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脾栓塞与下极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对比研究

2016-11-03 19:07王晓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5期
关键词:临床效果

王晓东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外周脾栓塞与下极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实施下级脾栓塞, 观察组实施外周脾栓塞,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门脉高压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门脉内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前门脉内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分别为(1.16±0.12)cm、(573.83±305.02)ml/min、(7.01±1.25)cm/s, 优于对照组的(1.26±0.13)cm、(757.83±325.42)ml/min、(10.01± 2.87)cm/s,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外周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能够有效改善门脉直径和血流速度等, 对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外周脾栓塞;下极脾栓塞;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071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常用治疗方法为脾栓塞术, 当患者体内栓塞体积发展至一定程度时, 能够显著降低门脉高压。由于脾脏解剖结构较为特殊, 所以在不同部位栓塞脾脏对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不同[1]。为探讨外周脾栓塞与下极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特对本院收治的6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4~51岁, 平均年龄为(37.51±5.28)岁。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3~52岁, 平均年龄(37.54±5.3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所有患者年龄均>18岁;所有患者均未合并有肝功能衰竭疾病, 且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B级以上;所有患者均未合并有其他免疫系统疾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② 排除原发性脾亢者;排除合并有肾、心和血液系统疾病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

1. 3 治疗方法

1. 3. 1 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外周脾栓塞:①选用Siemens Artis Zee-ceiling DSA设备, 将穿刺部位选为左股动脉或右股动脉;②将导管插进髂外动脉、腹腔动脉、腹主动脉及股动脉和脾动脉中, 从导管中输注对比剂, 显示出脾动脉分布情况和走向;③在需进行栓塞的脾分支动脉中注入适量栓塞剂, 并通过血管造影检查栓塞效果。

1. 3. 2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下极脾栓塞, 将导管插进下级脾动脉中, 随后进行彻底栓塞。若栓塞面积未达到预期效果, 则通过微导管在上一支脾段动脉实施栓塞。

1. 4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门脉高压变化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门脉内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分别为(1.58±0.15)cm、(1118.31±310.62)ml/min、(11.67±3.47)cm/s,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门脉内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分别为(1.56± 0.13)cm、(1122.30±308.25)ml/min、(11.85±3.41)cm/s,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分别为(1.16±0.12)cm、(573.83±305.02)ml/min、(7.01±1.25)cm/s, 对照组分别为(1.26±0.13)cm、(757.83±325.42)ml/min、(10.01±2.87)cm/s,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门脉高压会引发继发性脾亢, 并伴有血浆容量增多症状, 由于脾血流量增加, 导致脾静脉负荷增大, 进而引发门脉高压,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2]。

有研究指出[3], 门脉高压和门脉内径具有密切关系, 当发生门脉高压时, 门脉中的血液高速循环, 其血液来源主要为脾静脉, 因此通过实施栓塞脾动脉能够减少血流量, 改善门脉高压症状。通过实施脾栓塞术不仅可以有效改善门脉高压及血流情况, 并且实施过程中能够避开白髓区, 不会对其造成损伤[4]。外周脾栓塞通过在脾动脉主干放置导管并注入栓塞剂, 使栓塞剂随血液流向远处, 从而改善患者血流和高压症状。对患者进行外周栓塞, 可有效封闭大量红髓小动脉, 使脾静脉血液回流出现阻塞, 从而降低门脉压力。而下极皮栓塞根据脾脏分段理论对脾下极动脉供血区域的脾组织进行栓塞, 但由于各支脾叶动脉供应的脾组织面积存在差异, 因此栓塞效果不够理想, 并且术后脾亢复发率较高[5]。此外, 脾动脉主干的走向通畅为回旋型或波浪型, 不利于下极皮栓塞进行插管, 大网膜流向梗死脾下极并对其进行覆盖时, 容易导致粘连性肠梗阻。在本研究中, 治疗前两组患者门脉内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采用外周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效果显著优于下极脾栓塞。

综上所述, 采用外周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在患者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量和流速, 具有极高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茂美, 程永德, 朱西琪.两种不同脾栓方法后门脉压力变化对照研究.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4, 23(10):861-864.

[2] 黄骞, 张明, 丁罡, 等.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尿毒症一例.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22(9): 775-776.

[3] 袁莉莉, 朱西琪, 戴峰.两种不同脾栓塞方法临床结果对照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0(2):247-250.

[4] 管迎春, 董怀文, 王秉隆.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36例.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4, 24(2):116-117.

[5] 王素, 胡继红, 赵卫.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进展.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4, 23(6):546-549.

[收稿日期:2016-03-28]

猜你喜欢
临床效果
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宫颈扩张临床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早期应用大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