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冲动特质水平关系的调查分析

2016-09-29 01:12茜,夏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冲动性服刑人员冲动

李 茜,夏 结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服刑人员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冲动特质水平关系的调查分析

李茜,夏结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服刑人员家庭教养方式与冲动特质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服刑人员的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偏向于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分保护以及惩罚、严厉等,而给予的温暖和理解不够;从冲动特质水平来看,男性服刑人员高于女性服刑人员,非独生子女家庭出身的服刑人员高于独生子女家庭出身的服刑人员;服刑人员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冲动性人格特质间存在显著相关。

服刑人员;家庭教养方式;冲动性特质

犯罪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问题。我国曾经是预防和控制犯罪卓有成效的国家,然而自1990年代开始,犯罪率逐年上升,犯罪种类也不断增多。犯罪造成了诸如个人或公共财产的严重损失,对生命、身体、健康等方面的损害,贬低社会正义并将不良的价值观传播给他人,以及影响普通大众对社会稳定的认同等严重的危害[1]。为了降低犯罪率,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预防犯罪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要有效预防犯罪,首先要了解犯罪行为的行为机制及影响因素,其中犯罪人员的心理因素是重要的一方面。以往的研究表明,冲动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影响着个体的思维及行为控制,高冲动特质水平是导致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2]。

冲动是一个被广泛研究,但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统一定义的概念。目前关于冲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冲动性人格特质和冲动行为两个方面。其中冲动性行为主要与个体的情绪、生理状况以及具体的情景、特定的事件有关,因此也被有些学者称作状态性冲动[3]。Go-NoGo范式、Stroop范式、爱荷华赌博任务等行为学实验任务是目前在特定情景中评估状态性冲动的主要工具。而冲动性特质被定义为一种人格特质,具有这种特征的人在内部或外部刺激作用时通常是快速的、没有计划地作出回应,也不考虑这些反应对自己或他人会产生负面影响[4]。Barrat冲动量表、Eysenck冲动问卷、感觉寻求量表等自评问卷是测量特质性冲动的主要工具。以往关于犯罪人员人格特征的研究表明,罪犯组的冲动性特质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城市居民群体和大学生等群体常模,个体冲动性特质水平与其攻击行为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重犯及累犯组的冲动性特质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犯罪人员。特质性冲动和其他人格特质一样主要受个体成长环境影响,其中家庭教养方式作为家庭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冲动性特质的形成[5]。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方法,是对父母教养行为特征的归纳概括。心理学家鲍姆令德经过一项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其中放纵型和无视型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小孩表现出思想不成熟,不喜欢规则和束缚,具有强大的冲动性和侵略性,缺乏责任感,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与人的合作能力很差并且缺乏自信心等人格特点和行为模式。这种成长环境下的孩子,出现适应性障碍的可能性很高。他们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较差,并且在长大后出现较高的犯罪倾向。郑晓边等人的研究显示,服刑人员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普通群体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服刑人员在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过度保护等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组,其父/母惩罚与严厉、父/母拒绝与否认等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组[6]。

综上,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以及冲动性人格特质对犯罪行为的影响都有比较详尽的研究,但是家庭教养方式与冲动性特质之间关系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服刑人员家庭教养方式与冲动特质水平的关系,以期为犯罪行为的预防及干预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依据。

一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青海省女子监狱、西川监狱、西宁监狱200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为187份。其中男性94人,女性93人;独生子女有156人,非独生子女31人;80人来自农村家庭,39人来自县城,68人来自大中城市。

(二)研究工具

1.自编人口学资料问卷

问卷共15个题目,包括被试姓名、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父母职业、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文化程度、与父母生活时间长度等可能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及个体人格发展的人口学变量。采取选项和自填相结合的方式。

2.Barratt 冲动量表(BIS-11)中文版

该量表最早是由Barratt在1959年编制,后经过反复修订,最新版本的BIS-11量表是由Pattont等于1995年修订。其中文版问卷由杨会芹等人翻译修订,修订后的中文版BIS-11由30个条目组成,包括注意冲动性、运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3个分量表。量表采用Likerts 5级评分,根据被试在每个条目的作答情况分别计1~5分(1=不是,2=极少,3=有时,4=经常,5=总是),其中有些条目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冲动性越强。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在大学生样本中信效度验证显示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0.80之间[7]。

