围绕这一理论展开体育课的内涵构建,并未形成清晰的理论脉络,这同样带来了逻辑起点未能延续的问题,因此该类理论在实践层面——通过过程实现目标也遇到了重大的问题,技能学习的目的指向了竞技体育存在的前提,即以体育成绩为国争光。教学环节中偏向于以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及要求来进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也倾向于以最终考试成绩——类同于竞技比赛——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主体性的考量出现了缺失,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运动设定、评价方式及指标,缺乏对于体育课教学对象,即处在技能、机能不同阶段学生的教学的科学性规划。多数情况下体育课会将体育等同于锦标体育,体育课要以锦标体育的培养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培养。

2.生存困境

技能论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在过程及目的的导向方面,但这些均为可以调节的问题。但是,由于国内高等体育专业院系的课程设置方式,整体性缺乏对于“技能学习”理论的系统推介及应用②,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影响下,偏向于对体育竞技成绩的重视,而未能将其与人体生命周期内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学校体育的改革并未能够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梳理技能论在实践层面所产生的问题的根源,而是以一种全面否定的方式结束了对该理论的完善及拓展。基于上述,技能论似乎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不得不与体质论相结合(有学者称之为结合论),导致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由此,技能论的调整开始进入尴尬的境地,直至在课改时被放弃,由体质论代替。

二 新思维的引入——技术健身论

(一)立论明确

技术健身论由张洪潭提出,主要针对体质论及技能论的逻辑指向,引入了物理学中具有哲学内涵的互补原理作为该理论产生、存在的合理性的逻辑基础,然后以此为基础,从与上述两种理论所涵盖的不同的体育内涵(体育是旨在永无止境的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肢体活动[2]110)出发构建。其实,当某一种理论出现明显漏洞或遇到发展瓶颈时,同一领域的另一种理论的出现作为替代或推动是顺理成章的,这样的思维合乎逻辑,具有普遍性,符合常人的惯性思维,但是就这样怎能显示作者的不同品味[5]。技术健身论选择了在物理学中已成经典,并引申为科学哲学思想、具有普遍性的互补原理[6]作为构建基础,稳固性有别于以往的学校体育理论。

(二)逻辑指向清晰

技术健身论有通过运动技术的学练而达到健身强体目的的含义,却没有使运动技术学练与健身强体活动相结合的明确申明[2]122。技术健身论以运动技术传习为逻辑出发点——这也符合体质论及技能论所依据但并未落实的狭义体育概念内含的逻辑构思,在此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强身健体之功效,也仅为参与体育的必然附带产品,技术健身论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体质论内在的形式逻辑的问题(见图1-2)。

图1 体质论的逻辑指向图

图2 技术健身论的逻辑指向图

之所以未将技术健身论简单地归于技能论,在于该理论是从不同于前述理论的概念、判断及推理出发(即未从“狭义体育”的概念出发),探讨体育教育处于学校内生态时的存在方式,具有系统的构架和缜密的逻辑,同时,着重强调获得结果的过程,有具体的操作指向,修正了前述理论中将结果混同于过程的逻辑指向的错误。

(三)体现学校体育的内在价值

从某种角度看,技术健身论能够体现学校体育所蕴含的内在要求,使“学校体育”与“体育”的联系更加紧密和自然。对学校体育课内容的界定比较明确,即各种具有成熟操作性知识构成的体育活动(可加入研制成熟的新创项目)的传习,以及与此过程相耦合的规则及运动精神内涵。这对于学校体育课的开展而言,即是对它的进行方式给予明确的指示,是对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方式及逻辑顺序的限定、对学校体育从业人员工作方式的限定,这些限定的存在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目的的达成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技术健身论借鉴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累积的丰富经验(如果这些经验能够被普遍认同),对于体育的内涵及下属的学校体育的本质有着清晰的认识。其次,技术健身论建立在体质论、技能论已经做了具有实验性、尝试性的前期辅助工作的基础上,吸取了体质论、技能论可供借鉴的内容。再次,技术健身论肯定了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然地位,这种肯定是通过使学校体育课符合其本质规律顺利地展开,在自发的过程中将知识自然而然地带回到体育教学中,并在潜移默化中践行体育课的价值和意义来实现的。

三 反思与拓展

当下学校体育现状的产生有很多原因,既有来自指导思想方面的,也有来自学校和教师方面的。但是这些仅为某种潜在社会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某些更深层次原因的外显。

(一)对体育的基本认识欠合理

从古希腊奥运会伊始,体育就通过一种最明显的方式——竞技,表达着自己的情感。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秉承着这一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意向以及围绕于此的各种教育目的(这也是将体育课引入学校教育的本源所在),这些组成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7]。由此可见,体育的竞技精神是一切相关内容展开的基础,舍此,体育便无所适从。如何体现这一精神?毫无疑问,就是要参与竞争(在这里我们仅讨论在体育中所体现的竞争),就是要参加竞技(当然,竞技的水平有高低之分,竞争对手或为自身或为他人)。如何参加竞技?当然是以掌握某种运动技术为基础,在遵守该运动的竞赛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这恰恰是价值理性所体现的,注重过程的即本身的发展,藉此,其所蕴含的结果优势便自然呈现,而不是在盲目追求结果的同时,忽略了参与过程本身的进行(现行学校体育教学理论带来的学校体育即存在此倾向),而仅将其作为工具加以利用。奥林匹克精神所提倡的竞技与教育功能似乎更应该从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的角度加以理解。

