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效果评价

2016-11-03 13:54李瑞张俊琴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5期
关键词:临床疗效

李瑞+张俊琴

【摘要】 目的 分析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的疗效及价值。方法 97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 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尾数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切开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应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平均视觉模拟评分(VAS)为(2.1±0.7)分、疼痛持续时间为(3.5±1.4)d、切口愈合时间为(18.4±3.6)d, 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3.7±0.9)分、(6.8±1.6)d、

(25.7±3.2)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7%, 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7.6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随访期间复发率为0, 低于对照组的13.7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的疗效较好, 患者的恢复情况更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值得推广。

【关键词】 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经括约肌型肛瘘;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043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最早在2007年被报道, 其成功率高达94.4%[1], 在之后的时间内不断得到改进和优化, 尤其是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的面世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福音。本文经过分组对照研究探讨常规切开手术和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的疗效, 现总结治疗方法和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3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的97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满足相关诊断标准[2], 排除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尾数进行分组, 尾数为奇数的46例患者为研究组, 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19~68岁, 平均年龄(43.63± 8.25)岁。入院日期尾数为偶数的51例患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32例、女19例;年龄22~69岁, 平均年龄(44.95±8.8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术前准备:两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血尿常规、血液生化等检查, 将具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排除, 术前1 d给予患者乳果糖口服, 做好肠道准备与备皮工作, 术前30 min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

1. 2. 1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切开手术治疗:应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采取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之后使用探针经外口对瘘管位置进行确定, 沿着外口将皮肤黏膜、瘘管等切开, 随后修剪皮缘, 确认没有出血之后进行缝合与包扎。

1. 2. 2 研究组患者则应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进行干预:对患者同样应用蛛网膜下腔麻醉, 采取膀胱截石位, 充分暴露病变部位, 找到瘘管外口, 将探针从外口插入瘘管中进行探查, 在探针的引导下经瘘管沿着肛缘括约肌行弧形切口, 切口长度控制为1.5~2.0 cm, 随后将瘘管分离横断;使用可吸收缝线对瘘管内括约肌侧口进行缝合, 随后将括约肌向外分离, 将括约肌侧的瘘管切断, 对得到的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 发生感染的肉芽组织必须刮除, 应使用甲硝唑与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冲洗;随后取规格合适的真皮组织进行补片, 或者将肛瘘栓在氯化钠注射液中浸泡5~10 min之后在瘘管位置进行填塞, 使用防线进行固定缝合;最终修剪补片以及肛瘘栓, 使其与患者皮肤平齐, 使用纱布进行加压包扎。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3. 1 临床疗效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 切口愈合情况良好, 随访未见复发;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较好的改善, 切口愈合基本良好;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不明显, 或者随访有复发迹象[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3. 2 恢复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进行对比。

1. 3. 3 随访情况 了解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大便失禁、肛门溢液以及顽固性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同时分析复发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患者中显效30例(65.22%)、有效14例(30.43%)、无效2例(4.35%), 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8例(54.90%)、有效12例(23.53%)、无效11例(21.57%), 总有效率为78.43%。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术后平均VAS评分为(2.1±0.7)分、疼痛持续时间为(3.5±1.4)d、切口愈合时间为(18.4±3.6)d;对照组患者术后平均VAS评分为(3.7±0.9)分、疼痛持续时间为(6.8±1.6)d、切口愈合时间为(25.7±3.2)d。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术后恢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对比 随访6个月发现, 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1例排便困难, 并发症发生率为2.17%;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2例排便困难、4例肛门溢液、1例大便失禁和2例顽固性疼痛, 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 研究组随访期间未见复发患者, 复发率为0;对照组出现7例复发患者, 复发率为13.73%, 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肛瘘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肛肠科疾病, 占直肠疾病发病率的3.6%[5], 临床表现主要是肛瘘外口反复流出少量血性、脓性、黏液性分泌物, 会刺激肛周, 使得肛周产生潮湿感和瘙痒感, 严重的会形成湿疹, 影响到外口的愈合, 瘘管中会形成脓肿, 患者感受到疼痛、乏力等,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

在临床治疗中, 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 但是多数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极大地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中治疗该病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切开挂线术是最为确切有效的手段, 但是该术式可能造成肛门括约肌损伤, 严重的可能造成失禁, 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6]。因此, 还必须探讨更加有效、安全的手术治疗方式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器械的更新, 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临床中得到较大的推广, 该手术倾向于微创治疗, 在清除瘘管的同时能够保护肛门的功能[7], 手术效果显著, 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中, 对研究组患者应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对比应用传统切开手术治疗的患者,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更轻、恢复情况更好;且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复发的可能性, 且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 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金杰, 王振军, 郑毅, 等.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12):1232-1235.

[2] 郭文涛, 高秋霞, 郭航勇, 等.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Plug术治疗低位肛瘘的可行性研究.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7):32-34.

[3] 潘春来, 黄大年, 袁和学, 等.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5, 18(12): 1268-1270.

[4] 郑毅, 王振军, 杨新庆, 等.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慢性肛瘘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观察.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42):3454-3457.

[5] 吴博, 王竞, 凌光烈, 等.改良经扩约肌间瘘管结扎术-Plug术治疗低位肛瘘疗效分析.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7):434-436.

[6] 曹传敏, 苏松盛, 何进达, 等.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Plug术治疗低位肛瘘的临床效果观察.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3):360-362.

[7] 周丽, 宋长满, 朱美誉, 等.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的临床效果.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 11(4): 129-130.

[收稿日期:2016-06-29]

猜你喜欢
临床疗效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