3.家庭教养方式问卷(EMBU)

该量表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在1980年编制。中文版由岳冬梅等人修订。该量表共有66个题目,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含6个维度(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以及过度保护维度),共58个条目;母亲教养方式含5个维度(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以及偏爱维度),共57个条目。量表要求被试回忆早期经历的父母教养方式,采取4级评分,根据被试的回答分别计1~4分(从无=1,偶尔=2,经常=3,总是=4)。各维度条目分数总和即为该维度的得分[8]。

(三)施测程序

该研究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由研究者本人担任主试并且统一指导语,由监狱工作人员进行陪同及辅助。测试前由主试介绍测试目的以及答题方式,打消被试顾虑,鼓励被试真实作答。由监狱工作人员提供场所向被试统一发放问卷并作答。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

(四)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处理与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二 结果

(一)服刑人员冲动性特质水平

为了了解服刑人员的冲动性特质水平,我们针对被试在BIS-11量表及各维度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被试BIS-11总量表的平均得分为40.77±14.78,运动冲动性得分为37.45±18.66,认知冲动性为43.06±15.81,无计划冲动性为41.83±18.50。

为了考察不同性别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的服刑人员在冲动性特质水平上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被试在BIS-11量表及各维度得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服刑人员在冲动总分、运动冲动、认知冲动、无计划冲动等方面均显著高于女性服刑人员,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服刑人员在BIS-11量表得分的差异性检验

注:*p<0.05 **p<0.01,以下均同。

非独生子女的服刑人员在冲动总分、认知冲动、无计划冲动等方面显著高于是独生子女的服刑人员,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是否独生子女服刑人员BIS-11量表得分的差异性检验

(二)服刑人员家庭教养方式情况

为了了解服刑人员家庭教养方式情况,我们对被试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被试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EMBU)各维度的得分

为了考察服刑人员中不同文化程度父母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我们以父母不同文化程度为分组变量,对样本在EMBU及各维度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父母文化程度的被试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分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有显著差异。详细结果见表4。为了具体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我们采用LSD法对差异显著性维度进行多重检验,结果显示: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被试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均<0.0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在拒绝、否认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均<0.0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均<0.05)。

表4 父母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试在EMBU问卷得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续表

(三)服刑人员家庭教养方式与冲动性特质水平的关系

为了考察服刑人员家庭教养方式与其冲动性特质水平间的关系,我们对被试在EMBU和BIS-11量表上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服刑人员家庭教养方式中父亲的拒绝、否认与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及冲动总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的过度保护与运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以及冲动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的过分保护、过分干涉维度和拒绝、否认维度均与运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以及冲动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的惩罚、严厉与无计划冲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结果见表5:

表5 被试在EMBU和BIS-11量表得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r)

注:仅报告显著相关结果。

为了进一步考察服刑人员家庭教养方式与其冲动性特质水平间的关系,我们以被试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各维度的得分为自变量,被试冲动特质水平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拒绝、否认(F=13.59,p<0.01)与父亲过度保护(F=13.13,p<0.01)对服刑人员的冲动特质水平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能解释的总变异量分别为6.8%、6.6%。

三 讨论

(一)服刑人员家庭教养方式状况

被试在EMBU问卷上的得分显示,被试在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维度的得分高于常模,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得分低于常模,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常模,表明服刑人员的家庭教养方式倾向于严苛的教育以及过分的干涉,而给予的温暖和理解却不够。从服刑人员父母文化程度来看,拥有较高文化程度的父母更能给予其温暖和理解,而较低文化程度的父母更倾向于采取拒绝和否认的教养方式。这与程丽娜等人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9]。这提示父母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采取惩罚严厉以及否认拒绝的教养方式而缺乏温暖、理解,可能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成年后出现攻击性、侵犯性等犯罪行为的概率也更高。

