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并文献复习

2016-11-03 10:08张美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5期

张美

【关键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159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因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微血栓形成而导致多器官损害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较凶险、进展快、病死率高, 可高达80%~90%。有研究显示[1], 在支持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对患者早期采取血浆置换, 可以将患者的生存率提高到75%~92%。该病成人中研究相对较多, 儿童研究相对较少, 以下通过2例典型病例及文献复习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助于降低该病的死亡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1:患儿, 男, 2岁20 d, 汉族, 以“间断发热、流清涕、咳嗽10余天”为主诉收入院。患儿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流清涕、咳嗽, 体温38~39℃, 无寒战及抽搐, 咳嗽呈阵发性, 伴有声音嘶哑, 就诊于私人诊所给予肌内注射(肌注)药物治疗3 d(具体不详), 病情好转, 期间给予口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治疗, 2 d后体温反复, 继续给予肌注喜炎平及口服小儿清咽颗粒、氨溴特罗口服液(易坦静)、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希舒美)等药物治疗, 效果差, 遂就诊于本院, 行胸片示双肺炎症, 化验血常规提示粒细胞减少, 遂收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 脉搏150次/min, 呼吸30次/min, 血压85/50 mm Hg(1 mm Hg=0.133 kPa), 体重10 kg, 神志清, 精神欠佳。皮肤黏膜色泽正常, 未见皮疹及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颈软无抵抗, 咽部充血, 呼吸急促, 三凹征阳性, 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率快, 150次/min, 未闻及心脏杂音, 腹软, 肝肋下约3 cm, 脾脏未触及肿大。四肢肌力肌张力未见异常。病理征阴性。入院后急查化验回示:血常规白细胞3.21×109/L, 中性粒细胞(NEU) 1.69×109/L, 血红蛋白(HGB)95 g/L, 血小板(PLT) 13×109/L, 生化全项K 2.35 mmol/L, 尿素11.2 mmol/L, 总胆红素83.48 μmol/L, 直接胆红素23.77 μmol/L, 间接胆红素59.71 μmo/L,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90.90 U/L, 肌酸激酶同工酶41.88 U/L, 急诊炎症因子组合降钙素原21.92 ng/ml, 白细胞介素64126 pg/ml, 超敏C反应蛋白28.615 mg/dl, D-二聚体3254 ng/ml, 入院当晚出现洗肉水样尿, 且尿量较少, 考虑TTP, 积极联系血浆置换, 治疗上给予激素、丙种球蛋白、血浆、血小板、抗感染、补液等治疗, 效果差, 逐渐出现呼吸窘迫、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 入院第2天晚上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 入院第3天复查血常规HGB 64 g/L, PLT 54×109/L, 尿素28.44 mmol/L, 肌酐268.24 μmol/L, 总胆红素38.33 μmol/L, 直接胆红素14.19 μmol/L, 间接胆红素24.14 μmo/L, 继续目前方案治疗。入院第4天仍无尿, 经家属同意后准备血浆置换, 患儿突然出现病情变化, 心跳呼吸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病例2:患儿, 女, 1岁, 维吾尔族, 以发热伴抽搐3 d, 全身皮肤黏膜黄染1 d为主诉收入院。患儿3 d前受凉后出现发热, 体温达39℃, 伴有抽搐, 表现为意识丧失, 头后仰, 双眼凝视, 双手握拳, 双下肢僵直, 立即就诊于当地医院, 给予输液治疗1 d未见缓解建议上级医院就诊, 1 d前发现患儿皮肤黄染, 家属为进一步诊治遂来诊。入院查体:体温36℃, 脉搏105次/min, 呼吸39次/min, 血压122/64 mm Hg, 体重5 kg, 发育迟缓, 神志模糊, 精神差。皮肤黏膜重度黄染, 未见皮疹及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颈软无抵抗, 咽部充血, 呼吸表浅不规则, 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率105次/min, 未闻及心脏杂音, 腹软, 肝脏、脾脏未触及肿大。四肢肌力肌张力弱。病理征阴性。入院后急查化验回示:血常规白细胞16.30×109/L, NEU 11.54×109/L, HGB 35 g/L, PLT 8×109/L, 生化全项K 6.38 mmol/L, 尿素28.11 mmol/L, 肌酐73.83 μmol/L, 总胆红素389.31 μmol/L, 直接胆红素212.38 μmol/L, 间接胆红素176.93 μmo/L,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14.420 U/L, 肌酸激酶同工酶394.42 U/L, 急诊炎症因子组合降钙素原>100 ng/ml, 白细胞介素6634.9 pg/ml, 超敏C反应蛋白149.428 mg/dl, D-二聚体5289 ng/ml。考虑(TTP), 因患儿年龄小, 血管细, 无法行血浆置换, 呼吸表浅不规则, 给予呼吸机治辅助通气, 治疗上给予激素、丙种球蛋白、碱化、抗感染、血浆及洗涤红细胞、血小板等治疗, 患儿当晚即出现心跳呼吸骤停, 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病多较急骤, 少数起病缓慢, 早期容易误诊 [2], 杨丽华等[3]回顾性分析4例TTP患者均出现误诊, 刘芳等[4]回顾性分析9例患者, 其中8例早期误诊。发病情况通常与种族差异无关, 女性稍多, 且好发于育龄期, 与溶血尿毒综合征均属于血栓性微血管病, 该两种病临床上有时很难区分。TTP诊断主要根据“五联征”, 分别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症状、肾功能衰竭及发热症状。近年来, 随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裂解酶 (ADAMTS13) 神秘面纱的解开, 医学界对TTP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发现推广大容量全血浆置换 (plasma exchange, PEX) 在临床上TTP患者中应用范围, 可以有效的降低TTP病死率[5]。本文两例患儿均存在以上五条, 且合并严重感染, 入院后虽经积极治疗, 但因多种原因未能进行血浆置换, 该两例患儿最终死亡。可见该病较为凶险, 进展迅速, 死亡率高。