(二)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反向作用

在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目的是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尤其是4年1届的奥运会)获得尽可能多的金牌,以便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方式则是通过大量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诚然,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开始的阶段,采用这种方式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体育实力获得提升,并在金牌数的获得上强有力地证实我国的国力,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这种体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可以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彷徨及社区体育开展的滞后中看到,它们也是体育体制改革未来应解决的问题)。

在举国体制下,开展体育的重心完全进入了人为的设置——并非是顺应体育发展规律而产生——的专为培养运动员获得金牌而存在的领域,包括政策、物力、财力、人力。竞技体育在物质及意识形态层面的支持获得了绝对的优势,整个社会的成员在各种宣传影响下形成了对体育较为特殊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参与体育就是为了获得金牌,奥运会金牌就是体育的一切”,在这一思维定势的惯性驱动下,学校体育理论的制定及执行者们也不可避免地以此为准绳,进而认为体育只能在这种举国体制系统中产生,学校体育系统与此无关。或者认为,参加运动就要成为最好的运动员,执着于任何学生都必须要达到竞技成绩上的高要求(众多学校体育工作者依然将近期推广的校园足球活动与之相衔接),而富含更多养分的竞技本身及学习竞技的过程,因金牌这一单一的评价结果所带来不断的喜悦的刺激,而被逐渐淡忘。这种思维定势导致普通学校体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普通学校里的学生和体育工作者们与真实的体育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使他们感觉到学校体育和“体育”相距甚远。由此产生的结果,使现行的学校体育教学理论失去了支点,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变得不够明晰。

四 结语

达尔文主义反映了自然界生物存在的因果关系,虽然在演变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后,由于被认为欠缺基本的对个体的人文考量,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质疑,继而催生了反达尔文主义[8]。但是,仅就一种基础层面的发展而言,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优胜劣汰现象依然无法回避。在现阶段,中小学体育的存在一定范围内亦是以此为准绳,中小学体育的存在现状即为其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映象。

由此,现阶段的学校体育共同体需要用相同的认识去增强自己的话语权,改变存在现状,应舍弃那种普遍存在的工具理性——体质论,代之以价值理性——更加贴近体育运动本身的技术健身论。舍弃对体育课首要任务及其达成方式带有误导的认识,恢复体育课作为一门课所应该具有的传授知识的原初的功能,即在体育课中传授运动技能这种成熟的操作性知识,以此为关键任务,并成为过程任务,去达成体育课的教育目的。

注释:

①在我国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序列中,并没有规范,在平等的对待知识的语境中也没有涉及将动作技能作为一种知识的内容。

②在我国各类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学系和专业体育院校内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关于“人体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运动技能学习”理论的专业课程,因此体育需要服务的对象群体,甚至体育行业的从业人员并未清晰地认识到技能传习的意义。而在体育发展较好的欧美国家,如美国、德国,这一类课程的学习已成为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43.

[2]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67.

[4]孟驰北.占有论:历史新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5.

[5]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97.

[6]楚文章.波尔“互补原理”哲学评述[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21:57-59.

[7]瓦·利·施泰因巴赫.奥运会通史[M].纪联华,张永全,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46.

[8]狄肯斯.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进化思想和社会理论联系起来[M].涂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02.

(责任编校:舒阳晔)

On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on the Basis of Logical Direction of School PE Education

MAYekang1,ZHAOsheng2,YUANChun3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2. College of Military Basic Educ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PF,Xi′an 710000, China;3.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Changji College, Changji 831100, China)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and the skill theory (including the three-basic theory and the combination theory) are two representative and recapitulative theorie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he teaching thought adopted in the present-day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s of constitution. As it is too results-oriented in both the teaching logic and the instructional process, it fails to provide targeted guiding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liver the PE class and instruct students. As a result, PE teachers have a tendency to belittle knowledge as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mixed with the teaching result. Problems of the skill theory are also identifi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using this theory are unable to give enough attention to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to the two theories, the theory of fitness through sports skills has clearer goals and logic, offers better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sports, and better reveals the intrinsic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theory should b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the skill theory; the theory of fitness through sports skills

2016-03-2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人文社科基地课题“新疆农牧区体育资源开发研究”(XJEDU040612B0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科规划课题“新疆民族传统体育与促进社会稳定研究”(14BTY104);新疆维吾尔自治自治区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疆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及其在促进地区社会稳定中的作用研究”(2218SS15005)。

马业康(1978—),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运动与机能促进。

G632

A

1673-0712(2016)04-0103-05

猜你喜欢
竞技逻辑体质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逻辑
创新的逻辑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竞技精神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