(二)服刑人员冲动性特质水平状况

被试在BIS—11量表的得分显示,男性服刑人员不论是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还是冲动总分,得分均显著高于女性服刑人员,这一研究结果也更进一步证明男性服刑人员要比女性服刑人员更易冲动,这一结果得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佐证[10-12]。从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一因素考量,不是独生子女的服刑人员在认知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和冲动总分的得分上均显著高于是独生子女的服刑人员,说明有兄弟姐妹的服刑人员比独生子女服刑人员更易产生冲动。这可能与独生子女会得到父母更多更单一的家庭情感温暖和理解,而有兄弟姐妹的子女得到的父母的温暖和理解会被多个兄弟姐妹分摊有关。

(三)服刑人员家庭教养方式与冲动特质水平之间的关系

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严厉,与被试的冲动特质水平显著相关;同时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对个体的冲动特质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过往的研究中关于服刑人员的冲动性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比较缺乏。但在不同人群中的研究可以为本结果的解释提供参考。例如,舒二利等人的研究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冲动性人格有关,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这一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冲动性有正向预测作用,父母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的消极教养方式对冲动性有负向预测作用[13]。这提示父母采取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消极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子女冲动性人格的形成而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

四 结论

经过上述分析,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服刑人员的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偏向于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分保护以及惩罚、严厉;(2)男性服刑人员以及非独生子女家庭出身的服刑人员的冲动特质水平更高;(3)服刑人员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冲动性人格特质间存在显著相关。

[1]赵煊.人口迁移对犯罪水平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 2009.

[2]李宝花,王彬,张金响,等.男性暴力罪犯的冲动、攻击性人格特点及其与童年期受虐待的关系[J].精神医学杂志, 2010, 23(2):119-122.

[3]IRIBARREN M M, JIMENEZGIMENEZ M, GARCIADE CECILIA J M, et al. Validation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tate Impulsivity Scale (SIS)[J]. Actas Espanolas De Psiquiatria, 2011, 39(1):49-60.

[4]MOELLER F G, BARRATT E S, DOUGHERTY D M, et al. Psychiatric aspects of impulsivity[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1, 158(11):1783-1793.

[5]罗艳红,蔡太生,李满林,等.成年罪犯的人格特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 22(1):123-125.

[6]王佳权,郑晓边.服刑人员社会适应、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6(1):211-214.

[7]杨会芹,姚树桥,朱熊兆,等. Barratt冲动量表中文版在209名大三学生中的试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 21(4):223-225.

[8]程灶火,奚晓岚,陈媛媛,等.家庭教养方式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19(6):711-714.

[9]程利娜.服刑人员与非服刑人员人格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1):69-71.

[10]张东军,王丽娜,王玉锋,等. 男性服刑人员冲动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4, 24(1):14-16.

[11]SNOYMAN P,AICKEN B. Self-reported impulsivity in male offenders with low cognitive ability in New South Wales prisons[J]. Psychology Crime & Law, 2011, crime & law(2):151-164.

[12]吴岩峰,张建秋,谭钊安,等. 245名男性罪犯冲动行为特征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9, 18(10):927-929.

[13]舒二利,邓云龙,袁洪,等.初中生冲动性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6):552-554.

(责任编校:李传熹)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soners′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ir Impulsivity

LIQian,XIAJie

(School of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Using a survey questionnaire, the author of the paper has surveyed 200 prisoner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ir impulsivity. The study shows that 1) instead of giving them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parents tend to refuse, deny, interfere, over protect, and punish them; 2) male prisoners tend to be more impulsive than female ones, and prisoners from more-than-one-child families tend to be more impulsive than those from one-child families; 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ir family education and impulsivity.

prisoners; family education; impulsivity

2016-03-19.

李茜(1993—),女,青海西宁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夏结(1990—),男,湖南衡阳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学院助教,硕士,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心理测量、脑认知相关电位。

B849

A

1673-0712(2016)04-0112-05

猜你喜欢
冲动性服刑人员冲动
青少年冲动性与焦虑、防御方式的关系研究*
冲动性的测量方法*
“冲动”不是真担当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现象的再探究
服刑人员生育权论要
大选登记
冲动
“三释课堂”为新入监服刑人员上好“第一课”
不同冲动性特质对青少年暴食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