TTP的发病与ADAMTS13与 vWF因子相关。vWF是一种糖蛋白, 产生于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其不仅可以成为Ⅷ的载体, 还可以在血管损伤部位作为一种配体来调剂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vWF多聚体结合和聚集血小板能力取决于vWF多聚体的大小。因此, 未折叠的 vWF多聚体形式结合和聚集血小板的能力最大。vWF因子的ADAMTS13, 可通过特异性裂解vWF多聚体抑制血液循环中vWF引起的的血小板的聚集。TTP患者可因遗传性ADAMTS13基因突变和(或)产生能抑制ADAMTS13活性的自身抗体而降低ADAMTS13活性。因而, ADAMTS13的活性与vWF因子在TTP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6]。该病有遗传性TTP和获得性TTP两种类型, 成人获得性TTP发病率约是儿童的15倍, 获得性TTP根据有无原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 其中特发性TTP占临床病例绝大多数[7, 8]。特发TTP主要是体内在抗 ADAMTS13的自身抗体, 使ADAMTS13减少所致。

TTP与溶血尿毒综合征不容易区分, 目前没有确切的金标准用于确诊TTP。因而, 临床上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诊断是否患有TTP。虽然“五联症”对确诊TTP有一定的作用, 但只能用于重要脏器已受损、处于疾病晚期、随时可能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死亡的患者。早期认为, 对确诊TTP, TTP的“三联症”有一定的敏感度, “五联症”有一定的特异性。但研究发现, 其中只有血小板减少与溶血性贫血两项可普遍用于确诊TTP, 且有一定的敏感性。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时, 即使患者没有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只要患者出现“三联症”且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时, 即可怀疑TTP并做出初步诊断, 尽早采取血浆置换治疗措施, 最终降低患者死亡率[9]。血浆置换是TTP的主要治疗手段。每天对患者实施血浆置换1次, 直至临床症状消失为止。

临床上, 对于急性免疫性TTP成年患者主要采用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冲击疗法, 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10]。利妥昔单抗是一种能够通过清除B细胞克隆产生的ADAMTS13抑制性抗体的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广泛用于治疗成人TTP, 但对儿童TTP患者较少用。双嘧达莫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对TTP患者的临床疗效尚不清楚, 但安全性高, 患者使用双嘧达莫后PLT计数>50×109 /L时可加用75 mg阿司匹林。临床上, 常依据患者病情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如伴心脏受累的TTP患儿(一般血红蛋白<70 g/L)可通过输注红细胞来补充血红蛋白;急性溶血期患儿需补充叶酸;一般TTP患者不采用输注PLT治疗, 但对伴致命性出血患者除外;对PLT升高的患者(>50×109/L)时, 加用肝素预防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 吴维颢, 陈隆天, 黄建清, 等. 12例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回顾性分析.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5(1):56-58.

[2] Sadler JE, Moake JL, Miyata T,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thrombotic throm bocytopenic purpura.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04:407-423.

[3] 杨丽华, 乔爱国.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原因分析. 四川医学, 2004, 25(3):367.

[4] 刘芳, 冯胜强, 杨清明, 等.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诊断及误诊分析.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1, 13(2):130-132.

[5] 刘仕林, 文飞球. 儿童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3(9):658-661.

[6] 隋涛, 杨仁池. 血栓性微血管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血栓与止血学, 2011(17):135-137.

[7] Kessler CS, Khan BA, Lai-Miller K.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 hematological emergency. J Emerg Med, 2012, 43(3):

538-544.

[8] 孙川, 张英辉, 卓曼云, 等.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治疗.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4, 28(9):917-919.

[9] 阮长耿, 余自强. 2012版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3(2):145-146.

[10] Balduini CL, Gugliotta L, Luppi M, et al. High versus standard dose methylprednisolone in the acute phase of idiopathic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 randomized study. Annals of Hematology, 2010, 89(6):591-596.

[收稿日期:2016-05-26]