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观察

2016-11-03 13:43李少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5期

李少华

【摘要】 目的 分析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与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39例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前路椎间隙减压与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治疗。统计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X线显示cage、钛板、纳米骨柱情况。结果 术后JOA评分为(16.74±2.96)分, 高于术前的(12.69±3.21)分(P<0.05)。术后JOA评分的改善优良率为82.05%。随访期间, X线显示置入的cage、钛板、纳米骨柱未松动或移动, 术后均实现骨性融合, 平均时间(7.56±2.58)个月。结论 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与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减压椎管,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术;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037

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为继发于脊椎的退行性病变, 患者神经、脊髓受到压迫、刺激而出现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 在脊椎病中较少见[1]。其临床症状较严重, 且具有隐性侵袭性, 易被临床所误诊, 导致延误最佳治病时机[2]。目前, 对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选择, 仍有争议。本研究对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与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治疗, 探究其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2年7月~2014年3月收治的39例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确诊为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其中男25例, 女14例, 年龄43~71岁, 平均年龄(56.23±5.26)岁, 病程3~41个月, 平均病程(16.12± 8.34)个月。

1. 2 方法 39例均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与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治疗。全身麻醉, 保持仰卧体位, 在患者肩背部垫软垫, 使其颈部维持后仰, 于患者右侧颈部做横切口, 长约5 cm, 依次切开皮下组织, 分离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并延伸达椎体前方, 采用C型臂X线机对椎间隙进行透视定位。对椎病变严重以及间隙明显狭窄的节段采用次全切除。先切除与待切病椎上下相邻的2节椎间盘, 采用Casper撑开器撑开椎体, 用咬骨钳将需切除椎体拖至后缘, 将残余椎间盘、椎体增生肥厚的后韧带、后骨赘、后壁刮除, 并作减压处理, 使内膜囊得到充分暴露。将切除的椎体碎骨块打入钛网内, 并在椎体间嵌入钛网, 在其上、下椎间隙操作椎间盘切除减压步骤, 并与硬膜囊和撑开器联用予以充分减压, 切除软骨后, 保留终板, 在合适的cage中植入切除的松质骨, 并将其压紧后放入椎间隙, 予以固定, 止血处理, 避免负压引流, 按照组织结构依次缝合, 并于术后及时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随访6~24个月。

1. 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制定的JOA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并根据其改善情况对疗效进行分级。差:改善率<24%;中:25%~49%;良:50%~74%;优:>75%。功能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00%。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 手术时间90~155 min, 平均时间(113.25±19.23)min;出血量120~430 ml, 平均出血量(247.65±62.74)ml;无死亡、喉上神经损伤、喉返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术后感染病例。3例患者发生术后吞咽不适, 予以对症治疗后, 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均接受6~24个月的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16.26±4.71)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2.69±3.21)分, 术后JOA评分为(16.74±2.96)分。术前的JOA评分显著低于术后JOA评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的改善优良率为82.05%, 其中差2例(5.13%), 中5例(12.82%), 良13例(33.33%), 优19例(48.72%)。随访期间, X线显示置入的cage、钛板、纳米骨柱未松动或移动, 术后均实现骨性融合, 平均时间(7.56±2.58)个月。

3 讨论

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为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之一, 临床上表现为走路时有踩棉花的感觉、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等症状。目前该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 根据入路方式不同, 可分为后路、前后路联合、前路等术式。临床研究提示[3], 后路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且易出现颈椎不稳、轴性疼痛等并发症;且若患者存在脊柱后凸, 于后路进入时, 将无法有效减压。

本研究应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与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取得疗效显著。两种术式结合, 将两者优势集于一身, 可高效解除椎体水平后纵韧带增高或骨化等导致的压迫现象, 实现彻底减压。植骨融合固定长度较短, 稳定性强。本研究结果显示, 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骨性融合, 且未有并发症发生。术前的JOA评分显著低于术后JOA评分(P<0.05)。充分说明应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与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提高其JOA评分。术后JOA评分的改善优良率为82.05%, 充分说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可显著提高。随访期间, X线显示置入的cage、钛板、纳米骨柱未松动或移动, 术后骨性融合均实现, 平均时间(7.56±2.58)个月。结果充分说明应用联合治疗, 植骨融合率较高, 考虑与植骨局部固定坚强及接触面积大有关。

综上所述, 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与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减压椎管, 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鲁军, 李小明.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哈尔滨医药, 2014, 34(4):293-296.

[2] 侯树兵, 申勇, 王林峰, 等.两种前路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随访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7):594-600.

[3] 孙涛, 张弘来, 丁惠强.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术式疗效分析.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5(2):192-194.

[收稿日期: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