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疗效观察

2016-11-03 14:20杨灿水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5期
关键词:临床疗效

杨灿水

【摘要】 目的 观察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04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2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胫骨平台内或外侧入路手术, 观察组实施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术, 比较两患者术后膝关节改善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2.4%, 高于对照组的71.2%;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7%, 低于对照组的1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优势, 值得推广。

【关键词】 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术;胫骨平台后侧骨折;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063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属于一种情况复杂、病情特殊的骨折类型, 主要由膝关节受到外界暴力直接冲撞或胫骨平台后侧遭受撞击所致[1]。由于其解剖部位偏向结构复杂的膝关节后侧, 且与周围血管及神经邻近, 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往往无法取得预期效果。若操作不慎, 极易造成解剖部位周围血管与神经的严重损伤, 从而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或不利于预后。因此随着临床对骨折认知的不断深入与骨折解剖学的快速发展, 本院逐渐探究改良传统手术方法, 以改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104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2例。观察组中男28例, 女24例, 年龄25~71岁, 平均年龄(44.3±6.2)岁。对照组中男29例, 女23例, 年龄24~72岁, 平均年龄(45.7±5.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对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手术, 进行传统复位治疗。观察组采取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并实施麻醉处理, 以腘窝横纹外端为起点, 沿横纹走向进入内侧, 至腓肠肌内侧头后向远侧弯曲, 做内后侧“L”形切口并逐层切入, 抬起筋膜, 钝性分离至显露出大隐静脉、隐神经与腓肠肌内侧头, 观察后外侧肌肉松弛度或有无劈裂情况, 决定是否需切断腓肠肌内侧头。将腓肠肌向外牵引、拉动, 达到保护胫神经的目的, 并充分显露出膝盖后内侧关节, 采用钝性剥离的方式来处理比目鱼肌与腘肌, 使得膝盖后外端平台充分暴露。切开处理显露出的关节囊, 并牵离半月板后脚, 可清晰显示出踝关节面, 便于医师对下端骨进行复位处理, 于凹陷处置入同类异体骨, 骨折处复位完成后采用克氏针进行固定。利用X线透视扫描骨折部位, 复位结果符合标准后给予钢板加固。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分为优、良、中、差。应用Rasmussen评分标准[2]对膝关节稳定性、屈伸度等进行评分, 总分值为30分, 其中>27分为优, 20~27分为良, 10~19分为中, <10分为差;总有效率=(优+良+中)/总例数×100%。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包括切口感染、膝关节畸形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比较 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总有效率为92.4%,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2例切口感染、2例膝关节畸形, 并发症发生率为7.7%;对照组出现2例切口感染、3例膝关节畸形、4例骨折再移位, 并发症发生率为17.3%,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以往临床较少出现, 近几年随着我国私家车的普及与高层建筑物的增加, 因交通事故或高处跌落所导致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数量呈显著增长趋势[3]。而传统复位手术治疗效果较差, 因此有学者提出给予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术进行治疗, 以改善临床疗效。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多由外界暴力冲击使得骨股踝部形成对胫骨平台后侧强大的撞击力所致, 造成患者膝关节严重损伤[4]。本研究针对其损伤部位的复杂性、易损性等特征, 给予患者改良关节后内侧入路术治疗。本研究中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2.4%, 高于对照组的71.2%(P<0.05), 说明改良关节后内侧入路术在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效果十分显著, 可有效修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与活动性;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7%, 低于对照组的17.3%(P<0.05), 说明该手术临床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减少并发症, 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实践证明[5], 改良关节后内侧入路术通过将骨折部位各组织的充分显露, 采取适当的入路方式, 采用钢板固定, 可达到恢复关节面平整性与复位固定骨折部位的显著效果。由于该方法可有效避免传统手术盲目操作的缺陷, 在应用过程中牵拉腓肠肌, 可较好的保护解剖部位所邻近的血管与神经, 从而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综上所述, 应用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避免损伤解剖部位的血管与神经, 提高临床安全性,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向勇.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吉林医学, 2013, 34(21):4243.

[2] 何志明.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12):1290-1291.

[3] 刘力鋒, 李俐.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16):3819.

[4] 张丙.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吉林医学, 2015, 36(6):1072-1073.

[5] 尹拥军.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1):181-183.

[收稿日期:2016-05-03]

猜你喜欢
临床疗效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