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夹闭与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2016-11-03 19:11衣同军刘贵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5期
关键词:并发症安全性

衣同军+刘贵军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开颅夹闭与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150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对照组, 采用开颅夹闭进行治疗;将2014年8月~2016年1月收治的150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组, 采用血管栓塞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8.36±1.12)d, 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1.86±2.04)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栓塞法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与开颅夹闭法比较无差异, 但安全性较高, 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开颅夹闭;血管栓塞;脑动脉瘤;安全性;并发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075

脑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 其病因为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 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1]。在脑动脉瘤的治疗中, 临床上常采用颅夹闭与血管栓塞两种术式进行治疗, 为进一步比较颅夹闭与血管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本研究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0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不同的术式进行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0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痛等症, 符合脑动脉瘤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166例, 女134例, 年龄最小38岁, 最大76岁, 平均年龄(57.32±3.68)岁;其中前交通动脉139例, 后交通动脉93例, 其他部位68例。将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1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将2014年8月~2016年1月收治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进行治疗, 患者全身麻醉(全麻)后, 常规消毒铺巾, 以额、颞及蝶翼点为手术入路, 充分暴露病灶部位, 在显微镜下沿颈内动脉分离出动脉瘤并将瘤颈进行有效夹闭, 并调整动脉瘤夹, 术后进行常规止血及后期处理。研究组采用血管栓塞进行治疗, 麻醉同对照组, 于股动脉进行穿刺置管, 将微导管根据指导送入动脉瘤部位, 采用标准的弹簧圈进行栓塞, 造影显示位于动脉瘤并满意后将管拔出, 对穿刺点进行常规止血及后期处理。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3] 观察两组患者的GO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GOS评分:1分:死亡;2分:患者呈植物状态, 有轻微反应;3分:重度残疾, 生活不能自理;4分:轻度残疾, 可从事较轻工作;5分:患者恢复良好, 无明显缺陷。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GOS评分比较 研究组1分3例(2.00%), 2分0例, 3分11例(7.33%), 4分22例(14.67%), 5分114例(76.00%);对照组1分2例(1.33%), 2分1例(0.67%), 3分9例(6.00%), 4分23例(15.33%), 5分115例(76.67%), 两组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住院时间为(8.36±1.12)d, 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1.86±2.04)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后发生发热2例(1.33%), 头痛2例(1.33%), 轻度精神症状1例(0.67%),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术后发生发热6例(4.00%), 头痛5例(3.33%), 感染3例(2.00%), 轻度精神症状5例(3.33%),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脑出血, 严重威胁中患者的生命安全[4]。开颅夹闭与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 但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还有一定的研究空间。研究表明[5], 开颅术可即时清除颅内病灶, 复发率较低, 但创伤性较大, 对脑组织有一定程度的损伤。而血管栓塞创伤性较小, 另外可同时处理两侧动脉瘤, 避免两次开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但操作难度大, 风险及成本较高, 术中需要推动弹簧圈, 一旦发生脑动脉瘤破裂, 需迅速的将导管送入瘤腔, 并采用弹簧圈填塞瘤腔止血, 危险性较大[6]。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8.36±1.12)d, 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1.86±2.04)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血管栓塞法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与开颅夹闭法比较无差异, 但安全性较高, 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戴金洪, 裴红霞, 刘飞奇, 等.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22例临床分析.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5):901-902.

[2] 刘宏伟.对比分析开颅夹闭和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36):165-166.

[3] 曹新生.血管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5):63-65.

[4] 赵雪.开颅夹闭和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比较.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9):194-195, 198.

[5] 王春城.开颅夹闭和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比较.中外医疗, 2015, 35(33):50-51.

[6] 潘文, 徐振锋, 吴金棉.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12):2043-2044.

[收稿日期:2016-05-12]

猜你喜欢
并发症安全性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民航空中交通管制进近程序间隔安全性评估模型
西药临床应用中合理用药对其安全性的影响
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关于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浅析美军战斗精神的致命并发症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